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文风的背后,更深层次的是传媒理念和思想作风的转变,是新闻工作者对自身位置的重新打量。改文风不是仅仅改文字,重在改话语霸权为话语平权,改宣传语态为传播语态,改官话套话为群众说话。
【关键词】新闻文风 改进
当前,新闻战线正在广泛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能不能切实改进新闻文风,是衡量“走基层”、“转作风”能否取得实效的重要指标。
新闻文风是指新闻作品体现出来的风格、格调和风尚。它不仅包括媒体报道的内容,即媒体“说什么”,还包括媒体“怎么说”,即媒体的叙述语态。因此,新闻文风绝不仅仅是语言问题,还涉及到新闻工作者对于传媒和受众的关系、传媒的社会职能等方面的认识与把握,是新闻工作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思想和工作作风在新闻写作上的综合体现。改文风的背后,更深层次的是传媒理念和思想作风的转变,是新闻工作者对自身位置的重新打量。
早在延安整风期间,新闻文风就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被提出来,并得到广泛的承认和应用。新中国成立后,延安整风中确立的优良新闻文风,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发扬,但后来也出现了夸张、假大空、戴大帽子等严重问题。改革开放后,这些问题虽得到很好的纠正,但不尊重新闻规律,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生活的报道在时下媒体上仍然经常可见。因此,改进文风事关党的新闻事业的宗旨和性质,事关传播力和舆论引导水平。
改“话语霸权”为“话语平权”
媒体“说什么”也即媒体“话语权”。媒体“话语权”应该与群众的“话语权”属于同一范畴,并由群众“话语权”推导而至。在我国,正是由于人民群众对国家和社会事务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新闻媒体才能够对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事件依法享有知情权、采访权、发表权、批评权、监督权等“话语权”。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媒体常将自己的“话语权”同群众的“话语权”隔离开来,甚至自觉或不自觉地凌驾于群众的“话语权”之上,自我定位为一种权力主体而非权利主体,尽量往公权机关的权力上靠。
这种面对群众表现出来的“话语霸权”,在新闻文风上有多种表现。如有的媒体版面或栏目通篇只见领导不见群众,媒体成了公权机关的“公关报”。有的媒体将舆论监督的镜头只对准普通群众,主动放弃拥有公权力的机关。有的媒体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完全根据领导人的喜爱,而不顾群众的阅读需求。有的媒体把自己打扮成社会公众“代言人”形象,强行“代表”社会公众发言。
变“话语霸权”为“话语平权”,最重要的是端正立场,解决“我是谁”问题。新闻事业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新闻工作者可以说是天然的群众路线实践者,调查采访要从群众中来,新闻作品要传播到群众中去。因此,新闻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同人民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深入群众的生产生活,走进群众的内心世界,感受群众的喜怒哀乐,把笔触、话筒和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荧屏和时段留给百姓;要在新闻报道中努力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更好地履行新闻工作服务人民的宗旨要求,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新闻报道权、舆论监督权用到为民造福上。
变“话语霸权”为“话语平权”,最关键的是注重运用平民视角。新闻媒体要敢于直面矛盾,回答问题,替百姓说话,说百姓的话。为群众利益立言才有锐气,替群众说话才有人气。如果不从大多数群众立场观察问题,新闻报道就有可能出偏差。如2011年9月27日下午2点钟,上海地铁十号线两车在豫园至老西门下行区间内相撞,造成271人受伤。某媒体在报道这一事故时,使用“轻度追尾”一词就引发群众热议以至调侃、嘲弄。显然,使用这一词语不是从业人员语言水平问题,而是立场以及倾向性问题。立场偏心必然语言就要脱轨、失范,受到群众嘲讽也就理所应当。
改“宣传语态”为“传播语态”
媒体“怎么说”也即媒体的语态。在我国,很多地方“新闻”与“宣传”常混为一谈,在新闻文风上的突出表现就是宣传味太浓、新闻性不够。
宣传语态下的传媒说话方式往往表现出模式化、高调等特征。记者常采用全知全能视角叙述,以正面引导及社会教化为价值取向,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如典型人物形象高、大、全,成就报道尽量往大处说,领导人活动和会议报道一成不变等。在版面或节目编排上缺乏新意,以至于网民用三句话讥笑“新闻联播”节目编排的死板:前十分钟领导们很忙,中间十分钟全国人民很幸福,后十分钟世界各地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受众民主意识的不断提高,宣传语态越来越受到受众排斥。改变语态的实质就是要拆除横亘在媒体和受众之间的界限和屏障。
由居高临下的宣传语态回归平和平等的传播语态,必须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把党的意志转变为群众的语言、新闻的语言,在形成文字时多用“眼睛采访”得来的材料,多用从群众中学来的语言,才能使文风为之一变。
要从“宣传体”向“报道体”转变。新闻报道不能仅仅铺设概念或呼喊口号,要善于以事实、数字和人物说话。不能仅仅有结论展示而无过程陈述,要善于展示细节讲故事。即使是主题宣传,也要善于将新闻规律与宣传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把以往那种饱和式“宣讲”,变为讲究策略的理念式“渗透”,把过去直白、单向式的舆论宣传,变为客观、深入的“用事实说话”。胡乔木同志在《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中对此曾有精辟论述:“最有力量的意见,是一种无形的意见——从文字上看去,说话的人只是客观地相互地叙述他所见新闻的事实(而每个叙述总是根据一定的观点的),这样,人们就觉得只是从他那里接受事实而不是从那里接受意见(而每个有自尊心的人一般都不愿意相信意见,而宁愿相信事实的)。新闻就是这种无形的意见,愈是好的新闻,就愈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
要从“传者中心”向“传受互动”转变。大众媒介要赢得受众的尊重和信任,不能仅仅把受众看成传媒信息的使用者和消费者,还应把受众看作拥有各种各样权利的社会公众。网络传播新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受众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寻找信息。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交往关系是一种平等尊重的主体间的对话和交流。改进文风就要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满足受众需求,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实效性。近年来,一些媒体开设与网民、读者等互动专栏,就大大拉近了受众与媒介的距离。
改官话套话为“群众说话”
说官话套话,语言假大空,这样的新闻文风在时下一些媒体中可谓比比皆是。如有的报道特别是一些会议报道空洞无物,套话连篇,左一个会议指出,右一个领导强调。有的报道无异于工作总结,语言公文化、模板化和脸谱化,通篇充斥着政治术语和一连串枯燥的数字,报道方式和表现手法陈旧,不讲究辞章文采,读之味同嚼蜡。有的媒体言论“板起面孔训人”,尽说些大道理,群众斥之为“正确的废话”。
好的新闻文风首先要真实、有新意。不仅报道的事实要新鲜且完全真实,而且在文字表达上要朴实、客观,不讲假话、大话和套话。真实性应是新闻报道的起码要求。联合国国际新闻信条第一条规定:报业及所有其他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正确,他们应该尽可能查证所有消息的内容,不能任意歪曲事实,也不可以故意删除任何重要的事实。然而一些媒体受利益驱使,不惜铤而走险,或蓄意炮制假新闻,或过分渲染“黄、性、惺”,或过度炒作某一事件,或直接为利益代言人说话,这已经不仅仅是新闻文风问题,而是完全背离了媒体的基本职业操守。
其次要简洁、明了。新闻作品要求篇幅短、段落短、句子短,使读者一看就明白。时下不少媒体或宣传部门有一种误解,认为文章越长,文章的分量就越重。事实上,有的文章虽是长篇大论,信息量却很小,内容严重注水。对于这样的“大块头”,读者根本没时间和兴趣看下去。读者不看,传播效果就为零。好的新闻作品应该根据新闻价值大小决定长短,宜短则短,宜长则长。对于主题重大、读者有强烈阅读兴趣的作品要敢于做大做到位,而对于一两百字就可说清楚的事,多一句也会令人烦。
第三是尖锐、泼辣。这就要求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必须观点明确,旗帜鲜明。
改进新闻文风还要在学习群众语言上下功夫。群众语言最生动、最活泼、最有生活气息,群众思想最鲜活、最本真、最能折射变革。贴近群众需求才能言之有力,多了解基层实情才能言之有据,多集中群众智慧才能言之有物。我们要把学习运用群众语言作为新闻从业的基本功,说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写群众愿意看、看得懂的报道;让从群众中得来的语言读着新、听着冲、品着香。否则,言辞空洞,人民群众不会喜欢,文章也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文风连着作风,反映着党风政风,影响着社会风气。改进新闻文风需要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作不懈的努力,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改进作风和文风。要建立并完善讲真话的制度环境,真正使领导干部讲短话、讲实话、讲新话蔚然成风。只要我们坚决摒弃产生“假、大、空”的思想土壤,把改进文风与改进党风、改进工作作风结合起来,清新质朴的新闻文风定会扑面而来。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社)
责编:刘冰石
【关键词】新闻文风 改进
当前,新闻战线正在广泛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能不能切实改进新闻文风,是衡量“走基层”、“转作风”能否取得实效的重要指标。
新闻文风是指新闻作品体现出来的风格、格调和风尚。它不仅包括媒体报道的内容,即媒体“说什么”,还包括媒体“怎么说”,即媒体的叙述语态。因此,新闻文风绝不仅仅是语言问题,还涉及到新闻工作者对于传媒和受众的关系、传媒的社会职能等方面的认识与把握,是新闻工作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思想和工作作风在新闻写作上的综合体现。改文风的背后,更深层次的是传媒理念和思想作风的转变,是新闻工作者对自身位置的重新打量。
早在延安整风期间,新闻文风就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被提出来,并得到广泛的承认和应用。新中国成立后,延安整风中确立的优良新闻文风,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发扬,但后来也出现了夸张、假大空、戴大帽子等严重问题。改革开放后,这些问题虽得到很好的纠正,但不尊重新闻规律,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生活的报道在时下媒体上仍然经常可见。因此,改进文风事关党的新闻事业的宗旨和性质,事关传播力和舆论引导水平。
改“话语霸权”为“话语平权”
媒体“说什么”也即媒体“话语权”。媒体“话语权”应该与群众的“话语权”属于同一范畴,并由群众“话语权”推导而至。在我国,正是由于人民群众对国家和社会事务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新闻媒体才能够对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事件依法享有知情权、采访权、发表权、批评权、监督权等“话语权”。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媒体常将自己的“话语权”同群众的“话语权”隔离开来,甚至自觉或不自觉地凌驾于群众的“话语权”之上,自我定位为一种权力主体而非权利主体,尽量往公权机关的权力上靠。
这种面对群众表现出来的“话语霸权”,在新闻文风上有多种表现。如有的媒体版面或栏目通篇只见领导不见群众,媒体成了公权机关的“公关报”。有的媒体将舆论监督的镜头只对准普通群众,主动放弃拥有公权力的机关。有的媒体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完全根据领导人的喜爱,而不顾群众的阅读需求。有的媒体把自己打扮成社会公众“代言人”形象,强行“代表”社会公众发言。
变“话语霸权”为“话语平权”,最重要的是端正立场,解决“我是谁”问题。新闻事业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新闻工作者可以说是天然的群众路线实践者,调查采访要从群众中来,新闻作品要传播到群众中去。因此,新闻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同人民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深入群众的生产生活,走进群众的内心世界,感受群众的喜怒哀乐,把笔触、话筒和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荧屏和时段留给百姓;要在新闻报道中努力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更好地履行新闻工作服务人民的宗旨要求,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新闻报道权、舆论监督权用到为民造福上。
变“话语霸权”为“话语平权”,最关键的是注重运用平民视角。新闻媒体要敢于直面矛盾,回答问题,替百姓说话,说百姓的话。为群众利益立言才有锐气,替群众说话才有人气。如果不从大多数群众立场观察问题,新闻报道就有可能出偏差。如2011年9月27日下午2点钟,上海地铁十号线两车在豫园至老西门下行区间内相撞,造成271人受伤。某媒体在报道这一事故时,使用“轻度追尾”一词就引发群众热议以至调侃、嘲弄。显然,使用这一词语不是从业人员语言水平问题,而是立场以及倾向性问题。立场偏心必然语言就要脱轨、失范,受到群众嘲讽也就理所应当。
改“宣传语态”为“传播语态”
媒体“怎么说”也即媒体的语态。在我国,很多地方“新闻”与“宣传”常混为一谈,在新闻文风上的突出表现就是宣传味太浓、新闻性不够。
宣传语态下的传媒说话方式往往表现出模式化、高调等特征。记者常采用全知全能视角叙述,以正面引导及社会教化为价值取向,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如典型人物形象高、大、全,成就报道尽量往大处说,领导人活动和会议报道一成不变等。在版面或节目编排上缺乏新意,以至于网民用三句话讥笑“新闻联播”节目编排的死板:前十分钟领导们很忙,中间十分钟全国人民很幸福,后十分钟世界各地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受众民主意识的不断提高,宣传语态越来越受到受众排斥。改变语态的实质就是要拆除横亘在媒体和受众之间的界限和屏障。
由居高临下的宣传语态回归平和平等的传播语态,必须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把党的意志转变为群众的语言、新闻的语言,在形成文字时多用“眼睛采访”得来的材料,多用从群众中学来的语言,才能使文风为之一变。
要从“宣传体”向“报道体”转变。新闻报道不能仅仅铺设概念或呼喊口号,要善于以事实、数字和人物说话。不能仅仅有结论展示而无过程陈述,要善于展示细节讲故事。即使是主题宣传,也要善于将新闻规律与宣传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把以往那种饱和式“宣讲”,变为讲究策略的理念式“渗透”,把过去直白、单向式的舆论宣传,变为客观、深入的“用事实说话”。胡乔木同志在《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中对此曾有精辟论述:“最有力量的意见,是一种无形的意见——从文字上看去,说话的人只是客观地相互地叙述他所见新闻的事实(而每个叙述总是根据一定的观点的),这样,人们就觉得只是从他那里接受事实而不是从那里接受意见(而每个有自尊心的人一般都不愿意相信意见,而宁愿相信事实的)。新闻就是这种无形的意见,愈是好的新闻,就愈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
要从“传者中心”向“传受互动”转变。大众媒介要赢得受众的尊重和信任,不能仅仅把受众看成传媒信息的使用者和消费者,还应把受众看作拥有各种各样权利的社会公众。网络传播新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受众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寻找信息。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交往关系是一种平等尊重的主体间的对话和交流。改进文风就要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满足受众需求,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实效性。近年来,一些媒体开设与网民、读者等互动专栏,就大大拉近了受众与媒介的距离。
改官话套话为“群众说话”
说官话套话,语言假大空,这样的新闻文风在时下一些媒体中可谓比比皆是。如有的报道特别是一些会议报道空洞无物,套话连篇,左一个会议指出,右一个领导强调。有的报道无异于工作总结,语言公文化、模板化和脸谱化,通篇充斥着政治术语和一连串枯燥的数字,报道方式和表现手法陈旧,不讲究辞章文采,读之味同嚼蜡。有的媒体言论“板起面孔训人”,尽说些大道理,群众斥之为“正确的废话”。
好的新闻文风首先要真实、有新意。不仅报道的事实要新鲜且完全真实,而且在文字表达上要朴实、客观,不讲假话、大话和套话。真实性应是新闻报道的起码要求。联合国国际新闻信条第一条规定:报业及所有其他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正确,他们应该尽可能查证所有消息的内容,不能任意歪曲事实,也不可以故意删除任何重要的事实。然而一些媒体受利益驱使,不惜铤而走险,或蓄意炮制假新闻,或过分渲染“黄、性、惺”,或过度炒作某一事件,或直接为利益代言人说话,这已经不仅仅是新闻文风问题,而是完全背离了媒体的基本职业操守。
其次要简洁、明了。新闻作品要求篇幅短、段落短、句子短,使读者一看就明白。时下不少媒体或宣传部门有一种误解,认为文章越长,文章的分量就越重。事实上,有的文章虽是长篇大论,信息量却很小,内容严重注水。对于这样的“大块头”,读者根本没时间和兴趣看下去。读者不看,传播效果就为零。好的新闻作品应该根据新闻价值大小决定长短,宜短则短,宜长则长。对于主题重大、读者有强烈阅读兴趣的作品要敢于做大做到位,而对于一两百字就可说清楚的事,多一句也会令人烦。
第三是尖锐、泼辣。这就要求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必须观点明确,旗帜鲜明。
改进新闻文风还要在学习群众语言上下功夫。群众语言最生动、最活泼、最有生活气息,群众思想最鲜活、最本真、最能折射变革。贴近群众需求才能言之有力,多了解基层实情才能言之有据,多集中群众智慧才能言之有物。我们要把学习运用群众语言作为新闻从业的基本功,说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写群众愿意看、看得懂的报道;让从群众中得来的语言读着新、听着冲、品着香。否则,言辞空洞,人民群众不会喜欢,文章也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文风连着作风,反映着党风政风,影响着社会风气。改进新闻文风需要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作不懈的努力,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改进作风和文风。要建立并完善讲真话的制度环境,真正使领导干部讲短话、讲实话、讲新话蔚然成风。只要我们坚决摒弃产生“假、大、空”的思想土壤,把改进文风与改进党风、改进工作作风结合起来,清新质朴的新闻文风定会扑面而来。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社)
责编:刘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