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侧吻合与端端吻合法在游离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病例中的对比研究

来源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jiaxiaog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应用端侧吻合的游离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后皮瓣的成活率和血管危象的发生情况,并与端端吻合法进行比较,探讨该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方法

自2012年2月至2013年10月,应用游离穿支皮瓣(包括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臂外侧穿支皮瓣、腓动脉穿支皮瓣和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152例,患者年龄16~53岁,平均44岁,无明显器质性疾病。其中机器伤117例,车祸伤21例,其他(烫伤、感染等)14例,有合并伤的患者17例。创面4.0 cm × 5.0 cm~12.0 cm × 10.0 cm。72例皮瓣动脉采用端侧吻合法;80例皮瓣动脉采用端端吻合法。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2年,观察记录术后血管危象发生情况及成活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随访6个月~2年,皮瓣术后外形及功能满意,两组比较无差异。端侧吻合组血管吻合时间[(21.3±3.8)min]高于端端吻合组[(14.4±3.2)min] (P < 0.05),端侧吻合组血管危象发生率(5.6%)低于端端吻合组(16.3%)(P < 0.05)。端侧和端端吻合(97.2%)组分别为97.2%和9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尽管血管吻合时间有延长,通过端侧吻合法应用游离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缺损可以明显降低血管危象发生率。因此,当供、受区血管不匹配或者需要保护受区血管的完整性时应当优先选择端侧吻合。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双叶式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修复全手套脱伤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以腹壁下动脉与腹壁上动脉和肋间后动脉之间血管吻合的解剖学研究为基础,自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对6例全手套脱伤患者设计切取双叶式DIEP移植修复,其中较小一叶皮瓣(副叶)单独修复拇指创面,较大一叶皮瓣(主叶)修复第2~5指及掌背创面。结果皮瓣主叶切取最大面积35 cm × 12 cm,副叶10 cm × 7 c
目的探讨应用吻合血管的肩胛筋膜瓣游离移植修复半侧颜面萎缩症的治疗效果。方法2006年1月-2015年6月,切取带旋肩胛动、静脉为营养血管的肩胛筋膜瓣,移植于患部,分别与患侧面部颞浅动、静脉吻合,修复半面萎缩症患者11例。结果应用肩胛筋膜瓣游离移植修复半侧颜面萎缩症11例,手术全部成功,8例术后随访1~5年,移植组织瓣未见明显萎缩,外形满意。结论应用肩胛筋膜瓣游离移植修复半侧颜面萎缩症组织量足够,形
目的探讨显微削薄穿支皮瓣技术应用于臃肿皮瓣二期削薄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从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应用显微削薄穿支皮瓣技术治疗皮瓣移植术后臃肿畸形9例,手术显微镜下分离并保护好穿支血管,保留真皮下脂肪3~5 mm,去除多余脂肪组织。结果9例术后皮瓣无1例坏死,创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皮瓣色泽正常,质地良好,受区外形及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应用显微削薄穿支皮瓣技术对
目的探讨适度按需活动对切割伤断指再植术后血液循环的影响。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5年11月,对423例切割伤断指再植术后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13例(348指),对照组210例(339指)。两组术后7 d内,用药原则相同,实验组:在患侧肢体相对固定的同时,以平卧位卧床休息为主,根据患者需求,可在床上或床旁进行适度活动,活动时保持患指略高于心脏的水平,严禁压迫和牵拉患
目的探讨游离肱骨皮瓣结合同种异体骨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合并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4月至2014年8月,对15例手部皮肤缺损合并掌骨缺损患者,应用游离肱骨皮瓣结合同种异体骨移植Ⅰ期修复手部皮肤和骨缺损。皮瓣切取面积为5.0 cm × 4.0 cm~8.0 cm × 6.0 cm,骨瓣切取大小为1.5 cm × 1.5 cm × 1.0 cm~3.0 cm × 2.0 × 1.0 cm,修复骨
目的探讨游离足趾甲床瓣加趾背动脉转移皮瓣在手指甲床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从2012年4月-2014年8月,对手指甲床缺损患者6例,根据甲床缺损形状、类型采用游离第二趾甲床瓣移植修复,足趾供区采用第二足趾腓侧趾背动脉为蒂皮瓣转移加植皮术修复。结果6例足趾甲床瓣全部成活,第二足趾供区转移皮瓣及植皮全部成活。术后随访2~14个月,平均5个月,手指甲外观满意,有2例指甲出现不同程度的挛缩,手指功能恢复良好,
目的探讨非生理性血运重建在手指复合组织块再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7月至2012年11月,采用非生理性血运重建对26例32指复合组织块离断进行原位再植,离断组织块大小为1.0 cm × 0.5 cm × 0.4 cm~4.2 cm × 2.5 cm × 0.8 cm,根据组织块内血管情况适当选择非生理性血运重建方式,其中静脉动脉化18例22指,动脉静脉化8例10指。结果有3例因感染而再植失败
目的探讨游离腓骨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足第一跖骨与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2008年8月至2013年8月,采用游离腓骨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足第一跖骨与软组织重度缺损6例。致伤原因:车祸伤2例,机器绞伤4例;外伤性缺损3例,感染性缺损3例。移植复合组织瓣腓骨长度6.0~12.0 cm,皮瓣面积8.0 cm × 5.0 cm~18.0 cm × 16.0 cm;所有病例术后3、6、12个月观察骨折愈合情况,1
目的探讨采用带阔筋膜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儿童足跟皮肤伴跟腱缺损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采用带阔筋膜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33例儿童足跟皮肤伴跟腱缺损的患儿资料,男20例,女13例;年龄4~10岁,平均6.2岁;左侧19例,右侧14例。损伤性质:轮辐伤19例,车祸伤7例,机器绞伤5例,重物砸伤2例。所有患儿均为足跟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伴跟腱缺损、跟骨外露。创面面积:10
目的探讨双轴点转移骨间背侧动脉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9例,采用双轴点转移骨间背侧动脉皮瓣修复,通过改变穿支血管在传统骨间背侧皮瓣分布的位置,形成两端轴点转移增加蒂部长度。结果9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术后皮瓣远端出现张力性水泡,经拆除几针缝线减张后成活。随访3~18个月,平均8.5个月,皮瓣颜色好,无明显色素沉着,质地柔软,外形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