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的爱情悲剧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yue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肯有天生的幽默感。他说起逗笑的故事来,可以令成群的人围在他身边捧腹大笑几小时;就是在危急的南北战争中,他有时也会暂放下手中的工作,说一两个轻松的小故事,令白宫那些绷紧神经的工作人员大为惊讶。与这一性格特征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的忧郁和悲哀。他身边了解他的人说:“走遍全美国,我从未见过像他那样忧郁的人……”这种严重的忧郁是怎样形成的呢?就是爱情——这最能给人以幸福的东西,有时却正相反,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创痛和不幸。
  
  初恋情人早逝
  
  1834年,25岁的林肯在伊利诺伊州纽沙勒镇一个杂货店当店员,老板的女儿安妮是他的初恋情人。这是个非常美丽的姑娘,蓝眼睛,褐色头发,芳年19。河岸、树林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一对恋人的身影。林肯常常出神地凝视安妮美丽的蓝眼睛,而当安妮温柔的小手轻轻地触摸林肯时,他竟然兴奋得几乎窒息,仿佛享受到了世界上最大的幸福。林肯步行到20里外的春田镇向一位律师借来法律书,利用工余时间,废寝忘食,刻苦学习法律,准备当一名律师。安妮答应在他读完法律课程正式执业时,就和他结婚。
  可是,似乎上天有意和他过不去,就在幸福快到手时,不幸却降临了:1835年8月,安妮得了斑疹伤寒。她发高烧,身体热得像火,两脚却冷冰冰的,必须用烧热的砖头取暖。几星期以后,安妮的病不但没有好转,更是衰弱得连手都抬不起来了。接连两天,她一直轻轻地念叨着林肯的名字。虽然医生禁止任何人打扰她,这时也不得不允许林肯和她见面。林肯站在床前,痛苦地看着病重的安妮,两人默默地对视。第二天,安妮失去知觉,从此昏迷不醒,直至死亡。
  安妮之死给林肯带来巨大痛苦。他吃不下、睡不着,远远避开人们,目光呆滞地凝视着远处,好像灵魂已随安妮而去,只留下一副空躯壳。他完全丧失了生存的意志,什么也不干,不跟任何人说话,只是每天一个人走到5里外的公墓去陪伴安妮。他在公墓待的时间太久了,朋友们担心他,就到公墓去劝他回来。暴风雨来临,林肯痛苦地泪流满面,他说,他不能让安妮的墓被狂风暴雨侵袭。人们看到他摇摇晃晃地在河边乱逛,口中喃喃地念叨着不连贯的字句,怕他会精神崩溃,怕他自杀,就拿走他日常使用的小刀,并且监视他,防止他跳河。
  
  安妮的遗骨哪里去了
  
  安妮的死使林肯完全变了一个人,忧郁症征服了他。日后与林肯一起工作的一位律师曾在谈起林肯的忧郁症时说:“20年间,林肯没有过一天快乐的日子。他几乎成了全伊利诺伊州最忧郁的一个人”。他自己曾在安妮去世两年后对一位朋友说:“别人以为我已经大致恢复,可以痛痛快快享受人生了。其实,在人后我依然沮丧至极,甚至到了不敢随身携带小刀的地步”。
  也就是从这时候起,林肯非常喜欢有关悲哀和死亡的诗篇。他常常一个人呆呆地默然静坐很长时间,喃喃地念着《最后一片叶子》中的诗句:
  长满青苔的大理石
  盖在红润润被他吻过的
  樱唇上;
  他心爱的名字
  多年前早已刻在
  墓碑上。
  安妮去世50年以后,发生了一件令世人迷惑不解的事:
  1890年,曾有过一次迁墓。安妮的坟墓被挖开时,一位年轻时曾跟林肯一起工作的人在场。这个人和掘墓人都证实说,坟墓里没有安妮的遗骨,只有她临终时穿的衣服上的4颗珍珠钮扣。
  安妮的遗骨哪里去了呢?
  人们回忆起,安妮死后,林肯常常步行5里路到安妮的坟前,久久不归。难道是……
  当然,这只是猜测,没有确凿的证据。
  
  与玛丽相恋
  
  安妮之死给林肯带来的巨大痛苦,持续了两年。两年后,1837年3月,林肯骑着一匹借来的马,到了春田镇,开始做实习律师。
  当时他非常穷。订购一个床架,材料费17美元,他对家具匠说:“虽然不算贵,可我还是没钱买。如果你能让我赊账,到圣诞节,我的律师事业成功了,就可以还钱;如果失败,我可能一辈子都还不起”。他那忧郁的语气,打动了家具匠。他仔细端详着林肯,心想,我这辈子从来也没见过这么阴沉而忧郁的面孔。一股强烈的同情心在他心中油然而生。自那以后5年半的时间,他让林肯一直住在那个店铺里,分文未取。
  林肯和史都华律师合伙办案。头半年,他们只收了5笔律师费,一共42元5角,和充当酬劳的大衣一件。林肯心灰意冷,甚至想放弃法律,改行当木匠。
  可是,就在这十分艰难困顿之际,却有女人来找他了。此人就是玛丽·陶德,有着高贵的气质,家族中祖父辈和曾祖父辈出过将军和州长,其中有一位还当过海军大臣。玛丽本人曾在一所由法国流亡者办的学校读过书,会说巴黎腔的法语,能跳法国贵族在凡尔赛宫跳的八人舞和圆圈舞,因而自以为比别人优秀,常显露出一付高傲的神气,还自信会嫁给一个日后能当总统的人。也许是老天赋予她一双能预见未来的慧眼,她先前追求的当时已是美国政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道格拉斯,1860年和林肯一起被提名为总统候选人。可是,两人进展得很不顺利,于是玛丽转而追求林肯。她本想以此举引起道格拉斯的嫉妒,好重新把他抓在手里。可是,她这一招在道格拉斯身上并未奏效,倒是真的征服了林肯。林肯为她那高贵的仪态和女性的聪明伶俐所倾倒,而玛丽听了林肯在自由党聚会上的政治演说,也兴奋地夸奖林肯说,他是个大演说家,将来有一天必会登上总统的宝座。她从内心以他为荣……他们决定于1841年元旦结婚。
  
  逃婚
  
  可是,随着婚期的临近,林肯却一天天看清楚玛丽各方面都和他相去甚远:教育、出身、脾气、嗜好、见解……因此,彼此经常惹对方生气。林肯反复考虑后决定,必须解除婚约。
  玛丽坚决不同意。这个虚荣心极强的女人怎么能让已经捏在手心里的未来的总统溜掉呢?她在林肯面前痛哭流涕,那种痛苦的样子让林肯受不了。他的心软了,把她抱进怀里,并且吻了她。他对朋友们说:“算啦,我认了。事情已经发生了,我只好遵守诺言。”
  日子一天天过去,婚期飞快地逼近了。林肯却一天天地更加忧郁、沮丧、失魂落魄。他常常一个人在屋里呆呆地坐着,不去办公室,也不去参加州议会的会议。有时候,他半夜三更起床,到楼下点上壁炉的火,独自对着炉火坐到天亮。他吃得很少,体重一天天减轻,身体一天天衰弱。他躲着每一个人,不愿跟任何人说话,精神近乎失常。
  婚礼的日子到了。新娘家一切都准备好了,客人们也都到齐了,只等林肯一到,就举行婚礼。
  可是,林肯却临阵脱逃了。直到晚上9点半,还不见他的身影。玛丽伤心欲绝。人们不安地猜测:他遭到什么意外了吗?也许是自杀了?大家提着灯笼,到镇上他常去的地方和通往乡间的道路上去寻找他。
  人们焦急地从一个地方找到另一个地方,所有估计他可能去的地方都找遍了,也未见他的踪影,直到天亮前,才发现他坐在办公室里,嘴里喃喃地念叨着语义不明的话语。人们见他神志不清的样子,立刻把医生叫来。医生吩咐,要密切注意他,并拿走他随身携带的小刀,惟恐他自杀。
  林肯逃婚3周后,在写给他的合伙律师的信中说:“现在我是世界上最悲哀的人。如果将我的悲哀平分给全人类,世上就没有一张愉快的面容了。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好转,也不能总这样继续下去。看来,如果我不能好转,就只有一死了。”
  这段时间的林肯经常想到死亡。他渴望死亡,还写过一首以自杀为题材的诗。
  这一切表现,就和安妮死时一样。所不同的是,那是恋人的死,而这次是对结婚的惧怕。
  往后的事实证明,他惧怕得有理。
  
  为道义而结婚
  
  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林肯对玛丽不理不睬,希望她能转而看上别人。可是玛丽仍然不肯放过“未来的总统”,她的骄傲和自尊,她的做总统夫人的美梦,都在她心中大声命令她:你一定要让亚伯拉罕·林肯娶你!
  命运再一次与林肯作对。他为其写社论的那家报社的总编的太太,虽已年过40却仍无孩子,于是便把其爱心转移到青年男女身上,自命为春田镇的媒婆。她要为玛丽圆这个梦。
  1842年10月的一天,林肯应邀到这位太太家做客。进入会客厅,他惊讶地发现玛丽坐在他面前。
  这一次,玛丽除了使用她的惯常武器——哭以外,还利用了林肯道德观念强的“弱点”,向其进攻。她说,在道义上,林肯必须娶他。因为他曾说过要和她结婚,一个讲道德的人怎么能违背自己的诺言呢?
  林肯屈服了。
  一个月后,林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勉强向玛丽求婚。
  玛丽要求当天晚上就举行婚礼。有了上一回的经验,她要迅速有力地把她心目中未来的总统缚牢,以免梦想再次化为泡影。于是,只经仓促的准备,这两个“好”事多磨的“情人”就以闪电般的速度迅速踏上了婚姻的祭坛。
  
  不幸的婚姻
  
  在林肯穿上他最好的一套衣服,把破旧的皮鞋擦黑,准备做新郎倌时,曾有个孩子天真地问他要到什么地方去,林肯回答他说:“我猜,大概是要下地狱去吧”。
  林肯的婚姻真像他所猜测的那样是地狱吗?
  林肯夫妇的房东莱尔太太说过这样一件事:一天早晨,林肯夫妇正在吃早餐,林肯不知哪一个举动触怒了妻子,她当着正在用餐的全体房客的面,气冲冲地把一杯热咖啡泼到林肯脸上。林肯一言不发,屈辱地呆坐着。照顾用餐的房东莱尔太太拿来一条湿毛巾,把他的脸和衣服擦干净。
  这件事可以作为象征,说明林肯夫妇二十几年的婚姻生活状况的悲剧性质。
  林肯害怕回家,害怕和妻子共处在同一个屋顶下。律师职业为他提供了离家的借口,每年有半年时间,他都在外地巡回办案。他宁愿住在条件恶劣的乡下旅馆里,也不愿听玛丽没完没了地唠叨,乱发脾气。连邻居都说:“她折磨林肯,把他弄得魂飞魄散。”“林肯太太尖锐的大嗓门连街上都听得见。凡是住在附近的人都听过她对林肯连续不断的怒骂……”
  林肯不修边幅,生活琐事上不拘小节,这些习惯和举止玛丽很看不惯,常常引起她的唠叨和不快。林肯的驼背、步态也引起玛丽的不满,她嫌林肯的鼻子长得不够直,下唇突出,面有肺痨之色,手脚太大,胳臂太长,像长臂猿,而脑袋却太小了。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林肯想邀请继母来家中过圣诞节(林肯9岁丧母,他的继母对他非常好),竟遭到玛丽的反对。她看不起林肯的继母和他们全家人。23年间,林肯的继母一直住在离春田镇70里的地方,林肯曾去探望她,而她却从未获准踏进媳妇的家门。
  1860年,林肯竞选总统成功,玛丽终于实现了她当总统夫人的梦想。可是,她的脾性并未改变,她继续折磨林肯。
  按照惯例,在白宫举行的招待会上,总统要选一位女士绕场开舞,这位女士当然不能是总统的妻子。林肯太太不能容忍这种做法。她不但不允许林肯跟别的女人绕场开舞,甚至和别的女人说几句话,她都会用嫉妒的目光盯着他,厉声苛责他。为防止发生使大家都不愉快的事,参加招待会以前,林肯必须先去请问他嫉妒成性的妻子,他可以和谁讲话。林肯太太提到一个又一个女人时,总是说她讨厌这个,憎恨那个,好像这世界上的女人没有一个能够中她的意。
  她还想干涉总统的工作。一次,她威胁林肯,若不提升某一位军官,她就要当着大家的面倒在地上。还有一次,她在重要的访谈时间冲进林肯的办公室,滔滔不绝地说了一大堆话。林肯什么也不说,默默地站起来,抓住她的臂膀,把她推出房间,回到屋里,锁上门,继续谈话,只当未发生这回事。
  南北战争胜利后,林肯太太写信给战功卓著的格兰特将军,邀请他与总统夫妇一同乘车兜风,观看灯火。可是,她没有邀请格兰特太太。
  几天以后,她安排了一次戏剧欣赏,邀请格兰特夫妇和战争部长史丹顿夫妇到总统包厢观赏演出。史丹顿太太赶紧去找格兰特太太,问她去不去。她说:“如果你不接受邀请,我就不去。你不在场,我可不愿跟林肯太太一起坐在包厢里。”格兰特太太立刻说她不敢去。因为她知道,当格兰特走进包厢时,观众一定会起立喝采,欢迎这位打败南军的将军。那时,谁知道林肯太太会作何反应呢?如果她闹出丢脸和伤感情的事,该如何收场呢?
  就是在那次演出中,林肯被刺杀了。
  
  是爱情之哭吗?
  
  林肯被刺后,林肯太太躺在白宫她的住处哭了5个星期。当时一直守在床边的一位女士事后回忆说:“我永远忘不了那个场面——心碎的嚎哭,凄厉的尖叫,恐怖的痉挛,发自心灵深处的悲鸣……”
  她哭的是什么呢?是为丈夫的死而痛心呢,还是痛惜自己仅仅5年的总统夫人生涯过于短促了呢?
  她的哭是爱情之哭吗?她的哭如果不包含爱情,会那样深沉、剧烈吗?
  究竟什么是爱情,这是个从来也没有人能够说清楚的问题。
其他文献
初到非洲,一切的感受只有两个字:新奇。这里的黑人女性天生爱美,发型则成为她们弘扬个性,渲泄美丽的主要表达方式。她们的发型联想丰富,个性十足,即遗有远古时期拙朴的发式,又保留着独具民族特色的式样,还追随时代步伐,吸收了白种人及黄种人的多种新潮发型。可以说,黑人女性的发型是世界上样式最广、变幻最多的发型。  大致说来,黑人女性最常见的发式有两种:第一种属于“卷卷毛”型。她们的头发属自来卷,浓密稀松,错
中小企业在当今社会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下,受到的市场竞争冲击更为强烈,如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决策分析就显得至关重要。业务级的管理信息系统虽然将企业从繁琐的
案例推理(CBR)作为最近二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推理模式,已受到人工智能研究人员的关注,已经成为当前人工智能及机器学习领域中的热门课题与前沿方向。案例推理系统是通
非洲的雕刻艺术有着独特的魅力。一百多年前就开始被西方人接受并广泛传播。艺术大师毕加索就是在非洲雕刻的影响下开创了“立体派”的先河。非洲有50多个国家,有上千种语言,他们的雕刻作品就像他们的语言一样丰富多彩,誉满全球。在众多的非洲国家中,科特迪瓦的雕刻更是别具一格,绚丽多姿。  科特迪瓦位于非洲西部几内亚湾畔,是一个拥有60多个部族的多民族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特别是它的雕刻艺术历史悠久
对人类而言,乌鸦是最熟悉的鸟之一。它们给人的印象是:在都市中心随意丢下垃圾,有时还会袭击人,是一个真正的坏蛋。那么,要从哪些方面对“头脑聪明”的乌鸦生存的生态环境进行充分了解,并对它们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才能解决呢?  人们早就知道,要减少乌鸦的危害,最重要的就是要切断其食物来源。而生活在城市里的乌鸦,它们能够用眼睛来确认食物所在,并在垃圾袋里寻找它们的食物。有“乌鸦博士”之称的日本宇都宫大学教授杉田
再孤陋寡闻的人也知道流行音乐歌后麦当娜的大名。不可否认,她和迈克尔·杰克逊是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流行音乐双璧。在新人辈出的世界流行音乐歌坛,尽管出色的女歌手不断涌现,但有谁敢说,她已取代了麦当娜的地位?也许你一点儿也不喜欢她的声嘶力竭,更对她的过分性感十分厌恶,但你得承认,她是一个攀上了流行音乐峰顶的女人。  1958年8月16日,麦当娜出生在美国西部一个普通的意大利移民家庭。很奇怪的是,从很小
泰一校门口,不再寂寞的空巷;  在潋滟晴光中,独自徜徉。  昔日的过往,仍在我心头激荡;  学堂的深处,曾埋藏着彩虹般的梦想。  安静的校园,诉说着曾经的欣悦和惆怅;  柔和的清风,满载着书卷的芬芳;  旅途漫长,从不乏沧桑与迷惘;  青春的小舟,早已悄然启航。  而跃动的心脏,是不再迷惘的前方;  那學堂的深处,仍埋藏着彩虹般的梦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