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没落的地方小戏:丁丁腔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4445670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丁丁腔曾经活跃在以利国为中心的苏北大地上,是徐州地区土生土长的地方小戏。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丁丁腔经历了几番浮沉,如今已陷入不能演出的境地,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个在人们记忆中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地方小戏,带有徐州地区特有的地方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神韵,也曾给当地的百姓带来快乐。本篇文章旨在从起源、唱腔等方面论述丁丁腔的基本情况,以求能够让更多人了解这一徐州本土地方小戏。
  【关键词】丁丁腔;地方小戏;传统文化
  一、漕运文化中诞生的丁丁腔
  大运河孕育了丁丁腔。在大运河上的船只停靠往来之中,来自南北不同地方的行船人家也汇聚在这里。南方的船家大多会哼唱一些南方小调,若唱的气氛热烈时还会戴起行头来“耍大头”。当地的农民再耳濡目染之中也学唱了其中一些戏曲调门,再结合起本地的方言和民歌旋律,使得强调更加的丰富。丁丁腔在开始是所唱曲调大多用于祈求太平,所以取名“太平歌”。随着喜爱的人越来越多,“太平歌”逐渐发展了起来。在逢年过节和庙会赶集时,丁丁腔是必演的娱乐节目,在演出时候往往围观人群过多,导致演出无法正常进行,这时女主角会拿起花帕子,男主角撑着带有铜铃铛的小花伞进行打场子,边唱边跳,叮叮当当。后来这种演唱形式一直保留了下来,太平歌也慢慢被改名为丁丁腔。
  在当今流传的还有其他几种起源说,包括道教音乐起源说;山西洪洞县传入说;民间音乐与神话传说结合说等等。虽然现今的资料无法让我们断定丁丁腔的起源,但我们能从这些传说里了解到丁丁腔在当时是有相当的知名度的,并且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二、淳朴动听的丁丁腔
  丁丁腔曲调的说唱性很强,朗朗上口,容易听懂。因为一开始用于歌颂太平年月,所以曲调喜庆、情绪欢快,基本上没有悲愤和哀愁。丁丁腔的曲调变比较多,有“七十二哼哼”之说。但丁丁腔早期唱腔变化并不多,主要是“八句腔”为主,逐渐发展起来的过程中产生了平韵、阳韵。在对其他优秀剧种吸收的过程中,增加了京剧、柳琴的一些曲调,丰富了“对口煞板”;从黄梅戏的唱腔中吸收了优美的音乐,丰富了唱腔调门;在战争年代还吸收了一些民间小调,有小郎调、“十杯酒”、“十二月”、“五更”,这些民间强调大多轻松欢快、高亢嘹亮,可以很好的和当地方言结合。除了八句腔,丁丁腔还吸收融和了(慢八板)、平韵跺板、煞板、平韵、阳韵、大磨花韵、发腔、对口、花韵、对口煞板、五字韵、腰锣镲、跺板、扫腔、紧板等十八个调门。
  在丁丁腔的唱腔中一种很特别的强调叫做“老转少”,指的是开始使用男腔演唱,不一会儿就转高八度或者十五度,转为女声演唱。在当时,丁丁腔是传男不传女的,所以不管是男角还是女角统统是由男性来扮演,用“假嗓子”进行演唱。唱女角的艺人从十一、二岁便开始学戏,到了二十多岁就不再演女角了,因为相比成人的“假嗓子”,童音更加清亮和干脆。这也是《青草茸茸》中“彭城利国亮童声”的由来。
  丁丁腔发展初期角色上只有小生、小丑、小旦。男调是生角,女调是旦角。演出时花旦用缀着穗子的花布包头,并在前额悬着花布球,下身着裙装,两鬓插花,在演唱过程中并没有太讲究的身段,只是一手执扇、一手执帕在身侧来回甩动,动作大多来源于平常生活,只是夸张一些。为了利于表达强烈感情动作,女角一般会有木制的脚底板,称为垫子,但会穿长长的裤子遮住脚,只露出垫子,以此将男性的特点掩盖起来。在每一句唱词唱完的伴奏过门时,演员们会双腿弯曲相交,保持下半身不动腰部扭动,两臂甩动,大扭一下。而生角是不穿靴子的,走四方步,手势很少,对人物内心情感的刻画并不多;小丑的角色一般模仿着旦角装扮,为了逗人发笑会比较活泼,动作相比其他两个角色要多很多,但是也没有特殊的装饰,只在腰间系上裙子。
  三、辉煌不再的丁丁腔
  曾经给徐州人民带来快乐的利国丁丁腔濒临灭绝,面临着严峻的内忧和外患。一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积贫积弱、社会动荡不安,让丁丁腔得以安身立命的太平环境消失。二是由于诞生于乡野地头,因此丁丁腔的传承一直是靠着口头教授,所进行演出的艺人大多是务农的农民,并没有形成职业,进而没有正规的班社和组织。这种只在农闲时候演出,组织松散,加上后来的乱世之中人们都在奔波求命,对此更是无暇顾及,造成了严重脱节。虽然在解放后曾经一度对丁丁腔进行拯救,但由于现在社会新媒体的高度发达,电影、电视、网络及其他娱乐方式层出不穷,年轻人对此已经失去了兴趣和热情。四是本身并没有很多正规的曲目和剧目不多,并且表达的内容逐渐脱离了当今实际生活环境,听众和戏曲的距离越来越远,更为困难的是现今已没有可以完整表演的丁丁腔的艺人。作为徐州本土戏曲,这种情况的发生是令人痛心的,这不仅是丁丁腔这一地方小戏的悲剧,也同时惊醒着我们其他从事戏曲研究的学者们能够为期找出合理的存活之道。
  四、总结
  丁丁腔从初时便是由民间创造,并一直在民间传唱,是明末清初至今徐州的社会人文发展的一个见证者,更是一个传承者。在它身上我们可以了解到来自最广大的劳动者几百年来的精神面貌:安居乐业,丁丁腔最初的名称“太平歌”应该更能体现出这一点。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如今这一戏曲现在已不再流行,我们除了要有警觉之心将其进行保护,更应该从心底里去珍惜这一珍贵的文化财产。
其他文献
【正】 1856年英国制造了“亚罗”号事件。随之,法国也以“马神父事件”为由,和英国共同行动,组成英法联军,在美国的支持下,以要求进广州城为借口,对我国发动了新的侵略战争
通过对宜良县人民医院2005年~2006年中338例院内感染病例院内感染情况调查,对感染病例的发生率、感染部位的分布及构成比例、感染病例年龄分布、医院感染病例季节分布等方面进
建立和完善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一项民生工程,通过辽宁省实际工作方法的总结,显示出社区卫生服务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从而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
介绍了临床路径这一标准化的管理方法,对该方法如何在临床开展实施进行了探讨,对推行后的评价和效果进行了分析,为临床路径科学化管理提供依据。
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搜集的资料多是定性化,不利于科学、直观得出分析结果。针对这一点,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并加以改进,以天津6家三级医院2006年门诊患者满意度资料为基础,进行实
【摘要】合唱在音樂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学合唱教学主要就是通过合唱来扎实学生的音乐基础,进而培养学生的音乐技巧和能力。本文主要针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方法,希望能够改善教学。  【关键词】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有效性;方法  合唱是音乐表演当中的一种形式,由两个以上的人来参加表演,通过各个声部的配合来进行演唱,是一种考验参与者默契程度和演唱功底的一种演出形式。通过集体的
中国当代的译学研究理路,既不应与传统译学理路简单认同,也不应与西方译学理路盲目嫁接,而应在当代文化的立足点上,合理继承传统译学理路,灵活借鉴西方译学理路。换言之,在对中国传
【正】 孟宪忠同志在《“哲学的最高问题是关于世界本原问题”这一命题本身是不科学的》一文中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运用
【摘要】我国于1982年设立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等级考试制度,这个制度的兴起,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社会钢琴考级的发展。钢琴考级因为时间有限、曲目固定、级别越高要求越高、学生年纪小等特殊情况。通常情况下,学生都会找陪练老师帮助自己学习。那么,如何有效率的完成考级学习?这就对钢琴陪练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考级陪练;效率;音乐素质;细节  这是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快速发展的时代,钢琴陪练作为社会
从我国医疗服务价格的现状分析原因,提出用经济学的理论来研究公立医院服务价格体系,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医疗价格定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