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廊危机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q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记:在发展主义的推动下,逾600年历史的大理双廊古镇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
  这种变动夹杂着原住民的利益冲动,浮现出外来私人资本的微妙心态,情势远远超出客栈经营者与土地所有者的纠葛,凝聚起在地文化的保育、地方身份塑造、观光经济的公平正义等深入问题。
  5月中旬结束的双廊公益论坛,为观察当地的社区问题提供了机会。这些问题在美丽的风景下压抑,令所有人感到不安。而出面试图化解这些问题的精英分子,问题意识有余,但是其财富、声望和人脉只有转化为行动能力才可以真的帮到双廊。
  从社区营造的角度来看,双廊遇到的问题在大陆和港台等地都有展现。只是因为各地社区力量的多寡,技术落后、意识陈旧,大陆观光区的永续发展在解决的可能性上要逊于港台。
  双廊目前不缺资源,惟独缺少有能力的社区营建人才。他们沉浸在艺术世界里,习惯于和原住民的身份差异并不能解决问题。更新双廊需要打破身份禁锢,去精英化。
  发展主义一路狂飙,把双廊推到十字路口。它的生死并不取决于旅游政策,其衰落与否直接与社区更替及维护能力有关。这不是浮华的乡建可以完成的街镇复活使命。
  私人资本营造大型观光据点,几年下来,已让地方势成骑虎,如何过渡到以社区观光为导向的路上,考验着双廊居民。
  一位白族老婆婆坐在矮树下,专注地听着音箱里传来的高谈阔论。她左手抓住低处的树丫,右手托腮,看起来想听明白什么,似乎又不甚清楚。
  与她相距不远的论坛中心地带,二三十位论坛嘉宾轮流发言。他们多数是建筑师、艺术家和导演。
  也有几位原住民代表发言。在他们的言谈中,对外来者进入双廊的现实表示担忧,责备之意明显。
  这就是双廊公益论坛的场景。该论坛的中心人物是客栈老板及其文艺界朋友,大理市长马忠华及其随从也到场。论坛通过有线喇叭直播,由此,18000名原住民被“安排”在论坛的更外围。话筒不在他们的掌握中。
  各种声音飘扬在五月的洱海,控诉着双廊的恶化趋势。这些带着文艺腔的议论回荡在尘土飞扬的客栈工地上。
  双廊十字路口
  “各种受了所谓时尚杂志的蛊惑,认为突然发现了美景的小资们蜂拥而至,一拥而上把双廊糟蹋了”,原住民说。
  “从村民来看,他们希望自己有很多的钱,很急躁。”“为什么论坛大家要坐在这里,其实没有人找到一剂良药,但不能说没有找到解药就不去想这件事”,舞蹈家杨丽萍说。
  杨是双廊公益论坛的主席,她名下的太阳宫拥有双廊最昂贵的海景套房,每晚费用6800元。
  从2005年第一家外来客栈在双廊开张,该镇客栈数量从不到10家激增到120家。
  在客栈高峰发展期,几乎每两个月就有一家客栈诞生在双廊。至今,兴建客栈的热潮没有退去。
  2010年,大理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590万人次,同比增长5%。其中,双廊接待约110万人次。
  据媒体报道,按照镇上的总体规划预计,双廊游客量将在2015年达到150万人次,2020年达400万人次。
  连接大理和丽江的高速公路紧贴双廊而过,显示了政府为创造更多旅游商机而进行的硬件安排。
  “许多城里人来双廊租用海边农户的地,按各自的印象碎片建造各种房子,古老的渔村正面临更新的阵痛。我们很担忧,双廊还是双廊吗?双廊还是双廊人的吗?”双廊玉矶村村长八旬如是发问。他是本土成长起来的精英,是杨丽萍的妹夫,双廊公益论坛的主持人。
  “我们也为污水流入洱海而痛心,为房屋乱建而惋惜,为服务不周而羞愧,为山区贫困而歉疚。”
  “繁荣背后隐藏着深深的问题和烦恼,迫切需要各位精英‘知止而后有定’”,马忠华的“精英论”似乎大有深意。
  私人资本从观光业中攫取金银,双廊的七成客栈由外地人把持,入住率一直高达九成。
  可是2011年,双廊原住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仅2380元,不到云南农民可支配收入的34%。
  由于洱海封渔期变长,原住民失去了打渔谋生的生产方式。白族文化也从生活的各个角落里衰退。
  原住民的分化和分层是双廊社会关系中的一环。村民的就业可以是去客栈打工,月工资1500元以上。
  而据有临海土地的村民被级差地租所挟持,为抬高租金,可以随时毁约,海边的地已经没有卖方了。
  “虽然我们喜欢这里纯朴的自然之情,但我们客栈老板更愿意和具有现代商业意识的人打交道。”
  一位外来的客栈经营者老马说,他在租赁原住民的地租谈判中落入下风,也有心灰意懒之感。
  他的观察是:“如果你真想融入这里的生活,就别想着把这里的乡亲都培训成服务员。那没有出路,只会产生新的矛盾。”
  利益分化对立
  如果说作为一个想象中的、历史的双廊,已经永远终结了。这意味着作为社区的双廊出现了各种裂痕。
  双廊公益论坛因为论者的背景,多集中在文化变迁的批判上。这固然没错,但建设性意见和可行路径少有涉及。
  具有资本优势的外来者与具有土地优势的原住民,形成了新的社区分层,这成了所有问题的来源。
  公益论坛上尽管外来者的代言人居多,原住民代表性欠缺,但是两类人群之间的冲突心理表露无遗。
  “那些只会批评的人也不会爱我们的双廊”,一位隐名的本土人士激愤地表达意见。
  “让我最担心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来人进驻双廊,白族的风土人情、宗教文化被削减”,本地居民赵伯说。
  问题是,原住民与外来人的合作是否成为可能?为寻求共同行动必先求得共识,可事实上分歧令人吃惊。
  显著的一个事例是,公益论坛上有人提到建立村民公约,即刻引发针锋相对的看法。
  汉意文化传播董事长杜坚认为,“现在双廊靠山的人家很嫉妒玉矶岛的人。本地人生活不解决,村规民约都是废纸,建筑是后面的事。”
  “村规民约什么的,如果当地人没有实惠,定了也是白定。建筑好不好是次要的,首先是利益,不管什么艺术,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双廊本地退休教师王秀清直言不讳,挑破了论坛上一直被小心避免的心结,这也是双廊的核心问题。   考验社区营造
  双廊的永续发展,是要建立在利益的求同存异上。在这个新起的社区里,利益严重分化,如何调整?
  这是一个社区营造的常规问题:双廊原住民被动地失去了对地方的塑造权,外来者与他们的隔阂巨大,怎么办?
  在双廊之外,丽江和大理古城都是这个问题的重复,上述两个地方同样是双廊的前车之鉴。
  类似于观光业上的社区营造问题,同样也显现在台湾的宜兰、花莲等地。它们有过成功的突围之举。
  按照宜兰的经验,当地把原住民参与环境管理当做主流价值。从而在永续发展的理念中贯彻在地参与及社会公平正义。
  双廊公益论坛上所见,原住民和外来私营业者之间为建立“新伙伴关系”正在经历艰苦的磨合过程。
  尽管有分歧,但可从社区的一些公共问题做起来,比如环保,污水处理厂。它们应该成为优先的处理项。
  “我们的论坛不单是概念或研究,还希望具体落实。但是,我们要联合政府,联合好多”,杨丽萍说。
  金门县在建构文化观光岛时,通过社区联合,制订出当地的重要议题的优先顺序,成功超越利益分歧。最有力量的政府表达出联合的意志,马忠华承诺,“通过政府管理和社会自治双轮驱动,共达社会共治。”
  双廊公益论坛的主办方是双廊乡村建设促进会,体现了外来者在乡建上的良好愿望。不过从晏阳初开始,大陆乡建的进程非常曲折,绝大多数都归于失利,最主要的原因是无法真正联合原住民。
  在最近两三年,乡建中出现了艺术家身影,比如安徽的碧山共同体,再如双廊的乡建促进会。
  艺术家可以为乡建增加浓厚的艺术标识,可以制造生动的概念,但往往缺少切入现实的行动能力。
  双廊白族农民画社社长赵定龙有过打工经历,担心文化精髓随着本族语言的消亡而消失。
  他在2009年底拜沈见华为师,学习画艺。沈今年初创办《双廊双廊》乡村画报,免费向原住民发放。
  沈见华还支持白族妇女刺绣,帮助她们售卖作品。目前,他已经帮助八名画社成员利用传统手艺创收。
  观光利润分配
  沈见华乡建模式并未改变观光利润的合理分配,而合宜的利润分配机制才是双廊社区营造的要害所在。
  台湾花莲县的经验是,要想观光发展的效益确实滋养最基本的社区,一开始就应以辅导社区为优先,而非急于引进大型私人资本的投入。
  观光客来到双廊,直接入住大型观光据点,内部消费多,外部消费有限,带来的就业机会很少。
  台湾花莲的做法是扶持民宿,把社区作为观光的起点,避免私人资本大开发的模式,防止全然改变生态环境。
  小单位的经营不容易与生态环境产生冲突,而环境问题恰恰是双廊目前急迫的社区基础问题。就像花莲观光业所做的那样,双廊也需要发展出一套以双廊地区的人文地理结构特性为基础的收益机制。
  将双廊作为一个观光社区加以营建,各方可以尝试,辅以技术和资本,让“观光收益得以如血液一般流动在社区”。
  马志华已经主动提及社区自治的议题,双廊公益论坛能否承接,或者说能否联合原住民承接,是个不小的挑战。
  “刚刚来的几个在这里搞经营的孩子也说,希望持续,希望实行,而不是空谈。我只是一个倡导者,像沈老师他们一样会持之以恒地继续这个事”,杨丽萍说。
  双廊有八旬等身份跨越原住民和私人资本团体的中间人,两边的利益调和未尝没有可能。
  无论是对原住民还是对外来者,彼此都有既得利益,比如地权,比如既成事实的大型观光据点。
  花莲县为了达至社区观光的起点,正在思考促进社区观光与观光据点的串联,创造共存共荣的可能。要有人才投入,“彻底了解各社区的资源特性、局限性和可能性,与既有观光据点互补,进而创造新的可能”。
  对双廊而言,既然社区营建的主体如此分裂,聚合已属不易,而行动起来展开这么庞大的规划更需要缜密推进。
  重整地方塑造权
  本文开头的老婆婆,以及她与公益论坛的差序格局,展现了双廊危机与身份危机之间的联系。
  老马说过,城里来的游客的问题都是小问题,而村里发生的再小的事情,也是大事情。
  孙冕说,本地人也好,外来人也罢,他们用智慧、财富在经营这片土地的时候,他们首先要基于对乡村的一种认识,明确想要什么。
  “现在的双廊更像是殖民与被殖民的发展模式,要是所谓的更新与变革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垄断,对普通双廊人的意义是什么?”
  在沈见华的博客上,有一位双廊当地的青年留下如此激烈的话。这位年轻人还提到了双廊原住民的尊严受损问题。
  在人文地理学中,地方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双廊的危机最终指向基于地方的身份危机。
  “只要地方指涉的是一群人与某处位址之间紧密而相当稳固的关联,地方就会不断涉入‘我们’(属于某个地方的人)和‘他们’(不属于这个地方的人)的建构之中”。
  原住民经历了放弃渔业上岸后的身份迷茫,在观光业主导双廊之后,他们因贫富差距再次尝到身份转换的滋味。
  如果说在杨丽萍来到双廊之前,当地人还掌握着小镇的塑造权——即使伴随着原住民人文的衰落。
  而以舞蹈家的到来为标志,双廊的原住民开始丧失对地方加以塑形的权力。居民成分的多样性,增加了双廊自我形象的丰富性。
  原住民对地方塑造权的旁落,不限于文字和影像的描述,不止于旅游手册上的推介,它是财富、精神和空间全方位的。
  双廊单体建筑推倒重来,蚕食原有的镇街格局。原先自然形成的小巷道消失了,“鱼骨”街道逐渐残缺。
  对于那些携巨资进入,逐渐在当地建造新的生活方式的外来者而言,他们最先发掘出沿海土地的经济价值。
  更主要的是,这些私人资本所构筑的客栈成为强劲增长的旅游经济的新堡垒,它们用很短的时间实现了新的经济方式。
  新的经济方式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它改变双廊的阶层分化,形成外来的、塑造双廊的强大势力。
  “在论坛里大家提到主客不要颠倒。我想,中国的文化是一种和谐、共荣的文化。在双廊,我们用‘在双廊的当下人’,我们不要分什么主人、客人”,马忠华如此调停身份差别。
  与其掩饰地方居民的身份差异及其变迁,不如坦承这种差异,面对这种差异,这是双廊社区营建的动力之一。但在身份变迁上,地方官员更强调独立性,强调“自治”的一面,比如马忠华认为,“双廊的社会自治,第一位是村民自治”。
  “其次是各类客栈、餐饮、酒吧等经营主旨的自治,还有新移民也需要我们建立相应的社会组织”。
  自治固然必须,但是要处理双廊的危机,在地联合其实更关键,社区身份的融通要强过组织隔阂。
  在双廊的外部,仅以交通为例,大理到丽江高速行将通车,环洱海公路齐备,这些都在地理上削弱双廊特质。如果在双廊内部仍沿袭旧制,放任身份差异对社区的扭曲作用,内外力量的塑造之下,岂有更好的双廊?
  “形成村里人和新村里人为主的委员会,确立规范的公约”,绿城发展公司副总经理周锦虹建议。
  若以社区概念观察,只要生产关系得到较好的调整,至少在未来20年内,双廊的身份重整会有一个窗口期。对私人资本家来说,是以观光据点主人的身份调整,还是以社区营造的参与者身份调整,区别甚大。
  叶永清认为,“政府部门要起到主导作用,跳出现有格局,着眼于未来的公共利益、公共空间的建设”。
  把双廊的塑造之权力踢给政府,不算明智。既然已具社区合作的雏形,民间或可由坐言改换到起行模式。
  (本文编撰使用了南方都市报、生活新报、外滩画报、云南信息报等部分见报材料,特此感谢!)
其他文献
导语  我们不敢说慈济是不是最正面的一个模式,但在台湾,慈济受到了相当的肯定。我觉得,积极开放和鼓励类似慈济理念的、有好的声誉和质量的慈善医院在中国大陆有更好的创办环境和条件,如果是这样的话,当慈济医院成为一个标竿,会比宽泛的启示产生更大的作用。  Q:中国财富  A:江明修  Q_慈济慈善医院的特点是什么?  A_在一个使命的框架下,跨领域、跨部门人才专业的共同投入,不管是从志工的角度还是专业的
期刊
独立董事制度曾经被市场管理部门作为一项能够制衡公司控股大股东对公司的操纵、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制度而加以强制性推进。但现今这一制度不仅未能保证上市公司健康运行,反而给一些人提供了从事内幕交易的机会。  中国证券公司设立独立董事由来已久,证券市场独董亦曾风光无限。然而,随着证监会打击内幕交易,独立董事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近来逐渐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5月下旬,证监会通报三起证券期货违法违规案件,其中原中
期刊
导语  慈爱医院似乎只存在于网络上集中而破碎的一些新闻报道,在上海,似乎再也无迹可寻。今天回望上海慈爱医院,它甚至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慈善医院,依然具备盈利性质。它是一个心怀慈善梦想的老人,“飞蛾扑火”般的尝试,是中国慈善医疗模式的早产儿,在先天环境不善、后天“营养不良”的情况下夭折。  2005年2月18日,江浙一带著名肿瘤医生丁学金成立了上海首家有“慈善性质”的民营医院。  在上海普陀区真新养老院
期刊
导语:  面对中国医疗行业以及民营医院的诸多问题,一家慈善医院如何在实现慈善愿望的同时,又能够成功存活,实现可持续的发现?这是摆在很多人心中的问题。而台湾慈济慈善医院30年的发展,另辟蹊径,以慈善与爱的方式,真正成就了医院“救死扶伤”扶助弱者的专业本质。  文:何日生(慈济慈善佛教基金会发言人)  好医生的良方:医病人的心  为师的理念与实践  医治疾病同时视病如亲。证严上人期许医师不只是医师,而
期刊
我们一直认为远方才是好地方,轻视了故乡和最初的生长空间。所谓地方观,其实是由上至下,尊重地方空间的丰富性,像保持水土流失那样重视地方的充实与永续。  丽江正在成为被旅行者厌弃的所在,连同它边上的束河,厌倦的情绪还在云南境内蔓延,波及到大理古城、双廊、沙溪等地。这些旅游景点的人流照样熙攘,但精神似乎被席卷而去。同样的,乡镇和城市的建筑同质化被批判为庸俗的建设现象。  这些不同的地方所发生的变化共同点
期刊
作家,著有《西班牙旅行笔记》等,现居美国  这几天,我住的佐治亚州又出新闻,人口1.8万的小城米利奇维尔,6岁黑人小女孩萨蕾莎,因在小学幼儿班大发脾气,撕墙上的贴纸,扔东西,被校长叫来的警察逮捕,双手反铐,抓入警局,扣押了一个小时后家长才知道,消息顿时传遍全国。  追根究底,这都起于“零容忍”政策。  零容忍一词最早出现在1994年的一个报告中。它的理念主要来自两个保守党人,JamesQ.Wils
期刊
台湾政治大学公民社会暨地方治理研究中心创办人与召集人,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公共行政学系所教授,苗栗小区大学校长  首先,且让我们从《爷爷的有机面包》谈起,这本书说明了一项事实,即:从产地到餐桌,“自然”让生活有了温度。《爷爷的有机面包》是一本童书绘本,描述患有严重皮肤过敏的小女孩雪子,因为妈妈工作太忙,她得留在乡下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开了一家面包店,每天早上,面包店的停车场总都停满了从城里开来的车
期刊
公众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与透明诚信的拷问日渐增多,而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是企业向公众递交的答卷。目前来看,这些答卷难以令人满意,很多企业只秀“功绩”而对自己的斑斑劣迹秘而不宣。  2012年5月25日,由商道纵横主导,乐施会资助和环保部宣教中心支持的《价值发现之旅2011——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研究》(下称《价值之旅》)出炉,揭示了当下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纸上社会责任的真相。  根据《价值之旅》的统计
期刊
上世纪末,中国抓住了世界第三次产业变革和全球产业转移的经济机遇,奠定了世界制造基地的经济地位。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因地制宜,形成了一大批特色产业群,例如中山古镇镇的灯饰、佛山南庄的陶瓷、东莞虎门的服装、顺德龙江地区的家具、浙江永康的五金、浙江温州的皮具等等。一地区一产业、一区域一特色的产业集群,造就了当地21世纪初1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黄金期。  但现今,全球产业发展进入新一轮变革期,中国产业发展也
期刊
调查记者,生于上世纪80年代,新疆人  我的小学同学梁晓伟,外号“七仙女”,因为总是被当成娘们,男生谁都欺负他,印象里,他不是流着鼻血回家去,就是伏在桌子上哭得抽抽搭搭的,就是女生,也老笑话他——谁叫他总是穿着一身花衣裳呢?就连冬天的棉袄,都是大红底带碎花的!于是,这个班里个头最高的男生,总是窝着腰杆,像个虾米似的藏着自己,连走路都像老鼠一样挨着墙边溜过去,生怕别人注意到他。  梁晓伟其实是冤枉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