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从民间美术的造型特点,以及中日美在动画创作中本土化的简单比较,意在说明一部优秀的动画片除了有强烈的民族风格、更重要的是有吸引观众的个性特征。
关键词:民间美术本土文化民族风格个性特征
中图分类号:J218文献标识码:A
一民间美术与动画创作
西方有句民谚说:“生活是自然的,舞蹈是风格的”。艺术的本质是独创的,是只有通过个体才能实现的。正是因为有了独特的个性,每个舞种才会像注入了兴奋剂一样,裂变出许多异彩纷呈的剧目,具象地绽放在舞台上。同样,动画作为一门独特的视觉艺术,每一部动画短片都是创作者个人的思想结晶。
中国民间美术是在丰富的民俗生活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它是民俗的物化与载体,而动画创作之所以要从中汲取艺术元素和创造灵感,主要是因为它和动画艺术一样以视觉的审美形式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民间美术最大的特点是使用线条、剪影、体积等视觉符号进行创作,经过作者的提炼概括成为一个夸张的形象,并体现出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观念和思维特征。这与动画造型创作又有几分类似,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本民族的文化精髓,才能更好地从中汲取创作的养料。而每个国家不同的民族文化对动画创作又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二中国、日本、美国动画创作中的本土化比较
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绘画、雕塑、建筑、服饰以及戏曲、民乐、剪纸、皮影、年画等民间艺术,为各种类型的动画片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借鉴材料和创作语言。例如《大闹天宫》在造型、设景、用色等方面借鉴了古代绘画、庙堂艺术、民间年画的特色,又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融入,描述了家喻户晓的孙悟空,使这一形象跃然银幕,化无形为有形;《牧笛》等水墨动画片则脱胎于中国画中的写意花鸟和写意山水;《骄傲的将军》当中,将军的脸谱便借鉴了京戏人物造型,在动作的设计上也采取了京戏的风格,充溢着浓郁的民族气息;《金色的海螺》等影片,吸收了中国皮影戏和民间窗花的艺术特色,将动画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也使中国的民间艺术得到发扬。
美国这一动画大国,其作品大都采取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为题材,情节曲折,生动有趣,人物性格鲜明,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还特别注重细节的刻画。人物造型接近生活、动物形象则作大幅度的夸张与变形,适合绝大多数人的审美品味、迎合了广大观众的心理需求。美国动画片中的每一个动画形象都非常的生动活泼,无论是它故事的取材,还是角色的创造都很贴近生活,符合大众心理。不仅如此,美国还从世界各国汲取创作元素,例如《花木兰》,虽然取材于中国传统故事,但它的创作形式和赋予角色的性格特征都是美国化的,有着浓郁的美国本土气息和民族风格。
以宫崎峻为首的日本动画片,大都追求唯美主义,背景处理的细腻逼真、画面有深度、有层次感;人物角色则描绘得极为标致靓丽,带有唯美化的模式;而人物动作则比较简洁,这样疏密结合也刚好符合了观众的审美要求。如《千与千寻》、《幽灵公主》等动画片都是类似的处理方法。日本也曾使用过木偶、剪纸、皮影等形式来表现动画短片,如川本喜八郎创作的动画《摘花》,这部短片无论是在人物造型、服饰设计,还是在场景的设置上都带有厚重的日本本土文化。
可见,不管是美国、日本还是中国所创作的动画形象都带有自身的民族特色。无论是造型、语言、服饰还是它的举手投足都带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那么我们所要追求的民族风格其实已经在我们每个动画创作人身上都隐藏着,我们真正要追求的是风格之上的个性。个性才是一部动画片的闪亮点,要打造属于自己的钢。
三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创造新的动画符号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前进,动画作品的创作也不能一味地禁锢在传统文化与民间美术中寻求创作元素,也要不断地学习与接受国外文化,学习外来先进技术,取其之长,补己之短。深圳环球数码公司出品的《桃花源记》通过电脑技术将工笔、剪纸、水墨、皮影等方面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从动画大国日本捧回了TBS动画数字大赛最优秀奖,足以证明中国传统动画艺术风格没有过时。但值得反思的是,我国动画市场并不是需要更多类似的片子,而是要挖掘更高层次的、大量的优秀动画片。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又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在创作动画艺术短片时也要不断地继承和发展传统艺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用先进的电脑技术、优秀的传统文化、民间美术与时代特征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动画符号。比如网络上很流行,做得也很有个性的一部Flash动画短片《纤纤》,这部短片用简单的线条、明朗的色块,把民间的剪纸、京剧脸谱与现代时尚造型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故事体裁也极其幽默搞笑;既达到娱乐观众的目的、又传递给观众艺术欣赏价值。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动画并不是中国动画的唯一风格,民间美术也不是动画创作元素的唯一来源,它只是在某个时期代表中国时代特征的动画表现形式,当具体到某个动画制作时,采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则需要结合题材而定,就是要协调好动画短片中主体与风格的矛盾。我们不能用一贯的创作风格去创作广泛的作品主题,而是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广泛地接触其他艺术形式,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以适应不同题材的作品创作。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精通全部的艺术表现形式,只有我们避开不熟悉、不擅长的题材,多表现自己感兴趣、类别统一的主题,这样我们才能在动画创作中游刃有余,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个性特征。
参考文献:
[1] 吴冠英:《动画造型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2] 《中国美术电影造型选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
[3] 钟茂兰:《中国民间美术》,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年。
作者简介:杨春燕,女,1983—,浙江嘉兴人,浙江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动漫。
关键词:民间美术本土文化民族风格个性特征
中图分类号:J218文献标识码:A
一民间美术与动画创作
西方有句民谚说:“生活是自然的,舞蹈是风格的”。艺术的本质是独创的,是只有通过个体才能实现的。正是因为有了独特的个性,每个舞种才会像注入了兴奋剂一样,裂变出许多异彩纷呈的剧目,具象地绽放在舞台上。同样,动画作为一门独特的视觉艺术,每一部动画短片都是创作者个人的思想结晶。
中国民间美术是在丰富的民俗生活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它是民俗的物化与载体,而动画创作之所以要从中汲取艺术元素和创造灵感,主要是因为它和动画艺术一样以视觉的审美形式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民间美术最大的特点是使用线条、剪影、体积等视觉符号进行创作,经过作者的提炼概括成为一个夸张的形象,并体现出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观念和思维特征。这与动画造型创作又有几分类似,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本民族的文化精髓,才能更好地从中汲取创作的养料。而每个国家不同的民族文化对动画创作又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二中国、日本、美国动画创作中的本土化比较
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绘画、雕塑、建筑、服饰以及戏曲、民乐、剪纸、皮影、年画等民间艺术,为各种类型的动画片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借鉴材料和创作语言。例如《大闹天宫》在造型、设景、用色等方面借鉴了古代绘画、庙堂艺术、民间年画的特色,又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融入,描述了家喻户晓的孙悟空,使这一形象跃然银幕,化无形为有形;《牧笛》等水墨动画片则脱胎于中国画中的写意花鸟和写意山水;《骄傲的将军》当中,将军的脸谱便借鉴了京戏人物造型,在动作的设计上也采取了京戏的风格,充溢着浓郁的民族气息;《金色的海螺》等影片,吸收了中国皮影戏和民间窗花的艺术特色,将动画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也使中国的民间艺术得到发扬。
美国这一动画大国,其作品大都采取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为题材,情节曲折,生动有趣,人物性格鲜明,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还特别注重细节的刻画。人物造型接近生活、动物形象则作大幅度的夸张与变形,适合绝大多数人的审美品味、迎合了广大观众的心理需求。美国动画片中的每一个动画形象都非常的生动活泼,无论是它故事的取材,还是角色的创造都很贴近生活,符合大众心理。不仅如此,美国还从世界各国汲取创作元素,例如《花木兰》,虽然取材于中国传统故事,但它的创作形式和赋予角色的性格特征都是美国化的,有着浓郁的美国本土气息和民族风格。
以宫崎峻为首的日本动画片,大都追求唯美主义,背景处理的细腻逼真、画面有深度、有层次感;人物角色则描绘得极为标致靓丽,带有唯美化的模式;而人物动作则比较简洁,这样疏密结合也刚好符合了观众的审美要求。如《千与千寻》、《幽灵公主》等动画片都是类似的处理方法。日本也曾使用过木偶、剪纸、皮影等形式来表现动画短片,如川本喜八郎创作的动画《摘花》,这部短片无论是在人物造型、服饰设计,还是在场景的设置上都带有厚重的日本本土文化。
可见,不管是美国、日本还是中国所创作的动画形象都带有自身的民族特色。无论是造型、语言、服饰还是它的举手投足都带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那么我们所要追求的民族风格其实已经在我们每个动画创作人身上都隐藏着,我们真正要追求的是风格之上的个性。个性才是一部动画片的闪亮点,要打造属于自己的钢。
三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创造新的动画符号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前进,动画作品的创作也不能一味地禁锢在传统文化与民间美术中寻求创作元素,也要不断地学习与接受国外文化,学习外来先进技术,取其之长,补己之短。深圳环球数码公司出品的《桃花源记》通过电脑技术将工笔、剪纸、水墨、皮影等方面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从动画大国日本捧回了TBS动画数字大赛最优秀奖,足以证明中国传统动画艺术风格没有过时。但值得反思的是,我国动画市场并不是需要更多类似的片子,而是要挖掘更高层次的、大量的优秀动画片。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又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在创作动画艺术短片时也要不断地继承和发展传统艺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用先进的电脑技术、优秀的传统文化、民间美术与时代特征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动画符号。比如网络上很流行,做得也很有个性的一部Flash动画短片《纤纤》,这部短片用简单的线条、明朗的色块,把民间的剪纸、京剧脸谱与现代时尚造型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故事体裁也极其幽默搞笑;既达到娱乐观众的目的、又传递给观众艺术欣赏价值。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动画并不是中国动画的唯一风格,民间美术也不是动画创作元素的唯一来源,它只是在某个时期代表中国时代特征的动画表现形式,当具体到某个动画制作时,采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则需要结合题材而定,就是要协调好动画短片中主体与风格的矛盾。我们不能用一贯的创作风格去创作广泛的作品主题,而是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广泛地接触其他艺术形式,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以适应不同题材的作品创作。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精通全部的艺术表现形式,只有我们避开不熟悉、不擅长的题材,多表现自己感兴趣、类别统一的主题,这样我们才能在动画创作中游刃有余,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个性特征。
参考文献:
[1] 吴冠英:《动画造型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2] 《中国美术电影造型选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
[3] 钟茂兰:《中国民间美术》,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年。
作者简介:杨春燕,女,1983—,浙江嘉兴人,浙江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