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应许与脆弱不安的生命:残障者的互联网工作实践

来源 :国际新闻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568123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等信息通讯技术与残障者脆弱不安生命境况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互联网研究与残障研究交叉领域兼具现实关怀与理论观照的重要研究问题.因此,本研究聚焦中国特定语境下残障者互联网工作的在地实践,探索如何从残障者视角剖析技术应许与脆弱生命之间的内在张力.基于三年多的田野观察和近百名残障工作者的深度访谈,本研究既呈现了互联网给予残障者的技术应许,也展现了技术赋能之下残障者脆弱不安的境况.具体研究发现:需要从工作与赚钱的物质层面以及价值与关系的意义层面,理解技术应许对中国残障者特殊的深层意义,也需要在脆弱不安的普遍共性问题之上,从情感压力和忍耐主体的精神层面,理解残障者特殊的生命体验和主体生成,进而理解我们自己,理解这个时代.
其他文献
经过近10年的努力,我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认定已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完成.该项工作的开展,极大地牵引和推动了全国各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明显缩小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办学条件和水平的差距,显著提高了义务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备的评估认定框架体系.展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工作,应在总结和审视基本均衡认定经验与不足基础上,进一步倡导主体多元,增强评估认定的专业性;兼顾国家统一标准和地方特色,凸显质量指标要素;构建动态数据采集机制,以科技赋能督导评估;强化评
教育公平托举民族未来,教育公平不仅是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提升家庭预期教育回报率、改变家庭教育偏好、放松家庭资源约束等渠道,提升家庭教育期望,推动教育公平.利用2014-2018年共三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教育期望的影响及机制,发现三个特点:一是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标以及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分指标都能够促进家庭教育期望,但数字化程度并未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二是数字普惠金融能够缓解性别歧视、城乡差异、收入分层、家庭教育背景差异、独生与非独生差异
媒介与考古,是媒介考古学的两个关键词;如何理解这两个概念,直接关系到“媒介考古学”的路径、方法及其意义.基于此,本文对《媒介考古学》做了分析和解读.该书将“考古”解释为一种多元的历史书写,在“媒介”的处理上,则是听任自然,不做必要的诠释.正是因此,全书缺少统一的概念框架,给人的总体印象不是在“媒介考古”,而是在“考古媒介”,发掘出各种不同的“媒介”——好比“与小人儿捉逑藏”.
在社会理论与传播研究“空间转向”的背景下,本研究梳理和分析伊尼斯、麦克卢汉、梅罗维茨及莱文森媒介理论中的空间话语,并对媒介环境学派的空间观加以阐释:媒介环境学派不仅存在一个空同话语的表达“传统”,而且呈现出由物理空间向感觉空间再向物理空间的螺旋式回归的态势;然而,由于学派对媒介技术的强调,空间成为服务其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的手段,虽有一定的理论生成力,但缺少应有的主体性,成为由技术遮蔽的空间.
缘起于北欧的建设性新闻运动充分吸纳积极心理学理论主张,旨在倡导唤起受众的积极情绪和注重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借以推动公众对媒介信任度的提高并鼓励其公共参与.本研究运用实验法,从受众情绪、媒介可信度、受众行为(媒介参与行为、亲社会行为)三个维度探究建设性新闻的本土化传播效果.实验结果发现,中国语境下的建设性新闻报道框架对受众形成积极情绪以及提高其媒介信任度有显著影响,但没有证据证实建设性新闻报道框架会带来受众更高、更强的行为意图.
后科学知识社会学(后SSK)从“作为知识的科学”到“作为实践的科学”的转向,为数字化进程中重新审视新闻的核心概念“事实”与“报道”提供新的理论支持.从后SSK视角出发,“事实”并非静态、孤立和完备的实体,而是“过程”与“筹划”中“关联性的动态发展”;“报道”也非结论式的“成品”,而是存在于地方性情境下多元主体的“交道”和“一连串的行动”之中.作为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当代价值的重要体现,后SSK针对实在论和社会建构论的困境所做的理论探寻,对于新闻学研究走出传统二元论和表象主义的束缚,走向过程与关系的实践论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