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在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后随访中的初步应用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f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初步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VWI)在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其中8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2例采用单纯支架栓塞治疗。术后对所有患者行影像学随访,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OF-MRA)和HR-VWI检查,以评价载瘤动脉是否狭窄及夹层动脉瘤是否复发。

结果

1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完全栓塞7例,部分栓塞3例。术后均无手术并发症发生。10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22个月,平均(6.8±5.5)个月。DSA显示,2例载瘤动脉狭窄,8例无狭窄;5例夹层动脉瘤稳定,2例进一步栓塞,3例复发。TOF-MRA显示,6例载瘤动脉狭窄,4例无狭窄;3例夹层动脉瘤复发。HR-VWI显示,3例载瘤动脉狭窄,7例无狭窄;3例夹层动脉瘤复发。评价载瘤动脉狭窄,比较HR-VWI和DSA,2例符合,1例不符合;比较TOF-MRA和DSA,2例符合,4例不符合。评价夹层动脉瘤复发,DSA、TOF-MRA及HR-VWI结果均符合。复发的3例患者中,2例再次行血管内治疗,1例行保守治疗。2例行再次血管内治疗的复发患者,DSA及HR-VWI随访均提示载瘤动脉未见狭窄、夹层动脉瘤稳定。

结论

HR-VWI在评估动脉瘤复发方面可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后随访方式的一种选择。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联合黄荧光辅助成像技术在脑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37例脑胶质瘤患者,按病变部位分为幕上组(21例)和脑干组(16例);按年龄分为成人组(25例)和儿童组(12例)。术中应用黄荧光成像技术辅助切除肿瘤(成人组和儿童组分别给予5.0 mg/kg和2.5 mg/kg的20%荧光素钠),切除后采用
期刊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白细胞介素24(Ad-IL-24)对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Ad-IL-24基因重组腺病毒感染脑胶质瘤U251细胞,设立Ad-IL-24组、Ad-绿色荧光蛋白(GFP)组、PBS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各组的IL-24表达情况,通过MTT实验检测3组U251细胞的增殖活性,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U251细胞的凋亡情况,
期刊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脑干动静脉畸形(AVMs)的中长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1995年1月至201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伽玛刀中心采用伽玛刀治疗的脑干AVMs患者,共57例。病灶位于中脑38例,脑桥15例,延髓4例;治疗体积为0.1~22.4 cm3(中位数为1.1 cm3);边缘处方剂量为12~20 Gy,平均(15.0±1.5)Gy。8例行二次伽玛刀治疗。评价远期
目的建立检测脑胶质瘤患者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R132H突变的焦磷酸测序方法,并探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CGGA)数据库中30例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石蜡包埋样本,其中15例为IDH1 R132H野生型,15例为IDH1 R132H突变型。采用焦磷酸测序方法检测样本中IDH1 R132H的突变情况,并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0例脑
期刊
期刊
目的比较不同术式治疗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的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34例。其中单侧手术者30例,双侧手术者104例,比较不同术式患者脑组织复位的差异(将术后1周内双侧脑组织复位至与颅骨内板距离<10 mm定义为复位良好),分析影响脑组织复位的相关因素。结果134例患者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缝合技术治疗血泡样动脉瘤的适应证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6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例血泡样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5例、大脑中动脉2例、大脑前动脉1例。8例均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Hunt-Hess分级Ⅰ~Ⅱ级7例,Ⅲ级1例。手术根据病变的部位分离病变的近心端,探查动脉瘤的大小、管壁的部位和形态。如有出血,用临时动脉瘤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