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是带在身上的学校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q0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杂志是带在身上的学校。无论走在哪里,都可以把这所学校带着———坐公交车出行,在银行排队等候,到医院就诊……甚至在洗手间“方便”的短暂空闲,也可以“上学”。
  杂志这所学校的老师,就是杂志文章的诸位作者。这些未曾谋面的老师,把思想倾注笔端,把知识变成文字,和我沟通交流。通过阅读,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
  杂志令我有了当“上帝”的感觉———在琳琅满目的众多杂志面前,看哪本,买哪本,订哪本,完全由我自己说了算。
  其实,通过长时间大量阅读,喜欢的杂志,也就那么几本,被我当作“重点杂志”。当然,有的“重点杂志”突然“变了味道”,于是,作为读者“上帝”的我,毫不犹豫地将它从我的“重点杂志”中“踢”出去———当“上帝”的感觉,真好!
  感谢老师,感谢学校,更要感谢哈尔滨市南岗区图书馆———允许我每次借六本杂志,把六所学校带在身上!带在身上的学校真是太方便了,不必匆匆劳顿,不受钟点约束,怎么学,学什么,啥时学,自己说了算,更考验学习的自觉性。
  新媒体来袭,手机阅读成为一大景观———各种公众场所,都可以看到有人拿着手机阅读,有的甚至横穿马路时,毫不理会车辆行驶,边走边看,令老汉我连喊:“危险!”甚至惊出冷汗。老汉我绝不落后,也是手机阅读族的一员,但我绝不在道路上边走边看,更不会只看手机,不看杂志。两者各有优势,可以互补,但不能取代。由于年龄原因,老汉我更喜欢杂志。
  说起来,我是图书馆的忠实读者。由于经济拮据,从小学到大学,自己家里的书很少,主要是靠到图书馆借閱。上小学时,家里离老哈尔滨市图书馆近,经常光顾的,是老哈尔滨市图书馆。后来搬家了,离黑龙江省图书馆近,便成了黑龙江省图书馆的常客。现在,居住地离哈尔滨市南岗区图书馆近,自然成为哈尔滨市南岗区图书馆的常客,还被南岗区图书馆连续两年评为“优秀读者”。
  当初,在南岗区图书馆的杂志架上没有找到《杂文月刊》,于是,我以“优秀读者”及杂文作者的身份,向馆里介绍说,《杂文月刊》每月下是文摘版,《杂文月刊》每月上是原创版,文章质量很高,在杂文界颇受关注,建议增加《杂文月刊》。于是,南岗区图书馆的杂志架上,多了一本优秀的杂文期刊。然而,每次从杂志架上取杂志,我却很少取《杂文月刊》,哈哈,因为我自己订了这本杂志,不受图书馆杂志借阅规定的限制,可以尽情快乐地独享《杂文月刊》!
  这么好的学校,这么好的老师,激励我决心做一个好学生———得交作业呀!
  于是,我动笔写阅读的感悟,有的发表在杂志上或报纸上,有的公布在自己的“博客”和“微信公众号”上。杂志是大地,阅读是犁铧,写出的作品,便是丰收的硕果。阅读有了成就感,那叫一个爽!
  活到老,学到老。杂志这所学校,老汉我永不毕业,学一辈子!
其他文献
宽容就汉语解析而言,宽者阔大也,容者容器之谓,合而用之比喻阔大的容器,其阔大之可纳牧牛放羊,纵马驰骋。  我们常以宽容用来形容人的胸襟,度量。我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大海不嫌川多,高山不弃尘埃。所谓宽容,就是要有宰相那样的肚量,大海、高山般的包容性,包容别人的性格、爱好,乃至错误、冒犯,等等。  荀子把宽容对象局限于对资格、身份较低或年少不懂事者,他说:“遇贱而少者,则修告导以宽容之义(《荀子》
期刊
走过“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也走过“激情燃烧、绚丽多彩”的青春年华,不经意间,就走到了“四十不惑,感知天命”的人生秋天。  年少时喜欢跟自己较劲,心里放不下的事情太多,导致心情沉重、郁闷,甚至有时还想,为什么别人可以活得那么潇洒,而我却这么累?其实你只是看到了他潇洒的一面,或许转眼间,他也会躲在某个无人的角落默默流泪。人生本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  人到中年,有了经
期刊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艺术的留白是给欣赏者留出想象空间;“退一步海阔天空”,人生的留白是给自己留出腾挪空间。  人的欲望永无止境的。人生的“留白”就是控制欲望,欲不逾矩,松绑心灵,平和安详。  功盈召忌,业满召损。职场留白,就是放低姿态,不抬身价;尊重领导,谦让同事;不图虚名浮利,不争不当得利;进退有度,取舍得当;锋芒不全露,得理让三分,留出彼此一块共享天地。  教子领域攀比成风,补课成习。身为人
期刊
期刊
自嘲,自己嘲笑自己。  自己挖苦自己,将自己的缺点、缺陷、错误毫不留情地艺术地展示出来,不怕别人耻笑。甚至别人越是觉得好笑,笑得越是开心,自己越是高兴。  你说,这么做,得多么的自信,多么的豁达,多么的幽默!  一些人的名片上印了一大堆“头衔”,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学问。启功,中国当代著名的国学大师、教育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诗人,却这样介绍自己———  中学生,副教授  博不精,专不透  名虽扬
期刊
清华老校长梅贻琦生前曾告戒黉门学子:(你们)“要有勇气去做一个平凡的人,不要去追求轰轰烈烈。”这样的话语,现在几乎已经没有人会这样说了,我们的时代似乎也已经抛弃了这样的说法。人生能有几回搏?!在这样的语境下,我们的孩子从学龄起就被熏陶“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提倡“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就是要追求“轰轰烈烈”。以至使一些人还来不及去享受人生的乐趣就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如今,我们的人无不以追求
期刊
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一书的序言中对唐诗、宋诗进行比较时,下过一句有趣的断语,他说:“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他的意思是,有了唐诗这个好榜样,宋朝的诗人就学了乖,在技巧和语言上进一步精益求精;同是因为这个好榜样,又让宋朝诗人讨了巧,放纵其摹仿和依赖的惰性。钱先生独具慧眼,既总结了宋诗的优长,也点出了宋诗的软肋,可谓一语中的。比如,“那害了贫血病和软骨病的‘西昆体’”就是如此
期刊
儿子:“刘秋生也在南京市区内买了房子。爸爸听见了吗?我说的是刘秋生买房子了。哪来的钱?人家的父母给的。不仅首付款150多万全是父母给的。每个月还帮着还3000元贷款。当然,我说了,你们当着没听见。”  父亲:“你说了,我们听见了,怎么当着没听见呢?是呀,我们要是像刘秋生的父母就好了。可这辈子我们学不了刘秋生的父母了,还是你学人家张伯生吧。他比你还小1岁,不仅买房子沒花父母1分钱,每年还带父母出门旅
期刊
我们“混”的不行的时候,希望有人请咱们上饭店、下馆子。后来混出名堂了,求的人多了,总上饭店、总下馆子,结果就烦了,把上饭店、下馆子变成了应酬!应酬应酬,由此“酬”变成彼“愁”了?愁苦的愁!  于是,今天有“酬”事了,就研究今天的对手是谁,他能整几瓶,整不过他就先害怕了,然后想点子,怎样让他“俯首称臣”,花里胡哨的歪主意五花八门,这时,过度的应酬就成为了负担。  如此“愁”下去怎么得了?  可現实是
期刊
大凡当了官的人,脸就会变。鲁迅有一句诗“一阔脸就变”,就是讽刺那些身份变了,地位变了,面目也就变了的人。可也有人身份变了,地位变了,其面目却一如既往,在任何人面前都是一个面孔。北宋名将狄青,就是这类“坐不改名,官不改貌”的人。  狄青出身贫寒,16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面涅”配军,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宋廷择京师卫士从边,狄青入其选,任延州指挥使,当了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