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号里的教育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skyj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号,以其间接性、概括性和通俗性,在宣传鼓动、政策导向上常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国,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艺术,都不乏各种各样的口号,它们虽然良莠不齐,但广大人民群众渐渐习惯了这种口号文化,并多少受之影响,而对于孕育社会各类人才的教育来说,口号的地位更是无以复加。学者郑金洲在《“教育口号”辨析》一文中指出:教育口号是教育语言的基本形式之一,在教育活动中颇为常见。教育口号不仅是一种政府的行为,更影响着参与教育活动的每一个人,影响着教育理论的建构。我们常常发现,有时候几个字,或是一两句话,就足够左右一个时代的教育走向,而从“物无美恶,过之为灾”的角度看,在为教育鼎革推波助澜的同时,滥用和错用口号,也会带来新的掣肘和麻烦。
  建国六十余年来,出现过的教育口号无以计数,为捋清它们对教育的影响,我们不妨看看,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与政治背景下,它们有何不同表现。
  一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让人耳熟能详的口号就是那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如今,依然有不少学校和老师们还在使用这个口号。据说它的出处是1951年5月,毛泽东为苏州市金阊小学8岁小学生陈永康捉特务被打伤事迹而题的词,因朗朗上口、简洁清楚而广为流传。
  那个时期,最具鼓动性和感染力的口号莫过于“向雷锋同志学习”了。这样的口号在那个时期对于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反复练习和实践,每时每刻都要注意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道德水平和业务技能,努力使自己成为雷锋式的人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
  “文革”时期,口号满天飞。叫得震天响的恐怕要数那句“停课闹革命”了,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却魔力非凡。因为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于是就有了陈向阳在《畸形年代:大多数的文革──停课闹革命》中所描述的情形:“我们从来就不喜欢上课,而且早就有传闻,毛主席也反对上那么多课,还特反对老师拿分数压学生,那叫‘白专’,智育第一。真正的好学生要德育第一。”
  在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下,有了“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号,因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知识青年们在参加农村当时所谓的“三大革命运动”过程中,把自己的知识传播给农民,活跃了农村的政治、文化生活和民兵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为改善农村的面貌做出了宝贵贡献,也影响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远离社会、远离生活的不良风尚。
  三
  “拨乱反正”以后,教育迎来了新生,随之而来的教育口号就更有意思了,最经典的恐怕就是“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苦不能苦教育”了。
  于是,祖国上下出现了许许多多砸锅卖铁办教育的典型,一所所学校办起来了,教育搞得热火朝天。需要指出的是,在如此的口号之下,教育确实得到一定程度的振兴,整个社会对教育的认识、理解和尊重也上了一个台阶,大家似乎看到了教育的希望和前途。铺天盖地的村小、万人学校、千亩校园兴起,又有了今日大规模的校舍加固工程。
  最令人尴尬的口号莫过于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了。因为这样的口号明明白白告诉人们,学生学不好,一定是老师不会教。它的不合理之处还在于给了社会评判学校教育的标准,即教不出好学生的老师一定是不会教的老师,教不出好学生的学校也一定不是好学校。用什么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大家能看到的自然是分数。于是学校和教师的麻烦就来了:你教不出好学生,你就没理由申辩,因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个口号,恐怕也让“弟子三千,贤人七十”的孔子在当今社会无法容身了,怎么就仅仅“贤人七十”呢?孔子甚至还动怒骂过学生“朽木不可雕,烂泥扶不上墙”,看来这更是“不会教”的表现。所以,这一句口号就将自师圣以下的所有教师都置于万劫不复之地了——你“不会教”啊!
  另一个值得说的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该说当年宋庆龄提出这“三个一切”时,其初衷是美好的:一切为了孩子,是希望无论是国家、社会、学校,还是家庭,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为孩子着想;为了一切孩子,是要求我们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教育与成长,也就是所谓的不分三六九等,所有的孩子,无论聪明的、智障的、健全的、残疾的、优异的、有过错的,甚至触犯过法律的“一个都不能丢”;为了孩子的一切,只要是孩子需要的,我们都要尽可能地去满足,也就是说,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与期待。事实上,这样的要求,在我们这样的国度,实施起来却很难。
  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看,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九个范畴:语言、逻辑、空间、肢体运作、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和生存智慧,试想一下,在大班化教学的情形下,我们能够关注到孩子们多少智能因素呢?我们的教育现实中,除了数理化等高考科目,其他科目又有多少人在关注呢?也许有人会说,正因为我们做不到,所以才要用这样的口号来警醒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但是,我们很少去想,一旦我们达不到口号的要求,我们该怎样去看待这样的口号。
  
  四
  在我们这个国度,口号似乎已经是不可或缺的了。
  《辞海》说,口号是“为达到一定目的、实现某项任务而提出的、有鼓动作用的、简练明确的语句”。可见,口号的作用不仅在于鼓动,要求简练明确。不过恐怕也因为这样的定义,使得我们过于注重口号的鼓动性而忽视了内容的可行性与实用性了。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还是能看到符合“鼓动性、简洁性、可行性、实用性”特征的教育口号。我以为最典型的应该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了。这句口号好就好在它是基于教育规律的,它提醒我们,教育是慢工夫,教育还是为人的未来和民族的未来奠基的,是急不得的,是要我们用心思去培土、浇水、施肥、除虫的。
  也是基于对教育的认识,我们学校提出了一个口号——“今天第二”。很多人会奇怪地发问:怎么不是“第一”呢?
  二甲中学校名中有个“二”,“第二”是基于校名的。从学校的文化传统来看,也是充满着“老二”哲学的:凡事不张扬,习惯于稳和慢,给人的印象就是四平八稳。所以,原有的“第二”文化,展现的更多是一种安于现状的精神状态。
  再说,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其量也只是“二流”的,“今天第二”又是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的。从我们的民族文化来看,《易?系辞》上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今天第二”就是希望师生们上下一心,努力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固《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说,只要今天我们努力了,一切皆有可能。古人有云:“文人相重,武人相轻;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意思是说,练武之人虽然有很大的门派之争,但第一是打出来的,一旦打出来了,也许会成为相互敬仰的朋友;而文人之间,大多口舌之争,谁也不服谁,往往不欢而散。教育之事,当然是为文事。文本无第一,那么,第二之论,实实在在讲,就潜藏了一种向上的祈求。用一句话来说,“今天第二”是为了提醒二甲中学的师生员工以正视现实的态度,脚踏实地的精神,同心协力,在改善中不断前行,在前行中不断改善。
  “二甲中学,‘今天第二’,明天呢……”提醒同仁的是,“今天第二”只是一种状态、一种追求、一种坚守。“今天第二”,是说我们努力了,也许我们还只是“第二”,但如果不努力,永远也得不到“第一”!
  其实,“今天第二”这个口号诠释的是一种理念,一种基于生命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办学理念。现实中,此处第一,未必能彼处第一;此时第一,未必能永远第一。“第二”由于知道自己尚有不足,就不敢懈怠,同时远远地看见目标,还总能为自己提供动力。为了将口号付诸实践,我们把专家“请进来”,派教师“走出去”,再搞研讨、磨课、发起班旗文化等,时间一长,师生的观念和行为都得到改变,学校的声誉和成绩渐渐配上了“今天第二”这个口号。
  我以为,在我们这个国度,一段时期的教育有一些旗帜鲜明的口号是必要的,一方面有助于凝聚人心,另一方面也似盏明灯,指引着我们不要偏离方向,但口号不能是伪命题,不能绑架教育,也不能成为花架子,而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实,要真真切切能够做到,而不是悬在空中供人瞻仰。倘若真能如此,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可以少走好些弯路,如此,也是民族之幸、国家之幸了。
  责任编辑/闫益佳
其他文献
1. Ruan Ji  Ruan Ji, whose Style Name is Sizong, is the poet of Wei in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He comes from Yushi, Chenliu(It is in Henan province at present). He is son of Ruan Yu, one of “the 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