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同时也清醒地看到我们面临的挑战,感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艰巨性。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比以前更大。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需要我们作更多的思考、探索,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良性沟通就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沟通
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使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平等意识、自尊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变得非常突出,他们特别需要被尊重以及平等的交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应更加人性化,更加注重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必须跳出过去那种单一的对学生的灌输和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沟通。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自身以语言、文字、符号等为媒介,通过信息的双向交流以及情感的互动,形成对思想、品德、观念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相互理解与共识,从而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高校思想政治沟通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思想碰撞竞争,校园里主流道德一统天下的格局正日益受到冲击。各种矛盾相互交织,使得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一些矛盾与困惑,反映在大学生中就出现了对就业竞争的恐惧,对未来生活失去信心,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明显增加。城乡发展不平衡和贫富悬殊,反映在高校中就是30%—40%的贫困生群体,他们不但要为学费和生活发愁,而且经受着贫困与生活诱惑的双重压力,相当一部分贫困生陷于生活和心理压力。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虽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和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缺乏社会实践和社会经验,政治敏锐力较差,看问题容易片面化。因而传统的单一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已不能满足教育形势的变化。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沟通”,通过情感投入和平等交往,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思想和情感良性互动,教育者才能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其发展动态,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使学生自觉地从内心深处克服错误,主动积极地充实自己,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挑战。
二、大学生思想特点体现思想政治沟通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全面推行高校大学生也表现出了新的特点。
1.主体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市场经济使得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市场经济中个人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以自我为主体的人生价值观得到高校部分学生的普遍认同,“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等观念已深入人心。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进则兴、不进则退,使得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已被大多数学生所抛弃。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身处校园的大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社会竞争的激烈,他们渴望通过学习和社会锻炼来丰富和完善自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强调个性、自信、开放、喜欢追随新奇事物,不满足于接受现成的理论,表现出很强的主体意识和自觉意识。
因此,传统的单一灌输教育和行政命令式的管理已不能适应现代大学生的特点,必须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实施“沟通”才能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起平等相助、相互理解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的和谐气氛中,在潜移默化的引导下,提高思想认识,纠正其不良行为。
2.思想价值观趋向多元化,积极务实与功利意识增强并存
当前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多数大学生能够认识到个人与国家和社会是荣辱与共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是紧密相连的。但由于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财富和金钱的崇拜和向往,不可避免地影响了高校大学生,大学生在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功利主义倾向,表现为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长远打算少了,短期行为多了,拜金、享乐、权利至上等价值观正侵蚀着一些大学生的心灵。对待学习,绝大多数学生是认真的,学习刻苦用功,渴望成才,但是理想信念淡薄,成才的目的更多地打上了功利的烙印,价值取向更多是优厚的待遇、发达的城市以及舒适的工作环境。
以上这些现象要求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体,更具针对性,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通过教育者和学生之间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上的理解和沟通,来倡导良好的价值观。
3.思想困惑和心理矛盾增多,承压能力弱
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自我概念的增强与认知能力发展的不协调。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所具有的文化水准,决定了他们注重对自己进行体察和分析,注重内省,自觉从各方面了解自己、塑造自己,但由于生活阅历有限,社会实践能力不强,他们对自我及社会的认识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和幼稚性。②渴望独立和仍旧依赖的矛盾。大学生的成人感迅速增强,他们渴望独立,强烈要求社会承认其成人资格,但由于经济上的不独立,他们又无法完全依靠自己来处理各种实际问题,仍须依赖父母,于是出现了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③情感丰富而不稳定。大学中环境、生活、个人地位的变化等引起很多心理矛盾,而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和认识水平又未达到能真正独立、正确处理和调节自身行为的程度。这使大学生成为一个极其敏感的群体,其内心体验极其细腻微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尚不稳定,时常处于波动、迷茫、抉择之中,心理成熟又落后于生理成熟,因而其情感不稳定,情绪变化起伏大,情绪冲突多。
针对大学生以上心理特点矛盾,教育者应对学生进行积极的疏导与沟通。众所周知,任何教育的实施,都离不开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沟通,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可以让教育者掌握更多的受教育者信息,更深入地进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有效调节大学生的不安焦虑状态,引导大学生走出心理阴影。此外,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的思想、信息和情感交流,使他们敞开心扉,经由实实在在的沟通实践,帮助其认识自身价值,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生理健康,防患于未然,减少和避免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三、思想政治沟通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组织和群体,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场所,是国家科学教育文化的中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该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高校的稳定显然离不开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只有促进大学生个人的健康发展,达到其自身的和谐,才能通过大学生个人的和谐发展,来促进高校校园的和谐与稳定,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味强调对大学生实行品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灌输,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正确认识,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导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思想和情感的隔阂,教育者无法掌握大学生的实际思想情况,无法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导致校园中各种不和谐现象的产生,比如自暴自弃,严重者出现自杀,或者大学生因不堪学习或就业的重压而对社会产生不满甚至仇恨,则会给校园乃至社会的和谐造成伤害,轻者伤害他人,重者破坏社会的安定团结。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客体等因素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并不是单向传递思想道德规范的过程,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信息、思想、情感交流的双向互动过程。因而,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抓住学生思想上的“兴奋点”、“敏感点”,进行双向沟通,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充实和提高,实现思想认识上的不断升华,从而达到大学生个人和群体的和谐,进而推进校园的和谐,并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
参与文献
[1]张世友.沟通法则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贯穿与运用[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1).
[2]王宇航.试析沟通在建立大学生心理救援机制中的作用[J].江西社会科学,2005(2).
[3]李红霞.谈谈沟通在德育中的重要意义[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4).
[4]马汝伟.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互动[J].中国高教研究,2004(3).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沟通
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使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平等意识、自尊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变得非常突出,他们特别需要被尊重以及平等的交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应更加人性化,更加注重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必须跳出过去那种单一的对学生的灌输和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沟通。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自身以语言、文字、符号等为媒介,通过信息的双向交流以及情感的互动,形成对思想、品德、观念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相互理解与共识,从而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高校思想政治沟通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思想碰撞竞争,校园里主流道德一统天下的格局正日益受到冲击。各种矛盾相互交织,使得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一些矛盾与困惑,反映在大学生中就出现了对就业竞争的恐惧,对未来生活失去信心,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明显增加。城乡发展不平衡和贫富悬殊,反映在高校中就是30%—40%的贫困生群体,他们不但要为学费和生活发愁,而且经受着贫困与生活诱惑的双重压力,相当一部分贫困生陷于生活和心理压力。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虽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和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缺乏社会实践和社会经验,政治敏锐力较差,看问题容易片面化。因而传统的单一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已不能满足教育形势的变化。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沟通”,通过情感投入和平等交往,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思想和情感良性互动,教育者才能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其发展动态,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使学生自觉地从内心深处克服错误,主动积极地充实自己,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挑战。
二、大学生思想特点体现思想政治沟通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全面推行高校大学生也表现出了新的特点。
1.主体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市场经济使得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市场经济中个人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以自我为主体的人生价值观得到高校部分学生的普遍认同,“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等观念已深入人心。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进则兴、不进则退,使得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已被大多数学生所抛弃。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身处校园的大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社会竞争的激烈,他们渴望通过学习和社会锻炼来丰富和完善自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强调个性、自信、开放、喜欢追随新奇事物,不满足于接受现成的理论,表现出很强的主体意识和自觉意识。
因此,传统的单一灌输教育和行政命令式的管理已不能适应现代大学生的特点,必须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实施“沟通”才能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起平等相助、相互理解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的和谐气氛中,在潜移默化的引导下,提高思想认识,纠正其不良行为。
2.思想价值观趋向多元化,积极务实与功利意识增强并存
当前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多数大学生能够认识到个人与国家和社会是荣辱与共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是紧密相连的。但由于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财富和金钱的崇拜和向往,不可避免地影响了高校大学生,大学生在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功利主义倾向,表现为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长远打算少了,短期行为多了,拜金、享乐、权利至上等价值观正侵蚀着一些大学生的心灵。对待学习,绝大多数学生是认真的,学习刻苦用功,渴望成才,但是理想信念淡薄,成才的目的更多地打上了功利的烙印,价值取向更多是优厚的待遇、发达的城市以及舒适的工作环境。
以上这些现象要求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体,更具针对性,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通过教育者和学生之间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上的理解和沟通,来倡导良好的价值观。
3.思想困惑和心理矛盾增多,承压能力弱
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自我概念的增强与认知能力发展的不协调。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所具有的文化水准,决定了他们注重对自己进行体察和分析,注重内省,自觉从各方面了解自己、塑造自己,但由于生活阅历有限,社会实践能力不强,他们对自我及社会的认识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和幼稚性。②渴望独立和仍旧依赖的矛盾。大学生的成人感迅速增强,他们渴望独立,强烈要求社会承认其成人资格,但由于经济上的不独立,他们又无法完全依靠自己来处理各种实际问题,仍须依赖父母,于是出现了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③情感丰富而不稳定。大学中环境、生活、个人地位的变化等引起很多心理矛盾,而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和认识水平又未达到能真正独立、正确处理和调节自身行为的程度。这使大学生成为一个极其敏感的群体,其内心体验极其细腻微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尚不稳定,时常处于波动、迷茫、抉择之中,心理成熟又落后于生理成熟,因而其情感不稳定,情绪变化起伏大,情绪冲突多。
针对大学生以上心理特点矛盾,教育者应对学生进行积极的疏导与沟通。众所周知,任何教育的实施,都离不开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沟通,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可以让教育者掌握更多的受教育者信息,更深入地进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有效调节大学生的不安焦虑状态,引导大学生走出心理阴影。此外,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的思想、信息和情感交流,使他们敞开心扉,经由实实在在的沟通实践,帮助其认识自身价值,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生理健康,防患于未然,减少和避免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三、思想政治沟通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组织和群体,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场所,是国家科学教育文化的中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该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高校的稳定显然离不开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只有促进大学生个人的健康发展,达到其自身的和谐,才能通过大学生个人的和谐发展,来促进高校校园的和谐与稳定,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味强调对大学生实行品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灌输,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正确认识,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导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思想和情感的隔阂,教育者无法掌握大学生的实际思想情况,无法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导致校园中各种不和谐现象的产生,比如自暴自弃,严重者出现自杀,或者大学生因不堪学习或就业的重压而对社会产生不满甚至仇恨,则会给校园乃至社会的和谐造成伤害,轻者伤害他人,重者破坏社会的安定团结。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客体等因素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并不是单向传递思想道德规范的过程,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信息、思想、情感交流的双向互动过程。因而,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抓住学生思想上的“兴奋点”、“敏感点”,进行双向沟通,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充实和提高,实现思想认识上的不断升华,从而达到大学生个人和群体的和谐,进而推进校园的和谐,并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
参与文献
[1]张世友.沟通法则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贯穿与运用[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1).
[2]王宇航.试析沟通在建立大学生心理救援机制中的作用[J].江西社会科学,2005(2).
[3]李红霞.谈谈沟通在德育中的重要意义[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4).
[4]马汝伟.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互动[J].中国高教研究,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