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十条”开启中国“铁腕治污”时代苏伊士环境集团:愿以专业技术和成熟经验加入其中

来源 :中国给水排水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lzwxy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资源的过度开发,水污染已成为中国眼下环境资源治理的当务之急根据环保部公布的资料,我国水环境质量差。局部水资源过度开发,已超过水资源可再生能力。此外,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全国十大水系、62个主要湖泊分别有31%和39%的淡水水质达不到饮用水要求,饮水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生产和生活。
其他文献
高岭土分布广、价格低、富含铝和铁,通过焙烧、酸浸和水解聚合可以制备混凝剂聚合氯化铝铁(PAFC)。以高岭土为原料,通过对比研究不同焙烧温度、水解聚合温度和时间条件下制备的PAFC的混凝效能,确定PAFC的最佳制备条件。结果表明,当焙烧温度为650℃、水解聚合温度为60℃、水解聚合时间为3 h时制备的PAFC的混凝效能最好,对原水(浊度为200 NTU左右,PO3-4-P为4 mg/L)中磷的去除率
期刊
高锰酸钾(KMnO4)、臭氧(O3)、紫外/过氧化氢(UV/H2O2)和紫外/过硫酸盐(UV/PS)预处理可以改变水体中天然有机物的性质,进而改变有机物的可生化性和氯化消毒时的副产物生成势。通过对比研究这4种氧化方式对可生化有机碳(AOC)及后续氯化消毒时9种消毒副产物生成势的影响得出:AOC的生成量遵循UV/H2O2>O3>UV/PS>KMn O4;KMnO4预处理促进了三氯硝基甲烷的生成;O3
期刊
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水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但城市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退化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水安全问题面临严峻挑战。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为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水生态文明建设制定了一幅清晰的路线图,对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为此,经中国科协正式批准,在住房和
期刊
广东某纺织制衣公司原有废水处理系统采用厌氧/好氧/臭氧氧化/加氯脱色工艺,出水COD和TP不能满足排放要求,因此在原有接触氧化池后增加絮凝工艺,同时投加复配药剂,并利用原有沉淀及臭氧氧化工艺,可以使最终出水水质达到《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287—2012)表3标准,且省去了原有的加氯脱色工艺。整个工程改造只需增加钢结构的絮凝反应池及配套加药系统,改造进度快、投资费用低、处理效果好
期刊
河北省无极县制革废水处理采用粗格栅+细格栅沉砂池+调节预曝气+混凝初沉+水解+两级AO工艺,调试运行结果表明,预曝气+混凝初沉可去除28.2%的COD,水解池可去除18%~29%的COD,两级AO系统可去除44.5%的COD;预曝气可去除43.6%~49%的硫化物、混凝初沉可去除29.8%~41.2%的硫化物、水解+两级AO系统可去除91.9%~97.1%的硫化物。两级AO生物反应池对NH3-N的
期刊
采用UASB+曝气反应池+接触氧化+砂滤对调味海产品加工废水进行处理,运行结果表明,整个工艺对废水中COD、BOD5、氨氮、总磷和SS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9.4%、99.7%、88%、98.3%和98.7%,出水水质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一级标准。
期刊
在分析传统四阶段Bardenpho脱氮工艺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引入碳源不足系数H,通过修正后的公式对多参数进行了交叉迭代分析,根据来水碳源的情况,选择碳源的合理投加位置,以达到减少碳源投加量,减少混合液内回流比,从而减少运行成本。
期刊
利用热泵系统回收城市污水中的热能,是一项具有节能和环保意义的应用技术。团岛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量约为8×104m3/d,冬季出水温度平均为14~15℃,夏季平均为25~27℃,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但日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可以作为热泵系统良好的冷、热源。充分利用青岛蓝海新港城的地理优势,在团岛污水处理厂内建设了污水源热泵系统,作为蓝海新港城冬季热源和夏季冷源。新能源系统实施后,可直接减少一次能源的使
期刊
采用芬顿氧化+混凝沉淀+水解酸化+缺氧/好氧+电催化工艺处理芳香酮生产废水,处理规模为100 m3/d。运行结果表明,出水COD稳定在300 mg/L以下,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三级标准。该处理工艺具有处理效果好、运行稳定、抗冲击负荷能力强且操作维护方便等特点。
期刊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人们所关注的话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每年的6月5日设定为"世界环境日",旨在增强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认识,提高环境保护的行动力。今年世界环境日的活动主题为:"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但同时能耗大幅上升,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环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