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草赶马菜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da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吊草村坐落在大理市下关南面的山坡上,是一个古老的彝族村寨,关巍公路依村而过,交通便利。村里的姓氏以瞿姓居多,瞿家姓氏的人基本上全是卷发,被我们戏称为“南诏王室的纯种后裔”。
  因为昨晚上喝得酩酊大醉,都快上午十一点了,我还在蒙头昏睡。手机突然响个不停,接起电话,是瞿文早老师打来的,叫我去他吊草的老家吃中午饭,说是专门做了赶马菜。一听说是赶马菜,我顾不得头昏脑胀,急急忙忙起床,直奔下关郊区的吊草村而去。
  瞿老师六十多岁了,在专心做文化的同时,却依然喜欢跟我们这些年轻人“混”在一起。由于正在编纂几本关于大理旅游文产图书的缘故,瞿老师最近经常回来大理,故而时常在吊草村的老家开“流水席”宴请朋友们,山坡上的瞿家院子“骚客”云集了一段时间。
  当我气喘吁吁赶到吊草的时候,瞿家已经是高朋满座,酒肉摆满了一桌子。大家围着饭桌坐下,一大盆热气腾腾的腊肉煮土鸡就端了上来,扑鼻的香气在院子里慢慢弥散开去,同行的朋友告诉我,这就是正宗的彝家赶马菜了。
  老早就听闻过此菜,一直憋足了口水,等待机会一尝究竟。看见赶马菜已经上来,我迫不及待的夹上一筷子大吃起来,也顾忌不得吃相如何了。一口嚼下去,正宗原生态土鸡肉的的清香掺杂着原生态腊肉的烟熏火燎的陈香,两种味道纠缠在一起,在我的舌尖上开始了自由欢快地舞蹈。那土鸡的肉感扒而不软,味道浓香而不油腻;而腊肉的味道比较特别,还在盆里便香味四溢而不刺鼻。
  在朋友们杯箸交错之间,赶马菜被一扫而光,连汤都没有剩下一口。看着空荡荡的菜盆子,在无穷的回味之中,我突然觉得,这赶马菜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瞿老师看出了我的疑惑,叫家人继续端上赶马菜的同时,顺便解答了我心中的疑惑。
  瞿老师微笑着告诉我,其实,这是一道正宗的老牌彝家菜。这道菜很多彝族称作“村公所的鸡”。以前,村公所(现称村委会)的干部要招待上面下来的领导,而除了街子和集市外,很少能够买到新鲜的猪肉和其他蔬菜。领导干部下到村上来,山高路远的,总得吃上一顿饱饭才成,所以往往就是买一只村民家里的土鸡,杀之,用挂了多年的老腊肉煮了招待一番,既简单,又好吃,还够规格。
  普通彝家要是来客人或者逢年过节都拿出赶马菜招待。来客人时,主人家一般都会说:“家里也没有什么菜好招待的,就简单地杀只鸡算了,着实对不住!”杀只鸡算了的意思实际上就是做拿手招牌菜赶马菜了。这当然是一句客气话,杀鸡、煮肉、大碗酒是彝家最高规格的接待方式。这时候客人也会打着客气的哈哈,其实舌头早已经在嘴里打转了。这道菜还有“传男不传女,传男传长子”的规矩。我父亲“传艺”给我,我自然也会做,做得也相当不赖,瞿文早老师开始津津乐道,并向我们介绍起赶马菜的做法来。先逮一只放养在山坡上的土鸡杀之,鸡血一定要滴在一个装了米的碗里,使之结成血饼,再把鸡拔毛净洗之后,剁成均匀的鸡块,而鸡大腿、鸡小腿、鸡卦、鸡翅膀统统要留整,目的是留作吃后看卦之用。一口铁锅架于大火之上,锅里干焙上三两个草果,这时锅已成热锅,放入腊肉片把油炼出,稍后放一把干椒炸糊,然后把鸡块倒入热锅里,加上大蒜、姜块、盐巴和其他少许自制的佐料,猛炒三五分钟后,盖上锅盖闷之。20分钟以后,揭开锅盖翻炒数遍,放上山涧冷水或者泉水,再放上鸡血饼和鸡肠肚等,待汤水开过,用温火炖上一会即可食用。
  吊草的这道腊肉煮土鸡为什么要叫做赶马菜呢?对此我百思不得其解。看见我们酒意逐渐浓厚起来,瞿老师说:“赶马菜主要还是图方便的同时兼顾营养”。过去马帮出门之前,在家里杀好数只鸡,如此这般闷熟后用袋子装着,到了支锅开伙休息之地,一般都是山涧、溪流或者山泉的旁边,倒一些鸡肉出来在锅里热一下,加入山涧溪流里的泉水,几分钟后就可以开饭了,既可以迅速填胞肚子补充营养,又好吃,还大大节省了赶路的时间。吃习惯了,赶马之余就经常在家里做着吃,而且加上了老腊肉和其他作料,久而久之,自然就称作赶马菜■。
  吃赶马菜的时候,最好的搭档是彝族人家的小甑酒。俗话说:“小甑酒,小甑酒,喝到醉死头不疼。”吃赶马菜的时候,瞿老师却一再要求我们最少喝上一碗。其中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吊草彝家风俗,叫做“无酒不成席”;二是这是小甑酒,是瞿老师老家自己熬的,意义不同寻常,无论如何得喝上一碗;三是,既然是吃赶马菜,那就得彝族人家地道的好酒作陪,而且要用彝族土碗喝,才够豪放。
  既然如此,我们冲着这赶马人当年的豪气,“喝!”。我双手端起酒碗,一口喝完了一碗,感觉喉咙里热乎乎的,还有丝丝甘甜的回味,头天晚上在下关的酒燥好像也被压了下去,头竟然舒服了不少。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神奇的“回笼酒”?摸着清醒的头脑,我信了。其实这种自己熬的小甑酒无论是纯苞谷酿制的还是高粱米酿制的,纯到不能再纯所以好喝,彝家小甑酒的技术那叫炉火纯青。
  提起小甑酒,放下酒碗我突然想起了我的父亲来。父亲的大名在黑惠江边方圆十里的范围很有名气,原因是我的父亲大人,也是一位小甑酒酿造高手。老父亲酿造的小甑酒,自己喝一点,给亲朋送一点,仅此而已,绝对不会拿去卖的,这门“绝活”,是基于祖传,所以父亲舍不得放弃。我每次回老家,最起码要整三、五两我父亲特意留下的高度小甑酒。高度小甑酒,够纯,够劲,锁喉,符合“喝酒高兴图个醉”的说法。在老家,一喝完酒我就会站在高高的山冈上,扯着脖子吼上一段刚刚听到的流行歌曲,或者是山歌小调,惹得邻家小妹心痒痒的。现在,整个村庄都搬出了黑惠江大峡谷,龙潭之水也即将被建设中的水电站蓄水淹没,成为永远的传说。
  从瞿老师家的院子看出去,可以看到苍山洱海,还有日趋繁荣的下关。四方桌上的空盆和空碗已经撤去,一壶烤茶和数个茶盅已经摆了上来,看看手表,我们整整吃了三个多小时。瞧着朋友通红的脸蛋,借着微微的醉意,摸着已经隆起的肚皮,我在想,要是当年我也去赶马,在吃完赶马菜喝了小甑酒后,应该可以赶上好长一段路程了。
  【作者简介】陈光业:男,彝族,现供职于大理日报社。
  责任编辑 左家琦
其他文献
浠水清泉镇东卅里,有一名山:风光秀丽,景色壮观。登上主峰,可谒大仙。南北两翼,状如双凤,层峦叠翠;东西两侧,形似双龙,山脉蜿蜒。北宋苏轼,谪贬齐安。求医来浠,登上此山,忽见霞光万道,遽然诗兴盎然。吟兴大发,扫尽忧烦。诗曰“风云藏古洞,龙凤绕名山”。因得名人口泽,遂名“龙凤山”焉。从此声名鹊噪,越陌连阡:道教建观,名士题言,随心所欲,景点天然。或曰“龙湫曲涧”,或曰“天窦名泉”;或曰“栖真狐洞”,或
期刊
大别之阳,形胜东楚;义水之阴,山名虎母。趋东而达皖西,极垴可望江渚。屹朱廟之宜修,迪异灵以初著。溯渊源,传古语。岭峤襟连古邑,凤山共以腾云;幼婴袱弃密林,母虎衔之哺乳。迄今污尘未染,得净土之声名;山水自矜,隐劭容于寒暑。思难天渡不周,预可珠明合浦。  欣蹬谢屐,陟达云巅。高风送爽,翠岭关天。仰万罅之幽幽,坡迷曲陡;叹千林之莽莽,路转萦蟠。水色并山光渐睦,红楼向绿境深镌。掀伏土之寨垣,证兵屯于有日;
期刊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国庆喜气未尽,中俄油气合作又传佳讯.10月13日,中俄签订40余亿美元的经贸合作协议.这当中,能源合作成为当之无愧的主角,天然气合作更是取得破冰式的突破.
经济学家认为,美国出口有望恢复强劲增长态势,但前提是欧洲各国政府恢复财政秩序,而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经济学家认为,美国2013年的出口形势将比较乐观——不过,主要是下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如此赞美秋天,秋天究竟哪里“胜春朝”?让我们一起从同学们笔下的秋天里寻找,找到那“胜春朝”的秋之韵味。  秋叶之静美  秋日渐深,一阵秋风吹过,树叶如天女散花般纷纷从枝头飘落,悄悄地落在大地上。霎时间地面变得五彩纷呈,红的似火、绿的如玉、黄的似金,脚踩在上面,软软的,舒服极了。偶有汽车驶过,卷起片片落葉,似大海中泛起的朵朵浪花。而落在树下的落叶更是美丽至极
词家咏物,要在“体物之妙”。周振甫先生说:“咏物要不即不离,既要不离于物,又不要太粘着物上。”(《诗词例话》)新河君的《绮罗香·瓶花》,可称“体物之妙”的范本。  题为“瓶花”,而不具体到“瓶梅”或“瓶菊”,正是以泛指取精义的手段。既然此“花”是供养在瓶子里的,故言“花”而外,也要着眼于“瓶”,更要关照到“瓶花”所处的特定环境。  作者以“带影移香,搴帘借月”一对句起,轻巧地把花剪移到一个清芬雅致
期刊
多年来,欧盟一直把海事安全问题留给各成员国自己去解决,是因为欧盟在安全领域的权限极其有限。此外,还有一些亟需关注的问题只能依靠欧盟来解决,比如推进海事服务内部市场的
《中华通韵》就要发布了!这是有韵书以来对诗韵的一次大解放!  星汉拙文《再说诗韵改革》(载《当代诗词》2006年第3期),其中有这样的话:“现在的各种新韵韵书、韵表都是民间组织操作或是个人行为,缺少权威性。希望有一种官方的诗韵,起码得到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认可,然后‘诏告天下’,公布施行。”这一天终于等到了。  隋唐及隋唐以后的韵书,多为官修钦定,是音韵学家们“奉诏”所为。“平水韵”是金朝由其
期刊
《古章华台》是潜江市诗友创办的网络微刊,得到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黄金辉的支持.其主编将黄先生的一组诗交到了我的手上,嘱我写几句话.重任在肩,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因而
期刊
中国传统诗詞在当代如何创新发展?很久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于我。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深圳诗词学会名家讲坛上,我认识了湖北著名诗人傅占魁先生。先生当时在讲台上讲的正好是“坚持继承民族精神·在借鉴与融合中推进传统诗词的创新发展”这个课题。下课后,我有幸得到一本先生的《衔石集》,并就“如何创新”这个问题,与傅占魁先生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这使我受益匪浅。在此促成一文,与诗词界同仁分享。  傅占魁先生出身于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