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是“扔出窗外的狗”

来源 :课堂内外·好老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re_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一条题为“女教师因学生迟到剃学生的头被辞退,家长联名为老师求情”的新闻在网上大火。新闻中的河北邯郸永年女教师徐某从被辞退,到被求情,事件的一再反转引起各方热议。有人认为老师的行为侵害了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基本权利,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有的又认为,既然是全班协商之后的协议,老师这么做无可厚非……老师作为学校监护方的直接执行者,手上的惩戒权到底有多大?本期我们邀请了两位心理学老师来探讨这个话题。
  在网络上有一句话很火:“有人说,教育是一场单相思,你费尽心思地去爱一群人,最后却只能感动自己。”近期,因“学生迟到被老师要求剃头”事件再次让师生相处的方式成为了大众热议的话题。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常常使用两种方式:奖励和惩罚。奖励会带给学生自信和满足,激发其追求更高的目标。但一味地奖励也可能让学生产生自满心理,看不到自身盲点,影响其进步;惩罚可以引起学生的反思,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一些思想和行为是不对的,从而吸取教训,下定决心改正。但是,没有把握好度的惩罚可能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有损其良好人格的建立。作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教师,手中既有奖励权,也有惩罚权。权衡利弊,合理使用好这两种权利,尤其是惩罚权,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深入探索的主题。
  其实,奖励是为了增加某一行为出现的概率,而惩罚是为了减少某一行为出现的概率。举个例子,如果在一个班级里,学生早读迟到的情况很明显,老师想要改善这一状况。为了让学生能够准时上学、不迟到,我们既可以用奖励的方式,也可以用惩罚的方式。处理方式一,学生早读迟到,老师惩罚他抄写课本(呈现一个厌恶刺激),目的是为了让他迟到的概率减少,这是用了惩罚的原理。换个角度,学生早读经常迟到,老师和同学们约定,只要谁不迟到就奖励他为小组加上一分(每周再根据小组积分排名再对小组进行相应的奖励),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准时到校的概率增加,这是强化的原理。在教育心理学中,奖励是比惩罚更有效的教育方式。有这样一则寓言:有个年轻人养了一只狗,一天他发现狗在屋里撒尿,于是将狗痛揍一顿,然后从窗户扔了出去。第二天,年轻人再次发现狗在屋里撒尿,不同的是在撒完以后,狗自觉地从窗户跳了出去。看到没,奖励比惩罚更有效,就像故事里的狗,惩罚并没有让它不在屋里撒尿,也就是说惩罚难以塑造出我们期望的行为。而奖励是与期望行为直接挂钩的,他们之间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从而强化了期望的行为。
  正值青春期(12~18岁)的中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有着独特的心理特点。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的感情联系会减轻,他们希望独立,倾向于和同伴交往,十分在意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他们非常看重他人的评价,也很在意他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的看法。基于其能力与努力的奖励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可以在他人心中塑造出更加完美的形象,得到更好的评价,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来说就是:“在他人心中的形象瞬间高大起来了”。相反,有失分寸的惩罚(扇耳光、损坏其外貌、体罚等)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丢了面子,会被同伴贬低、嘲笑,无颜面对同伴群体。所以,他们更喜欢的是被奖励、鼓励、赞扬(强化),而不是被惩罚。
  奖励或惩罚都只是手段,最关键的是我们要通过奖惩实现什么目的,脱离了目的的奖惩是毫无意义的。教师使用惩罚权时,要秉承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品行,提高其道德认知水平的原则,合理、适度、就事论事地制定惩罚规则。把每个学生都当作独立的个体,以师生平等的姿态,去商讨、制定个性化的调整方案,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让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
  教育不是一场虐恋般的单相思,而是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用情用心的多相思成長之旅。
其他文献
一个新教师从师范学校毕业,在刚从教的第一年,会有着很多的体验。新教师的责任到底有多大?学生的学习过程由自己掌控,家长和校长对自己寄予厚望,然而自己内心深处却依然充满着许多疑问:自己面临的这所学校是怎么运作的?校长对我的期望到底是什么?我该怎么知道我的工作是否有起色?我能适合这份工作吗?这些问题,都需要新教师自己去寻找答案。  从“新教师”到“星教师”,如何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而精准的评估监测,如
选文还是选理,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来临这句话早已成为过去式。长期的“总分匹配”模式,让中学教育形成了路径依赖,加剧了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当今新高考的“专业导向”将倒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刻不容缓,那么如何明确自己的优劣势做出最佳选择成为当下之急。  请你帮我做下选择  开学后不久,在办公室门外我发觉一位女生不时来回踱步张望。心理老师的敏锐让我一下就留意到了她。与她四目相对的时候,一
“让更多人因我们的宣传而了解、关爱、支持职业教育,让更多家庭因孩子接受好的职业教育而幸福,让更多职教人因强烈的获得感而有尊严和体面!”这句话常常被丰都县职业教育中心党总支书记、校长廖碧森挂在嘴边。在他的带领下,丰都职教中心凝练出了“厚技载业,丰翼向善”的校训,从学校管理、校企合作、立德树人三方面突围,将学校打造成在三峡库区有影响力的特色职业学校。  廖碧森致力于形成“四厚四丰”的办学理念,“四厚四
自媒体的蜂拥而起,收割流量,营销变现塑造了这个时代挖掘人性弱点的大型战场。“你的同龄人早已抛弃了你”“比你聪明的人还比你努力”……为博人眼球,营销号挖空心思去掏出普通人心底的焦虑,继而“贩卖焦虑”赚取经济,方式层出不穷。焦虑一直都在,如何引导化解是一个长期的命题。对于学生来说,如果不能及时引导、疏通好心理焦虑,这不仅将成为性格养成过程中埋下的伏笔,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带来难以挽回的后果。  重庆南开
作为一个80后,小时候的物质条件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但就算经济拮据,我父母依旧有带着我在全国各地旅行的习惯。刚好他们都是老师,我们一家三口便会在假日背包出行。我们坐过绿皮火车、大夏天没有空调的老式大巴、颠簸的破三轮车,住过十块钱一间房的旅馆。但就算在这样的条件下,那些看过的人和景,品尝过的新鲜味道,至今都留在脑海和味蕾中,也是从那时候起,我养成了四处旅行和发掘美食的爱好。  我利用闲暇时间践行着“
案例点睛  语文教学,我们惯用的常规手法无非是梳理、整合知识点,然后就是监督学生开始枯燥乏味的死记硬背,学生背得头疼,老师忍得牙疼。于是,杨氏秘籍课堂,按班级学情和《故乡》一文中笔记难易不同,归纳出了十多类笔记纲要,随机写在“东南西北”八个方向内侧。之后每个参与者备一小本,用来记录挑战失败后的薄弱知识点,以便课后查漏补缺。  临近月考,部编新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故乡》《我的叔叔于勒》是考核重点
2016年11月19日,是四川凉山阿土列尔村勒尔小学放假的日子,再过两天,他们将迎来彝族年。上午8点,老师在操场组织学生集合,300多名學生拎着早已收拾好的书包蜂拥而至,其中包括20名住在山顶勒尔社的孩子。这次放学,他们将首次攀爬完工后的新“天梯”,更安全地回到“悬崖村”。 从此,铁梯代替了藤梯,藤梯不再使用。  勒尔社被外界称为“悬崖村”,山路陡峭难行,仅有一道陡峭的藤制“天梯”将其与外界连接。
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写道: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的这句话,在汪廷娇心中有着不小的分量。回想起大学实习,与孩子们短暂相处的幸福让她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期待,但是真正成为老师后,与学生的矛盾却又常常弄得教学工作一地鸡毛,于是她开始琢磨师生的相处之道,9年时间虽然不长,但也算摸到一些门道。  早年间,汪廷娇在一
文化不仅限于记录在案的,還有口口相传的。她是精神的延续,是比物质更能震撼人心的脉搏。皮影戏、国学馆、汉字文化、祠堂、舞狮……当这些传统文化走进校园,与青春的激情相结合,就有了校园里的别样风采!  皮影教育基地——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北漳小学  皮影戏曾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河北农村最流行的民间艺术。然而时至今日,冀南皮影却濒临失传。为拯救这一民间艺术,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西姚堡村十几位老人接下了传承皮影艺
西充县是久负盛名的文化县。自古崇教尚学,先贤辈出。三国硕儒谯周、唐代高僧何炯、“保路运动”先锋罗伦、无产阶级革命家于江震、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民盟创始人张澜等皆诞生于此。为了延绵千年文化传统,弘扬新时代西充精神,西充围绕“教育强县”目标,以“自主·快乐教育”为导向,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着力提升教师队伍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队伍建设是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