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荆肤止痒颗粒治疗丘疹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归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40丘疹性荨麻疹的临床治疗方法,予以荆肤止痒颗粒治疗。结果;经过7天的疗程后,治愈118例(84.3%);有效18例(12.9%);无效4例(2.9%);总有效率97.1%。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荆肤止痒颗粒治疗丘疹性荨麻疹,具有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丘疹性荨麻疹 治疗 荆肤止痒颗粒
【中图分类号】 R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5-0065-01
丘疹性荨麻疹又名荨麻疹样苔藓、 婴儿苔藓, 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 往往同一家庭中几个小儿同时发病,春秋季较多[1]。主要损害为红色风团样丘疹, 呈纺锤形或圆形,中央常有丘疱疹,水疱或大疱,常伴明显瘙痒。治疗上也无统一方法,易反复发作,迁延不退。我科于2013年4月—2014年7月,采用中药荆肤止痒颗粒治疗140例丘疹性荨麻疹。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40例均来自我科门诊确诊的丘疹性荨麻疹患者,男63例,女77例;年龄2-50岁,平均12.4;病程1d-7d,平均3.5d。均具有: 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春至秋季发生较多;皮损好发于四肢、 躯干、 群集或散在,常反复成批出现,新旧皮损可同时存在;皮疹为花生米大小,略呈纺锤形红色风团样皮疹,顶端可有小水疱或形成半球形隆起的张力性大疱;自觉明显瘙痒。排除年龄在1周岁以下的患儿;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肝、肾、造血系统疾病及先天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妊娠、哺乳期或正在服用避孕药的妇女;不能按时、按要求服药及来院复查,自动终止治疗者。
1.2 治疗方法
口服荆肤止痒颗粒(四川省中药厂生产)2-5岁,每次1袋,每日2次。7岁以上,每次1袋,每日3次。治疗期间禁辛辣刺激饮食及异种蛋白的摄入,忌肥皂、沐浴露、烫水擦洗及抓挠刺激。
1.3 疗效判定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皮疹完全消退,无新皮疹出现,瘙痒完全消失。有效:皮疹基本消退,无新皮疹出现,瘙痒基本消失。无效:仍有新皮疹出现或皮疹仍有瘙痒。
2 结果
经过7天的疗程后,治愈118例(84.3%);有效18例(12.9%);无效4例(2.9%);总有效率97.1%。服用荆肤止痒颗粒后,口感不适,大多能耐受,往往刚服药时比较明显,以后逐渐适应;头昏3例;嗜睡2例,均经停药后缓解,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丘疹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3]。多系蚊虫叮咬所致的一种皮肤黏膜血管反应性疾病及炎性充血与大量液体渗出,造成局部水肿性的损害。其迅速发生、有剧痒,可有发烧、腹痛、腹泻或其他全身症状。随着城市间的开放,流动人口的增加,接触宠物机会的增多,形成了新的过敏原和新的易感人群,使得本病的发病率和在成人中的发病比例上升。这就能解释我们在临床中观察的现象。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素体秉性不耐,湿热内蕴,兼昆虫咬伤,毒邪内侵皮肤而成; 或因过敏体质, 由鱼虾食物、 肠寄生虫等过敏所致。治宜清热祛风利湿[4].荆肤止痒颗粒,其主要成分:荆芥、地肤子、野菊花、鱼腥草、茯苓、山楂。此方以荆芥、防风、野菊花、地肤子为主要药,具有疏风解表透疹,解热镇痛抗炎,清热止痒的作用。荆芥辛苦而温,芳香而散,气味轻扬入气分,驱散风邪;防风其气不轻扬,能散入于骨肉之风,故宣散在表之风邪,用防风必用荆芥;野菊花善解风热之邪,又能疏表透疹解毒,地肤子清热除湿凉散风热,有报道清热解毒药物能拮抗内毒素所致的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细胞因子的过度释放。本试验中成药荆肤止痒颗粒具有疏风、解表、透疹、抗炎、清热、止痒的作用。可使新的炎性物质减少产生,旧的炎性物质促进排泄,相互协同治疗,全面起到治愈疾病的作用。另外致敏后患者体内的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升高,对外界的反应要比平时敏感,极易对新的刺激(包括正常情况下没有反应的微弱刺激)产生反应。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尽可能要避免局部的搔抓,烫水、肥皂、沫浴露等擦洗。若不注意就会诱发新的炎性因子,削弱药物的治疗作用,造成疾病的迁延反复。
传统治疗丘疹性荨麻疹主要予以抗组胺药以及外用激素治疗。使用荆肤止痒颗粒治疗,无组胺药物的中枢镇静作用,易于被患儿家长接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1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江苏科学出版社,1988.3-48
[3]赵尚华.中医皮肤病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44-146.
[4]朱黎明.肤宁冲剂治疗丘疹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2):99.
【关键词】 丘疹性荨麻疹 治疗 荆肤止痒颗粒
【中图分类号】 R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5-0065-01
丘疹性荨麻疹又名荨麻疹样苔藓、 婴儿苔藓, 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 往往同一家庭中几个小儿同时发病,春秋季较多[1]。主要损害为红色风团样丘疹, 呈纺锤形或圆形,中央常有丘疱疹,水疱或大疱,常伴明显瘙痒。治疗上也无统一方法,易反复发作,迁延不退。我科于2013年4月—2014年7月,采用中药荆肤止痒颗粒治疗140例丘疹性荨麻疹。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40例均来自我科门诊确诊的丘疹性荨麻疹患者,男63例,女77例;年龄2-50岁,平均12.4;病程1d-7d,平均3.5d。均具有: 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春至秋季发生较多;皮损好发于四肢、 躯干、 群集或散在,常反复成批出现,新旧皮损可同时存在;皮疹为花生米大小,略呈纺锤形红色风团样皮疹,顶端可有小水疱或形成半球形隆起的张力性大疱;自觉明显瘙痒。排除年龄在1周岁以下的患儿;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肝、肾、造血系统疾病及先天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妊娠、哺乳期或正在服用避孕药的妇女;不能按时、按要求服药及来院复查,自动终止治疗者。
1.2 治疗方法
口服荆肤止痒颗粒(四川省中药厂生产)2-5岁,每次1袋,每日2次。7岁以上,每次1袋,每日3次。治疗期间禁辛辣刺激饮食及异种蛋白的摄入,忌肥皂、沐浴露、烫水擦洗及抓挠刺激。
1.3 疗效判定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皮疹完全消退,无新皮疹出现,瘙痒完全消失。有效:皮疹基本消退,无新皮疹出现,瘙痒基本消失。无效:仍有新皮疹出现或皮疹仍有瘙痒。
2 结果
经过7天的疗程后,治愈118例(84.3%);有效18例(12.9%);无效4例(2.9%);总有效率97.1%。服用荆肤止痒颗粒后,口感不适,大多能耐受,往往刚服药时比较明显,以后逐渐适应;头昏3例;嗜睡2例,均经停药后缓解,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丘疹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3]。多系蚊虫叮咬所致的一种皮肤黏膜血管反应性疾病及炎性充血与大量液体渗出,造成局部水肿性的损害。其迅速发生、有剧痒,可有发烧、腹痛、腹泻或其他全身症状。随着城市间的开放,流动人口的增加,接触宠物机会的增多,形成了新的过敏原和新的易感人群,使得本病的发病率和在成人中的发病比例上升。这就能解释我们在临床中观察的现象。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素体秉性不耐,湿热内蕴,兼昆虫咬伤,毒邪内侵皮肤而成; 或因过敏体质, 由鱼虾食物、 肠寄生虫等过敏所致。治宜清热祛风利湿[4].荆肤止痒颗粒,其主要成分:荆芥、地肤子、野菊花、鱼腥草、茯苓、山楂。此方以荆芥、防风、野菊花、地肤子为主要药,具有疏风解表透疹,解热镇痛抗炎,清热止痒的作用。荆芥辛苦而温,芳香而散,气味轻扬入气分,驱散风邪;防风其气不轻扬,能散入于骨肉之风,故宣散在表之风邪,用防风必用荆芥;野菊花善解风热之邪,又能疏表透疹解毒,地肤子清热除湿凉散风热,有报道清热解毒药物能拮抗内毒素所致的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细胞因子的过度释放。本试验中成药荆肤止痒颗粒具有疏风、解表、透疹、抗炎、清热、止痒的作用。可使新的炎性物质减少产生,旧的炎性物质促进排泄,相互协同治疗,全面起到治愈疾病的作用。另外致敏后患者体内的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升高,对外界的反应要比平时敏感,极易对新的刺激(包括正常情况下没有反应的微弱刺激)产生反应。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尽可能要避免局部的搔抓,烫水、肥皂、沫浴露等擦洗。若不注意就会诱发新的炎性因子,削弱药物的治疗作用,造成疾病的迁延反复。
传统治疗丘疹性荨麻疹主要予以抗组胺药以及外用激素治疗。使用荆肤止痒颗粒治疗,无组胺药物的中枢镇静作用,易于被患儿家长接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1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江苏科学出版社,1988.3-48
[3]赵尚华.中医皮肤病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44-146.
[4]朱黎明.肤宁冲剂治疗丘疹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