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层教学法是北京教科院梁威教授吸取国际教育个体差异理念并结合我国传统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而提出并在我国大力推广普及的教学方式。合作学习是我国新一轮基础课程教育改革中所倡导的有效的学习方式。自2005年以来,本人将分层教学与合作学习作了整合研究,并申报为甘肃省教育科研十五规划课题,历时3年,反复研究,将分层教学与合作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分层教,合作学”,并将其命名为“分层合作教学”。分层合作教学中的学生心理障碍,是指初中生在实施分层合作教学过程中,影响、制约、阻碍分层合作教学实施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因曲解、误会或困惑不能及时解决而产生的一种不良的、消极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如不能及时排除,将可能使分层合作教学误入歧途,产生较大的负面效应,甚至使这一教学模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走向失败。
一、分层合作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
1、优生的自负心理和后进生的自卑心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要面向大多数同学,教学内容对优生来说可能吃不饱,后进生又吃不消,这样优生容易产生骄傲自负心理,而后进生可能产生自卑心理。在分层合作教学时,由于分层,则有可能产生“贴标签”效应,优生头上罩着“优秀”的光环,而后进生则似乎成了固定的差生,导致优生自负、后进生自卑。
2、优生的嫉妒心理和自私心理。在分层合作教学中,优生的嫉妒心理和自私心理表现在不愿与其他优生合作共享自己的解题思路,怕其他人超过自己,尤其在初三毕业前夕,从而在同层次学生合作中缺乏合作交流意识,在混层合作学习中不愿给中等生和后进生讲解思路,课后也不愿承担督促和辅导后进生的工作。
3、依赖心理。依赖心理普遍存在于各层次学生当中。优生依赖老师把所有的重点题型、典型题型讲深讲透,然后习惯性地模仿硬套,缺乏自主钻研、刻苦自学的意识;而后进生和中等生在合作交流时,依赖于优生的发言交流和教师的讲解,自己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做作业时,依赖于优生的辅导或教师的讲评,不能自主完成作业。
4、合作交流中偏重结论的心理。偏重数学问题的结论,而忽视了数学学习思考的过程,是数学学习长期存在的问题,在分层合作教学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在合作学习交流时,缺乏对思考过程、思考方向的交流,只是结论的相互印证,不能在合作学习中产生思考火花的碰撞,在课后的小组合作学习中,不能独立自主钻研完成作业,而习惯于对答案。
二、清除初中数学分层合作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目的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人心的今天,“人人都要学好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数学作为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不仅担负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尤其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的重要责任,同时还承担着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优秀品质的重要责任。数学教育是素质教育中最不可忽略的一项重要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分层合作教学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是我们的根本目的。具体来说,清除初中数学分层合作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目的在于以下两点:(1)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排除心理干挠,为实施分层合作教学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增强学生对分层合作教学的认同感,确保分层合作教学的顺利实施,同时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品质。(2)把握初中学生的心理状态,提高数学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提高初中数学分层合作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三、清除初中数学分层合作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措施
1、创新分层分组方法,以和谐发展的理念赋予传统分层教学中A、B、C三类分层方法的含义,为分层合作教学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在前期的分层教学中基本上是按优生、中等生、后进生来划分小组的,并依次定为A、B、C三个层次,这样存在一个较大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分层教学的致命伤:这样分层分组很容易让学生把分层与日常生活中A、B、C形式的等级划分联系起来,而“C”是“差”的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C组后进生,潜意识里就会认为C组就是差生组,造成对后进生的心理伤害,这样做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所有学生被贴上了优生、中等生、差生的标签,对各层次的学生的心理暗示作用都不好。我们通过研究后对分层分组方法做了改革,并且重新赋予了A、B、C三层学生的含义:C层学生,从字母形象上看容量大,并且右边开大口,头上有一竖点,C层的学生应该是胸怀理想抱负、能够包容他人、时刻准备吸纳知识、昂首向天、充满着顽强斗志和顽强的进取心的学生,在教师全面掌握、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吸收优生和个别中等偏上的学生为C层。B层学生,B为汉字“比”和“帮”的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意味着B层学生应该是敢于与别人比着学习,同时又能互相帮助,他们的知识也不小,但内部不联通、外部不开放,要充分发挥比学赶帮的长处,加强合作交流、争取更上一层楼。A层学生,从26个英语字母排列顺序上看,在最前面,说明他们仍处在起步阶段,暂时落后于B层、C层同学,从形状上看,上面小,下面大,并且下面开口,标示着A层同学中要从基础抓起,吸收B层、C层同学的经验和方法,是最具有潜力的。这样的分层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用发展的理念定位,有力地提高了学生对分层的心理认同感和接纳度,让各层学生在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中进行学习,态度决定高度,效果自然会好。
2、教师要针对各类学生做到心到、情到、人到。
实施分层合作教学,教师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就在于要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突现因材施教。这就要要求教师对各类学生能够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忘、想学生所会、想学生所乐,从而以充满激情的赏识、激励、关怀的心态,指导和引领各类学生,用自己高度娴熟的教育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出神入化地带领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用自己的思路点拨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态度影响学生的态度,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使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让数学学习成为师生互动交流、共同成长的赏心悦目、富有创造性、激动人心的精神解放运动,让数学课堂步入一个情感互通、互相激励、互相赏识、互相包容的微妙世界。
3、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做好八个方面的引导。
(1)价值观引导。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学科价值,懂得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知识。一是知道数学的起源及历史;二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与其它各门学科的关系;三是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数学在现代化建设和学科技术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四是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当前的数学学习与个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素质能力提升的关系,增强克服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自觉性,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2)爱心引导。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特别是对于数学后进的A层学生,教师更应主动关心他们,课堂分层辅导上,多听他们的意见,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参与合作学习,想方设法让他们体验数学合作学习的乐趣;课后合作学习小组内的互助和老师的个别辅导,要及时跟进,争取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3)目标引导。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一个长短期相结合的目标体系,包括班级目标、分层目标、小组合作目标、个人目标,面向各层次学生,使A、B、C层学生都有前进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各合作小组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目标体系要体现出长期性和短期性相结合,对于学生个体,特别是A层和C层学生,要努力通过暗示和个别交谈使他们明确目标,给他们加油鼓励。
(4)兴趣引导。就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和途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常用的兴趣激发的方式有:问题激趣、情境激趣、语言激趣、变式激趣、新异激趣、迁移激趣、活动激趣等。
(5)榜样引导。数学教师要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树立自己心中的榜样:C层的学生可以适度介绍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科学家或名人,引导C组学生向他们学习;B组、A组学生要引导他们向班级中或学校内努力刻苦学习的同学学习,充分发挥榜样的近体效应。其次教师要以身示范,以人育人。
(6)氛围引导。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既合作互助又有效竞争的学习氛围:一是要通过班风学风建设,开展合作、互助、交流活动,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亲师之间的沟通,使学生有一个理解、激励、赏识、关心互助的良好学习环境;二是要开展针对不同层次学生、不同合作学习小组的各种竞赛活动,建立竞争机制,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和排除不健康的心理因素。
(7)方法引导。在数学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指导。
(8)理想信念引导。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且志当存高运,并为之而努力奋斗。要树立通过在日常的学习实践中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努力,实现心中的理想的思想观念。
一、分层合作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
1、优生的自负心理和后进生的自卑心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要面向大多数同学,教学内容对优生来说可能吃不饱,后进生又吃不消,这样优生容易产生骄傲自负心理,而后进生可能产生自卑心理。在分层合作教学时,由于分层,则有可能产生“贴标签”效应,优生头上罩着“优秀”的光环,而后进生则似乎成了固定的差生,导致优生自负、后进生自卑。
2、优生的嫉妒心理和自私心理。在分层合作教学中,优生的嫉妒心理和自私心理表现在不愿与其他优生合作共享自己的解题思路,怕其他人超过自己,尤其在初三毕业前夕,从而在同层次学生合作中缺乏合作交流意识,在混层合作学习中不愿给中等生和后进生讲解思路,课后也不愿承担督促和辅导后进生的工作。
3、依赖心理。依赖心理普遍存在于各层次学生当中。优生依赖老师把所有的重点题型、典型题型讲深讲透,然后习惯性地模仿硬套,缺乏自主钻研、刻苦自学的意识;而后进生和中等生在合作交流时,依赖于优生的发言交流和教师的讲解,自己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做作业时,依赖于优生的辅导或教师的讲评,不能自主完成作业。
4、合作交流中偏重结论的心理。偏重数学问题的结论,而忽视了数学学习思考的过程,是数学学习长期存在的问题,在分层合作教学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在合作学习交流时,缺乏对思考过程、思考方向的交流,只是结论的相互印证,不能在合作学习中产生思考火花的碰撞,在课后的小组合作学习中,不能独立自主钻研完成作业,而习惯于对答案。
二、清除初中数学分层合作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目的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人心的今天,“人人都要学好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数学作为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不仅担负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尤其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的重要责任,同时还承担着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优秀品质的重要责任。数学教育是素质教育中最不可忽略的一项重要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分层合作教学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是我们的根本目的。具体来说,清除初中数学分层合作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目的在于以下两点:(1)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排除心理干挠,为实施分层合作教学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增强学生对分层合作教学的认同感,确保分层合作教学的顺利实施,同时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品质。(2)把握初中学生的心理状态,提高数学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提高初中数学分层合作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三、清除初中数学分层合作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措施
1、创新分层分组方法,以和谐发展的理念赋予传统分层教学中A、B、C三类分层方法的含义,为分层合作教学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在前期的分层教学中基本上是按优生、中等生、后进生来划分小组的,并依次定为A、B、C三个层次,这样存在一个较大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分层教学的致命伤:这样分层分组很容易让学生把分层与日常生活中A、B、C形式的等级划分联系起来,而“C”是“差”的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C组后进生,潜意识里就会认为C组就是差生组,造成对后进生的心理伤害,这样做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所有学生被贴上了优生、中等生、差生的标签,对各层次的学生的心理暗示作用都不好。我们通过研究后对分层分组方法做了改革,并且重新赋予了A、B、C三层学生的含义:C层学生,从字母形象上看容量大,并且右边开大口,头上有一竖点,C层的学生应该是胸怀理想抱负、能够包容他人、时刻准备吸纳知识、昂首向天、充满着顽强斗志和顽强的进取心的学生,在教师全面掌握、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吸收优生和个别中等偏上的学生为C层。B层学生,B为汉字“比”和“帮”的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意味着B层学生应该是敢于与别人比着学习,同时又能互相帮助,他们的知识也不小,但内部不联通、外部不开放,要充分发挥比学赶帮的长处,加强合作交流、争取更上一层楼。A层学生,从26个英语字母排列顺序上看,在最前面,说明他们仍处在起步阶段,暂时落后于B层、C层同学,从形状上看,上面小,下面大,并且下面开口,标示着A层同学中要从基础抓起,吸收B层、C层同学的经验和方法,是最具有潜力的。这样的分层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用发展的理念定位,有力地提高了学生对分层的心理认同感和接纳度,让各层学生在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中进行学习,态度决定高度,效果自然会好。
2、教师要针对各类学生做到心到、情到、人到。
实施分层合作教学,教师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就在于要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突现因材施教。这就要要求教师对各类学生能够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忘、想学生所会、想学生所乐,从而以充满激情的赏识、激励、关怀的心态,指导和引领各类学生,用自己高度娴熟的教育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出神入化地带领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用自己的思路点拨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态度影响学生的态度,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使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让数学学习成为师生互动交流、共同成长的赏心悦目、富有创造性、激动人心的精神解放运动,让数学课堂步入一个情感互通、互相激励、互相赏识、互相包容的微妙世界。
3、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做好八个方面的引导。
(1)价值观引导。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学科价值,懂得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知识。一是知道数学的起源及历史;二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与其它各门学科的关系;三是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数学在现代化建设和学科技术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四是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当前的数学学习与个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素质能力提升的关系,增强克服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自觉性,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2)爱心引导。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特别是对于数学后进的A层学生,教师更应主动关心他们,课堂分层辅导上,多听他们的意见,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参与合作学习,想方设法让他们体验数学合作学习的乐趣;课后合作学习小组内的互助和老师的个别辅导,要及时跟进,争取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3)目标引导。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一个长短期相结合的目标体系,包括班级目标、分层目标、小组合作目标、个人目标,面向各层次学生,使A、B、C层学生都有前进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各合作小组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目标体系要体现出长期性和短期性相结合,对于学生个体,特别是A层和C层学生,要努力通过暗示和个别交谈使他们明确目标,给他们加油鼓励。
(4)兴趣引导。就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和途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常用的兴趣激发的方式有:问题激趣、情境激趣、语言激趣、变式激趣、新异激趣、迁移激趣、活动激趣等。
(5)榜样引导。数学教师要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树立自己心中的榜样:C层的学生可以适度介绍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科学家或名人,引导C组学生向他们学习;B组、A组学生要引导他们向班级中或学校内努力刻苦学习的同学学习,充分发挥榜样的近体效应。其次教师要以身示范,以人育人。
(6)氛围引导。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既合作互助又有效竞争的学习氛围:一是要通过班风学风建设,开展合作、互助、交流活动,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亲师之间的沟通,使学生有一个理解、激励、赏识、关心互助的良好学习环境;二是要开展针对不同层次学生、不同合作学习小组的各种竞赛活动,建立竞争机制,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和排除不健康的心理因素。
(7)方法引导。在数学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指导。
(8)理想信念引导。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且志当存高运,并为之而努力奋斗。要树立通过在日常的学习实践中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努力,实现心中的理想的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