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国有林场一直是国家培育、保护森林资源的林业生产性事业单位。目前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不断推进,国有林场未来的发展之路需要重新考虑。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模式,国有林场改革也必须遵循这一科学的发展观念,保护国家森林资源,促进我林业长远、健康发展。本文系统探讨我国国有林场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思路和林场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以期具备参考价值。
【关键词】国有林场;改革;可持续发展;改革思路
国有林场是国家通过财政支持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专门从事造林、管理和保护森林资源的林业性事业单位。是我国建国之初为了加速培育森林资源,从而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我国大面积集中连片的荒山、荒地和生态薄弱地区环境的一项措施。因而,国有林场的林地、树木等产品和生产资料都是国家的财产。经过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至今我国已拥有4507个国有林场,总面积达9.3亿亩,分布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00多个县、区、市中,其职工总人数超过66万人。国有林场自创建以来,对大力培育我国森林资源、发展林业经济和改善生态环境尤其是西北部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促进了我国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可谓功勋卓越。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国有林场改革成为必然。怎样对国有林场进行合理改革,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继续为国家、为人民发挥更好的改善生态、创造经济的作用是现今林业局及相关部门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1.我国国有林场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1时代背景
上个世纪50年代,响应毛主席“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全国各地掀起了全民植树的热潮,在此基础上,国有林场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80年代,国有森工企业资源枯竭,一些森工企业下放地方,又相继成立了一批国有林场。60多年来,国有林场遵循 “营林为本、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建场方针,培育了丰富的森林资源,保障了我国木材和生态安全。为保护林业生态文化,开展科学实验和技术创新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但目前我国国有林场经营却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云南省大部分国有林场交通闭塞,生态环境恶劣,陷入“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境地;部分国有林场未按行政区划建场,存在跨县、跨地区经营的情况,体制不顺,国家政策没有得到全面落实、管理粗放、欠债严重、职工待遇差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而,对国有林场进行合理改革势在必行。
1.2重要意义
国有林场是我国生态安全的屏障,担负着保护木材生产、森林后备资源、自然风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责任,是我国环境建设,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国有林场经营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我国生态环境、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目前我国国有林场经营出现的诸多问题,若还不进行改革最终会使林场经营崩溃,严重影响生态环境与国民经济和谐发展。近年来我国一些国有林场在改革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宜良国有花园林场将国有林地承包给个人“包山养菌”,经营者通过采集林下野生菌,开展“林家乐”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但也要看到许多国有林场改革起点低、发展还很不平衡。部分发达地区国有林场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为我国广泛推动国有林场改革起了模范、带头作用。国有林场通过改革更容易实现精管理、高效经营的目的,使林场充分发挥作用,促进我国环境、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
2.我国国有林场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林场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2.1改革的基本思路
2.1.1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到目前为止,我国国有林场已有了60多年的事业单位历史,其管理体制主要为政府式管理模式。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样的管理体制已不符合新时期林业发展的步伐,因而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首先应理顺管理体制,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将跨县、跨地区经营的国有林场按行政区划划归所在县区。然后根据林场的经营性质,按照森林分类经营的原则,将国有林场划分为公益型林场、商品经营型林场和混合经营型林场。公益型林场纳入地方财政供养范畴由政府负责;商品经营型林场推向市场,经营活动按市场经济方式运作;混合经营型林场根据所经营公益林的比例地方财政实行差额拨款。这样改革既理顺了管理体制,又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公益性事业纳入到政府管理范畴,使社会公益性事业更有保障,而以承办商品经营性活动和项目为主要任务的国有林场在市场经济下自主经营,更具有灵活性。
2.1.2明确林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国有林场自创立以来,其根本任务就是大力造林、育林,丰富我国森林资源,并对之进行合理保护和经营管理。新的历史时期林业发展战略以“生态建设”为主,因而,在对国有林场进行改革时,一定要明确林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其根本任务就是集中精力培育和扩大森林资源,也就是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使绿化造林的进程更快,并加强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不断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使我国森林资源得到更好发展,同时国有林场还要根据各自特点合理利用林地空间、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环境,开展林下种植养殖、有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为主要内容的复合型生产经营活动,加快林场经济发展,从而在促进国家生态安全、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1.3建立符合经济发展及林场特点的运行机制
目前,我国国有林场运行机制正面临管理机构庞大,林厂固定职工数量大,供养困难,管理成本较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困扰国有林场的发展。因而,在对国有林场进行改革时应着力解决这些负面问题,提高林场运行机制的高效性,改变国家拿钱养人现象,将其变为为国家出钱办事模式。林场在用人方面应推行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大力优化林场职工结构,鼓励职工承包、租赁国有林地开展林下种植、养殖、采集加工,发展林家乐、森林人家等林下庄园经济,增强林场活力,达到促进林场健康、有序运行的目的。 2.2林场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2.2.1合理解决林场的历史债务
国有林场在几十年的经营和发展中,由于规模大、机构复杂、固定职工较多,加上林场长期以来管理不善等,导致出现巨大的历史债务问题。这些债务问题使林场经营更加困难,严重阻碍林场长远发展。由于我国政府有规定,划定的公益林禁伐、限伐。因而,国有林场要独自偿还债务十分困难。针对这样的情况,改革中有关部门应进行深入调查,理清林场的债务清单,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如可按国有林场公益林的比例,要求政府承担相应的债务等,为林场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2.2.2安顿好林场原有的职工
目前国有林场经营困难,跟林场固定职工太多有重大关系。国有林场自创立以来就是国家机构,而林场职工的岗位几乎都是终身制的,长此以往导致林场出现固定职工过多,管理困难问题。国有林场要进行改革,优化和锐减林场职工十分必要。但在改革中也不能盲目锐减,应对原有的职工进行合理安排。例如可以将其岗位终身制改为长期聘用的企业员工,制定宽松的职工辞职政策,让职工领取一次性安置费后自谋职业等,优化林场职工人员,提高经营效率。
2.2.3完善林场职工的社会保险体系
我国国有林场由于职工人数庞大,因而有许多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国有林场职工待遇较低,而且没有建立社保关系,职工生活、安全没有可靠保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有林场职工也越来越关心社保问题。针对这样的现状,国有林场在对林场职(下转第379页)(上接第303页)工进行优化配置后,相关部门应制定具体政策,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让林场职工都有机会参加医疗、生育、养老等社会保险。从而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让职工全心全意为林场的长远发展而奉献力量。
2.2.4规划好林场建设的投入项目
林场植树造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等都是国有林场需要投入的项目。如果规划不当,极易导致林场经费短缺,经营障碍等问题。因而国有林场在改革中应制定具体的政策,规划好林场建设的投入项目,并将这些项目纳入到我国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国民经济和谐发展的计划中,加大扶持力度,从而促进我国国有林场稳定、健康发展。
3.结语
总之,国有林场改革涉及面广、工作点多而繁复。因而,国有林场改革是一个复杂、艰难、长期的历史过程,不是一蹴而就、一部到位的。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国家、社会、企业充分认识到国有林场改革的积极意义。从而解放思想,从财力、物力、人力上大力支持国有林场改革。将国有林场改革成为体制创新、产业发达、生态良好、机制灵活、社会文明的新林场,从而实现我国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科]
【参考文献】
[1]陈鹏.我国国有林场的改革与可持续发展探讨[J].北京农业,2011(12):153-154.
[2]冷雪蕊,谢屹.国有林场改革问题及对策探[J].绿色科技,2013(04):263-265.
[3]纪恩宇,纪定雪.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势在必行[J].绿色财会,2013(01):10-12.
【关键词】国有林场;改革;可持续发展;改革思路
国有林场是国家通过财政支持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专门从事造林、管理和保护森林资源的林业性事业单位。是我国建国之初为了加速培育森林资源,从而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我国大面积集中连片的荒山、荒地和生态薄弱地区环境的一项措施。因而,国有林场的林地、树木等产品和生产资料都是国家的财产。经过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至今我国已拥有4507个国有林场,总面积达9.3亿亩,分布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00多个县、区、市中,其职工总人数超过66万人。国有林场自创建以来,对大力培育我国森林资源、发展林业经济和改善生态环境尤其是西北部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促进了我国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可谓功勋卓越。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国有林场改革成为必然。怎样对国有林场进行合理改革,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继续为国家、为人民发挥更好的改善生态、创造经济的作用是现今林业局及相关部门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1.我国国有林场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1时代背景
上个世纪50年代,响应毛主席“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全国各地掀起了全民植树的热潮,在此基础上,国有林场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80年代,国有森工企业资源枯竭,一些森工企业下放地方,又相继成立了一批国有林场。60多年来,国有林场遵循 “营林为本、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建场方针,培育了丰富的森林资源,保障了我国木材和生态安全。为保护林业生态文化,开展科学实验和技术创新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但目前我国国有林场经营却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云南省大部分国有林场交通闭塞,生态环境恶劣,陷入“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境地;部分国有林场未按行政区划建场,存在跨县、跨地区经营的情况,体制不顺,国家政策没有得到全面落实、管理粗放、欠债严重、职工待遇差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而,对国有林场进行合理改革势在必行。
1.2重要意义
国有林场是我国生态安全的屏障,担负着保护木材生产、森林后备资源、自然风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责任,是我国环境建设,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国有林场经营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我国生态环境、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目前我国国有林场经营出现的诸多问题,若还不进行改革最终会使林场经营崩溃,严重影响生态环境与国民经济和谐发展。近年来我国一些国有林场在改革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宜良国有花园林场将国有林地承包给个人“包山养菌”,经营者通过采集林下野生菌,开展“林家乐”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但也要看到许多国有林场改革起点低、发展还很不平衡。部分发达地区国有林场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为我国广泛推动国有林场改革起了模范、带头作用。国有林场通过改革更容易实现精管理、高效经营的目的,使林场充分发挥作用,促进我国环境、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
2.我国国有林场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林场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2.1改革的基本思路
2.1.1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到目前为止,我国国有林场已有了60多年的事业单位历史,其管理体制主要为政府式管理模式。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样的管理体制已不符合新时期林业发展的步伐,因而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首先应理顺管理体制,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将跨县、跨地区经营的国有林场按行政区划划归所在县区。然后根据林场的经营性质,按照森林分类经营的原则,将国有林场划分为公益型林场、商品经营型林场和混合经营型林场。公益型林场纳入地方财政供养范畴由政府负责;商品经营型林场推向市场,经营活动按市场经济方式运作;混合经营型林场根据所经营公益林的比例地方财政实行差额拨款。这样改革既理顺了管理体制,又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公益性事业纳入到政府管理范畴,使社会公益性事业更有保障,而以承办商品经营性活动和项目为主要任务的国有林场在市场经济下自主经营,更具有灵活性。
2.1.2明确林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国有林场自创立以来,其根本任务就是大力造林、育林,丰富我国森林资源,并对之进行合理保护和经营管理。新的历史时期林业发展战略以“生态建设”为主,因而,在对国有林场进行改革时,一定要明确林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其根本任务就是集中精力培育和扩大森林资源,也就是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使绿化造林的进程更快,并加强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不断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使我国森林资源得到更好发展,同时国有林场还要根据各自特点合理利用林地空间、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环境,开展林下种植养殖、有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为主要内容的复合型生产经营活动,加快林场经济发展,从而在促进国家生态安全、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1.3建立符合经济发展及林场特点的运行机制
目前,我国国有林场运行机制正面临管理机构庞大,林厂固定职工数量大,供养困难,管理成本较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困扰国有林场的发展。因而,在对国有林场进行改革时应着力解决这些负面问题,提高林场运行机制的高效性,改变国家拿钱养人现象,将其变为为国家出钱办事模式。林场在用人方面应推行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大力优化林场职工结构,鼓励职工承包、租赁国有林地开展林下种植、养殖、采集加工,发展林家乐、森林人家等林下庄园经济,增强林场活力,达到促进林场健康、有序运行的目的。 2.2林场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2.2.1合理解决林场的历史债务
国有林场在几十年的经营和发展中,由于规模大、机构复杂、固定职工较多,加上林场长期以来管理不善等,导致出现巨大的历史债务问题。这些债务问题使林场经营更加困难,严重阻碍林场长远发展。由于我国政府有规定,划定的公益林禁伐、限伐。因而,国有林场要独自偿还债务十分困难。针对这样的情况,改革中有关部门应进行深入调查,理清林场的债务清单,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如可按国有林场公益林的比例,要求政府承担相应的债务等,为林场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2.2.2安顿好林场原有的职工
目前国有林场经营困难,跟林场固定职工太多有重大关系。国有林场自创立以来就是国家机构,而林场职工的岗位几乎都是终身制的,长此以往导致林场出现固定职工过多,管理困难问题。国有林场要进行改革,优化和锐减林场职工十分必要。但在改革中也不能盲目锐减,应对原有的职工进行合理安排。例如可以将其岗位终身制改为长期聘用的企业员工,制定宽松的职工辞职政策,让职工领取一次性安置费后自谋职业等,优化林场职工人员,提高经营效率。
2.2.3完善林场职工的社会保险体系
我国国有林场由于职工人数庞大,因而有许多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国有林场职工待遇较低,而且没有建立社保关系,职工生活、安全没有可靠保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有林场职工也越来越关心社保问题。针对这样的现状,国有林场在对林场职(下转第379页)(上接第303页)工进行优化配置后,相关部门应制定具体政策,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让林场职工都有机会参加医疗、生育、养老等社会保险。从而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让职工全心全意为林场的长远发展而奉献力量。
2.2.4规划好林场建设的投入项目
林场植树造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等都是国有林场需要投入的项目。如果规划不当,极易导致林场经费短缺,经营障碍等问题。因而国有林场在改革中应制定具体的政策,规划好林场建设的投入项目,并将这些项目纳入到我国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国民经济和谐发展的计划中,加大扶持力度,从而促进我国国有林场稳定、健康发展。
3.结语
总之,国有林场改革涉及面广、工作点多而繁复。因而,国有林场改革是一个复杂、艰难、长期的历史过程,不是一蹴而就、一部到位的。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国家、社会、企业充分认识到国有林场改革的积极意义。从而解放思想,从财力、物力、人力上大力支持国有林场改革。将国有林场改革成为体制创新、产业发达、生态良好、机制灵活、社会文明的新林场,从而实现我国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科]
【参考文献】
[1]陈鹏.我国国有林场的改革与可持续发展探讨[J].北京农业,2011(12):153-154.
[2]冷雪蕊,谢屹.国有林场改革问题及对策探[J].绿色科技,2013(04):263-265.
[3]纪恩宇,纪定雪.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势在必行[J].绿色财会,2013(0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