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不同C/N比对杉木凋落叶分解过程养分元素释放动态的影响,为杉木林科学经营管理提供参考.采用分解袋法对杉木凋落叶进行了为期300天的观测,凋落物设置4种C/N比:C/N比60.86(CK)、C/N比40.57(N1)、C/N比30.45(N2)、C/N比20.25(N3),测定林下植被去除和保留的杉木林内杉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的养分含量并进行分析.(1)在杉木凋落叶分解期间,其C/N、C/P比值均比初始值低,而N/P比值则大于初始值;(2)N、P、Ca和Mn浓度以CK处理较高,不同处理的P、Ca和Mn浓度
【机 构】
:
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 福建 顺昌 35321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不同C/N比对杉木凋落叶分解过程养分元素释放动态的影响,为杉木林科学经营管理提供参考.采用分解袋法对杉木凋落叶进行了为期300天的观测,凋落物设置4种C/N比:C/N比60.86(CK)、C/N比40.57(N1)、C/N比30.45(N2)、C/N比20.25(N3),测定林下植被去除和保留的杉木林内杉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的养分含量并进行分析.(1)在杉木凋落叶分解期间,其C/N、C/P比值均比初始值低,而N/P比值则大于初始值;(2)N、P、Ca和Mn浓度以CK处理较高,不同处理的P、Ca和Mn浓度差异显著;(3)分解期间,C、K、Ca、Mg均表现为养分释放,N表现为养分富集,P和Mn在分解180 d~300 d时表现为富集现象,但总体上表现为养分释放;(4)分解时间对7种元素(N、C、P、K、Ca、Mg、Mn)及3种元素比(C/N、C/P、N/P)的影响较大,N与林分呈显著负相关,C/N与林分呈显著正相关,不同C/N处理与Mn呈极显著负相关,其余元素与林分和C/N处理无显著相关性.(5)林下植被保留林分有利于C、K、Mg的释放,林下植被去除林分有利于N的富集,Ca的释放、P和Mn的释放和富集.在300 d的分解过程中,杉木凋落叶分解速率对于外源氮的输入具有低促高抑的响应,且随着分解时的延长,促进作用减弱,抑制作用增强.杉木凋落叶分解需要较低的C/N比值,同时对于P具有大量需求.研究成果可为杉木林的经营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以广藿香、天门冬和五指毛桃三种药用植物为研究对象,在人工栽培下比较叶片相对电导率、叶绿素、渗透调节等物质含量的差异,探讨其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三种药用植物的叶片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均存在差异.广藿香的叶片相对电导率、叶绿素a、叶绿素总含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最高,五指毛桃次之,天门冬最低.通过隶属函数值分析结果表明,生长适应性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广藿香>五指毛桃>天门冬.
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Pest Risk Analysis,简称PRA)可以对有害生物(金钟藤)的危险性作出客观的评价,对于保护本地区的林业生态、林业生产的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对其深入开展可操作性的综合治理具有相当关键的现实意义.通过多指标多层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风险性评估,可以得出金钟藤风险评估值R=2.14,金钟藤属于高度风险的有害生物.
本文概述了竹林碳汇、竹产品碳足迹等相关研究进展;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分析了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循环过程,提出了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测定框架,并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对部分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进行了估算;探讨了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需要深化研究的内容、碳增汇减排效应提升路径,以期为促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碳增汇减排能力提供科学引领支撑.
雌性大熊猫妊娠阶段的胚泡延迟着床、胎儿快速发育以及秋季产下体型短小幼仔的生殖策略,与其食物结构中的能量含量和营养成分密切相关,从而形成了野生大熊猫特有的觅食行为模式.即野生大熊猫以主食竹富含能量和营养物质的竹笋和幼嫩竹叶为主食,少量取食竹茎、竹枝和老竹叶以及不同的竹子种类,并且随栖息环境的气温变化而垂直迁移.本文从栖息地气候的季节变化格局与野生大熊猫的垂直迁移特征、亚高山竹类的物候规律与野生大熊猫的觅食行为习性、主食竹器官的营养和能量分异与野生大熊猫的生殖生理策略,以及主食竹营养和能量的生理基础等方面综述
为提高川中丘陵区大量人工柏木林(Cupressus funebris)的生态、经济功能,开展不同强度抚育间伐试验,探讨适宜间伐强度和林分密度,为该区域的低效防护林质量精准提升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参考.选取35~40年,郁闭度≥0.8,林下灌木盖度≤20%,草本盖度≤30%的人工柏木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方法,设置3种间伐强度(10%~15%,16%~25%,26%~35%)和对照(不间伐).对间伐12年后的林分按不同强度各设置大小为20m×20m的样地5个,共计20个.分别调查、测定林分乔木生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