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堂没有下课铃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nb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道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简而言之,《品德与社会》课程目的就是培养品德高尚、言行一致、具备社会生活能力的人。这就涉及到老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和如何学以致用的问题。“德智体美劳”,“德”排在首位,可见品德之重要。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的薄弱,迫切需要对他们进行品德与社会教育,使他们尽早具备社会生活能力。但是,要达到这种效果,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在我市各小学中,《品德与社会》的课程都偏少,每星期只有一两节课。指望这短短的一两节课教育学生并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那是不现实的。小学生的道德修炼,必须是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过程。结合本人多年的品社教学经验以及反思,我认为要达到《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的,必须要师生配合、家校联动,大致可分为三点:第一,充分利用有限的《品德与社会》课时,引导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第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时刻体验、践行课堂上所学到的内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第三,与家长建立沟通联系机制,共同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一、充分利用有限的《品德与社会》课时,引导学生学习课程内容
  1.课前准备
  提前一个星期要求学生收集该课程相关的资料,提示他们可以从书本上、网上、影视资料中查找,并在《自然的恩赐调查表》中填写自己的发现。通过早期的资料收集,学生们了解到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涵盖了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我感觉得出,从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们已经有了朦胧的感恩意识,方便后续课程的顺利学习。
  2.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主动观能动性和参与兴致
  通过投影仪播放课前准备好的课件。先是播放一段美丽的自然风光:蓝天、白云、绿水、青山、飞鸟、游鱼……学生们看得如痴如醉,纷纷赞叹大自然实在是太美了。接着播放一段《地球你好吗》,展示的却是受到污染了的大自然,触目惊心,学生们都沉默了,我知道他们是在思考地球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小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是最直接的,在适当时候活用多媒体,能极大加深他们的理解与印象,接下来的几个视频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3.引导学生自主讨论、角色扮演,让他们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课堂总结
  肯定学生们的讨论,要求他们在明白了善待自然万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后,踏实付诸行动。庄重地举行了“善待自然万物宣誓仪式”,以加深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二、努力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时刻体验、践行课堂上所学到的内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一,整理一些典型的学生交通事故案例,在课余时间不厌其烦地跟学生们反复交流讨论,许多学生看到那些血淋淋的场面,都感到很震惊。我提示他们思考:因为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导致事故,除了自己受到伤害外,还有谁受到伤害?慢慢地,他们都有了共识,知道还会伤害到家人、社会上其他人等。这时候,我就让他们互相监督,避免因漠视交通规则而引起不必要的傷害。实话说,刚开始的时候效果不甚明显,部分学生当面唯唯诺诺,转头就当耳边风了。但是坚持一段时间后,我欣喜地发现成功了。
  第二,整理一些见义勇为的资料(包括正面的和反面的典型)跟学生交流,让他们体会到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大力提倡,但同时会存在风险,学会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用最合适的方式帮助有需要的人。
  第三,就一些典型的儿童伤害案件,如山西男童被挖眼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学会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
  第四,鼓励学生给老人让座、做卫生小卫士等公益活动,并建议用笔记本记录下自己的感受。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只要品社教育工作者能多一点关怀,再多一点耐心,能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不断在生活中修炼品德,成功就在不远处等着。
  三、与家长建立沟通联系机制,共同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计划生育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已实行多年,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心头肉、掌中宝,过分溺爱导致了学生品德的残缺。有的学生在校内表现非常好,待人有礼貌、热爱劳动,但是回到家里就判若两人,酱油瓶倒了都不会扶一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从内心情感上,家长是想为孩子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殊不知这同时也就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修炼品德、融入社会生活的机会,长此以往,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是没有意志力的软骨头,缺乏基本的生存技能。
  所以,家长应该和学校建立沟通联系机制,密切配合,尽量创造机会,让孩子能把从学校品德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家里检验、践行,甚至还可以延伸到家庭附近的社会环境中。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品社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多跟家长沟通,说服他们能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建议家长建立孩子在家里的品德修炼的小档案,并适时跟小孩交流沟通,让小孩实实在在感受到成长的喜悦。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程关注的是每一个儿童的成长,情感认知多于知识认知,作为教师,我们不仅仅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明白几个道理这么简单,而是要让他们通过学习《品德与社会》课,转化为孩子们一种内在的社会倾动力,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而要达到这个效果,必定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修炼过程,需要家校联动,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家庭中和社会生活里学习、体验、践行,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一个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其他文献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理念的不断创新,整个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义务教育、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小学音乐教育,亦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在音乐教育的整个阶段中,作为基础音乐教育的小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和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较为直接和有效的一种音乐教育途径。在基础的音乐教育中,如何准确把握和理解“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是非常重要的,要把传统音
期刊
一、问题的分析及研究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概念界定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在学科教学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完美和谐地融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体现其学习主体地位。  2.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深度融合对于我校的意义  本校的学生
期刊
1.指导思想與理论依据
期刊
随着现代教育的深入,素质教育的迅速普及和发展,我国小学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革,那种传统的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旧的教育方式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数学实践活动课应运而生,它作为数学学科课的辅导课,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扩大学生的数学知识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数学认识领域,发挥学生个性特长,激发学生对数学潜在的智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数学素
期刊
时代的发展呼唤教育的改革,而教育的革新也赋予教育者以新的使命。一系列的崭新的教育理念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等,新理念、新角度、新措施,这一切的转变,都让我真切地意识到,新课标为美术教育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天空,也为我们这些改革前沿的一线教师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机遇与挑战。21世纪这
期刊
《课程标准》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高效口算既能有效践行《课程标准》设定的这些目标,又能调节好当前口算教学边缘化较为严重的状况。  所谓口算,又称心算,就是指不借助工具直接通过思维求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口算具有计算速度快、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广泛的特点。同时,口算也是笔算的基础。虽然口算也要口述或笔记答
期刊
《辞海》上说:人文“旧指诗书礼乐等,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现在一般认为,人文精神是以人类文化为文化基础,以珍视人的自由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它追求一种对真理的认识,对道德的完善和美好的情感。  一、语文具有人文性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包含着社会历史景观和人类社会思想,是展示人类文化成果的窗口,也是我们继承前人道德文明的一个窗口。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
期刊
【摘要】众所周知跳绳是一项适合大众的体育健身运动,而本园以快乐跳绳为切入点,体现我们幼儿园的一大特色。经过观察、分析发现每次户外跳绳活动,孩子们处于懵懂状态,发现会跳绳的扳指可数。老师们不断地推敲、反思通过激发幼儿参与跳绳的欲望,运用音乐的魅力提高幼儿参与跳绳的兴趣;巧妙地运用儿歌,增加跳绳活动的趣味性;变化花样、强化跳绳兴趣的持续性;家园配合,共同指导的策略来掌握跳绳正确方法和技巧让他们“乐学、
期刊
高中班主任是一种高素质的人选,也是智慧的精英。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仅有渊博的知识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师魂,有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作风,有和父母爱孩子一样的情怀,做到既要肯定优点,又要欣赏不同。  一、班主任的“师魂”导向  1.言出必行,说一不二  班主任在学生面前说话要三思,老成持重。许诺后一定得兑现,说得到就必须做得到,不能让学生觉得班主任就像个孩子一样,这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2.
期刊
近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中小学德育的“五项主要内容”,其中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第一项主要内容提出来。我个人认为,在这个具有全国指导性意义的文件中,最有亮色的当属这一条。  在大力提倡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重视理想信念教育。无论德育还是智育,当前我们教育还是以人为本,以全面发展的人为终极追求。目标是人在发展当中确立奋斗和追求的方向,理想信念就是引领人奋斗和追求的原动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