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教师第二专业素养的获得途径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versky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基于高职英语教育的要求,对高职英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高职英语教师获得第二专业素养的四大途径。
  关键词: 高职英语教师 第二专业素养 获得途径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经30多年,随着内部条件的提高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教育部乃至整个社会对其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明确方向:切实解决学生“学非所用”的问题,即让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与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学校的教育教学站在行业的最前沿。为此,高职英语教育必须与学生的专业紧密相关以适应整体高职人才的培养要求。于是,高职英语教育如何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紧密相关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高职英语教师也面临新的挑战,第二专业知识的学习不可忽视。
  1.高职英语教育的要求
  1.1基本要求
  根据国家教育部高教司2000年10月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
  1.2现实要求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化、经济全球化、国际交流的步伐不断加快,外来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培养一批既具有专业技能又有专业英语交流能力的实际生产现场或经济活动一线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英语教育具备以下特点:高职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一般英語教师所需要的英语专业知识及英语理解和使用能力,更需要掌握与其所教专业相关的知识,还要具备基本的与该专业相关的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例如:商务英语的教师要具备足够的商务知识,掌握大量询盘、报价、索赔等商务谈判方面的英语词汇,同时由于商务英语教学中有大量谈判实例,谈判参与者的英语会带有各国口音,教师要具备很强的英语听、说能力;教计算机英语的教师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还要不断更新电脑英语词汇;在艺术专业任教的英语教师,对层出不穷的各种艺术形式及相关词汇都要有所了解,否则就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2.高职英语教育的现状
  2.1开课现状
  目前在许多高职院校,除了一些与英语相关的专业,如商务英语专业、旅游英语专业等,以及某些对英语能力有一定要求的专业,如国际贸易专业、涉外导游专业等之外,其他绝大部分的专业只保证开设一定量的高职英语课程,且主要教授基础英语并为等级考试做准备。开课时间一般为一年。这些专业或因整个课程设置或因师资的问题,极少开设相关专业英语课程。
  2.2师资现状
  现有大部分的高职英语教师大都毕业于英语专业,具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在听说读写译英语技能和综合能力训练方面优势明显。但在各类专业英语教学上,缺乏相关专业知识,难以胜任和深化目前大力推崇的工学结合高职教育模式下的高职英语教学。
  3.英语教师第二专业素养的获得途径
  3.1专业学习
  理想的学习第二专业知识的途径是第二学位的学习,能够系统全面地对该专业的知识进行学习。例如,进入金融专业学习,以便给金融类专业授课。但是,这一途径会花费较多的时间、精力及一定量的学费。一般的专职教师很难有这样的机会。
  3.2跟班学习
  接受英语教师授课的学生,除了要学习英语外,还要学习他们的专业课程。因此,英语教师可以不出校门,和学生一起学习专业课。虽然大部分的高职英语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跟班学习专业知识会受到时间和精力的束缚,但即使是学一两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或多或少地会提高其对第二专业的认识和专业素养。
  3.3陪同实习与顶岗
  由于高职教育偏重技能培养和实践教学,因此不少专业在课程安排中有不少实习课和顶岗实践。高职英语教师如果有机会跟随学生到实习和顶岗实践的一线,则是提高第二专业素养的最直接途径,而且学到的专业知识将兼备实效性和实用性。
  3.4自我学习
  最简单和方便的途径就是英语教师自学第二专业知识。在当今信息交流媒介不断增多、速度不断加快的情况下,或阅读相关的书籍与专业期刊,或上网浏览,等等,都不失为便利的方法。
  获得第二专业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各个途径并非单一独立的。高职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全方位、多途径地提高自己的第二专业素养。但不管怎样,都应该清楚认识到绝对不容忽视的是:如何尽量多地学会用英语表达这些专业知识。这是高职英语教师提高第二专业素养的最终目的,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专多能的、出色的高职英语教师。
其他文献
一、概述微生物监控的必要性回用水作为一种再生水资源,对其微生物分析、监控及杀菌灭藻极为重要。因为回用水不同于自来水和其他天然水体,水中可溶物、营养盐、碳源、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