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传承——以山东省莱州市为例

来源 :大众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lia_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保护和传承关乎华夏文明血脉赓续、国家文化战略全局和民族复兴伟业。经过持续不断的抢救性保护和活态传承,我国非遗保护基础夯实巩固,非遗当代价值进一步彰显,非遗工作迈入系统性保护新阶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完善保护机制,健全保护体系,加快多元融合,推动系统性保护,服务当代、造福人民,是新时代非遗保护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根本路径。
其他文献
目的 将人在现实世界的社会关系和物质利益通过数字化网络融入虚拟的平行世界中,完成超越现实空间以及人在虚拟与现实世界中即时交互的体验,最终形成“元时效”“元融合”“元生态”三位一体式和合共生的“元概念”交互空间设计发展理念。方法 基于“元宇宙”的概念与发展秩序,对国内某款“元宇宙”游戏进行案例分析,发掘现阶段“元宇宙”的构建问题,将符号学理论介入并提出“元概念”设计策略,以此建构元宇宙初级形态阶段。
文章以中国共产党建立后的革命精神为基础,在实地调研、数据搜集及当地居民访谈的基础上,分析宿州市红色旅游市场需求现状。总结其所存在的发展困境,并进一步构想宿州市未来的旅游发展模式,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多角度完善景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景区旅游项目,增强游客体验感、多渠道扩大景区宣传方式,提高景区知名度、多方式加强从业人员专业培训、提高景区服务质量。
<正>在地理学科中包含人文属性和自然属性,考虑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学生在面临地理问题时,只有具备综合思维,才能确保分析的合理性与真实性。地理综合思维的形成需要对地域聚焦和要素进行分析,找出地理问题背后存在的规律,提升自身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在学生综合思维培养过程中,需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逐渐融入新时代教学方法,通过正确的引导确保学生综合能力不断提升。本文主要针对高中生地理思维能力进行深入研究,希望在日
期刊
<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指南。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它没有也不可能指出每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具体发展道路。20世纪初,中
期刊
科学与艺术自古同源,在工业革命后艺术与科学逐渐分化,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但200年来的工业发展模式也带来了严峻的后果,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恶化,引起了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危机,2008年以来,世界发生了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面临解决人类的重大复杂的科学问题、社会问题和全球性问题,科学自身各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加剧,与此同时,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在危机中逆势上扬,世界发展模式处于新的转型期。21世纪是
<正>这是一张珍贵的集体合影,是笔者在编辑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监狱党史画册和图片展期间,在档案室里偶然发现的。睹片思人,思绪万千,一下子将我们带回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北监狱艰苦创业的那段激情岁月。据《湖北监狱劳教大事记》载:1957年12月,省公安厅劳改局调整机构,在编干部220人中,一部分下放到沙洋农场,一部分下放到所属其他劳改机关。此张合影就是当时的省公安厅劳改局机关欢送下放干部奔赴新的工作岗位时
期刊
<正>10月13日,天津港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仅用33个月就创下从开工建设到完成100万标准箱作业的全球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最短用时纪录。该码头自2021年10月17日投产运营以来,已实现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不同场景下安全高效运行,“智慧水平运输系统”复杂工况、特殊工况处理能力持续增强;单桥作业效率提升40%以上,外集卡平均滞场时间压缩至8.6分钟;设备平均综合单耗下降30%以上;“风光储荷一体化”
期刊
为了探究SBAS-InSAR技术在海岸带填海造陆区形变监测的适用性,本文基于28景Sentinel-1A影像,利用SBASIn SAR技术获取了天津港填海造陆区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的地表形变信息,揭示天津港填海造陆区的地表形变特征,并分析了沉降速率与填海造陆的时间、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结果表明:天津港填海造陆区具有沉降速率范围跨度大、不均匀沉降和含多个沉降漏斗等特点,沉降速率范围为-7
市场营销需要实践,而实践教学一直是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的软肋。当下,互联网、新媒体、新商业格局的不断完善,对市场营销人才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借助文献法、市场调研法,梳理了当下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问题,通过深入研究和广泛调研,明确了实践教学的改革重点,提出了课程优化、实训条件完善、拓展深化校企合作、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等重构建议。
<正>高能力、高绩效、高素质人才是临近空间事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和宝贵财富,临近空间事业的成功离不开人才的聚集与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临近空间事业又是人才成长成功的摇篮。基于国家发展战略要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三高”发展的顶层需求,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组织转型发展驱动,为了保持临近空间事业基业长青,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整合多年培训力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