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美学中的价值取向极其理论根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mander_oc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当代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理论“艺术终结论”入手,分析了“艺术终结论”与随后的“审美生活化”的热潮中美学转向社会领域的哲学根源与伦理学根源。齐泽克对康德的当代解读与朗西埃的“生命政治”美学为当代艺术的价值确证提供了理论温床。
  【关键词】:当代艺术美学;艺术终结论;齐泽克;朗西埃
  “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区别不仅仅是在时间与历史分期的问题上,而是两个概念分别指向了两种不同的艺术。前者指向的是形式艺术,而后者指向的是观念艺术。“观念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是亚瑟·丹托与贝尔廷的“艺术终结论”。丹托的“艺术的终结”指的是柏林伯格形式美学的艺术终结,他从沃霍尔的布里洛盒子入手,讨论了我们不可能再从形式原则去分辨“什么是艺术而什么不是艺术”,于是,物品的物质属性不再能够成为一件物品是否为艺术品的判断标准了。而贝尔廷将他所说的“艺术终结论”指向了“艺术史的终结”,即一种宏大叙事的终结。这种宏大叙事始于瓦萨里的生物学叙事,又被温克尔曼的古典美标准、里格尔的“时代意志”、沃尔夫林对风格的科学实证原则所发展,最后到了柏林伯格的形式进步论学说——曾经,在杂多的艺术实践和审美经验中,人们总是在为艺术设立一种不可见的标准,以剔除那些“不合规范”的艺术活动。如果说我们还能轻易找到格林伯格的形式理论作为现代艺术的标杆来展开讨论,这样的套路在当代艺术的理论建构上就不可用了。当丹托彻底推翻了柏林伯格的形式原则之后,当代艺术与其艺术理论一样,都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地、碎片式的零散状态。具体来说,一些新的理论看起来条目众多,但都不具有一种权威式的威力,在贝尔廷的论述中,权威的叙事模式早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合法性(也正如利奥塔1979年在《后现代状祝:关于知识的报告》中宣称的那样)。
  当然,倘若我们不从符合理性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的角度出发,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当下艺术仍旧具有一定的倾向。追随丹托的美学理论,在世纪之交,“生活美学”与其主题“日常生活审美化”已经成为国际美学发展的新潮流。与之相呼应的是,在艺术美学的领域中,“审美生活化”也成为了重要的研究主题。为了突破形式美学的藩篱,研究者们更多借用的是艺术人类学的视角,试图考察15世纪西方文艺复兴以前的艺术情况,回到“美”与“好”相综合的功能论角度来展开讨论。我们可以看到这源于丹托澄清了这样一个观念,即“某种东西可以成为好的艺术品,而不需要是美的”。“美”与“好”的结合使得艺术美学从理性、科学的形式美领域走向社会的道德实践领域,从工具理性领域走向价值理性领域。要从哲学上理解这一问题的转变,这还要从齐泽克对康德美学的当代解读说起。
  西方的古典美学都逃不开康德“审美非功利性”和“艺术自律”的牢笼,在康德的三大批判体系中。对此问题有重要突破的哲学家是齐泽克,他动摇了康德体系中为个人理性正名的传统,看到了康德的个人理性中的暴力与非理性。康德“无目的合目的性”艺术理念试图架构这样的一个模式,即人的想象力既存在自由无目的的审美,这种无目的的想象力又恰恰彰显着理性的存在。而在这种试图表达理性目的的企图中,崇高感则表现为一种“想象力在综合方面的失败”,也就是说,康德的崇高来自于经验中感性的杂多与人本性中理性的要求的矛盾,当感性的杂多与理性要求相同一的时候就表现为优美,而当感性试图用有限的物质实在描述无限的、至善至美的、“绝对的大”的理念超越失败的时候,则体现为崇高。
  齐泽克以当代的视角发现了康德哲学的漏洞,如果康德的“无限大”指的是对大自然高山、海洋、波涛以及自然的规律与法则的强力描述的话。那么在齐泽克看来,人们面临的最大强力不是自然界,而是社会的道德领域。他从拉康的“自我”建构理论出发,指出了康德哲学中感性试图对理性的超越和把握,实际上是“理性”对于感性自我(实则是无秩序自我、疯狂自我)的暴力和压迫,是无秩序的自我走向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的阴谋。
  齐泽克认为,科学与合理性已成为今天人们难以自知的意识形态。这种现代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具有危害性的,从实际的例证来说,西方大国以“人权”问题为由来干涉他国内政,而这种宣扬“真理”的做法实际上无法撇清它正服务于某种特殊的利益。但是问题是,意识形态是亚当斯密那“看不见的手”,人总是会被某种意识形态所支配。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尽管他们对其一无所知,但他们却仍然正在做。”齐泽克要给我们指出的现状是,理性虚伪与对自主人性的暴力,这种暴力恰恰需要艺术来加以拯救。
  以人为本,走出工具理性,提倡尊重个人的生命体验是当代艺术美学的价值倾向。如果说齐泽克阐释了“生活美学”在哲学上的理论根源,那么在这个问题上具有社会学建构的是朗西埃的“生命政治”美学。从根本上说,朗西埃认为艺术追求的是“个性”与体验。此种“个性”是针对共性而言的。在这个我们被描述为“晚期资本主义”、“后工业化”、“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在现代人之间,人与人的“共性”要大于个性,利益“共识”要多于“异见”(disagreement/dissensus)的情况下,艺术还会如同前现代那样与追求理性和启蒙相结合吗?艺术还追随康德的“合目的性”的脚步吗?
  朗西埃认为,在今天,艺术最大的道德功能不是让人感知理性,而是令人感知“异见”。要理解朗西埃的“异见”首先要理解他的“可感性分配”原则。朗西埃认为,艺术对时间空间、前后左右的“可见的”形式安排,实际上带有一种“不可见的”伦理目的。这种伦理目的也可以说是政治目的。它通过人们对艺术的感知而使人这种生命体拥有了一种“共性”的感觉,然后,“共性”感觉会渐渐地转变为“共识”或“常识”。当我们而究其原因,这种共识是通过一套时间与空间、前后左右与先后顺序的艺术感知来决定的。最易理解的例子就是电影,电影是被导演决定了感知分配的艺术,人们被固定在座位上看好几个小时的电影,观众被电影调动出相差无几的感知。基于此种共同感知,从而在对电影的描述和评判中会达成一些关于电影的共识,进一步这种共识会转变为一种常识。电影的目的正式这些共识与趣味,它决定了观众看什么和不看什么,故而,一部好莱坞的电影还几乎能够在放映之前就預测出它的市场反响和经济效益,这些几乎是在资本和大数据的运作中能够被决定的。往深层次地讲,既然一切常识的基础是感性感知的共识,那么我们常识中通常所认为的“真实的世界”,或者真理是不存在的。在这里,真实与真理都被解释为一种“虚构”,一种人类的共同的、具有共识性的想象。
  朗西埃认为今天艺术的价值在于“异感”。也就是说,艺术问题始终是一种感知经验的问题,那么艺术既有虚构“共识”的力量,也应该有打破“共识”的力量。既然“感知分配”决定了人们拥有一个怎样的共识,那么“审美平等”则体现了一种好的美学政治和艺术政治。因为在“审美平等”的原则下,人们有权利保留自身在审美问题上的“异见”,而这些“异见”往往在批判着拥有广泛共识的主流的审美共识,使主流的共识发生更新与改变。在全球化、理性化、大数据下的今天,朗西埃呼唤着一种自下而上的个人化的感知体验,这种具有“异见”的感知体验是一种人类文化主体进行自我修正、改良的有效机制,它正对抗者无处不在的现代工具理性对人的暴力压迫与“异化”。
  参考文献:
  [1]陈岸瑛,丹托艺术终结论中被遗忘的风格矩阵[J].装饰,2014(03).
  [2]刘悦笛,从当代艺术、环境美学到生活美学——从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观东西方美学新主潮[J],艺术百家,2010(05).
  [3]王春辰著,图像的政治[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4]韩振江,齐泽克对康德崇高美学的批判[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
  [5]蒋洪生,雅克·朗西埃的艺术体制和当代政治艺术观[J].文艺理论研究,2012(02).
其他文献
【摘要】:先秦时期的《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手工艺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科技文献。它记载了先秦时期大量的手工艺设计思想原则、方法和生产技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而又艰苦的劳动实践对手工业的经验总结,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地结晶。无论是在中国经典文学史上,还是在中国传统手工业设计史和科技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现代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通过《考工记》中所体现的设计原则和方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依赖于计算机平台进行工作和生活,从而带动了我国网页设计技术的快速发展。网页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还要保证网页的视觉设计效果,给网友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因此,本文就网页设计过程中的视觉构成以及如何进行网页设计中的视觉设计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网页设计;视觉构成;视觉设计  0.引言  视觉是人类首先需要运用到的感官知
期刊
【摘要】:数字媒体中视觉传达设计的动态形式为具体研究对象,分析了动态视觉传达在信息传递上的优势以及设计内容,从最基本的动态设计元素——视觉传达为切入点,具体研究视觉传达设计在动态视觉传达中的形式特点以及设计手法,从而更好的应用到设计实践中,提出视觉传达设计在数字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予以展望。阐述了数字媒体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概念,以媒介变革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入手,分
期刊
【摘要】:本文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对莫言作品《丰乳肥臀》的俄译本《большая грудь,широкий зад》进行分析,从《丰乳肥臀》在俄市场的热度及俄译本中的特色翻译手法看中俄跨文化交际现象,力求理清译、作者与跨文化交际,文学译著与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关系,找到中俄两国人民文化上的相似性与差异。通过分析文学译本,我们也希望为广大跨文化交际爱好者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和角度,为译著翻译者提供一些参
期刊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游戏技术越来越纯熟,网络游戏人物也角色设计也越来越形象,因此受到众多年轻网友的追捧。然而,随着网络游戏商业化的不断发展,如何加强对三维游戏动画角色设计元素的研究、提高网络游戏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力地位成为了相关人员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本文就三维游戏动画角色设计前的准备工作以及角色设计元素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三维游戏;动画角色;设计元素  0.引言  数
期刊
【摘要】:在普遍情况,消费者对某个品牌的认识基本上不外乎就是产品的属性、价格、声誉和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潜在文化。所谓的潜在文化着重体现在产品的名称和包装上。沃若作为一个原创皮具品牌,在品牌创立之时,就着重体现设计感,所以包装尤为重要,是品牌形象塑造的重要一环,是品牌效应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包装;品牌形象;品牌效应  一.项目概述  1.项目简介  沃若手工皮具是由白房子皮具设计工作室推出的
期刊
【摘要】:餐饮行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伴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VI视觉设计在餐饮行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在餐饮行业中应用VI视觉设计可以提高餐饮企业的自身形象,从视觉上带给人们更好的视觉冲击。本文就VI视觉设计在餐饮行业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VI视觉设计;餐饮行业;应用  0.引言  人作为一种视觉动物,能够从事视觉上打动人们必然会引起人们更深层次的意识,尤其是对餐饮行业
期刊
【摘要】: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在经济上以及技术上都有了很大程度进步,大量的电脑产品也在市场中蓬勃涌现,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便捷。一些家用电器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对便携式的电脑吸尘器进行人性化设计就成为新时代发展要求,只有充分考虑人性化的设计,才能在竞争力上有效提高。本文主要就便携式电脑吸尘器人性化设计概念和影响因素加以分析,然后对便携式电脑吸尘器结构工作原理及人性化设计详细探究,
期刊
【摘要】:我国是一个有着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文化底蕴丰富,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也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而现代动画设计与文化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传统文化的应用为现代动画设计创作提供了多样性的素材,同时通过动画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可以将我国传统文化更好地传递给观众。本文就传统文化在现代动画设计中的合理应用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动画设计;应用  0.引言  近年来,我国动
期刊
【摘要】:三维动画是数字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数字三维动画的出现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需要。而伴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对数字三维动画艺术创作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推动数字三维动画的发展,就必须加大数字三维动画艺术的研究。本文就数字三维动画艺术创作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数字三维动画;艺术创作  0.引言  数字三维动画是一门技术含量较强的动画艺术,伴随着的科技的蓬勃发展,数字三维动画也取得了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