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之新旧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na07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檀传宝,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者”特聘教授、教育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
  出版专著《德育美学观》《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师伦理学专题》《公民教育引论》《自由浪漫与责任——檀传宝德育十讲》及诗文自选集《作为一棵风中的树》《落槐花》等,发表学术论文、学术评论逾200篇。作品获得过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重要奖励。
  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劳动教育重新被写入国家的教育方针。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加强劳动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决策,实在是一大好事。但是好事要做好,就并非易事了。
  在《意见》颁布之前的数年之中,在不同场合、媒体上,笔者一直在不遗余力地为加强劳动教育做“鼓与呼”的工作。但在《意见》颁布之后,从近期对《意见》众说纷纭的解读中,我又产生了三点关于劳动教育开展的深切忧虑——
  强调加强劳动教育消极理由太多
  加强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是《意见》所指出的“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这里既包括青少年劳动价值观存在的问题,也包括劳动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中被弱化、淡化,甚至异化①的问题。但是,如果仅仅从这个较为消极的“问题”角度去理解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视角未免太过狭窄。
  加強劳动教育更重要的原因,应该来源于积极的理由——“新时代”需要劳动教育。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曾经轰轰烈烈开展过劳动教育(我们不妨称之为“旧劳动教育”)。而今天,我们再提加强劳动教育,理由已有时代上的霄壤之别。众所周知,中国曾经较长时间处在“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之中。在某些物质极度匮乏时期,老百姓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成问题,彼时加强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理由当然就是为儿童未来投入“生产劳动”做准备。甚至,学校劳动教育本身也曾经是社会“生产劳动”的一部分,这就像一个贫困家庭需要儿童劳动挣工分补贴家用一样。但是改革开放已经让中国人成功进入了“新时代”(人均GDP从1976年的165美元,到2019年突破10000美金),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已经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相应地,中国社会、中国人的“优势需要”,已经从对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慢慢转移为对真善美、个性自由的追求等高级需要上来了。过去,我们对孩子说,要热爱劳动,因为“不劳动,没饭吃”。今天呢,我们再说这个理由就已经不那么充分了。今天加强劳动教育最主要的理由应当是:劳动教育能够让儿童“全面发展”;学会动脑、动手,能够让孩子们的人生更有尊严,也更有意义。
  加强劳动教育有消极的理由,也有积极的理由。若只讲消极理由不讲积极理由,恐怕会让劳动教育成为外在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成人们的游戏。孩子在内心不认可的教育,一定不是好的教育。
  强调体力劳动锻炼太过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的。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新时代”的儿童的确越来越缺乏体力锻炼的机会。但是与此相关的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是,许多教育工作者还保持着几十年前“旧劳动教育”的思维惯习,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劳动等同于体力劳动、将劳动教育等同于体力劳动锻炼。故如果不做认真反思,太过强调“出力流汗”,劳动教育肯定会走弯路。
  实际上,即便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将劳动等同于体力劳动在理论上也是完全错误的。正是由于这一劳动概念的误读,中国曾经在很长时间出现过人类文明史上一个极其反智的思潮与运动:将一部分劳动者——脑力劳动者“下放”到田间、地头,接受另外一类劳动者——体力劳动者的“思想改造”或“再教育”。今天,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已经无与伦比,脑力劳动在全部“劳动”中的比重也已空前增加,我们甚至已经根本找不到古代社会那种可以脱离脑力劳动的纯粹的“体力劳动”了。此外,传统的“生产劳动”之外的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已经大大超过第一、第二产业,“消费性”或“服务性”劳动的比重空前增加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与趋势。因此,在脑力劳动、服务性劳动、复合型劳动比重空前增加的“新时代”,若不顾及劳动形态的新变化,一味强调“出力流汗”,劳动教育就会严重脱离时代与社会实际,在劳动概念的认识上误导儿童,从而误入歧途。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校“旧劳动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许多学校都有支持“生产劳动”教育的校办工厂、农场。现在要恢复这一体制已经不太可能。故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最为合适的途径,肯定是让孩子更多关注与他们实际生活较为切近的劳动生活元素——智慧农业、快递小哥等。因此,依据劳动形态的变化与时俱进地开展劳动教育,也是加强劳动教育最为经济、最有效率的教育选择。
  强调独立课程设置太甚
  《意见》特别强调要“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干脆说要“将劳动教育与智育区别开,防止用文化课的学习取代劳动教育”①。
  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并规定必修课时,对于扭转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被淡化、弱化的趋势当然有正面意义,但这些政策宣示若不能辩证理解,劳动教育开展有可能前景堪忧。
  中国劳动教育开展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但这一原则有一个重要内涵是,现代教育在本质上具有“生产性”。换言之,与古代教育“坐而论道”的特征相比,现代教育无论是数、理、化、生,还是政、史、地、语文,其教育内容无不具有“生产性”。因此,学校劳动教育应当更多地依托各科教学去开展。而“将劳动教育与智育区别开,防止用文化课的学习取代劳动教育”这一提醒最易引起歧义,稍不留神就可能让劳动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知识、价值与技能的教与学对立、分离,从而让劳动教育更为广阔的空间瞬间流失。因为无论如何努力,每周一课时(中小学30-50分钟不等)这种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终究是时间有限、难以有大作为的。所以文件中另外一段规定,就值得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大的关注——“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设置专门课程保障劳动教育,可以理解。但是强调独立的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太甚,可能有违教育规律,也不利于劳动教育自身。
  以上三点忧虑,其实也可以转换为另外一种表达,那就是:要从更为积极的视角去看待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要注意劳动教育形态变迁,开展与时俱进的劳动教育;要通过学校文化与教育生活的改造,而非单靠设置专门课程去开展劳动教育。三点忧虑概括起来其实就是一个结论:“新时代”需要有“新劳动教育”;我们千万不要让时针逆转,让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旧劳动教育”在21世纪的中国简单回归。
  编辑 _ 李刚刚
其他文献
1940年2月,八路军总部命令华北抗日民军朱程司令员率领所部六个团兵力,从太行山开赴卫河东岸内黄县、濮阳县、浚县、滑县,会合四县地方小股抗日武装,开辟沙区抗日根据地,并积极筹办开辟冀鲁豫军区地下交通线。张从凤  1940年6月9日,朱程司令员在日伪占领区庞湾村设立了冀鲁军区地下交通站。6月底又相继成立了总站下属的六个转送分站和一个长途站。经八路军总部批准,迅即展开中共党政军过往人员的接待护送工作。
【摘 要】高中生态型心理教育课程基地,是在教育生态学与生态心理学的理念指导下,通过建设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课程,发挥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教师、教师与家长的作用,最终实现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课程实施平台。因此,需要同时关注学生、教师、家长的心理成长。  【关键词】高中;生态型;心理教育;课题基地;实践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
“我爸爸上星期意外走了,身边的人都告诉我想哭就哭吧,没关系。可是我根本就哭不出来,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有时候我会坐在教室里发呆一整天,就像一个旁观者,从一群人中抽离出去……老师,我很累,你能不能帮帮我。”这些话来自我的一位来访者,当时我刚从学校毕业,经验还很欠缺,面对前来求助的丧亲学生,我不知道该如何帮助他,因为在我过去的经历中并没有相关的经验。虽然后来我将这位学生转介给有经验的咨询师,但这个案例一
【编者按】黄克诚将军具有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不盲从,不苟同,坚持真理,刚正不阿,在六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历尽艰辛,屡经坎坷,多次因为坚持正确意见而受到错误批判、打击,甚至被撤职和降级,但始终保持刚直敢言,为人民无私无畏的高尚品德。《黄克诚传》记述了黄克诚在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一次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的主要内容,现在读来仍有新意。  1980年11月14日至29日,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北京京西宾
毛泽东:“读点鲁迅”  毛泽东读鲁迅作品,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的。他那时是《新青年》杂志的热心读者,鲁迅最初的一些白话小说和杂文,便发表在《新青年》上。1918年8月到1919年3月,第一次到北京时,因为对周作人撰文介绍的日本“新村运动”感兴趣,毛泽东还专门跑到八道湾鲁迅和周作人同住的院子里拜访,可惜那天鲁迅不在家,只见到了周作人。晚年谈到此事,还遗憾地说:“五四时期在北京,弄新文学的人我见
沙滩红楼全景  在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大学。在北大校史展的“北大红楼”展板前面,他驻足细读历史文物,一件是1921年北京大学的校报《北京大学日刊》上刊登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募员启事;另一件是北大政治系学生贺廷珊的考试试卷,是他作答“试述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要义并其及于现代史学的影响”考题的答题内容,上面有李大钊的圈点与评语评分。习总书记认真读完这些重要的文物,对随行的同志说
【摘 要】发展性心理教育是立足于全体学生心理品质、心理素质与心理潜能的发展与优化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发展性心理教育是一种全新的现代教育理念、原则、方法与活动,它在教育主体、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教育途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与教育成效等方面都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关键词】发展性心理教育;长善教育;积极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
一、日渐枯萎的花朵   小石,九年级男生,爱好音乐和文学。他在七、八年级时担任班长,热衷组织集体活动。那时候的小石乐观、开朗,学科总分虽然平平,但语文成绩出类拔萃,尤其酷爱古典文学。升入九年级后,小石开始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包括他钟爱的音乐和文学,整天闷闷不乐。他上课不仅不认真听讲,有时候甚至课上睡觉。作业完成情况也不尽如人意,原先是除语文之外的其他學科的作业不交,到最后连语文作业也不写了。
读报活动是中央苏区时期社会政治文化变迁的缩影,深刻嵌入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的各项活动中,成为党和苏维埃政府深入群众、影响群众的重要方式。党和苏维埃政府通过读报活动,对民众进行文化教育、社会动员,强化民众政治意识和进行工作指导。政府、报社推动开展读报活动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强舆论宣传、深入影响群众创办了众多党报党刊。这些报刊,着眼于传播党和苏维埃政府的政策和政治主张,提
【关键词】同伴交往;树立自信;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D 【文章編号】1005-6009(2017)32-0071-02  【作者简介】吴蓉,南京外国语学校(南京,210008)心理健康教师,高级教师,南京市心理学科带头人,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特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校外硕士生导师。  三篇学生心理咨询的案例报告,呈现了当代青少年的典型问题:网络成瘾;胆小自卑,害怕因生病受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