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现在设计行业中相当数量的作品缺少文化内涵与艺术审美性的不良现象,本文阐述了文化对设计活动的重要意义。通过对文化与设计的关系分析,并结合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背景与特点,针对性地提出了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培育方案。
[关键词]艺术设计 文化素养 高校教育
艺术设计属于实用性美术,它通过创意思维寻找最佳诉求点将色彩、图形、文字等视觉要素整合成完整的视觉传达作品,传递其信息内涵。信息必然反映一定的文化现象或以一种文化形式来传递一个现实意义。设计是一种艺术化的物质创造行为,更是一种文化性的创造行为。研究设计离不开对文化的了解,设计是在文化的参与和制约下展开和完成的。设计受到文化影响的同时其成果也都将反作用于文化,成为文化历史积淀的一部分。不同的文化结构与逻辑在工业产品、广告招贴、建筑与环境、标志与图案等诸多的设计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设计的动力和构想是人经由文化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设计通过文化进行深入加工来创造新的视觉形态。设计的形式来自文化,正是在文化中,人们按照全人类的经验加工着有关存在的一切印象。这就是说文化制约着人们重新组合客体的设计全过程,影响着人们吸取外来文化设计经验的加工活动。设计必定表现出某种文化的创造形态。这是处于特定文化背景和进行设计活动的特殊文化素质的人所决定的。设计师同样是从文化所制约的角度、带着文化所规定的心理方式来观察他所处于的生活环境,来策划他的设计的。设计师的文化素养是造就优秀设计形态的必要条件,设计艺术成就的高低必然离不开较高的文化素养沉淀。
由此看来,对于设计专业的学习,不仅仅只留于对设计元素的探究与应用,更加深刻地研究文化与设计的关系,将文化的内涵注入设计行为才是一个正确的学习方向,从而引导设计专业学生的正确设计观。艺术设计这个专业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是艺术、文化、经济、乃至哲学等学科完美结合的一项实用型专业。一些外行人将它曲解为是一种用电脑处理图片或渲染效果图的纯技术性行为,这种误解除了来自于行外人的认识不深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我们本专业的从业者在设计活动中造成的一种假象。在当今市场上,大大小小良莠不齐的广告装饰公司铺天盖地,将纯商业性的广告宣传图片或是千篇一律的华丽室内效果图通过电脑绘图软件处理后就大量推向市场。而不知在这些所谓的设计作品背后,艺术的成分有多少?文化的内涵又有多少?对于设计的曲解也是无可避免的。但我们始终相信,这种现象只是局部的、暂时的,随着设计行业的不断发展,高品味、原创性的优秀作品将会层出不穷。
所以,现代的高等教育也已经不是单纯的技能培养,更多的是对学生多方面才能的挖掘与整体素质的提升教育。尤其是艺术设计这种特殊专业的学生更是要拓宽他们的多广度多层面的文化知识,才有利于今后设计道路的畅通无阻。那么,如何进一步培养、提高他们的文化及艺术素养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训练扎实的绘画基础,把美术训练融入实践,学会用图形表达创意思维
这是设计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是必要的,也是最基础的。电脑永远不可代替人脑,鼠标永远不能代替人的双手,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人的创意思维犹如泉涌,要通过手繪的大量草图捕捉灵感。往往设计的创意思维要通过手绘图形快速表现。设计小组可以快速进入讨论修改,扎实的手绘功夫表现贴切有利于设计的深入。不仅如此,很多优秀的平面设计也都是手绘作品,因为它具有更强的人性化特征,贴近生活、贴近纯艺术风格,更体现其艺术价值。手绘效果草图也可以应用于多媒体设计的创意阶段,如影视广告的故事板绘制。现代设计,如若将画笔与鼠标完美结合起来,所要传达的视觉信息将会更加出彩。目前利用手写板绘制的手绘感招贴设计在传统设计与电脑绘图之间已经游刃有余,成为一种独树一帜的风格。这也是设计专业的学生一般都招收美术特长考生的原因,学生在进入高校以后继续一到两年的素描色彩课程训练,还可以再开设一些手绘效果图的实践课程 ,以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和快速表现能力。
二、博览群书,拓展专业以外的社科与自然科学类读物。深入结合生活体验,在设计实践中激发灵感
广泛阅读是每一个人成才的必经之路,通过多种学科内容的优秀书籍信息获得广阔视野。这对于设计专业学生很重要。设计以人为本,在开展设计活动的时候自觉地站在受众的角度考虑问题,把知识合理应用于生活。作品蕴藏较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恰恰体现设计委托者的更高品味与层次。除了平时增加阅读量,积累知识之外,本专业的杂志期刊、学术论文也可以帮助设计专业学生随时掌握最新设计动态,学习较为先进的设计方法,增长见识,取众家之长为自己所用。
三、学会交流,开拓眼界,大胆走出课堂。从学术自觉的高度理解设计这种物质文化的厚度与广度
走出校门,多去看看别人的东西,不论纯艺术绘画,还是设计作品,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避免把知识禁锢于书本或是课堂。可以多参加一些各高校间的作品交流活动,参观一些名人画展,设计展;还可以经常去艺术馆、美术展览馆和历史博物馆去取取经;甚至在采风、考察活动中广泛了解当地民族特色文化,收集素材充实自己的资源库;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虚心请教学习,比较观点、提炼精华、学习经验……慢慢你就会发现自己在多听多看多问中不断进步。设计不是独立存在的行为,坐井观天的学习方式不可取,要在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中寻找设计元素和构成方式。
四、以联系的观点看待设计。尝试用发散性的思维把设计与其姐妹学科联系起来应用
例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要清楚建筑学、城市规划与环境设计这三个姐妹学科的不可分离性,单纯地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是不可行的。我们必须去了解一些建筑和城市规划知识才能工作地更得心应手。如果要寻求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统一,是否考虑到建筑色彩与所在地的民俗文化关系、现有科学技术的条件限制;是否考虑到植被的选择、铺装材料的适用性;注意把握建筑高度与前广场面积的比例关系等等。对于高校学生来说问题在于从何了解、如何了解、了解多少。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学习知识的途径更为多元,除了学校图书馆的大量藏书之外,电视、广播、网络同样含有大量的可用信息,关键在于选择性地吸取优质信息。
除以上所提到的几点之外,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关注的社科知识 ,也包括哲学、音乐、舞蹈、体育等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像海绵一样不断地吸取知识,通过多种途径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自身的文化内涵。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让设计从业者有更独到的审美眼光看待艺术。设计与文化不可割舍,文化对于设计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现在如此,将来亦如此。在今后的设计道路上,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艺术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会让你感到设计工作别有一番情趣,让你在今后的职场中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柳冠中.设计文化论[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大学松田学院)
[关键词]艺术设计 文化素养 高校教育
艺术设计属于实用性美术,它通过创意思维寻找最佳诉求点将色彩、图形、文字等视觉要素整合成完整的视觉传达作品,传递其信息内涵。信息必然反映一定的文化现象或以一种文化形式来传递一个现实意义。设计是一种艺术化的物质创造行为,更是一种文化性的创造行为。研究设计离不开对文化的了解,设计是在文化的参与和制约下展开和完成的。设计受到文化影响的同时其成果也都将反作用于文化,成为文化历史积淀的一部分。不同的文化结构与逻辑在工业产品、广告招贴、建筑与环境、标志与图案等诸多的设计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设计的动力和构想是人经由文化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设计通过文化进行深入加工来创造新的视觉形态。设计的形式来自文化,正是在文化中,人们按照全人类的经验加工着有关存在的一切印象。这就是说文化制约着人们重新组合客体的设计全过程,影响着人们吸取外来文化设计经验的加工活动。设计必定表现出某种文化的创造形态。这是处于特定文化背景和进行设计活动的特殊文化素质的人所决定的。设计师同样是从文化所制约的角度、带着文化所规定的心理方式来观察他所处于的生活环境,来策划他的设计的。设计师的文化素养是造就优秀设计形态的必要条件,设计艺术成就的高低必然离不开较高的文化素养沉淀。
由此看来,对于设计专业的学习,不仅仅只留于对设计元素的探究与应用,更加深刻地研究文化与设计的关系,将文化的内涵注入设计行为才是一个正确的学习方向,从而引导设计专业学生的正确设计观。艺术设计这个专业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是艺术、文化、经济、乃至哲学等学科完美结合的一项实用型专业。一些外行人将它曲解为是一种用电脑处理图片或渲染效果图的纯技术性行为,这种误解除了来自于行外人的认识不深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我们本专业的从业者在设计活动中造成的一种假象。在当今市场上,大大小小良莠不齐的广告装饰公司铺天盖地,将纯商业性的广告宣传图片或是千篇一律的华丽室内效果图通过电脑绘图软件处理后就大量推向市场。而不知在这些所谓的设计作品背后,艺术的成分有多少?文化的内涵又有多少?对于设计的曲解也是无可避免的。但我们始终相信,这种现象只是局部的、暂时的,随着设计行业的不断发展,高品味、原创性的优秀作品将会层出不穷。
所以,现代的高等教育也已经不是单纯的技能培养,更多的是对学生多方面才能的挖掘与整体素质的提升教育。尤其是艺术设计这种特殊专业的学生更是要拓宽他们的多广度多层面的文化知识,才有利于今后设计道路的畅通无阻。那么,如何进一步培养、提高他们的文化及艺术素养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训练扎实的绘画基础,把美术训练融入实践,学会用图形表达创意思维
这是设计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是必要的,也是最基础的。电脑永远不可代替人脑,鼠标永远不能代替人的双手,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人的创意思维犹如泉涌,要通过手繪的大量草图捕捉灵感。往往设计的创意思维要通过手绘图形快速表现。设计小组可以快速进入讨论修改,扎实的手绘功夫表现贴切有利于设计的深入。不仅如此,很多优秀的平面设计也都是手绘作品,因为它具有更强的人性化特征,贴近生活、贴近纯艺术风格,更体现其艺术价值。手绘效果草图也可以应用于多媒体设计的创意阶段,如影视广告的故事板绘制。现代设计,如若将画笔与鼠标完美结合起来,所要传达的视觉信息将会更加出彩。目前利用手写板绘制的手绘感招贴设计在传统设计与电脑绘图之间已经游刃有余,成为一种独树一帜的风格。这也是设计专业的学生一般都招收美术特长考生的原因,学生在进入高校以后继续一到两年的素描色彩课程训练,还可以再开设一些手绘效果图的实践课程 ,以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和快速表现能力。
二、博览群书,拓展专业以外的社科与自然科学类读物。深入结合生活体验,在设计实践中激发灵感
广泛阅读是每一个人成才的必经之路,通过多种学科内容的优秀书籍信息获得广阔视野。这对于设计专业学生很重要。设计以人为本,在开展设计活动的时候自觉地站在受众的角度考虑问题,把知识合理应用于生活。作品蕴藏较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恰恰体现设计委托者的更高品味与层次。除了平时增加阅读量,积累知识之外,本专业的杂志期刊、学术论文也可以帮助设计专业学生随时掌握最新设计动态,学习较为先进的设计方法,增长见识,取众家之长为自己所用。
三、学会交流,开拓眼界,大胆走出课堂。从学术自觉的高度理解设计这种物质文化的厚度与广度
走出校门,多去看看别人的东西,不论纯艺术绘画,还是设计作品,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避免把知识禁锢于书本或是课堂。可以多参加一些各高校间的作品交流活动,参观一些名人画展,设计展;还可以经常去艺术馆、美术展览馆和历史博物馆去取取经;甚至在采风、考察活动中广泛了解当地民族特色文化,收集素材充实自己的资源库;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虚心请教学习,比较观点、提炼精华、学习经验……慢慢你就会发现自己在多听多看多问中不断进步。设计不是独立存在的行为,坐井观天的学习方式不可取,要在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中寻找设计元素和构成方式。
四、以联系的观点看待设计。尝试用发散性的思维把设计与其姐妹学科联系起来应用
例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要清楚建筑学、城市规划与环境设计这三个姐妹学科的不可分离性,单纯地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是不可行的。我们必须去了解一些建筑和城市规划知识才能工作地更得心应手。如果要寻求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统一,是否考虑到建筑色彩与所在地的民俗文化关系、现有科学技术的条件限制;是否考虑到植被的选择、铺装材料的适用性;注意把握建筑高度与前广场面积的比例关系等等。对于高校学生来说问题在于从何了解、如何了解、了解多少。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学习知识的途径更为多元,除了学校图书馆的大量藏书之外,电视、广播、网络同样含有大量的可用信息,关键在于选择性地吸取优质信息。
除以上所提到的几点之外,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关注的社科知识 ,也包括哲学、音乐、舞蹈、体育等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像海绵一样不断地吸取知识,通过多种途径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自身的文化内涵。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让设计从业者有更独到的审美眼光看待艺术。设计与文化不可割舍,文化对于设计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现在如此,将来亦如此。在今后的设计道路上,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艺术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会让你感到设计工作别有一番情趣,让你在今后的职场中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柳冠中.设计文化论[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大学松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