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青山人未老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qbup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 怀(其一) 王 蒙
  此生多事亦堪哀,
  九命七羊叹妙哉。
  误解方愁诚似巧,
  夹击复笑妒犹猜。
  河东皓月千山静,
  案底闲花四海开。
  大块文章皆胜景,
  逢源蜀道过蓬莱。
  
  作为当代文学史上引人注目、创作丰硕,始终保持活力的重要作家——王蒙的一系列作品反映了前进道路上中国人民所经历的坎坷艰难,作家也由初期的热情、纯真趋于后来的清醒、冷峻,而且一直乐观通达、充满激情。近年推出的《王蒙自传三部曲》,被人称为“一个人的国家日记、一个国家的个人机密”,更是凝聚了王蒙一生的生命体验,其间有两首《感怀》(七律)就像两颗璀璨的夜明珠,颇富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看似人生历程的揽镜自照,却没有那些伤感诗人的叹息、惆怅、不平,语言雍容而意蕴丰厚,风格从容又含蓄悠长,是澄澈人生的观照,让人感慨系之,击节赞叹。
  《感怀》(其一)是从人生经历角度切人,审视社会世相,虽然世事之跌宕、生活之坎坷、文学之酸甜让人无以言说,但是晚年回看此生,王蒙却有“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的洒脱与从容。
  首联“此生多事亦堪哀,九命七羊叹妙哉”,作者言简意赅,高度浓缩,既叹又幸,叙中有议,论中有情。不说作者解放前的那些琐屑之事,也不提刚解放时那些激情勃发的岁月,只说他投身文学创作之后所经历的种种事件,又有几桩不牵涉当代文学史的种种纠葛与是非?青春的滋养、初恋的甜蜜、人生的辉煌及政治风云所带来的命运跌宕,作者置身其间,幸耶非耶?待到古稀之年回首往事,字里行间分明有作者的自嘲,但更有经历人生沧桑后的无尽感叹与会心微笑。俗话说,猫狗七条命,王蒙属狗,羊通祥,“九命七羊”言其生活经历的丰富多彩。凭借智慧,凭借本能,凭借基本的做人准则,王蒙过五关斩六将,摇摇晃晃、跌跌撞撞挺过了右派劳动、文革岁月、仕途跌宕等风风雨雨。
  颔联“误解方愁诚似巧,夹击复笑妒犹猜”,“妒犹猜”即“妒忌与猜疑”。此联在工整的对仗中蕴含着诸多事件,《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曾引发不少争论。受到激烈批判;《青春万岁》的刊登与出版更是一波三折,误解重重,1956年定稿,到1979年才正式出版。其间的是非曲直数十年后是“小葱拌豆腐”,但在当时却让身处漩涡中心、屡受夹击的年轻的老革命王蒙懵了。他曾给周扬写信,交流,沟通,他曾接受记者访谈,陈述看法。他诚恳地说各种议论批评是有帮助的,包括棍子式的批评,也有令人警醒的作用,赞成对其作品进行“两点论”分析,而且还要提高改善写作质量。“愁”写其苦闷,“笑”说其态度。当各方都赞扬王蒙谦虚谨慎、严格要求时,他顺利跨过了人生的第一个重大的孰是孰非的关口。若干年后有人说其真聪明,识时务,却不知其时少年布尔什维克的境界、视野、心胸已远超常人,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他后来度过的那一系列忽上忽下、大起大落的历程。
  颈联“河东皓月千山静,案底闲花四海开”,“河东”取自俗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里既是用典,也是皓月、千山的背景,既有景又有情,“静”相对于“河东”便是不变。上句暗含虽然“几度夕阳红”,但是“青山依旧在”之意。在亘古如斯、水流常在中,当一次次有人宣布王蒙已成“过去时”,王蒙的文学创作一如既往,长久保持着如井喷般的力度与速度,更有四海传诵、洛阳纸贵的文学影响与艺术魅力。闲花云云,是谦虚的说法。此联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既暗含悠远的时间演变,又有广阔的空间展示,眼界高远,境界阔大。关于意蕴,王蒙自己有一个引自古人的形象化注释:“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尾联“大块文章皆胜景,逢源蜀道过蓬莱”,“大块”,语出《庄子·大宗师》:“夫大块载我以行,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指大地、大自然。李白在《夜宴春桃李园序》里曾有:“陽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所以此处“大块”与“文章”是并列关系,而且“皆”也指明了这一点。王蒙与土地的亲近,与自然的拥抱,是今天的新生代文人无法想象的,每下放到一处所在,比如先是京郊,后是伊犁,他都以无比的热忱投入生活,他一生喜爱的游泳也是明证。“蜀道”,取自李白“蜀道难”之意,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曲折;但“逢源”意味师友帮助,无论是开始发表习作,还是伊犁劳动,王蒙都以感激的心态在自传中写到了无数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们,有在生活上提供物质资助的,有在精神上提供道义支持的,有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有不知名的维吾尔朋友。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比喻美好的境界。所以此联王蒙自注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意。
  王蒙一生备受艰辛,不如意事常八九,划为右派,遭过贬谪,受过误解,流落乡野,但他豁达开朗、旷达通脱、超然豪迈的人生情怀,处乱不惊、不避不惧、直面相对的人格正气,在每一个拐弯处都表现出了一位智者洞察世事遇难呈祥的人生大智慧。《感怀》(其一)旧瓶装新酒,有着鲜明而独特的时代印记,展现了王蒙式的新鲜感、沧桑感,是王蒙对人生世事一个绝好的个人化注解。
其他文献
语文课本包罗万象,有的课文篇幅又很长,我们在阅读中不可能平均用力,面面俱到。所以,我们在阅读时,必须做一只飞舞在万花丛中的蜜蜂,善于发现语文课文中的可采之点,大胆取舍,以点带面,读出妙处,读出精彩,读出感悟,读出情趣。  那么如何进行采点,才能使语文课文常品常新,趣味无穷呢?    一、于点到处求深入    有许多课文的精彩之点、动情之处是被作者蜻蜓点水似的点到为止、一笔带过的,因此它需要读者借助
期刊
钉在纸板上的一个普普通通的蝴蝶标本从映入叶老眼帘的那一刻便没有停止过生动,蝴蝶的美丽和生死给了他有关生死观的思考,给了他诗意的联想,更引起了他有关人生、社会的思考。一只小小的蝴蝶就这样翩翩起舞于人的心灵和社会的天空。蝴蝶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蝴蝶,它飞进了一个超越自然的空间,成了一种含义和象征,深刻的内涵在这一刻更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  纸板上美丽的蝴蝶,曾经蒙蔽了“我”童稚的心,“给我留下最早的错误
期刊
好的场景描写应该是点面结合,能调动人的各种感官,从视觉、嗅觉、听觉到联想想象,加上各种描写,如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字里行间给人一种很直观的画面感。而我们有些同学的片段却比大作文还要长,甚至很多同学都有这个困扰:想写长的时候写不长,想写短的时候也写不短一总结了同学们的场景描写作文片断后,我发现,很多同学根本没有场景描写,仍旧在写一篇完整的记叙文,而这记叙文中都是以交代事件来龙去
期刊
我们上岛的时候看见一条狗,一条毛色黑得像闪电的年轻的狗。它躲着我们走,紧紧地缩着身子往山墙上靠,眼睛里满是惊慌。走了很远停下来回望,发现它眼里的惊恐更多了,这条年轻的狗好像恨不得变成一个影子沾在石墙上。  狗怕人?怕到这种程度,好像很奇怪。  陪我们参观的海署书记说:它怕人,真是怕人,因为岛上从来没有来过这么多人。  这么多人是多少呢?充其最二三十个。这么些人能算得上多吗?在我们生活的地方,哪一天
期刊
在科学史上,各个科学发现的突破程度不尽相同。有的科学发现已呼之欲出,许多人在竞赛,甚至差不多同时做出来,以至发生优先权的争执。也有的科学发现极为超前,刚提出时被忽略了,后来才被挖掘出来。达尔文的进化论不属于这两种情形。他没有竞争对手,以一人之力创建进化论;也没有被忽略,《物种起源》一发表就引发了一场科学大革命,为生物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假如没有达尔文,或者假如达尔文没能登上贝格尔号从而失去发现进化
期刊
清朝道光年问,苏州有个小商贩名叫向永吉,靠躉货肩挑零卖度日。小生意不好做,眼看到了除夕,不仅还不起负债,而且年货也无钱置备。向永吉心灰意冷,正打算投湖自尽时,元妙观一个算卦先生告诉他:“我看足下相貌。今晚半夜时分就会发财!本道熟读麻衣相经,深得其中奥妙。不信,你可回家一试。”  向永吉将信将疑回家,与妻子一说,妻子也有些狐疑。但二人还是用仅有的一吊钱上街买了酒肴,点灯敬神过年。  夜半时分,妻子说
期刊
在我家所在的小区里,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垃圾箱的上面,统统种上了花朵。我不敢说这是创意,但即使是从别处学来的,也是一项好举措。  世界上的垃圾太多了,这本不足怪,但处理垃圾的方式是不同的。如果管理者没有疏忽,那么无论现实生活中的有形垃圾,还是网络、思想上的无形垃圾,都不应该暴露在外面。在我们的思维里,应该有对垃圾的正确判定,正确的判定来自很高的清醒度。我们的认识里应该有一個垃圾箱,一旦有了正确
期刊
年轻的时候,约翰·克里西就立志于文学创作。他勤奋地创作,几乎向全英国所有的出版社和文学報刊投过稿,然而他收获的却只是一个又一个“不拟采用”的退稿单,他先后收到了743张退稿单。笔耕不辍的克里西没有气馁,而是坚持不懈继续努力,他坚信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他也要每天都带着新梦想上路,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就这样,“退稿最多的作家”最终成了“最成功的作家”。到1973年75岁的克里西去世时,他一共写了564本
期刊
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很久,有时候,一空闲下来,我就会想起,一丝一缕地把心填得满满的。等到要写下来的时候,却发觉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只能再放回到心底。因为太看重。所以,不敢碰,不敢写,生怕写坏了它。生怕写歪了它。  那还是十年前,我刚做老师的时候。一个学生——校刊的主编、校文学社社长,语文好到只要说出他的名字,整个年级都知道的人物——在一次期中考试时,有一个大题的现代文阅读竟然得了0分。匪夷所思的是,并
期刊
一个东西的外在,一个人的外表有多重要?我们都知道要重视人的内在和外表,要内外兼修,注重仪表,但包装也要适度,重外在不修“内功”,终究是靠不住的。  请看《颜氏家训》中的—则寓言: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