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完善的德育网络,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有力保障。
一、构建德育制度管理网络
德育常规工作是德育工作的根本。对小学生而言,常规德育就是“养成教育”,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运动习惯……“养成”是靠长时间培养才能形成的,为了使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习惯,学校制订了各项规章制度,构建起从要求、措施到奖励的制度管理网络。比如对学生提出要求的除了《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以外,还有升国旗制度,学生一天生活常规要求、班务常规要求、作业要求等,为了落实以上制度而制定出台了相关措施,如文明班级评比细则、文明学生评选办法、学生德育百分评比办法、“三好”学生评选条件等等。有评比就有相对应的奖励制度,对文明班级授匾奖励,对文明学生、劳动标兵、健康标兵、阅读标兵、“三好”学生、进步大的学生、贡献大的学生发给奖状并照像挂标兵栏,对受县以上表彰的学生给予重奖等等,通过从要求→措施→奖励的制度管理网络的实施,让学生学有规范,行有约束,好有奖励,有效地促进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构建环境育人网络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它在德育工作中起着渗透作用。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构建一个寓教育性、知识性、艺术性、愉悦性于一体的育人环境,并发挥环境的作用,使它真正起到育人的作用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在校园环境的布置上着力构建一种能体现学生“学习”、“表现”的育人环境网。1. 在内校门两侧的墙上,以及校园走廊的墙壁上,分别贴上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挂上《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新三字经》、名人名言,开辟德育、团队、校园、体育、语文、数学、学法、法制等宣传园地,在一楼的左右两侧橱窗设立公开栏。校道旁边布置有教师荣誉、学生荣誉、师生书画、专题教育展示栏、学生书法作品展等,构成校园文化长廊。2. 在电教楼四楼用三个场室布置成德育室,室内简明扼要地向学生介绍有关学校、家乡、祖国的一些知识,并陈列着学校获县以上奖励的奖状。3. 在操场外的围墙上,张贴祖国人文历史的图文,让学生在休息时间也能受到环境文化的潜移默化。4. 在各班教室外墙悬挂该班学生的优秀书画作品,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使学生能自我比较学习,激励学生“写好字,做好人”。5. 整个校园创设成花园式学校,环境优美,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这五部分构成我校的环境育人网络,也形成了我校德育工作五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构建后进生转化网络
后进生的转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校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中,从建立“一帮一”(一个老师帮助一个后进生,一个行政、一个党员帮助一个后进生)、“多帮一”(几个好学生帮一个后进生)的后进生转化制度,到建立鼓励老师与家长配合教育的“家访奖励制度”,鼓励老师们不怕辛劳转化后进生的“后进生转化奖励制度”(转化一名后进生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并在评优时加分奖励),构成后进生管理网络。
后进生的转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也不是一个制度就能办得到的。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我们还充分发挥老师、家长、学校与社会的力量,要求班主任对后进生要关心、爱护、从爱入手,用爱感化学生,针对后进生的特点开展教育;要积极与家长联系,使学校与家庭互相了解,从而形成合力共同教育。为了更好地教育后进生,我们调动社会一切可能调动的力量,如团县委、关工委、派出所、司法局等,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激励教育,鼓励后进生进步。还利用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社会活动,如做好事、旅游、参加少年宫兴趣学习等等,从不同角度教育和培养学生,并聘请校外辅导员,经常与不同的后进生座谈、谈心,构建教育合力,从而使得后进生的转化效果明显。
四、构建目标管理网络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人们的重要精神支柱,能产生强大的思想动力。有明确的目标,才有努力的方向、信心和决心。学校从开办初,就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提出把丽群小学办成县立重点小学、示范小学作为全校师生为之努力的目标。当学校环境、设备、管理、质量逐步上档次,争创名校的条件逐渐成熟,这几年,我们针对创办名校提出创办“习惯培养”为主题的特色学校,通过创办特色学校以达到创办名校的目的。学校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职责,完成职责的情况通过目标管理体系——教师百分评比竞赛条例评估,百分评比竞赛以学期为单位评比一次,每位教师能按时按质量完成学校分配的任务,实现学校下达的指标,可获得基本分100分,工作出色、成绩显著的教师给予加分奖励,特别是获县以上重奖等为学校争得荣誉的老师,对没完成工作或工作达不到要求的就扣分,教师的百分评比竞赛还与老师的评优、评先挂钩。这样,通过学校目标管理网络的构建,使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目标和教师个体的工作与成长目标紧密联系,相互统一,共同的愿景将全体教师凝聚在一起形成了推动学校前进的强大合力。
(作者单位:梅县丽群小学)
一、构建德育制度管理网络
德育常规工作是德育工作的根本。对小学生而言,常规德育就是“养成教育”,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运动习惯……“养成”是靠长时间培养才能形成的,为了使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习惯,学校制订了各项规章制度,构建起从要求、措施到奖励的制度管理网络。比如对学生提出要求的除了《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以外,还有升国旗制度,学生一天生活常规要求、班务常规要求、作业要求等,为了落实以上制度而制定出台了相关措施,如文明班级评比细则、文明学生评选办法、学生德育百分评比办法、“三好”学生评选条件等等。有评比就有相对应的奖励制度,对文明班级授匾奖励,对文明学生、劳动标兵、健康标兵、阅读标兵、“三好”学生、进步大的学生、贡献大的学生发给奖状并照像挂标兵栏,对受县以上表彰的学生给予重奖等等,通过从要求→措施→奖励的制度管理网络的实施,让学生学有规范,行有约束,好有奖励,有效地促进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构建环境育人网络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它在德育工作中起着渗透作用。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构建一个寓教育性、知识性、艺术性、愉悦性于一体的育人环境,并发挥环境的作用,使它真正起到育人的作用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在校园环境的布置上着力构建一种能体现学生“学习”、“表现”的育人环境网。1. 在内校门两侧的墙上,以及校园走廊的墙壁上,分别贴上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挂上《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新三字经》、名人名言,开辟德育、团队、校园、体育、语文、数学、学法、法制等宣传园地,在一楼的左右两侧橱窗设立公开栏。校道旁边布置有教师荣誉、学生荣誉、师生书画、专题教育展示栏、学生书法作品展等,构成校园文化长廊。2. 在电教楼四楼用三个场室布置成德育室,室内简明扼要地向学生介绍有关学校、家乡、祖国的一些知识,并陈列着学校获县以上奖励的奖状。3. 在操场外的围墙上,张贴祖国人文历史的图文,让学生在休息时间也能受到环境文化的潜移默化。4. 在各班教室外墙悬挂该班学生的优秀书画作品,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使学生能自我比较学习,激励学生“写好字,做好人”。5. 整个校园创设成花园式学校,环境优美,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这五部分构成我校的环境育人网络,也形成了我校德育工作五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构建后进生转化网络
后进生的转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校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中,从建立“一帮一”(一个老师帮助一个后进生,一个行政、一个党员帮助一个后进生)、“多帮一”(几个好学生帮一个后进生)的后进生转化制度,到建立鼓励老师与家长配合教育的“家访奖励制度”,鼓励老师们不怕辛劳转化后进生的“后进生转化奖励制度”(转化一名后进生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并在评优时加分奖励),构成后进生管理网络。
后进生的转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也不是一个制度就能办得到的。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我们还充分发挥老师、家长、学校与社会的力量,要求班主任对后进生要关心、爱护、从爱入手,用爱感化学生,针对后进生的特点开展教育;要积极与家长联系,使学校与家庭互相了解,从而形成合力共同教育。为了更好地教育后进生,我们调动社会一切可能调动的力量,如团县委、关工委、派出所、司法局等,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激励教育,鼓励后进生进步。还利用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社会活动,如做好事、旅游、参加少年宫兴趣学习等等,从不同角度教育和培养学生,并聘请校外辅导员,经常与不同的后进生座谈、谈心,构建教育合力,从而使得后进生的转化效果明显。
四、构建目标管理网络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人们的重要精神支柱,能产生强大的思想动力。有明确的目标,才有努力的方向、信心和决心。学校从开办初,就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提出把丽群小学办成县立重点小学、示范小学作为全校师生为之努力的目标。当学校环境、设备、管理、质量逐步上档次,争创名校的条件逐渐成熟,这几年,我们针对创办名校提出创办“习惯培养”为主题的特色学校,通过创办特色学校以达到创办名校的目的。学校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职责,完成职责的情况通过目标管理体系——教师百分评比竞赛条例评估,百分评比竞赛以学期为单位评比一次,每位教师能按时按质量完成学校分配的任务,实现学校下达的指标,可获得基本分100分,工作出色、成绩显著的教师给予加分奖励,特别是获县以上重奖等为学校争得荣誉的老师,对没完成工作或工作达不到要求的就扣分,教师的百分评比竞赛还与老师的评优、评先挂钩。这样,通过学校目标管理网络的构建,使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目标和教师个体的工作与成长目标紧密联系,相互统一,共同的愿景将全体教师凝聚在一起形成了推动学校前进的强大合力。
(作者单位:梅县丽群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