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分享环节 运用留白艺术的审思

来源 :山西教育·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nuq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幼儿园游戏分享环节中运用“留白”艺术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一)“留白”艺术的内涵
  本文所讲的幼儿园游戏分享,指的是游戏活动结束后, 幼儿与教师一起交流、讨论、分享游戏经验的活动。游戏分享环节中运用“留白”艺术,是指教师在游戏分享活动中,基于一定的游戏观察,把游戏分享的权力交给幼儿,有目的、有意识地让幼儿自主分享、思考自己的游戏过程,反思与建构自己的游戏经验。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游戏分享的内容“留白”。幼儿游戏的种类多种多样,游戏行为也较为复杂,教师应在游戏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选择并聚焦典型的游戏案例,指向幼儿游戏发展的关键经验提升,而不应在有限的游戏分享时间内面面俱到,进而消解了游戏分享的目标与重点。二是游戏分享中教师的言语“留白”。一方面,教师在游戏分享中的提问方式需呈现开放性、启发性的特点,给予幼儿一定的想象空间,避免程序化、形式化的师幼互动;另一方面,教师需给予幼儿充分思考的时间与表达的机会,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使游戏分享实现“教师讲”到“幼儿讲”、“一言堂”向“多言堂”的转变。
  (二) “留白”艺术的理论基础
  1.格式塔“完型理论”
  格式塔派的“完型理论”认为,个体天然存在着追求经验与行为完整性的内驱力,当一件事物以不完满的形态呈现时,个体就会产生一种内驱力,去填补不完整的部分以获得愉悦感与满足感。而游戏分享环节就是借助这种“留白”,促使幼儿能够积极调动自身经验,主动思考、自由想象、探索知识,从而去填补教师留下的空白,促进自身游戏经验由零散不断走向系统化,使得游戏经验以完整的形式被幼儿吸收与内化。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师幼在学习过程中的双向互动与建构,幼儿的学习是向外主动探索、积极建构的过程,教师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的单一传授者,幼儿也不是知识的容器与学习的被动者。幼儿园游戏分享实际上正是以幼儿为主体的经验分享,是幼儿对同伴及其教師的分享,教师在其中更多充当倾听者与支持者的角色。游戏分享过程中教师言语上的“留白”,也给予幼儿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进行回顾与反思,从而巩固与提升游戏经验。
  3.教学简洁理论
  张相轮等人所著的《教学美学》一书中提到了教学简洁理论,书中强调“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喜欢简明扼要且有针对性地讲话;反之,对冗长拖沓,废话连篇,言不及义的讲话感到厌恶。”教师在游戏分享环节中的言语“留白”,把分享与表达的权力交给幼儿,在倾听中能够进一步了解幼儿的兴趣点与已有经验,并基于游戏观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使得游戏分享朝着更高质量方向发展。

二、幼儿园游戏分享环节中运用“留白”艺术的价值


  (一)有利于聚焦游戏经验,实现深度学习
  游戏分享实际上就是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游戏、分享经验的过程。在幼儿园游戏分享环节中运用“留白”艺术,能够使教师有意识地对游戏分享内容与类型进行留白与选择,从而更好地聚焦儿童游戏发展的关键经验,使幼儿走向更加深入化的学习。
  当然,要想在有限的游戏分享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拓展幼儿的游戏经验,教师必须在游戏分享的内容上进行“留白”,选择幼儿游戏中出现的典型案例及关键问题进行梳理,并找到幼儿游戏中的共性问题,使每位幼儿的经验都能得到一定的提升。反之,如果教师在一次游戏分享中对所有问题都面面俱到,内容过“满”,其结果也只是泛泛而谈,幼儿的游戏经验仍然是零散的。因此游戏分享环节的“留白”追求的是内容“少而精”,这是重要且必要的。
  (二)有利于促进师幼互动,实现双向整合与建构
  幼儿园游戏分享环节运用“留白”艺术,有利于师幼之间建立平等的对话,实现双向整合与建构。一是能够促进师幼之间经验的整合与建构。教师的言语“留白”利于把游戏分享的权力还给幼儿,并且通过开放性、启发性的提问让幼儿深入思考、自由表达,这实际上是幼儿游戏经验系统化的过程,同时也是逐步提高教师教学机智、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二是能够促进师幼之间情感的建构。游戏分享过程中,不光指向幼儿经验与知识的提升,更多的是分享与抒发一种情感,这种情感来自于教师与幼儿之间共同创造的快乐、交流与表达引发的愉悦感、舒畅感, 这才是分享的核心。游戏分享中教师言语的“留白”,能够给予幼儿充分的话语权,使幼儿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个体,同时教师也在倾听、引导中进一步了解幼儿、发现幼儿,师幼在和谐的氛围、平衡的关系中逐渐建立起安全、亲密的情感联结。

三、幼儿园游戏分享环节中运用“留白”艺术的策略


  (一)“留白”有据,兼顾游戏分享的目的性与艺术性
  游戏分享环节具有随机生成的特点,要求教师根据幼儿具体的游戏场景进行组织。部分教师难免会对“游戏分享环节应该分享什么,应该怎样分享”等问题存在疑惑。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明确游戏分享的目的,在认识幼儿认知与年龄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多种方式如集体分享、小组分享及教育机制进行游戏分享,把握游戏分享的目的性与艺术性。
  有学者指出,“留白”要始终围绕艺术性与目的性展开,否则就会失掉“留白”的本质。因此,一方面要注意游戏分享的内容不能过“满”、过“多”。内容一旦多,往往就抓不到游戏分享的具体目的与内容。正如邱学青等学者指出:“由于游戏分享的时间有限、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幼儿的耐性有限,如果分享的内容过多、时间过长,游戏分享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应切忌‘贪多嚼不烂’的行为。”另一方面要注意“留白”的时机与方法,在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前,教师应进行启发式提问,并给予幼儿一定的留白时间与空间进行思考。比如,我们如何把高楼搭得又高又稳固呢?搭建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困难,怎样讨论解决的?教师通过启发式的提问引发幼儿在充足的留白时间里进行思考,有助于幼儿游戏经验的整合与建构。而对于幼儿易懂的一些游戏经验,如简单的游戏规则、游戏材料的收纳等,教师就无需过多留白,直接点出即可。
  (二)“留白”有度,促进师幼对话共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对于少年来说,有趣的讲述不见得要一切都说到底,教师只需要叙述事实,让学生去分析和进行概括。”因此他认为教师不该过度讲课,而应在教学上主张“引而不发”。这与教学上的“留白”艺术不谋而合,同时也契合当代的教师观与儿童观。
  需要注意的是,在游戏分享中运用留白艺术,应注重“留白有度”,过度留白或者不留白都会导致教师或者幼儿的缺位,从而消解游戏分享的价值。一方面,教师要避免过多地从教师的视角进行成人化的讲评,让幼儿被动地回答问题,造成幼儿“不敢说”“不想说”的局面。教师应明确理念并且创造条件让幼儿去说、去表达,使幼儿成为游戏分享的主人。另一方面,留白不等于放任,不等于让教师做一个旁观者,把游戏分享完全交由幼儿掌控,而是让教师在游戏分享环节给幼儿留出适当的空白,并通过耐心的观察、开放性的提问及关键性经验的总结等方式进行点拨与引导,纠正幼儿游戏过程中的不当行为,巩固幼儿的游戏经验。因此如何平衡游戏分享中的留白程度,关键要看游戏分享是否尊重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的游戏经验是否得到了提升。
  在游戏分享环节中运用留白艺术,让教师站在幼儿的立场,以幼儿的视角进行游戏分享,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回顾游戏过程,巩固游戏经验,还能真真切切地把幼儿的权力还给幼儿,因此,教师在游戏分享环节中应尝试运用留白艺术,在平等对话中与幼儿共生共长。
  (责任编辑:郭凯云)
其他文献
笔者对一例犬髌骨内侧脱位病例进行髌骨侧切口,实施矩形加深术,并修剪髌骨,调整胫骨结节,以减轻其髌骨脱位程度。术后该病犬髌骨复位良好。
甲基膦酸酯是一种结构最简单的膦酸酯,常作为研究有机磷基础地球化学过程的代表性物质,其降解过程是全球磷循环中复杂有机磷降解、末端释放正磷酸盐的关键步骤之一.本研究拟针对甲基膦酸酯的微生物降解,筛选具有较好降解作用且能有效释放正磷酸盐的微生物菌株,并开展其降解和释放特性分析,为进一步解析有机磷的生物分解机制提供基础数据.采集有机磷农药施用的土壤,进行富集培养,使用含有5 mmol/L甲基膦酸酯的无机盐固体平板分离得到了一株可以降解甲基膦酸酯的细菌.其16S rRNA基因克隆鉴定为伯克氏菌属(Burkholde
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是近年来晚会节目的佼佼者。在观众审美能力不断提高的当下,其艺术出圈弥足珍贵,接受美学的构建也值得探析。《端午奇妙游》在技术与构思中满足了观众对传统文化节目的期待;在与\"隐含观众\"的对话中挖掘更多潜在观众;在文本空白的有意设置中实现对观众的深层召唤。这种以观众为中心、激发观众创造性的接受美学模式对当前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模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