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丝袜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u200630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挑着水在前面走,她左手提着一双袜子,右手拿着刚在路上采到的一朵山桃花,在后面跟着。他走得快,她快要跟不上了。她急得紧走几步,手上的袜子随着手摆动,一不小心,路旁树上的刺,大概是酸枣刺,钩住了这双袜子,还险些扎住她的手。
  她顺手往下拽,以为会很轻易,岂不知,根本拽不下来,两只手都不行。她这时才仔细研判,看到每只袜子都让一根倒刺给钩住了,一只袜子钩住的是脚后跟处,另一只是大拇指处。
  她不敢硬拽,一使劲儿,袜子就会大面积脱丝,她舍不得。这棵酸枣树上,有很多刺,每一根都是倒刺,袜子让两根倒刺牢牢地扎着。她又试,还是没有弄下来。她没想到,事情这么严重。
  他们新婚。今天本来是公公让她锻炼着去挑水,可是他执意要跟着,跟着下到河里,他把桶接满,就挑到自己身上。她想过来试试,他却倔倔地说:“你跟着就行。”
  跟也跟不好。她真笨。她还想着快到转弯儿的地方时,她就挑上回家,别让公婆挑了理,可是……
  前面他已经走远,她不好意思大叫。她张张嘴,喊不出来,她还不知道该怎么称呼自己的新婚丈夫。他再往前走几米,就到了转弯儿处,转过弯儿,他就看不见她,离家也就不远了。如果那时再叫,他听不见。
  可是如果叫,她也着实不知道叫什么,虽然路是一直往上的陡坡,可是陡坡旁边有地,地是平展展的地,他经过一片地,又经过一片地,往上走着。她只需叫一声,他就会听见。他可以把扁担从肩膀上拿下,把水桶放到旁边的地里,回来救她。可是她不敢叫,也不知道怎么叫,而且更糟糕的是,她迟迟不喊,他越走越远,她不但要叫,還要叫得大声点儿,他才能听见。
  她张开嘴,发出一个声音:“哎。”


  短促细小。她自己都几乎以为是幻听。乡村的夏天也凉快,有风从刚才挑水的溪底吹上来,带来清甜的味道。她无奈地站在那里,手垂下来,她放弃了对这两只袜子所做的努力。可是她不能弃之而去,这不单单是因为袜子是订婚时他买给她的礼物,还因为,这双袜子是她最贵的一双袜子,是一双玻璃丝袜子。玻璃丝袜子,她出嫁前,看到自己的小姐妹们有人有这个,羡慕得不得了。现在,这双袜子钩在刺上,还没有脱丝,她如果轻轻解下来,兴许还能封住口,兴许还能穿。即使不能穿,放在出嫁时娘给她买的梳妆匣子里,也是个甜蜜的念想。
  她还在发愣,他却拐过弯道,不见了身影。真是木头人!她生气得跺着脚,眼睛水汪汪的。
  她充满怨意地望着那个拐弯处,站在当地不知所措。她还抱着一丝希望,希望他忽然发现她没跟着,回头来找。可是几分钟过去,还是没有他的身影。她望了又望,到底是没看到她想见的人,却看到邻居家大婶从那个弯道上下来。
  她急忙把那一汪泪水擦去。那婶子精明的眼睛看看她,又看看两只袜子,明白了怎么回事。她已经羞得脸通红。婶子说:“这有啥难的?”她心中一喜,看着那婶子。婶子说:“你袜子挂住了,就把这一截树刺折下来,回去慢慢解。”
  这是个好办法。婶子笑着看她,她不动,问:“婶子这是干啥去?”婶子回说:“到地里摘两根黄瓜。”
  婶子又问:“你公公,还病着?”
  她低低嗯了一声,心里很反感婶子这种带着同情的口气。
  婶子家的地就在溪水边,婶子看出她的冷漠,鼻子里哼了一声,就下坡到自己地里去了。
  她等婶子肥胖的身影看不见后,伸出两只手,用力把那截树枝折下来,带着树枝和树枝上的袜子往回走。树枝上还有别的刺,有一根还扎了她的手。她手上着急,怕别人笑话她笨手笨脚,便顾不上疼,拿上东张西望地走,怕再有个熟人出来。快到转弯处时,她在旁边地里蹲下,把两只袜子慢慢解下来。这时候她发现其实也挺简单,两只袜子竟然都没有损坏,真是意外惊喜。她把那根树刺扔到地垄边,不放心,又扔到坡底下的沟里,这样就不会被人踩到扎脚。
  她藏起两只袜子,转过弯儿回家。刚一拐弯儿,就听见她婆婆悠扬亲切地呼唤:“梅,快回来吃饭,鸡蛋面片片做好咧!”
  她心下一热,高高答应了一声。她没想到自己嗓门儿这么高,她答应得顺风顺水,仿佛早就在这种呼唤里浸染了许多年。声音发出的院落门口,她新婚的丈夫,正在紧张地往这边望着,看到她出现,仿佛才放松下来。他肩上,担着的两桶水竟然还没有放下。可是,他已经回家老半天了。公公咳嗽着从门里走出来,冲着他的背影高声喊:“还不把担子放下,等啥,练啥功夫哩?”他这时才仿佛惊醒过来,一脸窘迫地放下水桶。
  她笑意盈盈地向他走去。可就在这时,脚下忽然一滑,她吓得啊地叫了一声。
  她醒了。
  没能走到他面前,她醒了。
  没有开灯,在黑夜里打开手机,看日历,没错,后天就是十月初一。离天亮还有三个小时左右,她那时将起床,从卧室柜子最深处拿出三个相框:她的公公、婆婆、丈夫。她将把他们擦拭干净,摆放好,然后做好祭菜,在后天凌晨后摆放到柜子上面,摆好碗筷。
  “梅,快回来吃饭,鸡蛋面片片做好咧!”她想起这声温情朴实的呼唤,在身旁肆无忌惮的呼噜声中,流淌着大滴大滴泪水。
  他是不打呼噜的。他也舍不得让她在黑夜里流一滴泪水。病重时,他最不放心她,因为她曾经连一双玻璃丝袜子都保护不好,连一双袜子都那么珍惜。他迟迟不想离开这个世界,就像不忍心让那一担沉重的水,最终落到她的肩上。
  [责任编辑 王彦艳]
其他文献
小小说创作的核心在于“写什么”,也在于“怎么写”。  这个命题并不新鲜,但却是关于小小说创作的本质叩问。  写什么?换句话说就是选什么材。课本里有“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论断,换为“叶氏语录”:艺术来源于苦难,高于苦难。  这个论断很有诗意。  论断的前半句很多大家已经论述过了,从尼采到周国平,无一不在强调生活的苦难性,无一不在强调苦难之于艺術的重要意义。后半句似乎少有人提,即便提起,也就三
期刊
每天他和她都会在同一个公交站点等车,一个月了,但却从未搭过话。他们都在等对方先开口,也都知道对方在等自己开口。一个月,再不互相说点儿什么,就太不正常了。可是一个月都没有说话,再开口,也显得有点儿刻意和别扭。他曾想故意晚来或早到一会儿,错开和她在一起等车的时间,头一天都决定了,第二天又鬼使神差准时准点地来了。  她有一头乌黑的长发,偶尔还会戴一副浅色眼镜。那样就会使她的脸显得更精致。他喜欢她戴眼镜的
期刊
老顾那些事,是郭万达和马连生说给我的。我怎么也不愿意相信老顾就那样随随便便死了。  竹坞和顾庄隔着一道岭,那岭叫摩天岭,最高处叫牛头山。竹坞的人去顾庄,或者顾庄的人去竹坞,很少翻这摩天岭,原因很简单,岭太高。这次我翻越摩天岭的时候,尽管有马连生陪着,但还是觉着心里空得慌。路在山上拐来拐去,一不留神就没了踪迹,林子太大了,人太小了。我看一眼马连生,他脸上已经成赤红色,一头卷发被汗水弄得贴着头皮。我说
期刊
养老院的廊厅下,方明躺在一个灯芯绒的沙发上,扶手上的棕色漆面斑驳陆离,两只搭在扶手上的手,像裸露在地面的老树根。早晨的太阳照在他微闭的双眼上,他感觉眼前一团橘红色的温暖。  旁边陆续多了几张模样相似的灯芯绒沙发,沙发上的人不尽相同,他们互相打着招呼,寒暄着。  方明没搭理他们——没空,他在想他自己的事情。  这辈子他能想明白很多事,唯独死亡这件事毫无头绪。死亡到底是什么?人死的那一瞬间是什么感受,
期刊
1992年:  你的来信,在文风上太啰唆,篇幅太长。这在你们中学时代是免不了的通病。一封家信,应主题突出,简而明之,一目了然。以后写信、写文章要注意。不过,我在文学方面缺乏研究,一生致力于研究医学,欣有一技之长,为民解除痛苦,济世救人。我虽不是菩萨,可有慈悲心肠,普度众生,救死扶伤。  1993年:  今年农历腊月十八,是你爷爷的七十大寿,你若不能参加,要来信向他老人家祝福,以慰老人心。当前,在经
期刊
正月初八這天,周志山很早上了黑王寨。精准扶贫到了攻坚阶段,他初七到单位报了个到,就再度扎根黑王寨了。满以为不会惊动任何人的,偏偏,寨子口的大槐树下,四姑婆早早迎在那儿了。  “您这是——?”周志山一怔,停下车。  “老婆子想坐你的车兜兜风,不行啊?”四姑婆大大咧咧去拉副驾驶的门。  黑王寨,四姑婆肯坐你的车,那是给你面子。她闺女大凤从省城电视台回来开车要带她转转,四姑婆都以晕车为由拒绝了。  周志
期刊
乔爹家屋后,是二房厅第二进大门。石槛,石阶,两旁还有剩了大半截儿的石柱。石柱砌有古色古香的花纹,上端都是斜角,斜角之下有火烧过的痕迹。这里进去的院子铺着交错相间的长条石,雨后坑坑洼洼的,积满了泥水。楼房高峻,重檐歇顶。五间,中间穿堂,两边每间一户。  右边第一间,是达琛姆妈的娘家。此时的主人是她的小弟,名叫加山。加山个子不高,面黄肌瘦,有颗镶银边的门牙。他的耳朵很聋,来达琛姆妈家,要么不说话,坐一
期刊
接了那个电话以后,林的心里就多了块石头,石头就是电话内容。  从走廊的尽头艰难地挪回办公室,对桌的美女露就嚷嚷着:“林哥,吹一曲嘛。”这小女子,是想听林吹口哨呢,最近她迷恋上了《大鱼海棠》印象曲,总也听不够呢。  林的口哨堪称一绝,那是小时候他父母舍不得给他买口琴,他硬是用两片嘴皮子練出来的。值得庆幸的是并没有像有些人吓唬他的那样会把嘴唇磨薄,反而成了后来成功捕获琳芳心的加分项。尽管他拿不出房款首
期刊
瑞河场不止一次出现在我的文字中,这条长虫一样的村庄摆在山势顿挫的褶皱里。横穿而过的是瑞河,五岭三山收集来的溪水,扑腾奔到瑞河场时安静下来,像乡下人进了城,低眉颔首顺着青条石的河岸,逶迤而行。  我们一群孩子是见不得水的,刚刚立夏,我们就脱得只剩裤衩,溜进瑞河。溜进瑞河不是图清凉,而是场东头摆着戏台,看戏得收门票。我们不是不想买门票,是因为买不起五分钱的门票。  金黄的小麦已颗粒归仓,白面磨了好几木
期刊
“觉得我很可怜,是吧?”  我摇摇头,默不作声地抽烟。  “那为什么跟着我?”  我说:“天太晚了。”  我们并肩坐在候车亭冰凉的长座上。她双手插在兜里,身体微向前倾,扭头看着来时的方向,脚跟轻轻地颠动着,终于哭出声来。  雨细如牛毛,空气中弥漫着浅淡的雾。高高低低的建筑轮廓模糊,亮晶晶的路面融着各色的灯光。偶尔有车子驶过,车轮碾过地面的声音急促而黏腻。  她平静了一点儿,用嘶哑的声音说道:“我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