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思品教学中如何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niu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初中思品教学中,对学生旗帜鲜明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更深层次地影响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准则和价值追求,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 初中思品教学 学科导向 主体意识 注重实践 核心价值观
  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项思想教育课程,在学生的思想观念教育、综合素质提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初中思品教学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熏陶、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广大初中思品学科教师担当责任、不辱使命的客观要求。
  一、明确价值取向,强化主体意识
  思品教师要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探究和体验,摆正和确立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地位,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给初中思品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
  如讲授苏人版《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这一课时,选择船长詹其雄的故事,学生听了之后,被船长朴素的言行感动,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不少学生表达了对詹其雄的钦佩之情,明白了中国人应该不卑不亢,不做有损国家尊严的事。这种从真实的社会热点事件出发,突出榜样人物的言行,通过细节的渲染引起学生的情感波动,在感动中升华爱国主义情感,这是空洞的说教无法达到的。
  二、增强课标意识,强化学科导向
  从近几年初中思品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况看,确有为数不少教师的课程标准意识不强,甚至存在“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人使用的,我可看可不看”、“我不学习课程标准一样去教学,一样有好的教学成绩”等认识误区,这都直接影响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
  初中生正处于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帮助。因此,教师要正确把握课程的性质,牢牢把握课程思想性培养的导向,紧紧围绕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展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明确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任务,即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青少年的头脑,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青少年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鼓励探究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思品教材探究活动素材较多,教师可以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多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和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问卷、走访、查阅文献、上网等手段进行探究,并提出可行性方案,发表富有个性化的见解,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如讲授苏人版《理解我们的老师》这一课时,采用活动体验教学方式,首先课前对本班学生的师生关系状况以无记名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由此确定本课的教学主线:理解老师。其次,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开展学生对老师的采访活动,了解老师的辛酸苦辣,尝试与老师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最后,课堂上出示班主任老师的寄语,请学生在悠扬的音乐声中为老师留言,制作心愿卡,可以是一句真诚的感谢,一句赞美,一个祝福,一点歉意……在自己最喜爱的纸上写出来,并折叠成自己最喜欢的形状,放到准备好的心型的幸运盒里。通过调查、采访、创作等多种活动形式,创设积极的师生沟通情境,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主动沟通,最终实现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
  四、引导关注生活,注重实践环节
  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的源头之水,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所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只有根植生动、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里,才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真正落实思想品德课程提倡的“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这一理念。思想品德学科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教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努力把其融入实践中,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落实到教学中。
  如讲授苏人版《做个成熟的消费者》一课时,结合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注重在课堂教学环节中通过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案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把积极思考与社会实例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金钱观,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感受,让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从中受到启迪,在思考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消费,从而真正让学生从教材走进生活。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方向有重要的影响意义。初中思品教学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阵地,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始终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方法与习惯,始终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逐步树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贡献的志向。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人民出版社,2013.
  [3]《思想品德》教科书、教师指导用书(七~九年级).江苏人民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多媒体教学中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这样的特点,具有许多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这些特性与功能是其他媒体(例如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电视等)不具备或是不完全具备的。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多媒体优势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  人机交互、立即反馈是多媒体技术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都没有
摘 要: 为了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各学科的教学目标已不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书本中的基本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思维活跃性及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针对改变教学停留在书本的现状,本文提出构建任务驱动型高中政治教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增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培育新一代的高素质高水
摘 要: 以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为手段提升人文素养,是培养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本文以人文素养的基本概念为出发点,对培养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和紧要性进行了探讨,并对如何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提升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思想品德 中学生 人文素养  精神文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时不我待。中学生作为影响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因素,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摘 要: 生活是一本百科全书,而高中思想政治是基于学生生活实践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典范。将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有效性。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旨在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实施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高中政治课 教学生活化 问题与对策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注重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
摘 要: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人取得成功和决定人生命运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迅速适应初中生活的重要条件。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习习惯主要是被动式接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创新性。新课改要求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探索式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习惯培养 传统教学 新型学习模式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习习惯  听教师讲解教材、照搬照抄是传统历史学习习惯;老师提出问题后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直接给
摘 要: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在上课过程中出现走神和打瞌睡的现象。教师要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对高中政治课的学习兴趣。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具体提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并运用实际案例加以分析。  关键词: 高中政治 教学方法 情境学习  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高中思想政治课让很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