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超极

来源 :个人电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nhrp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英特尔提出并推广超极本的概念已经为时不短,尽管有关超极本的相关消息各个媒体早已展开了铺天盖地的报道,尽管超极本现在已经进入了所谓的第二代产品,但(《个人电脑》迟迟没有对这类产品进行详尽的报道,这似乎与我们的一贯风格背道而驰,自然,我们也收到了不少读者发来电子邮件质疑这个问题。
  事实上,去年年底时我身边的朋友就问过我有关超极本的问题,可见超极本的概念已经为人所知。但另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摆在眼前,那就是英特尔不惜花费数亿美元倡导的这个计划现在看来,起码在宣传方面似乎不太给力,或者换个令人欣慰一些的说法,就是尚未成功,还需努力——我在进行本次专题之前做了一个小调查,问题很简单,你知道超极本吗?然而得到的答案却令我大跌眼镜,我们不妨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回答的:
  即便是作为厂商的市场推广人员,抑或是某些产品经理,对英特尔在一夜之间提出的这个新概念也有些应接不暇——我们经常会在网页、邮件甚至是印刷出来的纸质宣传资料中看到“超级本”的写法,这在英特尔看来可是犯了大忌的说法。
  当第一代超极本被炒作的沸沸扬扬时,我不断在反复对周围的朋友说同样的话:“不要买,最少也要等到新平台”,这是因为第一代超极本只是在产品的外形方面进行了改进,在技术上与笔记本毫无差异;当超极本被其他媒体炒作的如日中天时,我们一直按兵不动,这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即便超极本已经应用了新平台新技术,媒体们的测试和评估还延续了之前的方式。现在,看到消费者在产品前的茫然、同行在测试时的盲目以及业界对超极本的盲从之后,《个人电脑》是时候该出手了,我们制作了本次专题,那么不妨请读者朋友们和我们一起,从概念到技术,从原理到产品,来看看超极本到底有多超级。
  何谓超极本
  英特尔无意之中缔造了一个神话,那就是上网本。这个无心插柳的产品在一年之内的销量大大超乎英特尔的预期,当然也以最快的方式为人们所淡忘。
  诞生背景
  英特尔无意之中缔造了一个神话,那就是上网本。这个无心插柳的产品在一年之内的销量大大超乎英特尔的预期,当然也以最快的方式为人们所淡忘。作为业界领导厂商,英特尔早就看到了消费者对使用体验的需求,并意识到产品必须在形态上发生变化,然而上网本是一次失败的尝试,并且在苹果面前可谓一败涂地——当iPad那绚丽的显示效果和卓越的使用体验被人们接受之后,所有人都忘记了不久前他们还对上网本情有独钟。
  同时苹果也成了躺枪的目标,其MacBook Air大获成功,无论业界对没有LAN接口的设计多么不屑,对其散热多么质疑,现在看来这都成为了嫉妒的把柄,Air甚至让英特尔看到了笔记本电脑可以做到这种地步,也让英特尔意识到,与其专为苹果提供BGA封装的超低电压处理器,不如开放给所有OEM;与其让苹果一家独大,不如利用这个机会由自己主导这个市场。
  你可以说这是我个人腹黑的主观臆断,但两个事实摆在眼前:英特尔公司中国区总裁杨叙在第一代超极本媒体见面会上公开承认其上网本在使用体验上做的不够好,是个失败的产品;苹果公司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冠以上网本鼻祖的名号,只因为现在的超极本基本都在模仿MacBook Air。
  在英特尔看来,他们有必要设计一种计算设备来压制一下苹果,并为日渐薄利多销的经营模式带来变化,力求将利益扩大。那么一种在他们口中所谓的能够提供“平板电脑的使用体验+笔记本电脑的性能表现”的设备应运而生——既然新设备新概念出来了,那么用于其上的处理器、芯片组乃至无线模块什么的一股脑都可以卖的更贵一些,既让自己再一次成为业界创新的领导者,又名正言顺的增加了产品销售利润,两全其美不是么?
  超极非超级
  虽然正确的说法,或是说注册商标应为“超极本”,但按照汉语的规则,我们在厂商的网页上看到“超级本”的错误写法实属有情可原。英特尔之所以花大力气挑战人们的习惯,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创造的这个名词应该这么解释:极强性能、极度纤薄、极其快捷、极长续航、极炫视觉,五种极致体验合一的产品应该被成为超极本,当然同时更是超级的,笔记本形态的计算设备。
  我们看到不少报道,多少都有些偏颇甚至可以说得上错误之处,当然更多的则是来自消费者的疑问和误区,例如:
  How We Test基准测试
  从本次测试开始,《个人电脑》将测试软件进行了部分更新——BAPCo推出了更加适合现在用户使用习惯的SYSmark 2012和MobileMark 2012,同时FUTUREMARK也早就更新了PCMark,因此今后我们仅使用PCMark Vantage测试磁盘子系统的性能,使用SYSmark 2012测试系统完成密集型商业运算的性能,使用MobileMark 2012测试电池续航能力,使用PCMark 7测试系统每日计算性能,使用3DMark 11测试系统图形子系统的性能。当然,处理器运算性能测试还是由CINEBENCH R11.5完成。
  部分测试软件我们曾经反复介绍过,因此在本次How we Test文章中,我们略去其他软件的介绍。简单提及一下3DMark 11,这是基于DX11的测试程序,更加符合目前显示芯片所具备的特性,其测试成绩与之前版本的3DMark没有横向可比性。说一句题外话,所有FUTUREMARK的测试软件均采用模拟运算的方式,而不是基于真实应用,存在反复测试产生的误差大干15%的情况——这在PCMarkVantage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因此我们对所有FUTUREMARK测试软件均测试三次,取其平均值。
  SYSmark 2012
  SYSmark 2012是基于真实应用程序组件的,通过模拟用户使用习惯制定测试脚本,从而客观、可反复的评估系统完成密集型商业运算时性能表现的测试软件。我们在下面列出了其内置的应用程序组件,可以说SYSmark 2012与SYSmark 2007有极大差别,无论从安装、运行还是评分机制方面都完全不具备可对比性——SYSmark 2012在目前笔记本电脑上的安装需要1~2小时,运行需要4~8小时,对移动计算设备是不小的挑战,想要得出测试结果,系统在散热、兼容性和稳定性方面的表现都不容忽视。   场景分析
  SYSmark 2012提供了多个不同的场景,每个场景均对应不同的计算领域,同时应用不同的程序组件:
  3D Modeling这个场景关注于创建、渲染,以及预览3D对象,创建的3D建模/景观模型的二维图像和视频渲染也包括在内。
  Data/Financial Analysis数据/财务分析的情况下,建立财务模型,审查,评估和预测业务费用。此外,使用已知的和预测的性能数据进行金融投资可行性分析。
  Media Creation多媒体任务创建,包括制作图片和视频等。
  Office Productivity办公生产力情景模拟包括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数据操作和邮件管理。网页浏览也包括在此。
  System Management系统管理情景模拟数据备份集的创建和压缩以及各种文件类型的解压。
  Web Development网页开发情景模拟为一个虚构的公司开发一个网站的过程。
  参考系统
  SYSmark 2012分数统一使用的参考系统。该参考系统在6个情境中得分为均为100,以及其整体评级也是。参考系统的配置如下:
  Lenovo M90系列台式计算机
  处理器:Intel Core i3-540(3.06GHz,4MB Cache)
  操作系统:Windows 7 Professional 64-bit
  内存:4 GB PC3-1333 MHz SDRAM(2 DIMMs)
  显卡:Integrated Video
  声卡:Integrated High Definition Audio
  硬盘:250 GB capacity,8 MB Cache,7200 RPM SATA II
  光驱:DVD刻录
  网络:Integrated Gigabit Ethernet
  MobileMark 2012
  与Mobile Mark 2007和SYSmark 2007的关系一样,MobileMark2012同样基于SYSmark 2012,由于其中的应用程序版本都比较“新”,因此MobileMark 2012更加能够接近目前用户使用笔记本电脑所面对的真实情况。
  另外值得称赞的是,MobileMark在测试时要求必须连接无线网络(可以不接入互联网),这意味着笔记本电脑的无线模块处于工作状态,同样耗电。
  MobileMark 2012提供了三种测试模式,分别测试系统在日常办公、多媒体内容创建和播放蓝光视频时的电池续航能力,其中应用到的程序有:
  办公效率:
  ABBYY FineReader Pro 11
  Adobe Acrobat Pro X
  Adobe Flash Plaver 11.1
  Microsoft Excel 2010 SP1
  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 9
  Microsoft Outlook 2010 SP1
  Microsoft PowerPoint 2010 SP1
  Microsoft Word 2010 SP1
  Mozilla Firefox 10.0.2
  WinZip Pro 16
  多媒体内容创建:
  Adobe Photoshop Elements 10.0
  Adobe Photoshop Extended CS 5
  Adobe Premiere Pro CS 5.5
  蓝光播放:
  CyberLink PowerDVD Ultra 11
  在MobileMark2012中取消了2007版本中的自动批处理设计,该功能被整合到了主程序中。通过Configuration选项可查看测试系统可用的配置项目。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做进一步调整,免去了先前的繁琐操作。同时,MobileMark 2012可直接读取笔记本电脑的电池容量。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MobileMark 2012对系统的负载较大,加之无线模块始终耗电,因此MobileMark 2012的测试成绩一般情况下都会比较“苛刻”,即时间结果体现出来要比MobileMark 2007更短。
  极强性能
  误区:超极本有着极快的运行速度么?
  疑问,超便携笔记本换一颗固态硬盘的话也是一样的吧?再说超低电压处理器再怎么强劲,也比不上相同技术和架构的标准电压处理器啊?
  极度纤薄
  误区:超极本很薄很轻,这是笔记本比不了的。
  疑问:早在Dothan时代,松下公司就推出了一款14英寸笔记本电脑,内置了光驱的前提下重量仅为1.5公斤,这款产品叫做Tough-Book CF Y4,我用它写了两年的文章,这怎么算?
  极其快捷
  误区:超极本能够在2秒内开机
  疑问:不开玩笑的说,2秒开机纯是从S3唤醒至KBD,也就是从内存恢复至键盘可用状态,这个你找任何一台笔记本装上Windows 7都能实现。
  极长续航
  误区:超极本的待机时间比笔记本长得多,5小时算是起步。
  疑问:还是那台逆天的Tough-Book CF Y4,有着1400×900的分辨率,内置光驱,待机6小时起步,不弱吧?
  极炫视觉
  误区:超极本能够支持大多数主流游戏,现在还支持DX11。
  疑问:你说的是核芯显卡4000吗?你觉得它和新一代的独立显示芯片比起来,谈及打游戏,有什么优势么?
  让我们暂时卖个关子,如果您有足够的耐心看完本文,相信在获得更多信息的同时,自会在心中对上述疑问有自己的答案。当然,在这个所谓的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并非所有人都想知道“为什么”,更多的人只想知道“是什么”而已,那么您可以直接跳跃到本文结尾,我们会对上述疑问一一解答。   超极本规范
  既然制定了一类新的计算设备,那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显然英特尔同时要提出一种标准,采区分超极本和笔记本。我们暂且抛开之前和之后的规范不谈,先看一看基于lvy Bridge的超极本应当满足什么条件。
  从这个规范表格来看,英特尔在超极本的定义上并没有多么严格。例如,它规定了厚度,但没有对重量作要求等。事实上,这个规范也可谓粗中有细,例如在厚度的测量方式上,应忽略垫脚,测试其最薄处:其磁盘系统可以不采用纯固态硬盘,但必须使用一块不低于20GB容量的固态硬盘作为缓存设备;可以不使用英特尔已经设计好的智能响应技术,但厂商自己的磁盘系统解决方案必须能够在PCMark Vantage HDD测试子项目中超过16000分,且视频转码传输速度一项必须超过80MBps——当然,这些细节仅提供给OEM厂商,消费者和媒体能够看到的只是最简单的规范。
  超极本规范你问我答
  Q:为什么英特尔选择PCMark Vantage HDD为衡量超极本存储系统性能的测试工具?
  A:英特尔表示,他们认为PCMark Vantage HDD是业界存储性能的测试标准,其HDD测试包含了多个子项目,因此能够比较准确的评估整个存储系统的性能。当然,按照惯例,英特尔应该会开发自己的一套测试工具,来在今后的产品中可以直接测试这一项目。
  Q:为什么英特尔会规定20GB的固态存储容量大小作为最小标准?
  A:英特尔声称他们进行了大量模拟数据测试,从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大部分用户在使用Windows7系统,优化和有效的缓存算法的情况下,18.6GB(20GB)缓存是最适合的。
  Q:为什么英特尔没有制定用于智能响应技术中的SSD的耐用性标准?
  A:英特尔认为耐用性与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工作负载息息相关,在对用户的了解方面,OEM厂商比英特尔更有经验,因此这个问题英特尔交给了他的合作伙伴。
  Q:超极本对处理器有没有严格要求?比如应用了超低电压的奔腾或者标准电压酷睿处理器的产品是否能叫超极本?
  A:在处理器方面,英特尔在规范中有严格的定义:首先必须是酷睿家族处理器,其次必须是功耗为17W的超低电压处理器。之所以必须使用酷睿处理器,是因为酷睿的确比奔腾在各个方面的表现好很多,而标准电压处理器不利于模具的轻薄,低电压处理器则更能让OEM厂商设计出轻薄的产品,毕竟它们不需要强劲的散热系统,且对电池续航能力也有改善。不久前某厂商发布了使用标准电压酷睿处理器的“超极本”,现在看来按照英特尔的定义,这款产品是不能被称为超极本的。
  开启快速启动界面
  数量级是个有趣的问题——比如医院可以为一个家庭条件困难的用户免费治疗,提升到一个数量级的话,这家医院很可能倒闭;比如一辆汽车尾气不达标其实没什么问题,但全北京的汽车如果都这样,那就没法呆了。对于厂商来说,一台笔记本出故障的几率很小,但如果销售量级达到一定程度,很小的几率会变成很大的绝对值。
  正因为如此,很多笔记本厂商在自己的产品中会屏蔽一些可能由用户人为操作而造成问题的选项,举例来说,如果用户自行将超极本BIOS中SATA的模式由RAID改为IDE,那么你将无法再次启动系统;如果用户更改了iFFS的快速启动时间,那么厂商宣称的一些数据就会失效,因此我们在测试的超极本中看到,厂家为了尽量给自己和用户减少麻烦都采取了不同的做法——东芝屏蔽了SATA设置选项,更多的厂商则直接隐藏了iFFS程序界面。
  另一个问题是,如果你是有经验且对相关技术比较了解的使用者,那么不少超极本预设的状态可能不是你想要的。比如几乎没有哪个超极本设定快速启动分区保存内存镜像的时间为“立刻”,这就意味着你一旦点击了“睡眠”,超极本依旧是将数据保留在内存,这显然是为了达到厂商宣称的2秒唤醒的功能,但其弊端是此时系统会对内存供电,消耗电能,只有当达到了厂商预设值(比如2小时)之后,内存中的数据才会通过快速启动技术被镜像到固态硬盘中。对我来说,平时几乎没有要“睡眠”的需求,且不说下班之后,即便是当我外出时,北京的交通成本实在难以恭维,拜访客户都需要预留一个半小时左右的堵车时间,那么显然我需要超极本立刻进入iFFS提供的快速启动状态以便最大限度保存电力,此时厂商预设的2小时对我来说反而成了累赘——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超极本的关键技术
  想要实现智能响应技术,首先对芯片组有一定的要求,这一点是必须要注意的。不少媒体认为只要是超极本,使用了SSD+HDD的方式,那么一定有智能响应技术,这是错误的。
  智能响应技术
  Intel Smart Response Technology——iSRT
  智能响应技术是伴随Z68芯片组推出的,其原理是允许使用者通过一块固态硬盘,为单一的普通硬盘或RAID磁盘阵列充当高速缓存,以便实现“以廉价的方案实现接近固态硬盘的速度和普通硬盘的容量”。
  想要实现智能响应技术,首先对芯片组有一定的要求,这一点是必须要注意的。不少媒体认为只要是超极本,使用了SSD+HDD的方式,那么一定有智能响应技术,这是错误的。
  从下述表格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新的Intel 7系列芯片组中只有尾号同样是7的型号才支持智能响应技术,诸如什么HM76、HM75、HM70等均未提供支持。其原因很简单,因为要实现智能响应技术,就需要在BIOS中首先将SSD和HDD设置为RAID模式,而只有尾号为7的芯片组才支持RAID。这个例子又一次验证了上面我们说过的ASUS UX32VD,该产品使用的芯片组为Intel HM76,由于没有提供对智能响应技术的支持,因此ASUS采用了自己的磁盘加速方案,但其性能通过了英特尔的超极本规范,因此也被称作超极本。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要实现智能响应技术,首先确保SSD和HDD分别连接在英特尔芯片组的两个原生SATA接口上,其次要设置为RAID模式,最重要的一步则需要安装Intel Rapid Storage Technology软件,并在软件中进行设置。iRST提供了两种加速模式,分别为:   1 Maximized Mode,此时SSD和HDD不是一直同步的。在大数据量传输时,系统先对SSD进行写入和读取以提高性能,等到吞吐量不大,系统空闲时再写回HDD。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性能很高,能大幅度提高系统响应速度,缺点是不安全,如若系统正在对SSD进行高速读写时突然断电,数据只在SSD中而不能存入HDD,断电后数据就会丢失。
  2 Enhanced Mode,SSD和HDD一直保持同步,数据写入SSD的同时也会写入HDD。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安全性高,写入的数据不会因为断电等异常状况而丢失,且系统读取速度也很快,缺点是写入速度变慢。
  我们特别写出了设置智能响应技术的步骤,为用户和媒体提供指导——有了智能响应技术的系统性能的确会优于未安装该技术的系统,因此我们看到很多媒体测试超极本时,仅仅重新安装系统和驱动程序,而没有设置iSRT,这种测试与普通笔记本无异,无法体现出超极本的优势。需要说明的是,设置快速启动技术的步骤包含了设置智能响应技术,因此我们将其合二为一。
  快速启动技术
  Intel Rapid Start Technology——iFFS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纳闷,为什么快速启动技术的缩写会是iFFS而不是iRST呢?这是因为,首先iRST的缩写方式与Intel Rapid Storage Technology有些冲突,很可能会令消费者混淆;其次快速启动技术的前身是Intel Fast Flash Standby,也就是iFFS。有些主板在BIOS中会提供名为Intel Rapid Start的选项,有些则直接写iFFS,希望读者朋友们看完本文后不会对这种写法不明所以。
  如果您很早之前就接触了计算机,那么肯定知道,在当时名为APM的电源管理方案采取的做法是将电源管理控制权几乎全部交给了BIOS,这显然极大限制了操作系统对能耗的控制能力。因此在1997年,由英特尔、微软等公司共同制定了提供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对系统硬件进行电源管理的接口,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ACPI(Advanced Configuration and Power Interface)规范。
  ACPI规范规定了一台计算机系统可以有不同的工作状态,我们这里简单介绍其中的几个模式,这有助于解释英特尔Rapid Start(快速启动技术)。
  so:即正常工作状态,此时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都在运行。CPU、硬盘、接口以及外部设备等硬件也在正常的加电工作(当然,一些笔记本电脑进行了特别设计,在SO状态也会关闭某些外部设备,以达到减少噪音的目的)
  S3:我们在BIOS中会看到有这样一个选项,叫做Suspend to RAM,STR。事实上,在Windows XP系统中,S3即Standby(待机);Windows Vista和Windows 7系统中,S3即Sleep(睡眠)。在S3状态下,RAM是有电源供给的,当然,为了尽可能节省电力,RAM几乎是S3状态下唯一有电源供给的零部件了。在进入S3状态,也就是当用户在Windows系统中点击了Sleep之后,所有应用程序和被打开的文档等数据都被保存在RAM中,这也意味着当再次按下电源开关之后,所有数据和信息都是从RAM中直接读取的,因此从S3模式唤醒或者说开机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但是,由于RAM掉电即丢失数据,因此S3模式要求不能完全脱离电源——大家可能都有经验,如果在Sleep之后不小心松动了电池模块,那么再次开机则会遇到错误提示,如果是XP系统则可能直接蓝屏,原因就是如此。
  S4:S4状态对应BIOS中的Suspend to Disk,在Windows中,S4状态直接体现为Hibernate(休眠)。一般情况下,S4状态时所有的数据和信息都会被保存到非挥发性存储器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硬盘。由于硬盘即便是在掉电状态下,也不会丢失数据,因此S4状态事实上可以不那么严谨地被理解为可脱离电源的状态。
  英特尔快速启动技术其功能可以大致被理解为:它可令计算机享有从S3状态恢复的速度,以及S4状态的零耗电特性。那么,快速启动技术是如何实现这一功能的呢?事实上,该技术对硬件是有要求的,即计算系统必须采用SSD或是SSD+HDD混合模式——当系统睡眠之后,与以往的普通睡眠模式不同,新的7系列芯片组以及更新后的6系列芯片组会在用户设定的时间内(立刻、1分钟、10分钟等等可选),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再次令处理器返回SO状态,并将RAM中保存的数据通过快照的方式保存至SSD硬盘的快速启动分区,或是混合模式硬盘的SSD部分,随后直接进入S4状态——由于SSD掉电亦可保存数据,因此使用了快速启动技术的计算系统在睡眠之后可断掉一切供电,无论是外接电源还是电池;恢复时,系统先将SSD硬盘快速启动分区中的快照镜像回RAM,然后再从内存返回至系统,由于SSD硬盘的速度极快,以及快照镜像方式本身也有很高的效率,因此耗时远比从S4状态直接恢复要快得多。当然,快速启动技术的这个工作原理也决定了,无论如何经过SSD快速启动分区这一道“工序”,其速度依然会比单纯从S3恢复要慢,但慢的不多——新的超极本有这样的宣传用语:“用户可以选择快速开机2秒,待机15天左右:或是在7秒内开机,待机可达200天”——显然,前者是单纯的睡眠,后者则是利用了快速启动技术,相差的这5秒便是将SSD快速启动分区中保存的镜像返回至内存的时间。
  智能连接技术
  Intel Smart Connect Technology——iSCT
  全称为Intel Smart Connect的智能连接技术需要建立在快速启动技术基础之上。何为智能连接技术呢?就是基于计算系统可以在睡眠模式下,按照用户设定的时间,定时自动唤醒系统,启动相应的客户端,完成平时需要联网才能实现的操作,完成操作之后,系统会再次进入睡眠。
  听起来有些拗口,但我们不妨逐一解释一下上面那句话中的几个关键词:   睡眠模式下:这里说的睡眠模式即快速启动技术支持的睡眠,而并非普通的STR,之所以要求必须在快速启动技术被启用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智能连接技术,是因为智能连接技术需要定时唤醒计算系统,实现自动联网,这势必比真正“睡着”的系统要耗电,但是在快速启动技术支持下,笔记本电脑不用给内存供电,从而延长了电池使用时间,这多少算起到了均衡作用;另外一个原因是,快速启动技术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将系统唤醒至SO状态,从而进行下一步操作。
  用户设定的时间:智能连接技术提供了一个用户设定界面,在设置界面中可以选择间隔多久系统便会自动唤醒并联网,目前我们看到的软件版本显示间隔就是5分钟。此外,在该软件中还可以设定在什么时间段,智能连接技术是不起作用的,比如睡觉的时间等等。
  启动相应客户端:智能连接技术需要程序支持,目前对国内用户来说,比较典型的应用程序有三个——Office中的Outlook组件、Windows Live Mail客户端以及人人网桌面客户端。换句话说,使用智能连接技术,我们目前为止能够实现的功能是:让Outlook和Windows Live Mail自动收发邮件,以及让人人网客户端自动收取消息,更新好友动态。
  再次进入睡眠:智能连接技术在工作完成之后,会再次通过快速启动技术,进入到睡眠模式。
  说到这里,想必读者朋友对智能连接技术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我们在北京范围内使用IVB笔记本电脑测试了智能连接技术,测试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目前的智能连接技术似乎仅工作30秒,其中的15秒用于寻找并连接网络,另外15秒则用于应用程序的操作。而我们自己想象中的完美技术应该是这样:花费一定时间联网,应用程序开始工作,工作结束后将控制权交给Smart Connect,然后通过Rapid Start再次进入睡眠——很显然,采用固定时间的方式很难保证应用程序能够在这个时间内(15秒)完成操作,如果邮件稍大便无法完全接收。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还需进一步验证。
  智能防盗技术
  Intel Anti-Theft Technology——Intel AT
  智能防盗技术是硬件层面的安全技术,因此开启了AT技术的超极本被盗之后,即便是重新安装操作系统、更换硬盘、更改启动顺序、断开Internet的话,电脑仍然不能使用。如果Intel AT技术发现超极本存在频繁的登陆失败、超过设定时间没有与服务器进行通讯、电脑原主人打电话通知服务提供商告知电脑被盗之后便会激活,被盗电脑再次联网就会被禁止掉。而当用户找回自己的电脑后,只需开机输入设定的密码就可以恢复使用电脑。
  身份识别保护技术
  Intel Identity Protection Technology——Intel IPT
  身份识别保护技术主要用在网上交易输入密码时保护用户密码安全。在这之前,我们输入密码通过键盘,某些木马病毒可以通过记录键盘输入值来获取密码,即便是改为软键盘来输入密码,新的木马病毒也可以通过截屏来获取密码,同样也存在安全隐患。IPT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它需要和显卡驱动配合工作,我们在输入密码时,截屏后密码是不能显示出来的,此外,IPT可以和绑定的服务一起,在需要密码时生成动态密码。
  编辑选择奖
  ThinkPad X1 Carbon SAIVISUNG 900X3C
  我们共测试了来自十家厂商的13款超极本产品,可以说从产品的设计风格来看,不同的品牌有不同的思路,诸如注重质感的ASUS,偏爱图形性能的DELL、兼具全功能的海尔、提供多种选择的SAMSUNG、特立独行的TOSHIBA、中规中矩的FUJITSU以及平衡性出色的HP。
  让我们首先来说一说测试中遇到的问题:超极本尽管已经进入到第二代产品,相关的技术算得上成熟,厂商提供的产品形态也多种多样,但一个事实是,轻薄的身材注定对散热是不小的挑战,无论超低电压处理器和固态硬盘看上去多么节能,来自其他零部件的威胁依然不容忽视——尤其是独立显示芯片。我们的测试密集度相当高,且所有测试一气呵成,并没有给这些选手喘息的时间,尤其是SYSmark 2012和MobileMark 2012,这两个来自BACPo的最新测试软件对台式机的稳定性都有严格的需求,更别说空间极其有限的超极本了,加之3DMark11和PCMark 7会大量应用显示芯片进行计算,系统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在这种压力下,某品牌的超极本独立显示芯片直接挂掉了,只能在BIOS中选择仅使用核芯显卡才能进入系统完成测试;某品牌的产品则不断重启直到我们将其放置了一夜,才能够在重新测试中恢复正常:所有超极本均出现了发热现象,就算是发热的部位不同,但毫无疑问的是全部超极本在如此高密度的负载下,其键盘表面、机身底部的热量均会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所有超极本都不值得购买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首先我们的测试强度之大,是普通用户在实际使用中很少遇到的——SYSmark 2012真是名符其实,其安装过程需要1~2小时,运行过程需要3-8小时不等,加之需要纯净系统,安装失败即要求从操作系统开始重新安装,运行时对稳定性要求极高,堪称测试人员的末日,单单这一个测试软件就超出了大多数用户日常应用的负载。因此,我相信真正的用户实际使用时并不会让自己的超极本有机会如此“发火”。
  在这种高密度测试的考验下,编辑选择奖的评选反倒不是什么难事了,众多选手中赫然出现了一枝独秀的佼佼者——ThinkPad X1 Carbon。各项测试均大比分超越对手的表现,完善的软件解决方案,稳定的硬件系统和卓越的工艺设计,特别是无可挑剔的键盘使用体验都足以掩饰这款产品在其他方面的瑕疵。此外,这也是唯一一款真正从硬件到软件乃至解决方案均无可挑剔的,商用超极本。
  另一个获奖者来自三星,但并不是定位较低的530UC,而是在轻薄方面傲视群雄的三星新9系——SAMSUNG 900X3C。这款产品拿在手里真正能让你感觉到轻若无物,模具出色的质感以及屏幕极高的显示分辨率可从不同角度为使用者带来惬意的感觉。   超极本带来应用模式的变化
  超极本出现之前,我们使用笔记本电脑的习惯基本上都包括了关机,而开机的过程则必须经过系统自检和操作系统的加载。
  无需关机
  超极本出现之前,我们使用笔记本电脑的习惯基本上都包括了关机,而开机的过程则必须经过系统自检和操作系统的加载,因此即便某些我个人十分不待见的软件提示“你击败了全国xx%的电脑”,那么你也需要忍受不短的开机过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一是很多用户即便是固定使用笔记本,也不知道还有个睡眠模式可以快速恢复;其二是移动计算用户难以信赖睡眠模式,因为睡眠模式需要对内存进行供电,一旦掉电则会导致系统蓝屏或是报错,尽管第一代超极本也是电池内置,但对内存供电也会消耗电力,影响续航时间:其三是我们的确可以选择休眠模式,但休眠恢复时需要通过HDD,其速度和真正开机相差无几,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正因为此,英特尔推出了我们前面所介绍的快速启动技术,借用固态硬盘的性能和新的芯片组特性未有效提升系统从休眠状态恢复的速度,同时由于SSD的非易失性,因此系统在iFFS时没有耗电,不会影响电池续航能力。虽然接近7秒的时间与我们在平板电脑上的体验还有相当的差距,但至少已经相比笔记本电脑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随着新技术和硬件的应用,我们相信填平两者之间的鸿沟并非遥不可及。
  此外,从另一个角度讲,抛开续航和开机速度,我们对于笔记本电脑的应用诉求和平板电脑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相对而言,后者更加注重于休闲娱乐——曾几何时,我们遇到手持平板的用户时,十有八九是在切水果,打僵尸,对于信息的诉求更多地是浏览,并非处理——这却正是超极本的强项所在,超极本是具备创造力的,不是平板仅有的消费能力。
  智能获取信息
  要处理信息,首先得先获取信息。如果存在某种机制,当我们的系统从睡眠状态恢复后,相关信息已经获取完毕,这样即便是(相比平板电脑)多花费几秒也无所谓了。而这正是智能连接技术的价值所在。
  设想一下,当我们急匆匆地从单位打车到机场,然后打印登机牌,过安检,吃上两口东西就登机了,整个过程也许丝毫没有空闲去开机接收领导安排工作或者客户发出的重要邮件,一切只能等到了目的地入住酒店后再说了一一也许稍纵即逝的商机就这样丧失了,也许领导的期许就这样辜负了,也许……
  在智能连接技术的帮助下,就不会再有这些也许了。在我们达到机场后,智能连接技术就开始定时通过快速启动技术启动系统,连接到机场的网络,然后收发邮件,完成后重新进入休眠,如此往复。当飞机起飞后,我们再打开电脑,所有的信息已经跃然眼前,抓紧时间处理,回复,落地前在按照航空安全要求和盖休眠。再次进入航站楼,智能连接技术再次发挥作用,启动电脑,连接网络,将刚才拟定的邮件发送出去。相关工作基本没有出现耽搁。
  这就是智能连接理想的应用模式。请注意,这里有个形容词的前提——“理想”。
  我们必须要承认,智能连接技术还处在一个初始发展阶段。在现实的应用中,还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跨越的障碍。除了前面在技术讲解中提到的间隔时间问题。网络状况和应用程序的支持也是不可小觑的两大挑战。后者的意义自是不言自明,所以,在这里我们重点讨论一下第一个挑战。
  如果要让智能连接技术能够顺畅地运行,首先就要保证他能够与公共无线网络服务实现无缝连接。然而,目前国内的无线网络连接服务的认证方式就无法满足智能连接技术的网络连接要求。按照WiFi组织的规定,公共无线网络服务通常采用两种认证方式,UAM(Universal Access Method,通用接入认证方式)和OTP(One Time Passord,一次性密码认证)。前者在连接到无线热点后,需要打开浏览器输入认证信息——可能是一串密码,也可能是点击几个按钮一方可获得Internet访问权限;同样,后者也需要在连接无线热点后输入认证密码,唯一不同的是,这个密码是动态的,通常在用户每次连接时通过短信发送到用户提交的手机号码上。
  目前,智能连接技术都无法实现两种连接方式下的密码自动提交,因此只能连接到无线网络服务,但却没有Internet访问的权限——唯一的例外可能就是中国移动的包月或者预付费用户,他们只要在登录界面勾选一个自动登录的对话框,此后再次连接CMCC网络时,就不需要在输入用户名/密码,而智能连接技术自然就能完全发挥作用了。
  跨越设备分享内容
  不可否认,相比几年前,用户手中持有的设备类型丰富了许多,或者说对于每种应用而言,可选的设备大为丰富。就拿拍照来说,几年前卡片机和数码单反是最为常见的选择,而现在,不仅是拿着手机拍照的游客比比皆是,就连高举着平板电脑随手拍摄的人也是大有人在。不过,问题也由此而产生,如何让保存在不同设备上的信息或者文件能够方便的分享和交换呢?
  举例来说,几个朋友在一起聚会时分享有趣的照片,还需要将手机或电脑传来传去么?其实不必,超极本有着出色的便携性,聚会时在在自己的超极本上安装英特尔的Pair and Share客户端,在iOS或Android设备上安装相应的APP,我们就可以将多个手机上拍摄的照片“投射”到笔记本电脑的屏幕上,如果借助WiDi适配器,更是可以将照片“投射”到大屏幕平板电视上。
  另外,当你正在使用超极本工作时,手机接到了短信,毕竟当我们在撰写一封重要邮件或文档时,还需要腾出手来,在手机上回复短信实在是有些麻烦,不仅可能打断之前的思路,而且猛然间从笔记本的键盘切换到手机屏幕输入,终归会有些体验上的不适应。
  此时你可以使用Intel Teleport,只要在Android手机安装了App,在笔记本电脑上安装了客户端,而两者又连接在一个无线网络中。我们就可以在笔记本电脑上浏览手机上的各条短信内容,而手机收到短信时,笔记本电脑屏幕上也会弹出相应的提示信息,然后我们还可以直接在笔记本上敲入回复信息,由手机发出。仿若手机与电脑二者融为一体。
  说到这,用过豌豆荚的用户可能会说,这有什么啊,豌豆荚早就有这种功能了。的确,专注于Android扩展到各类软件开发商早已实现过类似Teleport这样的功能,甚至可能在功能上更为完善,在兼容性上更为广泛。实际上,即便是前一个Pair and Share,在我们使用了一段时间后,也会觉得其功能略显单薄,界面稍显简单。   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这两个应用或者说工具,只是英特尔编写的两个演示程序,前者更希望地是通过它们抛砖引玉,引导更多的软件开发商加入到这一阵营,按照这一思路,或者基于这一思路来开发出更多的创新应用软件。比如,对于Pair and Share,我们最近就看到其被集成到了Cyberlink Power Director当中,使用这款软件最新版11.0(目前还是测试版),用户可以将手机拍摄的照片或视频直接通过无线传输给这款软件,进行编辑和处理,然后在回传到自己的手机,或者分享给亲朋好友,直接传输到他们的手机或平板电脑上。
  总结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本文开头时的疑问了,超极本所提出的五个极致体验,它们应该被结合起来看:在极强性能的前提下,有着极度纤薄的身型,这得葡于超极本所应用的超低电压lvy Bridae处理器以及固态硬盘(无论当做缓存还是单颗SSD),以及智能响应技术;在极其快捷的恢复速度下,有着极长续航时间,这得益于快速启动技术,超极本根本无需关机;极炫视觉则更多的是指,通过核芯显卡4000,在众多显示技术的支持下,例如通过快速视频同步技术完成高效转码,通过无线显示技术扩展屏幕显示,通过增强的图形处理能力适用于大多数主流游戏等,来令超极本可与其他移动设备进行数据交换和沟通。
  可以说如果你适当的小小改变一下使用习惯,那么超极本的确能让你享受到它说的优点——当然是在一定程度上。无论英特尔出于创新的目的,还是市场的需求,甚至是为了解决自身发展的问题,超极本都的确或多或少的,能够为我们的移动计算带来新的体验。
  ASUS UX31A
  采用了纯固态硬盘的ASUS UX31A有着不错的性能表现,然而这不是我最关心的问题,其硬件设计上采用了诸多“高科技”,例如数控机床打造的整体化模具,全高清分辨率IPS屏幕都足以让那颗Core i7 3517U处理器黯然失色。更为重要的是,与上一代产品相比,新的ASUS超极本改善了键盘和触摸板,其使用体验远不是UX21能及的。可以说如果没有最后一刻才送达的ThinkPad X1 Carbon,那么ASUX UX31就是编辑选择奖的人选了。
  ASUS UX32VD
  外观上与UX31极为相似的UX32VD有着华硕自己的存储技术,因此尽管没有Intel Smart Response的支持,其成绩也表现不俗,唯一的问题是我们无法在重新安装系统后搞定其加速解决方案,因此在所有基于英文系统的测试项目中,这款产品中的那块固态硬盘毫无作用,多少让其吃了一点亏,但是在中文系统下测试的PCMark Vantage显示出了它本该有的性能表现。另外,我个人认为提供标准大小的VGA要比提供标准的HDMI更实用一些。
  Intel Rapid Start设置方法
  快速启动技术无疑在实用性和易用性上都可算得上一个显著地提升,它可令计算系统在极短的时间内恢复至工作状态,而待机状态则几乎不耗费电力。对笔记本电脑用户来说,如果产品本身安装了SSD或是混合硬盘,那么很大可能他们会第一时间享受到快速启动技术带来的便利,而DIY用户就没这么幸运了——设置快速启动技术需要相对复杂的步骤,涉及到系统BIOS、操作系统、磁盘工具等方方面面,下面我们就以台式机系统混合硬盘为例介绍设置方法,需要说明的是,单颗SSD的配置下,设置快速启动技术的方式与本方法略有不同,并且要相对简单一些。
  Acer Aspire S5
  Aspire S5可能会让第一眼看到它的用户有些找不着北,这款产品的电源开关位于机身左侧,原本应该放置开关的地方则被一个特殊按键占据——按下这个按键之后,Aspire S5的背部会像变形金刚那样缓慢升起,展示出所有接口,这一设计着实有趣,既保证了产品的轻薄,又提供了扩展能力。令人意外的还有其存储系统,Acer为了令磁盘性能得到提升,不惜采用两颗固态硬盘搭建RAID 0,这一做法的直接结果就是,在硬盘选项测试中,13款产品的磁盘性能无出其右。
  DELL XPS 14 L421X
  这是最不像超极本的超极本,乃至我在将其从包装中取出的时候误以为拿错了机器,可以说XPS 14 L421X将英特尔的超极本规范应用的淋漓尽致,在厚度上没有留下什么冗余空间,当然其重量也着实惊人,堪称所有测试产品之最。既然在便携性方面做出了如此大的牺牲,势必有其他过人之处,这集中体现在其显卡和电池模块上——超大容量电池带来了出色的电池测试成绩,强劲的独立显示芯片让其图形系统测试首屈一指,看来DELL的意图很明确——提供一个可以打游戏的超极本方案。
  FUJITSU LIFEBOOK UH572
  我个人更加喜欢出自日本原厂的LIFEBOOK UH572,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厂家没有送测这款产品,取而代之的是定位稍低一些的LIFEBOOK UH572。这款产品同样没有使用77系列芯片组,因此其混合硬盘技术也是出身宫士通自家。令人意外的是其电池模块仅有27Wh,显然在测试中占不到任何便宜,加之MobileMark 2102本就对电池更加苛刻,只会显示出更短的时间(对所有产品均如此),因此其最终结果不足4小时也没什么意外。不过从工艺角度来看,LIFEBOOK UH572没有给富士通抹黑,其设计和做工都相当不错。
  海尔 X3
  海尔X3主打的是体感体验,海尔此前在体感技术上已经有了诸多尝试,因此在X3上的体感被称为体感2.0技术,可更好地提供人机交互体验,并有着更加友善的用户界面。当然由于采用了超低电压Core i3处理器,其性能表现与其他产品相比势必会稍低一些,但事实上如果你没有大量数据进行处理,仅是日常应用的话,其性能也足够了。这款产品为了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体验,甚至内置了光驱,这也是唯一一款内置光驱的超极本,令人遗憾的是,其电池成绩有些差强人意。
  Lenovo ideapad U410
  ideapad U410是典型的老实派,在各个方面都严格符合英特尔的超极本规范,其亮点是提供了4个USB接口,以至于你根本不用考虑什么USB集线器之类的附件。出于国内消费特点,这款产品内置了一颗入门级独立显示芯片,尽管在我看来这种做法有些画蛇添足,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消费者还是希望自己购买的产品内有“独立显卡”这个配置,而不管它是否真的能提供应该有的性能表现。事实上,NVIDIA Geforce 610M的性能与数字上差别不大的630M GT相距甚远。   SAMSUNG 530UC
  SAMSUNG 530UC在三星的超极本产品线中更多的扮演了主打销量的角色,因此这款产品有着不错的性价比。三星自己的磁盘加速解决方案在测试中证明了自己能够满足英特尔的超极本规范,因此应用HM76芯片组显然能够进一步降低成本,但由于没有提供驱动的缘故,因此我们无法在测试中再现三星加速,因此其测试成绩有些吃亏。三星在电池续航能力方面一贯表现不错,体现在530UC上也差不到哪去,接近6小时的MobileMark 2012成绩令人欣慰。此外,其无线模块支持Wi-Di,可提供更多的使用体验。
  SAMSUNG 900X3C
  SAMSUNG 900X3C才是真正的三星超极本产品,新的9系列三星超极本有着鬼斧神工的做工,令其薄如蝉翼,拿在手里更是轻若无物,如果单纯从模具角度来看,三星无疑通过900X3C获得了编辑们的赞赏。另外,如果ThinkPad X1 Carbon是商用超极本的代表,那么消费类产品中同样的头衔则非900X3C莫属。在使用体验上,三星为这款项级产品提供了自感应屏幕亮度和背光键盘的设计,并融合了诸多时尚元素,相信年轻的消费者会对其一见倾心。
  ThinkPad X1 Carbon
  ThinkPad新品在未推出之前就备受关注的,除去当年的X300之外,恐怕就是这款X1 Carbon了——Think终于出手超极本了,X1 Carbon来势汹汹,事实上也的确有不凡的实力。其屏幕可180度展开,某些环境下扩展了使用体验,极为出色的键盘超越了所有其他超极本,提供了舒适的敲击体验;传统的指点杆+触摸板设计令ThinkPad粉丝如见故人;坚固的机身和完善的安全解决方案再次展示了ThinkPad的实力。这款产品唯一能够被人诟病的就是其改变了规格的电源接口,不过Think表示在今后的产品中均会使用这种接口,看来倒也不是什么坏事。
  TOSHIBA Satellite U800
  东芝Satellite U800在各方面的配置都中规中矩,为了避免用户可能出现的自行更改设置的操作,东芝很小心的在BIOS中将SATA相关选项屏蔽掉了,与众不同的是它在BIOS中提供了Rapid Start的时间设置选项,如果用户对此技术有一定了解的话,不必费力调用程序界面即可设定快速启动分区保存数据的时间。遗憾的是,东芝在Portege R800之后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了其“热力”——Satellite U800的独立显示芯片在高负荷测试中挂掉了,我们使用核芯显卡4000完成了SYSMark 2012的测试。
  TOSHIBA Satellite U800W
  好在英特尔只规定了超极本的厚度,而没有限制幅面——尾号增加了字母W的Satellite U800W是一款特立独行的超极本,其屏幕比例为21:9。回想当年16:9的屏幕比例刚刚出现时的市场反应,就不难推测这款产品初露端倪时的受关注程度了,在6月份的台北电脑展上,它吸引了众多目光。Satellite U800W的体积提供了额外的空间,不仅能容纳哈曼卡顿音箱,同时也令整个产品更加稳定,其使用体验远超过Satellite U800。此外,金属和皮革材质的混搭外观也让人眼前一亮。
  HP Envy 6 1016TX
  惠普在消费类产品中的Envy产品线卷土重来,重新定位之后的Envy更加亲民,Envy 61016TX采用红黑搭配,色彩上势必会赢得年轻消费者的青睐,其15.6英寸屏幕、Beats Audio音响系统以及电视广告的风格均展示出这是一款典型的,注重影音体验的超极本。HP Envy 6同样提供了额外的独立显示芯片,只是由于体积更宽裕,加之惠普引以为豪的酷凉散热技术,尽管在厚度上依旧符合超级本规范,但其发热量并不大。令人感到惊喜的是,这个超极本中的大家伙在电池测试中的表现甚至超过了不少“小朋友”。
其他文献
ASUS Eee Pad TransformerPrime TF201  编辑评价  需要提醒您的是,為了满足连接底座的需求,TF201没有采用标准MicroUS8接口供电,而是专用的40pin接口,这意味着你无法找到通用的数据线——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是更加需要扩展了极多功能的底座,还是要更加便利的标准数据线,就看个人喜好了。  产品信息  ◆价格标准版3999元旗舰版4899元  ◆厂商华硕
期刊
我理想中的路由器应该具备以下特点:300M无线连接、千兆交换、多SSID、离线下载,最重要的是价格不能太高,千元以上肯定是接受不了。如果你想要购买一款产品,既拥有高端产品的功能性能,又在价格上更亲民一些,按照这个要求来采购,目前市场上比较合适的产品就是华硕新发布的这款RT-N15U了。  作为华硕黑钻系列中的新品,RT-N15U的出现,使高端无线宽带路由器真正进入了普通人的视线。以往我们测试过的类
期刊
联想IdeaPad S10是我们目前为止测试的最为“漂亮”的上网本之一,这款产品无论从模具的设计还是细节处理来看都无可挑剔:其厚度远远小于市场上的同类竞争对手,键盘的最大化处理令其占用了整个产品的幅面,因此有着非常出色的输入体验——S10改变了我们对上网本键盘局促的看法。
期刊
国内的电子商务概念,大约是从2000年左右的互联网热潮中诞生的,随着宽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电子商务应用也随之茁壮成长,并且发展为B2B(Business to Business,企业对企业)、B2C(Business to Consumer,企业对消费者)和C2C(Consumer toConsumer)等三种典型应用模式。其中,B2B模式在国内的成功代表当属阿里巴巴,B2C模式的代表则有卓越、当
期刊
凭借着“润眼电脑”的概念,海尔轰天雷系列早已成为消费PC市场上令人耳熟能详的一个品牌,特别是成为首届《魔兽世界》全国挑战赛决赛的指定比赛用机后,更是在游戏玩家心目中大大提升了品牌形象,成为游戏PC市场上的新贵。近日,我们收到了一款海尔轰天雷的新品——G7,与以往同系列产品相比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期刊
无论是成长型的新兴公司,还是那些成熟的大型工作组级用户,复合机的使用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客户的认可。而随着彩色办公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彩色复合机渐渐地成为更多用户的首选。富士施乐最新推出的ApeosPort-III C2200就是一款别具一格的产品,它不但拥有工作流程控制、数字发送等多项特色功能,而且还采用了独特的SLED打印技术,能获得相当出色的打印效果。也许对于普通用户来说,SLED技术并不像激
期刊
Belkin 900DB  编辑评价  这是一款性能非常不错的双频无线路由器,但缺点是镜面材质的机身太容易脏了。  产品信息  ◆价格暂无  ◆厂商贝尔金  ◆电话4008-211-805  ◆网址www.belkin.com.cn  继成功推出N750DB、N600DB等无线路由器产品后,贝尔金将高性能无线路由器的标准再次推向极致。最新发布的900DB双频无线路由器可以为用户提供合计900M的带
期刊
在网络环境中,计算机系统总会不可避免地受到黑客或木马程序的袭击。而黑客、木马程序袭击系统经常采用的方法,就是想方设法窃取计算机系统中的账号密码,并通过窃取到手的账号暗中进行各种破坏操作,由于该方法有很强的隐蔽性,常常能够有效躲避杀毒软件或其他安全工具的查杀。所以,我们应该在平时加强对系统用户账号的管理,不让用户账号随意被黑客、木马程序非法利用!  控制帐号远程登录权限  在局域网工作环境中,为了方
期刊
继C7-M处理器成功应用于Netbook和MID设备中,威盛又推出了凌珑Nano处理器。凌珑Nano处理器是一款x86架构的64位处理器,具有较C7-M更强的性能,以及更加优异的能耗表现。威盛凌珑Nano处理器将成为英特尔Atom在新市场拓展中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期刊
我的一位朋友非常兴奋的告诉我,他终于换掉了中古时代的Pentium D 820,用上了45纳米Core 2 DuoE8300。我举起刚签收的快件,纸盒上似乎还有新鲜的油墨味道,那是一颗Core i7Extreme 965,最新产品。他的笑容僵硬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