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海啸挡在海之外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san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1 ---
  3004年12月26,凌晨的爪哇。
  18岁的凡穗柯早已在船上酣然入睡。然而,就在下一秒,震耳欲聋的声响侵入了他的耳膜。哦,又打雷了吧。没事,屋顶有避雷针。他翻了个身子,鼾声依旧如雷。
  
  一不留神,从床上跌了下来。衰啊!凡穗柯抚了抚起包的额头,想爬回床。有点奇怪,又做噩梦了?怎么鼻息这么艰难,四肢怎么像被捆着一样,几乎不能动弹。他奋力捶了捶前胸,明白发生了什么。
  他的脑海里霎时浮现出了自己所有的家人朋友。对不起,我们没有同年同月同日生,但99%是同年同月同日死了。迷糊中,他感觉自己一直在漂流。梦境中,他的双手发疯一般到处划着,但无不扑了空。他一直在碎碎念祈祷着,却又绝望着。
  刹那间,滔天巨浪疯狂地掀起了这艘千疮百孔的破船。侥幸没溺死的船员们又被强行分扯开了。当然,包括凡穗柯。紧接着,他们被大浪挤出了船。
  凡穗柯听到一声声微弱的嘶喊。他不敢想象,也没有精力想象,那样会让他崩溃抓狂。他好像听不到声响了,身旁大水的流速也稳定了下来,不再那么恐怖。他的身边是一棵小树。他很饿、很累,紧紧抱住树身,昏沉睡去……流水变得很缓很柔,细腻地抚摸着他的脸颊。
  凡穗柯无力地瘫在了岸前。当他再次探出双手的时候,他的指尖触碰到了陆地上的一滩淤泥。一双有力且陌生的手拉住了他的胳膊,把他拖了上来。
  他闻到了久违的饭香,一阵狼吞虎咽后,他想问问助己者姓甚名谁。谁知,那个陌生的好人早已不见踪迹。
  --- 2 ---
  后来的他,变得深沉而忧郁。到东京求学后,他还经常梦到那一晚的惊涛骇浪,以及从鬼门关溜达一圈的惊心动魄。他常有这样一个念头:能否把那近乎于无坚不摧的海啸波浪拦截住,再加以转化呢?他钻入了东京大学的实验室,废寝忘食地研制共振器,这花去了他将近两年的时间。
  那天,眼睛布满血丝的他,在一个巨型水池中放置了一个高频共振器排成的周期阵列。然后,他打开了闸门,跃跃欲试地旁观着。他很快发现,即使是水速为700公里/小时的咄咄逼人的波浪,也完全被这个共振区拦截住了。后方依旧是潺潺细水。与此同时,共振器头顶的小灯泡也一齐亮了起来。这驱散了他心里疑惑的阴霾。
  他豁然开朗了。这表明,高频共振器群完全抵挡得住海啸的疯狂入侵,只是数量问题罢了。并且,波浪能被削弱之后还能被转化为电能。这项重大成果,被他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3008年6月版上。
  他一鼓作气,准备继续钻研下去。这时,实验室里走来一位和他年纪相仿的青年。“你 好,我叫小早川伦芹,来自福冈,希望你对我还有一丝的印象,我应该能够在这方面助你一臂之力。”
  哦,想起来了!三年前,那双手,那顿饭。
  数次改良后,凡穗柯驾驭共振器的技术已经足够得心应手。
  又是一个三年。“我要回印尼了。”凡穗柯叹道,“伦芹,我们一起走吧。我想回去用高频共振器组成的周期阵列来试验一下效果如何?能否为祖国抵御海啸的侵扰做出一点努力。”
  到了棉兰岛,当年的滔天巨浪,也给这片海滩刻上了一抹沧桑的印记。“近期已有相关人员研究预测,至多一个月后,本市将发生7.8级强震。”新闻如是播报。他们二人的心砰的一震,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了。他不再屑于当一个大难后的幸存者,而要成为抵挡天灾的勇敢者。
  在取得了棉兰当地政府的鼎力相助后,接下来的一个月内,凡穗柯和伦芹二人动用了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在棉兰岛周边曲折、蜿蜒的海岸线上密密麻麻地安装了改良后的共振器。
  伦芹也充分发挥了他的社交优势,在互联网上号召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潜水爱好者,潜入到棉兰岛中部外海的深水区内,只要一探测到海底有礁石,就立马安装共振器,不漏掉任何一处。在夜以继日,加班加点的赶工之下,棉兰岛的海岸线和海底共振器全部安装完毕。这些共振器犹如一道又一道铜墙铁壁,屹立在海防线上。
  然而,仅剩一周时间就要发生海啸了。此时此刻,凡穗柯和小早川伦芹并肩站在海岸边,双手紧握,静静地等待。相比较于他们俩,棉兰岛当地的岛民已经急不可待地迁移到了附近岛屿,他们不想以自己的生命做代价,来换取海啸科学实验的考验,成为一只小白鼠。
  --- 3 ---
  一个月后海啸如期而至,当那一天来临之时,他们二人仍然在做着祷告。远处很快传来震天动地的波涛声。他们背对背,攥着拳,紧闭双眼。几滴冷汗,从他们的衣衫中冒了出来。
  凡穗柯的脑海中,再次浮现出了所有的家人朋友,虽然他们之中的极大多数都已离开了自己。
  短短几分钟,声响愈来愈弱。他们疑惑地睁开了眼。望向海灘,邻近的那一片海域,仍然是风平浪静,波澜不惊。半小时,两小时,一天,依旧没有任何动静。他们鼓起勇气上了海滩,游鱼惬游如故,棕榈叶摇曳似初。
  “今早8点53分,棉兰发生7.8级强震,同时伴随着大海啸。但海啸被完全阻隔在了几道共振防线之外,目前并无人员伤亡。”翌日,《千岛日报》记载道。
  又过了半年,棉兰原居民陆陆续续搬了回来。他们不约而同地发现,岛上早已增添了数座大型发电厂。那一次的海啸为当地提供了足够的海潮能,水轮机昼夜不停地运作。一切都是曾经那样的熟悉而又悄悄地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在不久的将来,一个美丽富饶的海洋迪斯尼乐园将屹立在棉兰岛中部海域,岛上居民安居乐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趋之若鹜。凡穗柯和小早川伦芹对此坚信不已,这个梦想将指日可待。
  (编辑/张金余)
其他文献
1  马尔克斯说得好:“凡是幸福无法治愈的,任何药物也无法治愈。”痛苦是需要学习的。一个人生来世间,特别是远离了父母、亲人的呵护,独自面对整个世界的时候,必须学会迎接痛苦、医治痛苦、化解痛苦,让痛苦“钙化”,成为生命中坚强的一部分。但是,你必须忍住泪水。  人生没有绝对的烦恼,也没有绝对的快乐。杨绛在《我们仨》中对此有精彩的描写:“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
若问我如何来概括小说《平凡的世界》,我脑海中第一个闪现的词是“天上人间”。同李后主的词一样,这个词由两个名词并列而成,但我所想表达的却并非昔盛今衰、今非昔比的感慨,而是我认为,这部小说极好地将“天上”与“人间”融为一体,相交融、相辉映。  “人间”自不必说,因为讲的就是平凡的世界里芸芸众生的故事。在最初了解这本书时,我给他贴了几个标签:文革、改革开放初期、乡土。一个在政治、历史课上早已被下定义的时
佛家有言:“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我以为,既然四月天气难以应对不同需求,那么人们也着实无须对外界环境提出过多要求,顺其自然便可生长。  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也未能抵挡住“文革”的洪流,他在乱世中被划为右派,惨遭批斗,甚至沦落到打扫女厕所的地步。但是他没有怨怼,没有过多的指责,反而乐观地说:“这是别人信任我才派我这个活儿。”“文革”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他顺应了这个时代,宽怀
我很喜欢一句老话:“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衡量一匹马的力量,不是看它跑得多快,而是看它跑得多远。就这个意义而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是一句很无谓的话。  中国人喜欢“争先恐后”,于是在哪里都挤作一团,干什么都一窝蜂,这种心态一点都不好。一个心态从容的人,其实是不怕落后的,有时甚至故意落后,因为他的眼光比常人更深远,他的目标比常人更宏大,他追求的是走得远而不是走得快。  林语堂先生有句话叫
别总说你很累,其实包容你的人更累  看着妈妈被刘警官戴上冰冷的手铐带走,珍珍双眼含泪狠狠地对他吼:“我恨你!”  刘警官是武汉市的一名缉毒警察,在调查跟踪多日后将犯罪嫌疑人龚文君人赃俱获。龚文君的女儿珍珍那时正在读初二,由于珍珍的爸爸早就不在她身边,妈妈被抓入狱,她就彻底变成没人要的孩子了,更加孤苦无依。可是刘警官也没办法,他知道龚文君这一进去,可能就再也出不来了。看着瘦小的孤苦伶仃的珍珍,晚饭时
我的名字叫谢小宁,我出生在一个美满的三口之家,12年来一直很幸福。美中不足的是我没有童年的记忆,我所有的回忆停留在8岁的夏天。“不记得是好事。”母亲常对我说,我也释然,因为没有童年的我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孩子。  我记忆里最早的一件事使我难忘。那时是小学二年级的开学典礼,当我摇摇晃晃地走进教室时,全班立即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几个男生扑上来紧紧搂着我,我的大脑一时间有些迷愣,耳边却响起了他们的抽泣。“小
年底聚会很多,无论什么原因聚到一块,都少不了两大主题,先是互捧,之后就进入比惨阶段。“你年终奖泡汤了?我去年的年终奖还没影儿呢。”“我失恋了”“那怎么了?我去年都没开过张。”“胖五斤?我胖了十斤都不止啊!”  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比惨大赛拉开帷幕,跟互捧一样,比惨像是一种社交手段,一个低调地表达“我不容易”,另一个委婉地回应“你比我强多了”,其实一个在炫耀,另一个在逢迎而已
有一段时间,我常常因为一些新闻报道而喜怒无常,一则又一则的新闻主导了我的善良和愤怒,甚至眼泪,导致我在短短几十分钟内不停地切换喜怒哀乐的情绪,后来我甚至分不清新闻和娱乐的分界在哪里。每天的生活也许乏味,娱乐成为必不可少的佐料,我们到电影院里寻求视听刺激,到网络上宣泄负面情绪,在新闻报道里感动落泪或怒发冲冠,可当我的愤怒和眼泪宣泄以后,生活其实一点也没因此而变,虚伪的照样虚伪,可憎的照样可憎,无聊的
57页,每页120个字,一共13526个字,粗笔细笔两个版本的这套电脑字体,他用了整整一个暑假的时间完成,创造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字体。零零后的他出生在浙江的一个幸福家庭,父亲是书法家,他在父亲独创字体的耳濡目染下长大。  读小学后,他认识的字越来越多,也梦想着能像父亲一样拥有属于自己的字体。2016年暑假,他开始实践自己的想法,但造出的字既要有特色,又要成体系,不能有丝毫拼凑将就,就没那么容易了
也许女孩就应该是外表清秀文静,精于诗文或酷爱绘画。而她的天赋偏偏在机械方面,是同学心目中的“机械才女”,年纪轻轻就让牛津大学机械专业向她伸出了橄榄枝。她就是17岁的李芷欣,广东优联学校的高三女孩。  小时候的李芷欣跟男孩没有多大的区别,缠着大人买玩具枪炮,转眼间一个玩具车变成一堆零件。稍微大些,家里的小电器也被肢解,她嚷嚷说研究运行原理。她是一个很不安分的“熊孩子”,大人拿她没办法。  上初中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