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谣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道耳背的父亲是怎么做到的
  每次我在夜色中醉醺醺回家
  刚要举手敲门
  灯就“啪”地亮了
  母亲的腰疼病又犯了
  她已经习惯了扶着墙走路
  扶着墙上佝偻的影子
  我承认我是一个容易败露的笨贼
  再怎么踮手踮脚
  乡愁和咳嗽总是压不住
  几只麻雀
  一边偷吃着箩筐里的稻谷
  一边偷看坐在躺椅上打盹的父亲
  怕吓到它们
  父亲紧紧地抱住那根竹竿
  邻居的小黑狗又在大门口探头了
  它不像我拖着大大的行李箱
  也不用坐高铁
  春节
  父母扫干净堂屋前门的一小片積雪
  在那里焚香敬神
  我磕头的时候
  那里端坐着父母的影子
  梁延峰:现就职于江苏太仓市财政局,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于多家报刊,著有诗集《你要爱上这条河》。
  编辑 闫清 1453337028@qq.com
其他文献
河南东部太康县一隅的王坟村。  1978年,隆冬的下午。宽阔干涸的河床两侧,大片的盐碱地如打了霜似的泛着一层白光。远处,一眼望不见尽头的枯草透着的全是死气。  王坟村村西人气少。偶有热闹,便是东边几个村子里有人死了送村西的荒滩上埋葬时,会响起一阵凄婉的唢呐声。  可这一年的冬天完全不同,腊月初,每天下午都会从村西口涌出一群人来。头里的一个拄拐老头,快收缩成了人干,要是不拄拐,一阵风可以把他刮跑。头
期刊
喜欢雨滴由来已久。我喜欢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季节,观察不同的雨滴。譬如梅花萼下的雨滴,像一盏盏晶莹剔透的小灯笼,昭示着春天的来临,照亮着春天的前程。芭蕉叶上的雨滴,像水晶般透明的复眼,它们环视周遭,洞察幽微,映像宏观大千。透过雨滴,我们看到了春天的万紫千红,夏天的热烈浪漫,秋天的沉静喜悦,冬天的韬光养晦。  我最喜欢夏天的雨滴,硕大饱满,充满张力与活力,落物有声,噼里啪啦,尤似“大珠小珠落玉盘”。
期刊
不知为什么,小时候一心想逃离的乡村,现在竟是我们时时牵挂、常常相聚的所在。只要有假期,大家必聚,平时隔三岔五也总能找个由头回家聚聚。今年端午节放假前两天,大家就互约时间。端午节当天一大早,弟弟就打来电话,催我们快起床,早点出发。  到家时,哥哥嫂子在堂屋里包饺子,漏筛里包好的饺子一圈一圈的,个个咧着嘴。父亲正往灶膛里添着柴,大锅里红烧肉香味四溢,母亲在煤气灶上炒螺蛳,一派忙碌。弟弟看着说,还是在家
期刊
二姐越来越像个诗人,尽管她一字不識。  一次,我们来到一个红绿灯前,那是二姐第一次遭遇红绿灯。我们的方向亮起了红灯,我停了下来,另外一个路人也停住了。二姐扭头看了看,继续往前行,好在这时没有车辆通行。事后,我问她为什么不停下来。她说:你们都停下来让我走,我为什么要停下来?连那个不认识的人都那么懂礼貌。我又好气又好笑,给她普及了一点交通常识。  那天,二姐把她家的小黑带了过来。她要出一趟远门,晚上不
期刊
五六岁的时候,父亲教我认识了200多个汉字,还把他用过的第一册语文教材送给了我。母亲找出哥哥用旧了的蓝粗布书包,仔细地缝上了两个新补丁,又帮我把语文课本里的粉笔末儿抖搂干净,装进书包里。  我如获至宝。跟着父亲去学校的时候,他的学生在教室里大声地读书,我坐在门槛上,捧着书小声地咕哝。跟着母亲下地干活的时候,我背着书包,坐在细瘦的田埂上,读书给花听。碰到不认识的字,就飞快地跑到母亲身边求教。哥哥在大
期刊
母亲从没念过书,她一生仅认得一个字,那就是父亲的姓氏“王”字。  那天下班,我把新收到的样刊带回家,母亲刚好也在。于是,我翻开书,找到我写父亲的那页指给母亲看,篇首有编辑设计的图案,半棵光秃秃的杨树萧瑟在寒风里,旁边画着一个低着头弓着背的枯瘦的中年男人。我拿手指点住图案对母亲说:“这配图代表父亲只活了半辈子,和他一生的艰难困苦。”母亲“哦”了一声,把书拿了过去。我便钻进厨房做晚饭去了。  待我把饭
期刊
1  一座石桥横跨小河两岸,清亮的河水在桥下哗哗地流淌,像顽皮的孩子扑腾着浅浅的浪花。扎西村主任把车停在坝子上,我随他下了车。这是在海拔3600米的四川甘孜州色达县杨各乡,一个叫上甲斗村的高原藏寨。  走在桥上,暖暖的阳光荡漾在水面上。这条小河的水面并不宽,却很长很长,像一条蜿蜒曲折的狭径。它从高高的雪山上流下来,在三面青山的夹缝中奔突,像一匹烈性的野马觅路跃越,流过宽阔的河谷和原野,傍依村舍田畴
期刊
肉的本义指供食用的动物肉。“今天买点肉吃。”都是指猪肉,这是词义的缩小。  小时候走亲戚基本都是为了吃点好的,特别要吃肉,俗话说:走亲戚不吃肉,不如在家受。当然“受”有受苦受罪的意思。如果你在亲戚家过一段时间,基本模式是:第一天吃好的,最后准备回家那天,亲戚去街上买点肉,因为小孩回家,家长都会问:在亲戚家吃什么呀。最后一顿吃肉,小孩回家都能记得。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们村两个男孩,小亮和小刚,都
期刊
水乡的春     惊蛰的雷,贴着河面滚过;春分的雨,擦着屋檐泼来。沉睡了一冬的水乡,眨了眨惺忪的睡眼,伸了伸慵懒的腰肢,依然蜷缩着不肯起身。  天渐敞亮,院子里的樟树上,传来斑鸠浑厚的歌喉,“咕咕——咕”。几只早起的麻雀,叽叽喳喳,腾上跳下,欢欣雀跃。鸟鸣驱散了睡意,于是,水乡渐渐醒来了。  池塘里,清澈恬静的水,透示着宁谧祥和,犹如一汪深邃的眼神;小河中,蜿蜒碧幽的水,泛出莹莹绿意,恰似柔滑绸缎
期刊
地球,刚刚摆脱了夏天的束缚。  又奉上了秋凉,农作物稀释成晨雾的梦想。  在秋天,扬帆起航,成熟之日慢慢到来。  農夫的希望,点燃丰收的喜悦,跳动不止。  开着小汽车的小伙子们,超车的喇叭按个不停。  骑电动车的妇女们,在去集市的路上,  洒下一串又一串铃声。  硕果上,带着农民的笑容,  用汗水换来功劳,采摘快乐。  喇叭花,用喜悦来填补心灵空缺。  赞颂飞扬的秋风,西去西去,划过凉爽。  拾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