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新品种东生7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来源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t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大豆东生7号的特性及栽培技术。
  关键词:大豆;东生7号;栽培
  1 选育方法及经过
  东生7号大豆原代号东生6173,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垦364为母本,黑河18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2012年1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2 特征特性
  2.1农艺性状表现
  该品种为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70 cm左右,无分枝,紫花,长叶,灰色茸毛,荚弯镰形,成熟时呈灰褐色。子粒圆形,种皮黄色,种脐黄色,有光泽,百粒重20克左右。蛋白质含量40.67 %,脂肪含量21.11 %。接种鉴定中抗灰斑病。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15 d左右,需≥10 ℃活动积温2250 ℃左右。
  2.2产量表现
  2009~2010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656.9 kg,较对照品种丰收25增产8.6 %;2011年生产验平均公顷产量2603.6 kg,较对照品种丰收25增产9.2 %。
  3 栽培技术
  3.1选地与整地
  大豆对土壤类型的适应性较强,但疏松肥沃的土壤更利于大豆获得高产。重茬或迎茬将导致大豆病虫害加重,前茬大豆残留分泌物会抑制大豆植株生长,致使植株生长畸形,品质和产量显著降低。种植大豆要选择大麦、小麦、油菜为前茬,大麦、油菜收获早,有利于早整地和积累土壤水分,并利于消灭杂草和加速土壤养分分解。细致整地:根据前茬作物进行伏秋翻,深度22~25 cm,作业时不起大土块,不出明条、垡块,要扣严、不重、漏。耕堑直,百米内直线误差不超过20 cm,地表10 m内高低差不超过15 cm。耙耢结合,达到平整细碎,10 m宽幅内高低差, 不超过3 cm,平方米内直径3~5 cm土块不超过10个。耙深10~15 cm。要求地头齐,不出三角抹斜。起垄要直,50 m直线误差不超过5 cm,垄距误差不超过11 cm,垄台误差不超过3 cm,垄幅误差在过3 cm以内,起垄后镇压。
  3.2增施农肥,合理利用化肥
  农肥作为一种完全肥料,可以平衡供给大豆营养,改善耕层土壤的生态环境。一般亩施优质农肥1500 kg,农肥与化肥结合施用,一般施肥量为磷酸二铵150 kg/公顷、尿素30 kg/公顷、钾肥55 kg/公顷。利用播种机进行两次施肥,并做到分层深施来提高肥料利用率。第一次在播种前把施肥总量70 %的化肥施入种下15 cm处。第二次其余化肥全部做种肥随播种施入种下5~7 cm处,以满足大豆生育期对肥料的需求。如有缺肥的症状可适当追施大豆叶面肥1~2次。
  3.3药剂拌种,适时播种
  种子精选后用大豆种衣剂提前进行拌种包衣,用以防治大豆根腐病和根潜蝇。为了保证播种质量和确保苗全、苗匀、苗壮,在播种时期上,以地表面5 cm处的土壤地温稳定通过7 ℃~8 ℃时为标准,我县一般控制在5月5日~5月15日之间进行播种,这个时期播种可充分利用4月份返浆期的土壤水分,并躲过5月中旬土壤水分干旱阶段,确保大豆在5月25日前出齐苗,做到秋霜春防。在播种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播种镇压连续作业,播后隔日用“V”型镇压器进行补压,确保出苗整齐一致。一般公顷保苗28~30万株。
  3.4田间管理
  当幼苗出土后,应及时进行查苗补苗,以保证全苗、间苗宜早,一般以子叶展开时间苗效果最好。根据豆苗生育状况进行2~3次中耕,第1次中耕以第1片真叶出现时为宜,深度不宜超过3.5 cm;第2次中耕可在出现3~4片复叶、子叶发黄时进行,深度为4.5 cm;第3次中耕一般在苗高20 cm左右时,开花前进行,宜浅耕,培土高度以略高于子叶节为准。
  4 化学除草
  4.1播后苗前防除
  在大豆播种后出苗前,每亩用48 %拉索乳油250 mL或72 %都尔乳油130 mL,加水30 kg均匀喷洒于地表,防除稗草、狗尾草、马唐等多种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马齿苋等阔叶杂草。每亩用70 %塞克津可湿性粉剂40 g对水25 kg喷雾,对蓼、苋、藜、马齿苋、苍耳等防效较好。
  4.2茎叶期防除
  以蓼、苋、藜、苍耳等阔叶杂草为主的地块,在大豆1~3片复叶期,每亩用25 %虎威水溶液0.08 L加21.4 %杂草焚乳油0.1 L混匀后加水30 kg进行茎叶喷雾,防除效果显著。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豆田,可在杂草三至五叶期,每亩用12.5 %盖草能乳油40 mL或10 %禾草克乳油50 mL对水30 kg混匀后茎叶喷雾。
  5 病虫害防治
  目前大豆生产上病虫害较重的是灰斑病和蚜虫、食心虫。防治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7月下旬,每亩用50 %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1 kg对水30 kg喷洒预防灰斑病。当田间20 %的大豆有蚜虫时,一般可用40 %的乐果乳油800倍液,40 %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用2.5 %的敌杀死乳油、5 %的来福灵乳油、富尔3 %啶虫脒乳油,每亩用药15~20 mL,对水40~50 kg喷雾。
  6 适时收获
  人工收获在落叶达90 %时进行;机械收获在叶片全部落净、豆粒归圆时进行,要求割茬低不留荚,综合损失率不超过2 %,清洁率大于95 %。脱粒后进行机械或人工清选,产品质量符合大豆收购质量标准三等以上。待大豆水分降到12 %以下时稍晾晒入库保存。
其他文献
大豆高产,各项技术措施缺一不可.本文就此从整地、播种到田间管理等每一个技术环节都作了论述,旨在能够有效提升大豆的种植水平.
摘 要:大豆病虫害,这个影响粮食产量的首要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民的生产、粮食的丰收、国家的民生问题。东北作为优质大豆的主产地,面临着大豆病虫害的威胁,粮食产量连年下降。所以提高大豆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是解决粮食生产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大豆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做了一些研究和调查,方便广大读者借阅参考。  关键词: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治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工厂用地的不断增加,人地关系的逐步紧张,
摘 要:营林生产是林业企业各项生产活动的基础。本文从营林生产的实际特点出发,着重分析了强化营林生产管理对加速现代化林业建设步伐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营林生产;强化;管理  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今天,实施林业企业规范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整个林业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营林生产管理至关重要。营林生产是森林形成的基础性工作,而生产过程需要实施严格有序高效的管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大豆灰斑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大豆;灰斑病;防治  大豆灰斑病又称蛙眼病、褐斑病或斑点病,主要危害大豆的叶片及籽粒,该病是一种间歇性流行病害,近年来,由于大豆重茬面积的增加,灰斑病的发生愈来愈严重。一般发生年可使大豆减产12 %~15 %,严重发生年可减产30 %,个别可达50 %。同时,灰斑病还严重影响大豆品质,灰斑病粒脂肪含量降低2.9 %,蛋白质降
摘 要:本文主要就钾肥的性质,钾肥对水稻的左右,缺钾对水稻的影响及水稻田钾肥的实施方法一一做了说明,其目的就是努力改善水稻的品质,并提高产量。  关键词:钾肥;性质;作用;方法  1 钾肥的类型与性质  具有钾(K2O)标明量,以提供植物钾养分为其主要功效的单一肥料。钾肥的生产主要是以天然的钾盐矿石为原料,经化学方法而制成的。此外,还有来自于含钾素的农业废弃物。主要有氯化钾,硫酸钾和草水灰等。  
摘 要:落叶松在建筑以及绿化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优势。目前,我国的落叶松集中分布在内蒙古、华北、东北等地区。众所周知,东北是我们国家林业重点,所以在本研究中对于落叶松的研究都是针对东北地区的。  关键词:落叶松;幼苗;病虫害;分析;东北地区  落叶松因为本身生长速度快,市场前景好等优点是目前培育的主要品种。落叶松的幼苗是落叶松发展的过程中病虫害发生比较严重的一个时期,病虫害的发展对于落叶松的价值会产
本文主要论述了营林生产中造林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技术与制度上的保证措施。
摘 要:本文从白榆树种的种子采集、育苗、造林及抚育管理四个方面概括论述白榆树种的育苗及造林技术。  关键词:白榆;育苗造林;技术措施  白榆为榆科榆属落叶乔木,亦称榆树或家榆。白榆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其是华北、西北、东北优良的乡土树种。它生长迅速,材质优良,是速生用材树种。它适应性强、抗高温、严寒,耐干旱、盐碱.是防护林和盐碱地造林的主要树种;它枝叶繁茂,吸附烟尘性能好在净化空气、保护环境,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