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鬼”何凤生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rsistence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火烧鬼”是指抗日战争时期,鬼子和伪军想以火烧抗日军民的房子来威逼抗日军民放下武器,但许多人被火烧房子后,反而更积极地参加抗日活动。
  那时在苏北的通东和东南地区的富余、海东等区,老百姓对下乡扫荡并追问“谁是新四军”“谁是共产党”“谁是民兵”等问题的日伪军时,常回答的一句话是:“火烧鬼!”老百姓之所以这样回答,是因为“火烧鬼”之名在通海一带威震敌胆,只要提起“火烧鬼”,日伪军就会闻风而逃。何凤生就是“火烧鬼”中的一个。
  何凤生,通东新河乡人,1942年参加农抗会,由于表现积极,不久即被吸收入党,并被委任为新河乡民兵大队长。在他的带领下,民兵从12人发展到300多人,武器也从几支枪增加到30多支。
  1943年9月,日军借扫荡之名,企图消灭何凤生领导的新河乡民兵大队。在未找到何凤生及民兵们的情况下,敌人恼羞成怒,将何凤生的家付之一炬。没了家,同时为了躲避敌人,何凤生只能睡棺材、麦地、柴堆等处;没了粮,妻子只能在外乞讨维持生计。尽管这样,何凤生不但没有屈服,反而更加深了对日本鬼子的仇恨。
  1944年6月的一天,何凤生带领40多名民兵,出其不意冲入富安镇据点,25個日伪军被打个措手不及,他们当场缴获冲锋枪1支,步枪25支、小炮1门,救出了10多位无辜被抓的群众,拔除了这个据点。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日伪军不甘失败,仅仅过了30天,便准备在富安镇重修据点,为长期驻扎作准备。在敌人来之前,何凤生就动员镇上的群众搬迁,将商住户们分散到香台庙、黄家仓等地方。为避开敌人对新市场的骚扰,何凤生指挥商民采用流动市场的办法进行交易,每天由民兵通知流动市场的不同地点,并派民兵进行武装保卫。这样既满足了群众的需要,又解决了商民的困难。居民们为了抗日也都十分配合。
  7月27日,从四甲镇过来了七八十个全副武装的日伪军,当他们进入富安镇时见镇上一片狼藉,街市也不知去向,但他们还是决定驻扎下来,于是在镇北找了个地方,准备修筑碉堡。第二天何凤生带领200多个民兵设伏袭击这股敌人,并毁掉敌人白天所筑的工事。以后就这样缠着敌人,敌人白天筑,何凤生他们晚上毁。
  敌人为了强行修筑工事,驻四甲的日军增派兵力。面对强敌,何凤生提出了“敌人1个,我们10个,发动群众,逼走敌人”的口号。他把民兵组成各种战斗小组,分工合作袭扰敌人:为了断敌人的水,他动员群众把死猪、死狗、粪便倒在敌人吃水的沟里,迫使敌人冒着生命危险去远处取水,当敌人离窝后乘机打击敌人;为了断敌人的交通,他动员群众拆桥毁路;为了断敌人粮,他动员据点附近群众将粮食全部转移,敌人胆敢外出抢粮,就乘机将其消灭……不仅如此,何凤生还采取政治攻势,向据点及周围散发传单和张贴标语。在此期间,民兵们还创造了围扰战和诱捕战等多种形式打击敌人。如敌人在粮尽菜绝的情况下,被迫到四甲去组织货源,何凤生放敌人出去,等他们回来的时候截获并消灭这股敌人……
  在民兵们的打击下,日伪军惶惶不可终日。敌人来富安镇三个月后的一天,民兵截获了一封富安镇伪军中队长向四甲坝大队长的求救信,信中说:“……驻军如失群之雁,煮饭无草,菜肴无盐,职难能坚持,何日可归……”真实反映了日伪军的沮丧心情。
  就在民兵截获这封信后不几日,驻四甲坝的日伪军开来了一支七八十人的队伍,他们炸毁了自己修筑的碉堡,并张贴了布告:“我们走了,请你们不要再打……”日伪军就这样狼狈地被民兵们逼出了富安镇。
  1944年年底,苏中四分区召开第一届群英大会,何凤生被授予“一等民兵英雄”,被赞誉为苏中“八万民兵的旗帜”!
  (责任编辑 陶炳才)
其他文献
2017年12月15日上午8时半刚过不到一刻钟,我的手机突然振铃声响,一条微信赫然入目:叶挺将军的长子叶正大将军于14日19点31分因病逝世,享年91岁。  惊闻噩耗,一位慈祥且德高望重的贤者,突然从身边消逝,顿觉神怅。  我与叶正大将军的交往,始于2006年3月2日我对他的电话采访,也就仅仅半个小时吧,老大哥的平实讲述,让我顺利地完成了当年《铁军》第四期《本刊专访》栏目的文稿《叶正大回忆父亲叶挺
期刊
明媚的春光伴着文明礼貌月的芳香,洒遍了革命老区社渚镇。3月17日,是溧阳市社渚镇这个月的第二个献血日,众多的献血志愿者将镇卫生院挤得热闹非凡,有的排队体检,有的等待检测报告,有的在采血房静静地獻血。“无偿献血,奉献爱心”,溧阳市血站采血车那句标语,印证着这个壮丽的场面。  溧阳市血站副站长刘彬伢对笔者说:“今年在社渚安排义务献血四天,今天是第二次,来报名献血者有增无减。上次献血一天有155人,献血
期刊
古城绍兴,毓秀江南,军分区干休所就坐落在一个名叫观音弄的小巷里。87岁的抗战老兵范小仙每天锻炼、学习、烧饭,和其他离休干部没有什么两样,直到前不久他为庆祝党的十九大交了10万元特殊党费,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人们发现,自从1947年入党后,70年来,他始终用最朴素的语言传播着党的声音,以各种方式传递着党的温暖,通过一己之力连接起了党与人民群众的真感情。南征北战跟党走  范小仙是浙江慈溪人,1930年
期刊
提起中原突围,人们肯定不会忘记时任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旅长的皮定均,以及该旅政治委员徐子荣、副旅长方升普。  方升普(1915-1981),安徽省金寨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之一,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曾任兰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从放牛娃成长为一名革命战士  方升普将军的老家在金寨县斑竹园镇联盟村下湾队,这个地方只有十多户人家,不大的村庄紧临一条清澈的河。这里距立夏
期刊
我的故乡有一条江,她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富春江。可是许多人或许不知,这条秀美天下的江,在7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危难之际,她又是一条民族抗战的江,一条英雄的江。在她明澈见底观鱼无碍的清流中,俯拾皆是那一串串抗战的英雄故事。一排三八大盖的子弹  我少年时代居住的雅泉大屋,是一栋典型的徽派建筑,大小三个天井,每一井都有一个气派的大堂。大堂的正中央挂有一块大匾,匾上的鎏金斗笔榜书,气势堂皇。大匾的内容我已记
期刊
懒惰的人不上进,懒散的人没精神,怠惰的人没成就。冠上懒字都不是好名词,如懒性、懒意、懒人、懒汉、懒鬼、懒妇、懒虫。先贤说:“勤俭乃兴家之本,懒惰为倾家之源。”曾国藩家书云:“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这两段话,值得懒人深思。  懒从心怠,惰因肢慵。好安逸曰“懒”,不勤谨曰“惰”、常荒懈曰“怠”、旷时日曰“慵”。当一个人有了懒态,就会四肢软绵绵、眸光眯梭梭、动作慢吞吞、全身懒洋洋、精神恍惚惚
期刊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仅半年多时间,继南京、芜湖、铜陵沦陷后,皖中的和县、含山、巢县、合肥及淮南铁路沿线,均被日军占领。面对进犯的日军,国民党军队望风而逃,皖中大地在痛苦中呻吟。在此期间,活動在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红二十八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1938年二三月间,在司令员高敬亭率领下,四支队分别从湖北黄安七里坪、河南确山竹沟出发,到达皖西流波石童 集结。  为了拯救民族危亡,拯救沦陷区人民于水火,
期刊
姜堰、蒋垛是我的故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间,这里是日本人统治的“敌占区”,人民群众在敌人的碉堡、篱笆林立的封锁圈里生活。敌人凶残、恐怖,家乡无村不戴孝,户户有哭声。当时,我以小孩身份用“张嘎”的办法和敌人斗争。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1946年1月首攻姜堰,狂言打到海安过元宵节,结果没进姜堰镇,就被人民军队顽强阻击,被迫与人民军队签订停战协定,人民军队取得内战第一仗
期刊
1939年夏的一天,新四军一支队陈毅派叶飞东进抗日。部队东进必须经过国民党某部的防区。为了防止摩擦,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一支队司令员陈毅认真分析了该防区国民党主要将领的情况,从中得知,该部的李司令笃信佛教,他的参谋长还曾在镇江北固山出过家,是现今北固山老方丈的得意弟子。陈毅心想,如果能获得老方丈的支持,由他书信一封给弟子,从中斡旋,定能保证部队顺利通过。  于是,陈毅决定化装潜入已经被日军占领的镇江
期刊
如皋市搬经镇焦港村,位于焦港河边的王石路两侧,是2000年由原三个小村合并而成,当时村级债务70多万元。全村有26个村民小组,3500亩耕地,总人口3100人,1020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46户,其中低保户24户,低收入户22户。为了帮助贫困户尽早脱贫致富奔小康,村党支部、村委会干部带头发展村级经济,领办合作社、招商引资发展产业项目,坚持走整村推进扶贫工作的路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村干部带头办经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