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因應變局 掌握未來

来源 :台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fuwei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時代不等人,環境不等人,世界局勢瞬息萬變而且彼此環環相扣,我們在當下所作的每一個選擇,都會實實在在影響未來。
  避禍趨福之道在於積極主動盡一切努力,掌握自己的未來,並做好因應變局的準備。
  歲暮年初,回顧過去這一年,一提到地球天候異常所造成的自然災害、歐洲各國窮於應付的中東難民潮或極端分子恐怖攻擊事件,每個人腦中都會浮現不同畫面,而其漣漪效應也將持續影響人類社會和生活,成為這一代人共同成長的軌跡。
  2016新年伊始,兩岸共同的關注焦點是元月16日的台灣大選。令人納悶的是,儘管這場選舉攸關台灣未來的政治版圖,但距離投票僅僅不到一個月的此時,新聞媒體上仍然只見各種「挖瘡疤」的「口水戰爭」,對於候選人的政見以及領導、執行能力反倒無人關心,讓我們為台灣民眾一向自豪的「理性民主」和下一代的未來感到憂心。我想提醒大家的是,無論選舉結果如何,在全球戰略框架下,兩岸關係未來勢將面對一波又一波更嚴酷的挑戰,新一屆政府必須體認現實及早做好準備。
  兩岸相較 進退分明
  相較於兩岸自50年代以來軍事對峙的緊張氣氛,過去這幾年台灣海峽的風平浪靜確實難能可貴,最主要是兩岸基於「九二共識」,同意暫時擱置爭議,攜手追求和平發展。經過雙方共同努力,以往各種人為禁錮陸續鬆綁,不但台商得以積極發揮同文同種的優勢,在大陸取得地緣、資源和規模的支持,大力開拓國際市場,更由於兩岸人民來往方便、理解日增,無論是觀光旅遊、文化交流、產業合作都開創前所未有的格局。可以說兩岸關係的和諧穩定使雙方得以專注經濟建設,並為長久的和平繁榮積累豐厚的基礎,這是兩岸人民之福。民主社會存在不同意見本來無可厚非,無奈某些政黨為爭取選票刻意誇大歧異,在各種議題上激化矛盾與對立,更在台灣經濟因國際產業環境變化陷於低蕩之際,故意炒作族群和國家認同,甚至假借部分民意挾持民主,政府公權力被綁手綁腳之餘,嗜血的新聞媒體跟進「唱衰」、「做空」,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使政策制定更加畏首畏尾,社會無力感蔓延,年輕人因為看不見未來,只能用「小確幸」彼此取暖,由此逐漸失去台灣歷史傳承的勤奮與朝氣,偏離世界發展的前緣,令人扼腕興歎。
  與此同時,我們看到大陸高速公路和高鐵等交通建設一日千里,經濟民生蓬勃成長,加速吸引全球資金投入,幾年間不但已成為世界第一製造大國,更不斷朝向全球第一大經濟體邁進。而大陸政府施政目標明確,一方面持續反腐打貪,加大環境整治的力度,並不斷改善社會福利與醫療制度,取消對二胎的限制,成功爭取民心;另一方面更善用屢有突破的基礎和國防科技,提出目標高遠的「一帶一路」和「亞投行」大戰略,強力主導未來的經濟與國際化佈局。近來人民幣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SDR納入「一籃子貨幣」,中國的國際地位獲得空前肯定,更讓大陸人民對政府的積極作為和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兩岸相較一進一退,大陸台商深刻感受台灣經濟早發的領先空間逐漸縮小,心裏都有說不出的鬱悶和著急。
  優勢耗盡台灣經濟遠景不容樂觀
  在政黨惡鬥之下,台灣不但無法團結努力,更缺乏長遠的眼光。當前世界各國面對全球化競爭,為優化經濟佈局,紛紛加強雙邊與多邊FTA協議。以我們的競爭對手韓國為例,目前自由貿易協定(FTA)對出口貨品的覆蓋率已將近40%,2016年和美國、歐盟、大陸及東盟10國的 FTA陸續生效後,更將激增至90%。而台灣自從和大陸完成簽訂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以來,後續本應簽訂條文更具體、對台灣產業也更有實質幫助效用的「服貿協議」,有些人卻用衝擊本土美容、美髮、印刷業或簽署過程不透明為理由百般阻撓、抗議,至今該協議仍在立法院擱置,連帶「兩岸貨貿協議」也無法進一步深化,陷於未知。統計目前自由貿易協定(FTA)對台灣出口貨品的覆蓋率還不到9%,如果再加上能源政策舉棋不定、人口老化勞動力減少等制約產業格局的因素,台灣經濟發展的遠景確實不容樂觀。
  面對因政治操弄而陷於僵局的兩岸經貿協議,有人一廂情願地提出只要台灣盡快加入美國所主導的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或與東盟10國及歐盟分別簽訂FTA,就可保障國際經貿空間。且不說如果沒有大陸的默許,以目前的全球政治局勢,台灣談成任何FTA並完成簽訂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單以TPP嚴格要求協議國必須在農產品、勞動力和金融服務上採取平等互惠原則並執行雙向開放,對台灣海島型經濟就是全面且無法回復的衝擊,禍福難料;更何況即使TPP協議順利,完成簽署最快也要三、四年的時間,屆時台灣的競爭優勢早已消耗殆盡,錯過的商機也無法再回頭了。
  時代不等人,環境不等人,世界局勢瞬息萬變而且彼此環環相扣,我們在每一個當下所作的選擇,都會實實在在影響未來。選舉是民主社會的共業,無論任何結果,大家都得共同承擔,就算選擇不做任何選擇,仍然無法逃避。既知如此,避禍趨福之道不如積極主動盡一切努力,掌握自己的未來,並做好被動因應變局的準備。新的一年,期望大家更明智、更理性,為了台灣,也為了我們的下一代!
其他文献
未來要不斷完善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管理辦法和稅收優惠的支持力度和支持方式,加大PPP政策扶持的力度。  解析:  初步統計,大陸各地公佈推薦的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社會資本合作)專案有6650個,計畫投資額8.7萬億元人民幣,涵蓋了道路交通、環境保護、城市公共事業等多個領域。推廣PPP模式就是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配合,涉及的範圍廣,受眾的人群多,很多的專案關係到國
期刊
2015年12月14日,有幸陪同台灣7位知名博主參訪香港立法會,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全明了」。  儘管筆者在香港生活多年,也時常經過立法會大樓,但是甚少進去立法會仔細觀看或者了解,總是大而化之地認為灣仔有一棟大樓,上面寫著偌大的「立」字,告訴行人,那就是香港的立法機構。同時也明白,那棟大樓里有一群議員,整天圍繞一些「各自認為有道理」的議題高談闊論;同時還知道,立法會大門口經常有群眾「帶著莫名的標
期刊
以往,中國製造企業只是向消費者出售單一產品,現在卻將資訊化「嵌入」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當中,成為綜合解決方案的供應商。  這種「產品+服務」的模式,創造了高於行業平均水準的利潤。  以往,中國製造企業只是向消費者出售單一產品,現在卻將資訊化「嵌入」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當中,成為綜合解決方案供應商。通過這一「產品+服務」的模式,創造出了高於行業平均水準的利潤。  當普通人對於「資訊化」這一專業術語尚顯陌生之
期刊
沒錢不能活,沒有文化不想活。  最近去了趟誠品,買了蔣勳老師的書:《捨得,捨不得——帶著〈金剛經〉旅行》,這本書在排行榜差不多將近有一年左右了吧,直到這一陣子才有心,靜下來好好品他在書中的心境!蔣勳老師說得真好:「我們如此眷戀, 放不了手,青春歲月,歡愛溫暖, 許許多多『捨不得』,原來都必須『捨得』,『捨不得』終究只是妄想而已。」在藝術學院求學的時代,蔣勳老師對人性的觀察與美的解析都對我之後的學習
期刊
由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所發起,在國際上素有「商學界諾貝爾獎」美譽的霍特獎,2015年9月舉辦了頒獎典禮,首獎得主從全球兩萬一千支創業團隊脫穎而出,這個高標的社企創新競賽,誰也想不到居然是由台灣政大學生團隊IMPCT勇奪冠軍。  政大學生勇奪全球霍特獎展現台灣社企創新能力及潛力  在國際上素有「商學界諾貝爾獎」美譽的霍特獎,於2015年9月27日舉辦了隆重的頒獎典禮,這個於2009年由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基
期刊
未來6個月,經濟增速有可能會經歷一個反轉,最遲將從2016年6月起開始提速。  解析:  短期內,大陸經濟仍有下滑壓力。這是因為中國房地產開發的速度仍在下降,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在下滑,還有很多地方政府不願積極推進投資專案。由於全大陸平均房價和整體交易量從2015年5月開始逆轉上升,樓市開始去庫存,到2016年年中,房地產的投資開發便會重新提速,帶動整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往上走。同時,2016年也是「
期刊
時間已晚,不得不去!  台積電的「無奈」登陸,折射出兩岸投資環境的變遷。大陸產業政策的「拉力」,讓大陸半導體產業鏈已經成形;而台灣投資環境惡化,已成為一股「推力」,讓企業不得不採取分散風險的投資策略。  台灣企業或因政府限制,或因本身經營考量,只要手腳太慢,商機與市場就此流失,換來的是競爭對手的不斷增強。  日前,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閃電宣佈將赴大陸投資12寸晶圓廠,初步投資額30億美元。其稱,過去
期刊
案例重現  2015年8月,微信朋友圈多個公眾號中流傳著「黑心康師傅在大陸使用餿水油數量是台灣的56倍」的內容。為了維護品牌形象,康師傅近期在溫嶺、福州、重慶將諸多公眾號告上法庭,請求法院判令該公眾號立即停止對公司名譽權的侵害,並在公眾號內以書面形式公開恢復公司名譽,賠禮道歉,消除影響,同時賠償經濟損失150萬元(人民幣,下同)。  2015年8月,筆者赫然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一個觸目驚心的標題:「
期刊
時代在不斷改變,「人」是企業組織最重要的資本。透過人才招募行動計畫,整合提供企業人資所需資源,廣招天下英才,厚植人力資本,使人才多元發展,建置多元培訓管道,才能增強企業的永久競爭力。  因應全球經濟環境與國內、外環境快速的轉變下,產業界線越來越模糊,人力需求的不定性變化波動嚴重,各行各業失業率下降,企業人才需求都呈現人力不足之現象。如何協助企業有效徵才,找到最合適的人才供事業所需,降低徵才所需時間
期刊
被稱為是「中國版的馬歇爾戰略」的「一帶一路」,對台商而言究竟是一帖良方,還是摸不著頭腦的偉大計畫?台灣鍋物品牌紅之舞創辦人李浩銘,就其縱橫台海兩岸的經驗,告訴台商如何突破包圍政策,進入「一帶一路」經濟體,搶得先機。  要成就一間企業,除了一顆火熱的創業心外,還需要更多專業知識作為基本支撐。李浩銘指出,「創業不難,難在經營與發展」。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後,讓許多老闆們頭痛的是該不該經營跨國企業?如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