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风险隐患分析

来源 :农业科技与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pingx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基础。针对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开展调研,分析目前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风险隐患,以期为全面促进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更好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现状;风险隐患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2-0080-02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安全事件频发,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和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办公室的成立,奠定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基础,使得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监管具有更强有力的领导力和执行力。
  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工作起步晚,底子薄,监管力量不足,信息公开滞后,公众交流和科普宣传乏力。本文围绕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开展全面调研,分析目前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风险隐患,探索未来发展趋势。
  1 监管体系尚不完善,农产品执法威慑力不足
  目前,省、市两级工作机构已基本建立,但县级监管机构建设极不完善,大多数县级监管机构均为非专门机构,已建立的县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普遍不具备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职能,乡镇监管服务机构刚刚起步,大部分乡镇“缺机构、缺人员、缺经费、缺手段”。 同时,全省监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素质参差不齐,执法装备水平低,无执法着装的现实状况也严重制约着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深入开展。全省专、兼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人员只有几百人,却监管着近
  6 00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生产企业,15 0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及690多万户农民,有限的监管人员数量与庞大的监管数量形成鲜明对比。
  2 市场准入、产地准出制度尚未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可追溯
  目前,辽宁省尚未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制度,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关键点控制尚不完善。虽然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行标准化生产,但是由于没有产地准出,无法真正保证售出农产品的质量。而市场不实行准入制度,多数农产品经过转手倒卖,很难追溯来源,导致违规责任主体难以定位查处。
  3 检测体系基本建立,检测能力、资金投入仍需加强
  目前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已初步建立,但机构运行仍需大量的资金和专业技术人员。虽然14个地级市及6个县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已经通过计量认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但是其中多数检测机构认证参数少,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主要原因就是资金不足,无力购置检测所需仪器,没有练兵资金,地方政府尚未将风险监测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没有稳定的资金支持,难以开展检测,加之人员配置不足,检测人员技术能力不高,严重影响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总体水平的提高。国家对检验检测机构基础建设前期投入不菲,但后劲不足。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一期规划启动后,辽宁省有50个县承担了建设项目,每个县项目的先期投入都达到300万以上;但是与之不相适应的是,人员数量和后期运行经费严重不足,缺乏专职检验人员,仪器设备闲置现象严重,多数未正式开展工作。
  4 认证机构基本完善,人员素质仍需提高
  自1997年辽宁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成立以来,辽宁省农产品认证机构经过近20 a的完善,已经形成省、市、县三级的认证体系,但农产品认证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目前,全省有无公害检查员183人、绿色检查员145人、有机食品检查员5人、地理标志核查员29人,认证检查员数量勉强满足认证工作需要,仍需增加检查员数量;由于高质高价的难以实现,认证产品比例并不高,特别是有机食品认证要求严格,但并未带来更大的市场竞争能力,导致认证积极性下降。
  5 标准发展滞后,标准制定、推广仍需完善
  目前我国农业标准体系远滞后于发达国家,如我国现有农药残留限量仅3 650项,而欧盟有14.5万项,日本有5.0万多项,是我国的十几倍或几十倍。辽宁省农业标准近年来虽然发展迅速,标准化生产面积逐年提高,但与兄弟省市相比仍然稍显缓慢,在全国只处于中等水平,全国各省市制定地方标准已达到18 000多项,而辽宁省仅占300多项,标准化生产面积同沿海发达省市相比仍显落后。目前,标准化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推广缺乏有效衔接,存在标准与实际生产不符,缺少广泛推广,导致标准未应用于实际生产;二是标准实施主体经营分散,标准靠一家一户的农民很难实施,最大的实施主体应该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但辽宁省的合作社多数都是有名无实,无法有效连接分散农户,大大减弱了标准的实施力度;三是“三品一标”的质量标准体系中存在标准定位不准确、标准不足、生产操作规程标准严重缺乏等问题,导致产品缺乏竞争力。
  6 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待完善
  一是缺乏配套措施,相关制度与预案衔接不紧密,个别地区预案粗而不实,缺乏可操作性;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全省各级农业部门缺乏应急专项经费,直接导致应急培训、应急设备装备和演习演练等工作难以开展;三是培训演练不到位,工作人员缺乏应急常识和实战经验;四是思想认识有偏差,个别单位和人员缺乏忧患意识与危机意识,思想和行动禁锢在“不出事儿就不用应急”上,没有真正把应急工作作为重点来抓;五是社会警觉性较差,百姓缺乏应急意识和能力,不能正确认识突发事件,大大增加了监管和应急工作的难度。
  7 法律体系建设仍需加强,重点处罚条款尚需补充
  现有的法律法规、处罚手段、处罚力度等对违法犯罪行为的警示性不足,法律定罪标准过于笼统,不合格农产品无害化处理及不合格蔬菜销毁补偿等措施尚不明确,不足以震慑犯罪,“热炉效应”在监管执法工作中利用不充分。农业部门无统一执法着装,面对农民执法难,在执法过程中存在违法不究、罚而不痛等问题,农业执法的权威性尚未树立。
  8 结语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基础,只有不断完善体系建设,才能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实际,从而全面促进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智红涛.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2):18-21.
  [2] 陈松,周云龙.新形势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点分析与对策建议[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3):12-15
  [3] 王芳,冯琦,王宁,等.陕西省农业标准化发展及增强农业竞争力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6):28-31.
  [4] 张斌,孙秀梅,孙秀云.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初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1):4-5.
  [5] 杨献中,褚加强,周逸平.湖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上海农业科技,2010(3):1-5.
其他文献
我国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普遍低下,中介语现象是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本文简述了中介语在口语中的三种主要类型,以及非智力因素对中介语现象的存在的影响,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中
管理信息系统学科的出现为集散控制系统(以下简称DCS)行业机柜集成现代化管理提供了新的思维。文章介绍了DCS系统机柜的多样性,描述了机柜集成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针对于DCS机
根据目前原油运输中广泛采用真空加热炉的现状,文章对真空原油加热炉目前的安全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解决方案,并对未来真空原油加热炉的发展提出了研究方
摘要:噪声测量是控制噪声和评价噪声控制效果的基础。介绍噪声控制声压级测试和声强测试的主要内容及技术方法,以期为拖拉机噪声控制测试提供技术支持,解决目前拖拉机产品普遍存在的噪声过大的问题。  关键词:拖拉机;噪声控制;声压;声强;测试  中图分类号:S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8-0068-04  噪声测量是拖拉机控制噪声和评价噪声控制效果的基础。噪声源测量是
摘要:介绍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分析辽宁锦州地区农机合作社发展情况、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措施,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机合作社;资金;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S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7)03-0075-03  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加快发展,农机合作社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攻方向。近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