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信 来自京城的信用保镖

来源 :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钱借给没有任何资产抵押的穷人——这靠谱吗?宜信公司用2008年营业额增长500%,2009年增长400%的业绩回答:是的,靠谱!
  
  宜信的一端,是急需小额资金、又有未来还款能力的人群。
  四川人小邓已经在上海工作4年了,目前在一家网吧担任维修工作,月收入2500元。为了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小邓希望参加网络工程师培训。但近万元的课程培训费却让他一时无能为力。
  正犯愁之时,在某培训学校,他发现宜信这种新型的小额贷款模式,课程培训期为6个月,学费是8000元,他只要每月还款667元就能完成学业。
  宜信的另一端,是有闲余资金、愿意通过出借来获取回报的人群。
  首都外经贸大学刘教授尝试宜信这种出借理财近半年。他一开始很担心宜信的借款平台是否安全。他参加了宜信的理财活动,又去公司反复咨询,看了一叠借款人的申请资料后还是不放心。后来他发现,借款人在公司办公室一对一地接受严格仔细的“面试”,这才愿意用几万元尝试一下。
  投资前,刘教授可以选择借款人和回款方式。宜信根据他的投资金额和要求推荐借款人信息,包括身份、工作收入、借款用途、金额、利息等。如果不满意还可以更换。接下来每个月,他都能收到宜信的报表,上面写有此前借款人的还款情况、以及又有哪些新的借款人可供选择。
  现在,45万元的投资每个月近5000元的进账让刘教授十分满意。“45万在北京只能买一个很小的房子而且只够付首期,首付45万元买个六七十平米的房子每月最多3000元租金收入。”
  ——这就是宜信模式的大致轮廓。那么,这一新兴的小额借贷模式,究竟从何而来?它又如何运转?
  
  两件触动人心的往事
  
  宜信CEO唐宁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一副心宽体胖的身材,戴着斯文的金边眼镜,说话抑扬顿挫,不时还冒出几句英文。2006年,唐宁创办中国第一家P2P(个人对个人)的小额信贷服务平台——宜信公司。他最终做出这个决定,源于两件往事。
  第一件事是,1995年唐宁初到美国留学参加的第一次考试。北大学子素有兼济天下的情怀。那时的唐宁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到底差在哪里,为什么不能像美国一样发展迅速?
  在这次一个多小时的考试中,没有老师监考,也没有人作弊,只是每个学生在卷子的空白处,写上一句为自己诚信而负责的话,并签上自己的名字。这在其他美国同学眼中十分正常的事情,极大地触动了唐宁,也让他找到了那个问题的部分答案——信用。
  在美国唐宁看到,美国人彼此信任,办事效率非常高,大家都遵循一定的规则,这样就很容易进入交易。在中国却恰恰相反,大家互相揣度,就是在一起吃了多少顿饭,也不能排除交易的欺骗性。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随之提高,大家都活得非常累。
  第二件事是,1997年通过在美国攻读经济学时的导师,唐宁认识了“小额信贷之父”尤努斯教授。听说尤努斯在孟加拉创办格莱珉机构,专门把钱借给穷人,唐宁非常吃惊:“一文不名、没有任何抵押资产的穷人,怎么可能得到金融机构的信任?!”
  唐宁得到机会亲赴孟加拉一探究竟。在孟加拉贫困的乡村,村民们5个人结成一个信用小组,借款后互相监督、互相帮助,最终实现每个组员都按约还款,如果其中一人违约,整个小组都会遭到不良信用的记录并为之负责。
  唐宁顿时领悟到,这其实是一种极佳的风险防控方式。
  后来,在格莱珉总部,唐宁惊奇地发现:其还款率高达98%。“原来穷人的信用并不比富人差,他们之所以没能获得社会的认可,是因为他们没有更多的机会。”
  两件往事震撼了唐宁,这种极具理想主义色彩的小额借贷模式,开始在他心中萌芽疯长,并最终在中国本土演变为相对成熟的“宜信模式”。
  
  尤努斯模式的中国试验
  
  在创立宜信之前,唐宁主要从事对早期创业公司的投资、孵化工作,涉及领域包括互联网、教育培训和金融服务,其中就有以前亚信公司的老同事创办的、培养高端IT人才的达内培训学校,以及培养游戏产业人才的游戏学院。
  2006年,这些教育培训机构遭遇到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很大一部分潜在生源,因为暂时凑不够学费,而被挡在了校门之外。
  唐宁听到一些家长和学生反映:有没有可能分期付款交学费,先培训再交钱?甚至培训之后找到工作再付学费?
  这一契机一下激发了唐宁的思考:何不就此尝试一下尤努斯的穷人小额信贷模式?关键之处在于:在学校这个平台上,学生们的信用风险可控程度非常高,这两所职业培训机构的高就业率也能保证学生毕业后的还款能力。
  于是,唐宁效仿尤努斯模式,私人拿出100多万元,按百分之十几的利率分散开来借给七八十名学生。这次试验的结果令唐宁大为惊奇,每笔贷款都一分不少地收到了还款,没有出现任何一笔死账,还款率100%!
  更重要的是,看到唐宁取得了成功,想到这既帮助了学生们又有不错的收益,学校里的老师和周围的朋友们都纷纷加入到出借人的行列中。
  这立即引发了唐宁更进一步的探求:何不搭建一个第三方的P2P平台?一端是有小额资金需求的大学生、工薪阶层以及微小企业主等高成长型人群,另一端是有闲余资金的人群,他们可以通过把钱借给别人,既帮助了别人又能够获得利息回报。双方通过这个平台的信用审核和风险控制,对接借贷关系。
  这个平台就是宜信公司。“宜信和淘宝一样,只不过淘宝‘卖’的是货物,宜信‘卖’的是信用。”唐宁用最简洁的语言向记者解释宜信模式,“我们不吸收存款,也不发放贷款,就是小额信贷中介。”
  “一对多”的尤努斯模式由此裂变为“多对多”的宜信模式,从商业化的角度,这无疑是一次质的飞跃。宜信不管理资金,只管理信用。出借人并非将资金交给宜信,而是直接交给借款人,出借人能追踪资金使用方向,一切都是透明的。宜信提供前期的信用审查、按期回收账款及催收服务,并根据额度、信用水平等条件,向出借人和借款人双方总共收取每笔借款的1%~10%不等的服务费。
  与银行提供贷款的方式不同的是,宜信促成的借贷交易都是无担保、无抵押的小额信用贷款。从细分市场的角度看,作为新型创业公司的宜信,从一开始就避开了与银行等从事借贷业务的金融机构的竞争。
  然而,这片蓝海并非风平浪静,一直以来,宜信都必须面对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何让借款人守信践诺,让出借人充分放心?
  
  两端的风险
  
  宜信平台上交易的贷款,都是无担保、无抵押的,这意味着它要有很强的风险控制体系。
  在借款人业务端,宜信针对不同人群推出了各种信贷服务业务,比如针对学生的宜学贷、针对工薪族的新薪贷和针对微型企业的助业贷,其中最高额度可达30万元。
  一走进宜信公司的门就有一排单独的房间,每一笔客户的信用审核就是在这里完成的。宜信的审核人员会具体询问借款人是否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否有一份相对于还款充裕的薪水,是否在所在的城市有稳定的居所,是否有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生活圈等等。这些要素加在一起,就能判断一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是否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是否具有还款的基础条件。
  实际上,宜信对于借款人的审核通过率在20%,可见其审核流程的严格。
  相比银行同类借贷业务,宜信的风险控制更深入、更严密。比如助学贷款,银行对大学生的贷款通常是“几年不管学生、毕业一段时间后再还款”的模式,而宜信则要求借款人在借款以后的当月或次月就开始分期偿还。如果学生有还款能力,那他就是借款人,否则就由其家人担任还款人。
  尽管宜信牢牢地控制住了借款人的风险,但作为一种新兴模式,它如何取得平台上的另一端——资金出借方的信任呢?
  在出借人业务端,宜信推出P2P信贷理财模式宜信宝,年收益可达10%。年收益比银行理财产品高,流动性又与房地产投资相仿佛,这样一来对于有闲钱的人来说,宜信宝具备了足够的吸引力。问题只剩如何防控风险?
  首先是风险分散。由于宜信平台促成的都是小额信用贷款,大部分的额度都在两三万元,出借人会分别借给许多不同的人,而借款人的钱也可能来自许多不同的出借人。比如出借人借出1万元,这一万元可以按每人100元的标准借给100个人,这样风险就被极大地分散了。“因为它额度小,如果借给多个人的话,有一两个人出现信用风险,是完全能够承受的。”唐宁说。
  其次,宜信组建了专门的催款团队,其通过电话、上门,甚至律师函等方式催促借款人按时按约还款。
  最后,宜信还有“还款风险金”机制。公司从其服务费收入之中拿出一部分来,放到一个专门设立的还款风险金账户,一旦有违约行为发生,可以用这个账户的资金对出借人先行赔付。
  这笔风险金的规模是宜信平台促成的所有借贷额的2%。“只要我们能够把风险控制在2%以内。所有的本金和利息都是100%能够得以保护的。”唐宁说。
  宜信的违约率一直控制在1%以内。而且唐宁认为,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边际风险也会随之降低。
  如今宜信服务网络覆盖全国20多个城市,包括出借人和借款人在内的客户规模约在几万人左右。
  
  农村试验场
  
  宜信是一家有理想的公司,要实现“普惠信用”的理想,只有投身到更广阔的中国农村中去。
  早在10多年前,经济学家茅于轼首先在山西临县设立了第一个小额贷款试点。随后,社科院、妇联、商务部等机构相继在一些地区设立基层扶贫组织,面向农村人群发放小额信贷,资金来自于定向划拨、基金会和社会投资等。
  但问题是,为什么小额贷款的金融体系做了这么多年,规模一直都很小?
  据统计,目前中国已经有300多个致力于扶贫的小额信贷机构,但是由于没有寻找到良性的资金运作方式,这些机构普遍面临经营困境。“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做法太‘阳春白雪’,只是小圈子里的人在关注和了解,并不是商业化运作。”唐宁决心借助宜信平台的聚集效应,用P2P的模式来打造一种造血式扶贫。
  2009年初,宜信推出了“宜农贷”业务,通过基于互联网的宜农贷平台,有爱心的出借人以100元起,直接、透明地将富余资金借给那些远在贫困地区、需要贷款资金支持的农村借款人,天南海北几个人凑在一起的一笔一两千元的资金,就能改变一家贫困农户一生的命运。
  跟城市借贷人必须逐一审核不一样的是,宜信不可能在广袤的农村,挨家挨户地审核有借款需求的农户。为了控制风险,宜信对扶贫小额信贷机构进行了筛选,找出连续几年还款率100%的几家机构。在实际的助农贷款中,宜信并不直接跟农民接触。
  宜信的具体做法是:先和当地的扶贫社或妇女持续发展协会等组织联系,让这些组织提供有资金需求的农户名单,采取五户联保的形式组成担保小组,再将这些资料在宜信网站上公布,通过这些信息,出借人可以自行选择借款给哪些农户。
  目前,宜农贷主要跟甘肃、陕西、河北、河南四个省四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小额信贷助农组织合作。针对农村的出借人达到2000多人,借出金额累计近200万元,出借人的年回报率大概在2%左右。
  2009年,唐宁在北京再次见到了尤努斯,在一个小型交流会上,尤努斯一段话至今让唐宁记忆犹新:我不停地在尝试,人们一直都在争论,但我会继续下去。如果我成功了,请他们停止争论加入我;如果我失败了,那我会加入他们去争论。
  实际上,2008年宜信的营业额增长了500%;2009年的增幅也达到400%,营业额达千万元级别,并实现收支平衡。这一切让唐宁坚信“宜信的这门信用生意将越做越大”。
  编 辑唐婷
  E-mail:romarin94@163.com
其他文献
分众传媒总部位于上海江苏路369号的兆丰世贸大厦,这是上海众多摩天高楼中的普通一幢。大厦最顶上的第28至30层,从这里几乎可以俯瞰大半个上海。从表面上看,分众总部员工的工作并无太大变化,前台小姐对络绎不绝的来访者也已习以为常。    2008年12月22日晚间,新浪宣布以13亿美元的代价合并同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分众传媒核心业务。按照目前流行的计算方式,新浪在完成对分众的合并后,年收入将达到50亿元人
文章界定了终生转型人才的概念,阐述了终身转型人才的主要特征.从社会转型时速的递增性和社会转型时间间距的递减性,转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递增性系统分析了社会发展的外在
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打乱了李培全三年来安详宁静的退休生活。以“天府可乐”创始人身份,频繁接受媒体采访、出席各种会议、商谈追回品牌事宜,让这个年近七旬的老人有些殚精竭虑。  伴随着汇源果汁被可口可乐收购,中国民族品牌意识面临一次大觉醒——尘封多年的天府可乐品牌再次进入公众视野。这一次,天府集团不仅要追索品牌,还要向百事方面索赔一亿元。一个余威犹在的民族品牌和一笔巨大的赔偿金额,牵动了整个业界的神经
近年来,新闻官司成为新闻界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一大热点.常见的新闻侵权主要是侵犯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造成侵权的原因多种多样.要避免新闻侵权一要多做深入采访,切忌求
这的确是中国民航业最艰难的一个时期。奥凯停航与国有三大航获民航总局30亿元注资形成尴尬的两极。我们固然可以由此回顾过去,也可以因此展望将来,然而唯有现实却是最难看清也最难给出结论。    2005年3月11日,农历二月二,民间素有“龙抬头”之说。这天上午9时。天津滨海国际机场。56岁的刘捷音站在飞机舷梯上,向欢送他的人们遥遥挥手。45分钟以后,刘捷音将被媒体冠之以“中国民航业拓荒者”的美誉,而他这
这场纠缠不休的侵权官司再度证明:在业已形成杀伐鏖战之气和互不信任之风的粉丝江湖里,刀枪入库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也许谁都不会是谁的休止符。      方便粉丝行业一向杀伐气重,官司连绵。  2000年12月,成都双流县白家镇“白家高记”肥肠粉店向成都市工商局发起诉讼,声讨“白家”商标,官司由此拉开帷幕,一打就是一年;2002年6月,因白家粉丝“发表了不当言论”,光友粉丝一纸诉状将白家告上法庭;而后,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要努力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时俱进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原则;勇于探索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前提;
环保和能源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足够重视,混合动力已成为汽车未来的发展趋势。那么,手机呢?这是世界上第一款混合动力手机,其机身侧面装置了一个机械手表才有的转子。它提供了2
构筑都市圈是解决目前制约我国城市发展所面临问题的有效组织形式.本文着重规划了哈尔滨都市圈的产业结构布局,并对区域内的合作途径和制约因素进行了积极探讨.
我一直有个梦想:什么时候自己也能登上《商界》的封面,过一把“商界明星”的瘾?  这个念头产生于1993年冬天我初识《商界》时。15年过去,我从未放弃过这个梦想。    天地可以如此宽广    1993年,硕士毕业的我被直接分配到本溪最大的国企工作,可我总觉得生活还少点什么。  那年冬天,单位附近的报摊上开始卖刚创刊的《商界》,在二十来种规规矩矩的书报中,它一下就抓住我的眼球。连看三期,我突然有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