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广州地区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e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2008年5-6月份手口足病的病原。

方法

设计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属通用实时荧光RT-PCR引物和TaqMan探针,运用TaqMan实时荧光RT-PCR技术,对2008年5至6月,到广州市儿童医院就诊的疑似手足口病患儿咽拭子标本1023例(份),同时分别进行肠道病毒属、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检测。对肠道病毒属荧光RT-PCR检测阳性,而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荧光RT-PCR检测阴性的标本进行5′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 UTR)的扩增和序列测定。

结果

在1023份临床标本中,肠道病毒属阳性434例,检出率为42.42%。其中,肠道病毒71型276例,柯萨奇病毒A16型126例,肠道病毒84型4份,埃可病毒11型3例,埃可病毒9型2例,柯萨奇病毒B3型3例,柯萨奇病毒A10型4例,柯萨奇病毒A6型3例,柯萨奇病毒A12或A5型6例,另有7例难以区分型别,没有混合感染。

结论

2008年5~6月广州地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是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并有肠道病毒84型、柯萨奇病毒A10型、柯萨奇病毒A12型、柯萨奇病毒A6型、柯萨奇病毒B3型、埃可病毒11型、埃可病毒9型等小部分其他型别肠道病毒感染。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化疗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监测的不同微小残留病(MRD)水平的预后意义。方法对102例ALL患儿进行MRD监测研究,分别在患儿诱导化疗开始后第15天、第29天、第3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进行MRD监测。根据患儿初诊时免疫表型特征,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的四色单克隆抗体组合。常用的抗体组合包括CD45CD19CD34CD10和CD45CD19CD34CD20
期刊
目的研究8例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 disease,HFMD)并发急性弛缓性麻痹(AFP)患儿的脊髓MRI特点并进行临床随访。方法观察8例手足口病并发急性弛缓性麻痹患儿临床特点,于起病2周行脊髓和头颅MRI检查,早期进行针对性功能锻炼、药物治疗,并且随访3个月。结果8例手足口病并发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中,2例四肢瘫痪,1例双下肢瘫痪,5例单侧下肢瘫痪。大部分患儿表现为轻瘫,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IL-18)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位点以及相应血清IL-18含量与儿童脓毒症(Sepsis)的关系。方法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和测序的方法。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①脓毒症患儿血清IL-18水平为(196.56±157.32) pg/ml,明显高于健康儿童的(66.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