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纠错的留学生

来源 :文萃报·周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yueyue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個中国留学生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科学家。有天上午,中国留学生和几个同学在实验室召开小组会,导师兴致勃勃地进来说:“各位同学,我有一个令人激动的消息:我发现热力学第二定律有问题!”此话一出,大家都目瞪口呆。要知道,如果导师所说属实,那就意味着在生物物理学上有了重大理论突破,将来有望获得诺贝尔奖。
   沉浸在兴奋中的导师走到黑板前,开始书写演算过程,以证明自己的发现有理有据。他边演算边讲解,二十几个学生认真倾听着。他们当中有十几个博士,六七个博士后,个个都是精英。一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数学和物理基础好,在公式推导方面具有扎实基本功。当导师演算到一半时,他敏锐地发现了一处错误,等导师演算完,他发现错误达到三处。
   在场其他学生有没有发现错误呢?很难说。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当导师演算结束后,没有一个学生举手发表看法,除了这位中国留学生。当时,中国留学生壮着胆子举手请求发言,得到导师许可后,他说:“导师,您的演算有三处存在问题。”导师一惊,“是吗?在哪里?”中国留学生便走到黑板前,当着众人的面,指出导师推导过程的错误之处。导师沉着脸,仔细听着,等中国留学生讲完,他说:“好吧,你的意见我需要再研究研究。”这让中国留学生不禁有些忐忑。
   不过,令中国留学生没有料到的是,这天下午上课时,导师不仅没有因上午的事而生气,反倒将他一顿猛夸。导师真诚地对他说:“上午那么复杂的推演,你竟然能在瞬间看到问题,真的非常了不起!”
   这位中国留学生就是施一公。此次事件使他树立了从事生物科学研究的信心,也使他真切地感到:科学家是人,再优秀也还是人,不是神。施一公学成归国后,成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西湖大学校长。
   敢于纠权威的错,也许是成为优秀科学家的基本素质。(摘自《辽宁青年》)
其他文献
高频错题是学生学习数学中错误率较高的生成性资源,具有很强的应用与研究价值。纠错属于高阶思维活动。笔者反思这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发现部分学生经常在某类题型上一错再错,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缺乏\"错题反馈\"的方式。对错题有效整理的学生并不多,而部分教师也缺乏错题整理分析的意识,对于学生摘抄的错题也不看,导致无法掌握学生的个性问题或学生间的共性问题,使得高频错题不能被及时发现,讲解也缺乏针对性。二是缺乏\"错题深究\"的机会。
打着保鲜旗号,随意扔掉面包。  打著追星旗号,肆意倾倒牛奶,  打着颜值旗号,故意毁掉饭菜。  打着大胃名号,买多吃少作秀。  打着自助名号,拿多吃少倒掉。  舌尖上的浪费,节约只是口号。  新饮食新时尚,打包光盘最好。
期刊
一起发生在2014年的买凶杀人案,总算判刑确定。其中环环外包的情节,吸引了各大媒体的关注。   这起层层外包的买凶杀人案中,警方追本溯源,逮到了一开始买凶杀人的嫌犯。   2019年10月17日,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做出判决,决定了六名被告的罪名和刑期,而全案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层层外包”的犯案结构。事情是怎么发生的   广西人覃某辉投资了当地的房地产公司和置业公司。没想到,被害人魏某和这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