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和把握上半年全省经济行运总体态势,省人大财经委对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5月份,财经委分赴杭州、绍兴、丽水等地,与市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座谈,探讨经济运行情况,分析面临的突出问题,交流推进工作的思路,并实地考察部分企业,认真征求各方面的意见。6月份,财经委对部分政府性重大建设项目进行了视察,还听取了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政府保障性住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热点问题的介绍。7月上旬,财经委分别听取了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商务厅、省统计局、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和浙江银监局关于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的汇报。在综合汇总、分析研究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财经委起草形成了调研报告。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状况
今年以来,全省各地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坚持调结构促转型谋发展,坚持抓统筹惠民生保稳定,经济回升向好的发展态势进一步延续巩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三大产业保持良好增长势头。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11924亿元,同比增长13%,高出“十一五”前四年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从三大产业情况看,一是农业平稳增长。上半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计同比增长2.3%,其中牧、渔业分别增长7%和4.5%。春粮播种面积比去年增长3.7%,虽然受低温影响单产下降,但总产量仍增长0.9%,实现了“双增”。二是工业较快增长。1-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4584.7亿元,同比增长18.8%,实现利润1130亿元,增长49.1%。企业亏损面比一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下降5.5、5个百分点。三是服务业持续增长。上半年,批发零售贸易商品销售总额同比增长26.2%,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都有两位数的增长,全社会铁、公、水路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增长10.9%和25.8%。
(二)需求结构出现可喜变化。一是出口迭创新高。1-6月,全省出口822.2亿美元,同比增长39.7%,其中4月份出口138.1亿美元,创下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5月份出口157.9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前期最高为2008年7月的154.3亿美元),6月份出口更是达到166.8亿美元。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快于纺织服装等传统产品,东盟等新兴市场出口增长快于欧盟等传统市场。二是民间投资活力增强。1-6月,限额以上非国有投资增长25.6%,占投资总额的比重从去年同期的64.5%上升到68.4%,达三分之二强,其中民间投资增长28.2%,增速比国有投资高22.6个百分点,占投资总额的59%。从新开工项目的投资主体看,非国有投资增长30.8%,其中民间投资增长34.3%。三是消费品市场继续兴旺。1-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5%。汽车销售总体较旺,上半年销售额增长40.1%。石油及制品类销售增长较快,同比增长36.6%。
(三)企业自主创新步伐加快。我省企业将加强自主创新作为大力开拓市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41.1%,购置技术成果费用增长7.7%,增速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30.1和27.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37.6%。在自主创新的带动下,私营企业和小型企业发展日趋活跃。1-6月,我省规模以上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9%,小型企业增长22%,私营和小型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39.2%和44.8%。
(四)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上半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3.1%,增速分别比规上工业高出8.2和4.3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57.7%。八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幅比规上工业低3.5个百分点。二是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投资继续领跑,上半年,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3.7%,高于限额以上投资平均增速5.2个百分点,所占比重达55.9%。工业投资增长13.3%,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5.4%,占工业投资的58.8%。三是信贷结构不断优化。金融机构积极做好对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的信贷支持工作,一季度,全省“十一大产业”新增贷款806.2亿元,占当季贷款增量的29.7%。1-5月累计退出落后产能项目贷款7亿元。中小企业贷款支持力度逐步加大,6月末,全省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1738.7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的78.77%。
(五)民生保障进一步加强。上半年地方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支出分别增长49%、22.8%、17.9%和23.6%。随着经济回升,企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多。二季度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比去年同期增加46万人,增长6.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1%,比一季度末略有下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二、需高度关注的问题和困难
虽然今年上半年我省经济总体向好的趋势进一步明朗,但仍属于政府主导的恢复性增长,经济增长动力结构还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我省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一)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节能减排任务是必须完成的约束性指标。但上半年全省GDP能耗仅下降0.4%,与全年3.2%的目标任务差距较大。从目前情况看,一些短平快、见效罩的节能减排措施多已实施,节能潜力已得到较大程度挖掘,后续节能空间越来越小。而上半年工业经济特别是部分“两高”行业生产增长较快,有的新上高耗能大项目还将较大拉动我省单位GDP能耗上升。这“一降一升”使我省全年节能减排任务更加严峻。随着时间推移,完成目标任务的难度非常大。节能减排压力的增加,环境容量的制约,使很多企业技术改造和扩大生产的愿望在调控目标完成前难以实现。
(二)土地要素更加紧缺。在诸多制约我省转型升级的要素中,各地普遍反映,土地短缺是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一方面,推进大项目大企业大平台大产业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承载,另一方面,由于今年国家取消了土地折抵指标,我省切块指标减少了近三分之一,土地紧缺的矛盾更加突出。
(三)价格指数不断走高。上半年,生产资料和生活消费品价格上升较快,对企业生产和群众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1-6月,原材料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3.8%和6.8%,两者相差7个百分点,而去年最低时为低于3.5个百分点。生产的“高进低出”,加上用工成本和财务成本的不断提高,都严重挤压了企业的盈利空间。物价持续上涨对群众生活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影响明显。一季度,城镇10%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145元,而人均消费支出为2200, 支出比收入高55元。下半年随着资源价格改革的推进,预计水、电、气价格将分别上调10%、6%、20%左右,加上粮价、猪肉价格和肉禽价格的不断上涨,将进一步增加居民消费支出。
(四)一些不确定因素开始显现。一是扩大出口的难度加大。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主要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出口形势比较严峻。由于欧盟是我省最大的贸易伙伴,如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没有有效化解、欧元继续贬值,将对我省三季度出口造成直接影响。同时,人民币汇率短期内升值压力较大。目前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主营业务利润率约为5%,劳动力就业较多的纺织企业利润率只有2%-5%,人民币只要升值3%-5%,不少企业将面临生存的严峻考验。受此影响,许多外贸企业由去年担心没有大单、长单转为不敢接大单、长单。二是推动实体投资的难度加大。上半年,我省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工业投资增长13.3%,远低于房地产投资34.6%的增幅。在总量上,房地产开发投资1262亿元,而制造业投资也只有1858亿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房地产投资严重影响了我省实体投资的正常增长。而且由于经济发展态势比较复杂等原因,民间资金投资实体经济的积极性依然不高。三是财政收支平衡的难度加大。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回落43.7和61.7个百分点,房产调控政策效应开始显现,房地产市场价格过快上涨的趋势得到遏制。但目前房地产相关税收对同期地方财政收入的增收贡献率达63.7%,随着房地产市场成交量明显下降,相关税收的减少,加之企业受资源价格和用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盈利难度加大,财政收支平衡的压力将不断增加。
三、做好下一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当前,保持我省经济平稳发展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们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心,清醒的认识,周密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全面完成全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一)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要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确保完成全年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加强对地区和企业节能减排目标完成进度的监督检查,对目标完成进度不理想的,要及时预警;对能耗和排放上升的,要严格处罚;对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多作贡献的,要予以奖励。加强宣传引导和警示教育,推动全民节能减排活动深入开展。要以节能减排为抓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的重要作用,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制的手段,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要加快制定鼓励生态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措施,继续加大对节约型、环保型、循环型产业、企业、产品的扶持,严格对“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产业、企业和产品的限制。研究利用好、发挥好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创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建立健全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以培育新兴战略产业为重点,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培育以新能源、新材料等为重点的新兴战略产业,加快由低级技术、低端产品、低素质人才向高新技术、高端产品、高素质人才提升,实现从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的转型。加强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带动和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把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做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的各项工作。研究建立健全新兴产业培育机制,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新兴产业投资领域。同时,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网络经济、总部经济和信息、科技、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现代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引领和促进作用。研究消除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打破行业垄断,并在用地、用电等方面进一步降低服务业发展的成本。
(三)以改善需求结构为基础,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一是多措并举促进居民消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劳动者劳动报酬,增强居民特别是广大农村居民、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加强产品特别是食品、药品质量的安全监管,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让老百姓安心消费、放心消费。不断适应群众生活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引导消费结构升级。二是千方百计扩大民间投资。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性投资的支撑引领作用的同时,利用我省民间资本充裕的优势,进一步畅通投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最大限度激活民间投资。研究落实好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公平待遇,维护和保障民间投资的合法权益。三是多管齐下稳定出口。继续落实稳定出口的各项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巩固扩大国外市场。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通过建立经贸合作区和生产基地,带动相关产品出口。针对人民币汇率上升的预期,及时开展相关知识的培训教育活动,指导企业加强汇率风险管理。进一步深化服务企业的各项活动,努力帮助企业解决劳动力紧张、土地紧缺、资金短缺等困难。
(四)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切实研究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一是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力发展廉租房,提高廉租房实物配租比例,解决更多的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不断扩大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解决既不符合廉租住房条件又买不起经济适用住房的城市低收入家庭(即第一个夹心层)、既不符合经济适用房条件又买不起商品住房的城市中等偏低收入家庭(即第二个夹心层)的住房困难。高度关注房地产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支持改善性住房消费,限制投机性购房,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二是着力稳定市场价格。完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价格政策,强化粮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价格的监测、预警,维护市场价格稳定。高度关注价格过快上升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切实落实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措施,确保困难群众生活水平不下降。三是积极扩大就业。充分发挥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支持劳动密集型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提高劳动者创业能力,优化创业环境,大力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帮助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引导农民工和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针对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的实际,加快研究建立适应多种就业形式的劳动用工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一、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状况
今年以来,全省各地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坚持调结构促转型谋发展,坚持抓统筹惠民生保稳定,经济回升向好的发展态势进一步延续巩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三大产业保持良好增长势头。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11924亿元,同比增长13%,高出“十一五”前四年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从三大产业情况看,一是农业平稳增长。上半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计同比增长2.3%,其中牧、渔业分别增长7%和4.5%。春粮播种面积比去年增长3.7%,虽然受低温影响单产下降,但总产量仍增长0.9%,实现了“双增”。二是工业较快增长。1-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4584.7亿元,同比增长18.8%,实现利润1130亿元,增长49.1%。企业亏损面比一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下降5.5、5个百分点。三是服务业持续增长。上半年,批发零售贸易商品销售总额同比增长26.2%,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都有两位数的增长,全社会铁、公、水路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增长10.9%和25.8%。
(二)需求结构出现可喜变化。一是出口迭创新高。1-6月,全省出口822.2亿美元,同比增长39.7%,其中4月份出口138.1亿美元,创下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5月份出口157.9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前期最高为2008年7月的154.3亿美元),6月份出口更是达到166.8亿美元。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快于纺织服装等传统产品,东盟等新兴市场出口增长快于欧盟等传统市场。二是民间投资活力增强。1-6月,限额以上非国有投资增长25.6%,占投资总额的比重从去年同期的64.5%上升到68.4%,达三分之二强,其中民间投资增长28.2%,增速比国有投资高22.6个百分点,占投资总额的59%。从新开工项目的投资主体看,非国有投资增长30.8%,其中民间投资增长34.3%。三是消费品市场继续兴旺。1-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5%。汽车销售总体较旺,上半年销售额增长40.1%。石油及制品类销售增长较快,同比增长36.6%。
(三)企业自主创新步伐加快。我省企业将加强自主创新作为大力开拓市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41.1%,购置技术成果费用增长7.7%,增速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30.1和27.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37.6%。在自主创新的带动下,私营企业和小型企业发展日趋活跃。1-6月,我省规模以上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9%,小型企业增长22%,私营和小型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39.2%和44.8%。
(四)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上半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3.1%,增速分别比规上工业高出8.2和4.3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57.7%。八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幅比规上工业低3.5个百分点。二是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投资继续领跑,上半年,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3.7%,高于限额以上投资平均增速5.2个百分点,所占比重达55.9%。工业投资增长13.3%,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5.4%,占工业投资的58.8%。三是信贷结构不断优化。金融机构积极做好对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的信贷支持工作,一季度,全省“十一大产业”新增贷款806.2亿元,占当季贷款增量的29.7%。1-5月累计退出落后产能项目贷款7亿元。中小企业贷款支持力度逐步加大,6月末,全省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1738.7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的78.77%。
(五)民生保障进一步加强。上半年地方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支出分别增长49%、22.8%、17.9%和23.6%。随着经济回升,企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多。二季度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比去年同期增加46万人,增长6.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1%,比一季度末略有下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二、需高度关注的问题和困难
虽然今年上半年我省经济总体向好的趋势进一步明朗,但仍属于政府主导的恢复性增长,经济增长动力结构还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我省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一)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节能减排任务是必须完成的约束性指标。但上半年全省GDP能耗仅下降0.4%,与全年3.2%的目标任务差距较大。从目前情况看,一些短平快、见效罩的节能减排措施多已实施,节能潜力已得到较大程度挖掘,后续节能空间越来越小。而上半年工业经济特别是部分“两高”行业生产增长较快,有的新上高耗能大项目还将较大拉动我省单位GDP能耗上升。这“一降一升”使我省全年节能减排任务更加严峻。随着时间推移,完成目标任务的难度非常大。节能减排压力的增加,环境容量的制约,使很多企业技术改造和扩大生产的愿望在调控目标完成前难以实现。
(二)土地要素更加紧缺。在诸多制约我省转型升级的要素中,各地普遍反映,土地短缺是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一方面,推进大项目大企业大平台大产业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承载,另一方面,由于今年国家取消了土地折抵指标,我省切块指标减少了近三分之一,土地紧缺的矛盾更加突出。
(三)价格指数不断走高。上半年,生产资料和生活消费品价格上升较快,对企业生产和群众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1-6月,原材料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3.8%和6.8%,两者相差7个百分点,而去年最低时为低于3.5个百分点。生产的“高进低出”,加上用工成本和财务成本的不断提高,都严重挤压了企业的盈利空间。物价持续上涨对群众生活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影响明显。一季度,城镇10%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145元,而人均消费支出为2200, 支出比收入高55元。下半年随着资源价格改革的推进,预计水、电、气价格将分别上调10%、6%、20%左右,加上粮价、猪肉价格和肉禽价格的不断上涨,将进一步增加居民消费支出。
(四)一些不确定因素开始显现。一是扩大出口的难度加大。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主要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出口形势比较严峻。由于欧盟是我省最大的贸易伙伴,如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没有有效化解、欧元继续贬值,将对我省三季度出口造成直接影响。同时,人民币汇率短期内升值压力较大。目前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主营业务利润率约为5%,劳动力就业较多的纺织企业利润率只有2%-5%,人民币只要升值3%-5%,不少企业将面临生存的严峻考验。受此影响,许多外贸企业由去年担心没有大单、长单转为不敢接大单、长单。二是推动实体投资的难度加大。上半年,我省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工业投资增长13.3%,远低于房地产投资34.6%的增幅。在总量上,房地产开发投资1262亿元,而制造业投资也只有1858亿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房地产投资严重影响了我省实体投资的正常增长。而且由于经济发展态势比较复杂等原因,民间资金投资实体经济的积极性依然不高。三是财政收支平衡的难度加大。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回落43.7和61.7个百分点,房产调控政策效应开始显现,房地产市场价格过快上涨的趋势得到遏制。但目前房地产相关税收对同期地方财政收入的增收贡献率达63.7%,随着房地产市场成交量明显下降,相关税收的减少,加之企业受资源价格和用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盈利难度加大,财政收支平衡的压力将不断增加。
三、做好下一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当前,保持我省经济平稳发展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们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心,清醒的认识,周密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全面完成全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一)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要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确保完成全年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加强对地区和企业节能减排目标完成进度的监督检查,对目标完成进度不理想的,要及时预警;对能耗和排放上升的,要严格处罚;对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多作贡献的,要予以奖励。加强宣传引导和警示教育,推动全民节能减排活动深入开展。要以节能减排为抓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的重要作用,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制的手段,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要加快制定鼓励生态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措施,继续加大对节约型、环保型、循环型产业、企业、产品的扶持,严格对“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产业、企业和产品的限制。研究利用好、发挥好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创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建立健全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以培育新兴战略产业为重点,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培育以新能源、新材料等为重点的新兴战略产业,加快由低级技术、低端产品、低素质人才向高新技术、高端产品、高素质人才提升,实现从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的转型。加强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带动和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把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做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的各项工作。研究建立健全新兴产业培育机制,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新兴产业投资领域。同时,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网络经济、总部经济和信息、科技、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现代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引领和促进作用。研究消除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打破行业垄断,并在用地、用电等方面进一步降低服务业发展的成本。
(三)以改善需求结构为基础,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一是多措并举促进居民消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劳动者劳动报酬,增强居民特别是广大农村居民、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加强产品特别是食品、药品质量的安全监管,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让老百姓安心消费、放心消费。不断适应群众生活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引导消费结构升级。二是千方百计扩大民间投资。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性投资的支撑引领作用的同时,利用我省民间资本充裕的优势,进一步畅通投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最大限度激活民间投资。研究落实好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公平待遇,维护和保障民间投资的合法权益。三是多管齐下稳定出口。继续落实稳定出口的各项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巩固扩大国外市场。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通过建立经贸合作区和生产基地,带动相关产品出口。针对人民币汇率上升的预期,及时开展相关知识的培训教育活动,指导企业加强汇率风险管理。进一步深化服务企业的各项活动,努力帮助企业解决劳动力紧张、土地紧缺、资金短缺等困难。
(四)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切实研究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一是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力发展廉租房,提高廉租房实物配租比例,解决更多的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不断扩大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解决既不符合廉租住房条件又买不起经济适用住房的城市低收入家庭(即第一个夹心层)、既不符合经济适用房条件又买不起商品住房的城市中等偏低收入家庭(即第二个夹心层)的住房困难。高度关注房地产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支持改善性住房消费,限制投机性购房,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二是着力稳定市场价格。完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价格政策,强化粮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价格的监测、预警,维护市场价格稳定。高度关注价格过快上升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切实落实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措施,确保困难群众生活水平不下降。三是积极扩大就业。充分发挥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支持劳动密集型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提高劳动者创业能力,优化创业环境,大力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帮助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引导农民工和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针对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的实际,加快研究建立适应多种就业形式的劳动用工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