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公共政策日益成为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主要手段,它既是政府公共管理活动的起点,又是政府履行各项职能的基础,贯穿政府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关键词:公共政策 公民参与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
一、 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的基本理论
根据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政策一般是指政府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是政府用来调控社会利益的基本工具 。公民作为参与公共政策的主体是为了追求公共精神和公民资格的实现,公民参与的范围覆盖公共政策全过程,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促进民主的发展。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从参与身边的公共事务逐步扩展到参与国家重大议题的讨论。二十一世纪,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形式不仅仅是传统代议制下的投票选举,而是更强调公民积极地参与到公共政策制定、执行等各个环节中去。政府与公民之间不应该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合作的形式 。
二、 公民参与的基本范畴
(一)公民参与的主体。
公民参与的主体当然是公民,但如何理解、认识和界定“公民”这个主体却需要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根据法律的定义,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不仅具有法律意义而且具有政治意义 。从法律意义上讲,国籍是取得公民资格的惟一条件,拥有一国国籍意味着享有公民的权利和承担公民的义务,有权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但从现实的政治意义上来看,需要每位公民通公民参与的基本范畴过履行法律赋予的权利,积极的投身于公共事务当中,才能实现自己的公民资格。所以,参与主体应当是为了实现公民资格而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及决定的公民和公民团体。
(二)公民参与的客体。
公民参与的客体实际是指公民参与什么。在当代社会中,公民参与涉及领域十分广泛,具体内容涵盖各个方面。以我国公民参与的客体为例,对其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加以区分研究 。根据2003年3月通过的《立法法》进一步明确了公民参与立法的制度。在行政领域,公民参与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参与行政立法影响行政法制度的立、废、改;二是参与行政管理,这既包括参与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也包括参与日常性行政管理过程;三是参与监督行政 。
(三)公民参与的方式。
第一、公民的制度化参与,即公民通过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制度所规定的参与机制所进行的公民参与和行为。在我国制度内的公民参与形式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宪政制度层面的制度安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二是实际公共管理的层面的制度安排,它主要包括意调查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听证会制度、协商谈判制度、社区自治制度等等。
第二、公民的非制度化参与,是相对于制度化参与而言,是指公民不通过法律及相关制度所规定的参与机制,而是以另外的方式所进行的政策参与行为,其具体形式主要有行贿、贿选、非法示威游行、静坐抗议、越级上访等。
三、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价值
(一)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是确保公共政策公共利益取向的内在要求。
公共管理的目标是追求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社会利益最大化, 这也是公共政策的目标。社会利益则包括“具有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和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公共政策实现公共利益的能力和程度,是判断和评价政府及其政策的正当性、有效性的基本标准。而公共政策能否实现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社会利益最大化价值目标,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民主的发展程度和公民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及执行的有效参与程度。
(二)公民参与是增强公共政策合法性的客观需要。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决策过程对于提高公共政策的合法性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公民参与扩大了决策资源的提取范围,增强了政治体系的利益整合功能,因此能更好协调各利益关系,从而增加社会公众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公民参与满足了公民参政议政的心理需求,增强了他们的政治功效感、影响感和尊严感 。可见,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可以使公共政策更易于被社会公众所接受和认同。如果公民对政策合法性确认无疑,对政府的信任感增强,不仅以积极的态度推动政策的执行,而且还会减少政策执行的成本。
(三)公民参与是弥补公共政策缺陷的有效途径。
随着人们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和利益意识的日益发展, 特别是多元利益主体的出现, 使得传统的公共政策执行方式已经不能真正反映多元主体的发展要求。各种利益主体为了保障和争取更多的利益,其参与意识显著增加, 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日益显现。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 能为公共政策主体和客体的利益矛盾提供一个缓压的空间, 增强公共政策与公民需求之间的相互适应性。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09级行政管理专业)
注释:
李图强.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张文敏.试论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10(2):133-135.
李志鹏,杜平,公共选择理论与公共政策的非公共性分析.行政与法,2006,6.
杨芸.浅谈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世纪桥,2007(10):17-18.
[美]罗伯特.B.登哈特. 扶松藏,丁力译.公共组织学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曹羊婷.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分析.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8(4):26-27.
石永义,刘玉警,张璋.现代政治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公共政策 公民参与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
一、 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的基本理论
根据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政策一般是指政府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是政府用来调控社会利益的基本工具 。公民作为参与公共政策的主体是为了追求公共精神和公民资格的实现,公民参与的范围覆盖公共政策全过程,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促进民主的发展。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从参与身边的公共事务逐步扩展到参与国家重大议题的讨论。二十一世纪,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形式不仅仅是传统代议制下的投票选举,而是更强调公民积极地参与到公共政策制定、执行等各个环节中去。政府与公民之间不应该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合作的形式 。
二、 公民参与的基本范畴
(一)公民参与的主体。
公民参与的主体当然是公民,但如何理解、认识和界定“公民”这个主体却需要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根据法律的定义,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不仅具有法律意义而且具有政治意义 。从法律意义上讲,国籍是取得公民资格的惟一条件,拥有一国国籍意味着享有公民的权利和承担公民的义务,有权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但从现实的政治意义上来看,需要每位公民通公民参与的基本范畴过履行法律赋予的权利,积极的投身于公共事务当中,才能实现自己的公民资格。所以,参与主体应当是为了实现公民资格而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及决定的公民和公民团体。
(二)公民参与的客体。
公民参与的客体实际是指公民参与什么。在当代社会中,公民参与涉及领域十分广泛,具体内容涵盖各个方面。以我国公民参与的客体为例,对其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加以区分研究 。根据2003年3月通过的《立法法》进一步明确了公民参与立法的制度。在行政领域,公民参与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参与行政立法影响行政法制度的立、废、改;二是参与行政管理,这既包括参与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也包括参与日常性行政管理过程;三是参与监督行政 。
(三)公民参与的方式。
第一、公民的制度化参与,即公民通过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制度所规定的参与机制所进行的公民参与和行为。在我国制度内的公民参与形式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宪政制度层面的制度安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二是实际公共管理的层面的制度安排,它主要包括意调查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听证会制度、协商谈判制度、社区自治制度等等。
第二、公民的非制度化参与,是相对于制度化参与而言,是指公民不通过法律及相关制度所规定的参与机制,而是以另外的方式所进行的政策参与行为,其具体形式主要有行贿、贿选、非法示威游行、静坐抗议、越级上访等。
三、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价值
(一)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是确保公共政策公共利益取向的内在要求。
公共管理的目标是追求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社会利益最大化, 这也是公共政策的目标。社会利益则包括“具有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和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公共政策实现公共利益的能力和程度,是判断和评价政府及其政策的正当性、有效性的基本标准。而公共政策能否实现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社会利益最大化价值目标,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民主的发展程度和公民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及执行的有效参与程度。
(二)公民参与是增强公共政策合法性的客观需要。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决策过程对于提高公共政策的合法性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公民参与扩大了决策资源的提取范围,增强了政治体系的利益整合功能,因此能更好协调各利益关系,从而增加社会公众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公民参与满足了公民参政议政的心理需求,增强了他们的政治功效感、影响感和尊严感 。可见,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可以使公共政策更易于被社会公众所接受和认同。如果公民对政策合法性确认无疑,对政府的信任感增强,不仅以积极的态度推动政策的执行,而且还会减少政策执行的成本。
(三)公民参与是弥补公共政策缺陷的有效途径。
随着人们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和利益意识的日益发展, 特别是多元利益主体的出现, 使得传统的公共政策执行方式已经不能真正反映多元主体的发展要求。各种利益主体为了保障和争取更多的利益,其参与意识显著增加, 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日益显现。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 能为公共政策主体和客体的利益矛盾提供一个缓压的空间, 增强公共政策与公民需求之间的相互适应性。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09级行政管理专业)
注释:
李图强.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张文敏.试论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10(2):133-135.
李志鹏,杜平,公共选择理论与公共政策的非公共性分析.行政与法,2006,6.
杨芸.浅谈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世纪桥,2007(10):17-18.
[美]罗伯特.B.登哈特. 扶松藏,丁力译.公共组织学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曹羊婷.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分析.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8(4):26-27.
石永义,刘玉警,张璋.现代政治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