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乡深处话芭蕉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huaS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及芭蕉,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样一幅唯美的画面:丰沛的雨水,连绵不断地击打在屋角窗前的芭蕉树上。此时,一个人“开轩面场圃”,静眺远山,聆听蛙鸣。一旁是一杯热气四溢的香茗,手中是一卷装帧典雅的古书,耳畔是一曲极富南国情调的《雨打芭蕉》……
  说到这里,有些读者以为芭蕉是欢快的、浪漫的,其实,在传统诗词中,芭蕉是凄清的、愁苦的。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说的正是芭蕉的忧伤愁苦。李清照这样抒写芭蕉:“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我们读到的尽是悲苦愁绪,显然,李清照借芭蕉抒发思念亲人、怀恋故土之情。
  壮族人民没那么浪漫,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喜爱芭蕉树。
  壮族人民是真心喜爱芭蕉树的。你看那房前屋后、村头寨尾、田边院落,到处都有芭蕉树的影子。毫不夸张地说,壮族人民具有非同一般的“芭蕉情结”。
  壮族人民为何对芭蕉树情有独钟呢?
  芭蕉树的生存能力强,就像大山里的壮族人民一样,从来不管什么“九分石头一分土”,愣是在高山深鼻里编织梦想,在石头缝间栽种童话,在恶劣环境中书写奇迹。壮族人民恰恰看中了芭蕉树的如下特质:易生存,易繁衍,易安家,从不挑剔,从不摆谱,从不怨天尤人。随便往土里一插,随手往墙脚一埋,春风过后,它就冒出嫩芽,几场夏雨之后,它便开始茁壮成长,几乎在一夜之间便把翠绿铺满你的眼帘。所以,壮族人民一见芭蕉,就视为自己人一般,看作姐妹,或称兄道弟,一同安家乐业,一同栉风沐雨,一同开创未来。
  芭蕉树浑身都是宝。肥大的叶子,伸展开去,极像一把梳子,梳理着壮族人民美好的生活。逢年过节的时候,壮族人民习惯把芭蕉叶平铺在木板上,置放食品,比如白斩猪肉、扣肉、腊肉、鸡鸭鹅肉、五色饭、血肠等,散席时用它打包食物,各自带回家去。芭蕉叶大,有喜爱读书的壮族文人便效仿古人,在芭蕉叶上练书习字,传情达意。文字留在叶面之上,情感藏在心灵之中。芭蕉叶的另一大好处是,在路旁随手一摘,便是一把遮阳避雨的伞具。太阳大了,往树下一坐,便有说不出的凉爽与舒适。深红的芭蕉花苞,可以当菜吃,味道独特,相当环保。笔直的芭蕉芯可以做菜也可以做药。就连埋在地下的芭蕉根也可用于充饥或入药。至于那层层叠叠的芭蕉,那可是壮家人日常最芳香可口的水果之一。一个个像浑圆饱满的梭子,一排排像金灿橙黄的梳子,看着都养眼。小孩拿它当上学课间的“营养餐”,老人喜欢用它来酿制醇厚的芭蕉酒,款待嘉宾。
  壯族人民爱把芭蕉比作女子。在很多壮族民间故事中,就有“芭蕉美人”“芭蕉仙子”的传说。传说芭蕉是由一个美丽贤惠的女子变成的,一年四季绿衣翠裳,亭亭玉立。芭蕉一般都是在夜间下雨时开花,开花时,从树冠顶部缓缓斜伸出一个深红色的大花苞,像“红衣炮弹”,它有一种神秘的力度,使得整蔸芭蕉树震颤不己,咿呀有声,听起来像是妇女生产小孩一般。先前在壮乡,凡是有妇女因为难产而不幸去世的,丈夫必须潜在夜里,设法亲睹芭蕉开花的整个过程,芭蕉的正常开花预示着自己妻子的顺利分娩,这样可以尽可能多地消除妻子在阴间的痛苦。当然,活在凡间的丈夫也因此得到一丝安慰,隐隐减轻因他而造成的某种罪孽……还有些地方,会在难产死去的妇人的坟头种上一蔸芭蕉树,让她疲惫的肉体得以乘凉,孤苦的灵魂得以休憩,因为她在难产中挣扎得满头大汗,痛苦不堪。这些传说让芭蕉在壮乡更加有血有肉,深得民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壮族人民朴素的生殖崇拜和可贵的忏悔精神。
  这里还需说明,芭蕉树和香蕉树是有区别的。相比较而言,芭蕉树更高,叶更大,果更肥,性子更豁达。芭蕉喜乡村,香蕉爱城市;芭蕉是村姑,香蕉是美女;芭蕉爱传统,香蕉喜时尚;芭蕉甜在心里,香蕉香在表面……
其他文献
乐业壮族卜隆古歌是产生于广西西北部部分壮族聚居地的一种叙事民歌载体,主要流行于乐业县新化镇磨里村、甘田镇、同乐镇以及邻近的凌云县加尤乡、玉洪乡,天峨县的更新乡、六排乡和凤山县的更沙乡、金牙乡等壮族村寨。其特点是以山歌的形式叙述大自然的形成、人类的存在、生活生产劳作过程、谈婚论嫁、伦理道德和思想观念等。  卜隆古歌有“欢搂”和“欢对”之分,“欢搂”主要出现在人们办喜事的场合。“欢对”主要是青年男女对
期刊
清迈在泰国的地位相当于西安之于中国,这个只有17万人口的古城是泰国的第二大城市,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它在1296年成为古代兰那泰王国的首都,离南边的曼谷700多公里,靠近中国的云南,是名副其实的边城,7个世纪以来一直偏居一隅,自给自足。直到1932年最后一位国王辞世才归顺泰国中央政府。  如果说有200年历史的曼谷是一个漂亮热闹的万花筒,清迈则是盛开在泰北高原的一朵清丽的玫瑰。作为泰国版图上
期刊
田东县义圩镇民间称“七里山区”。  义圩镇地处田东县北部,全镇有11个行政村98个自然屯,居住着壮、汉、瑶等民族群众。“七里香猪”是闻名区内外的珍贵香猪品种。  每年农历三月最后一个圩日,是七里歌圩。这天,田东、田阳、巴马、平果等县的歌手和民众会集中到义圩街唱排歌,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義圩歌圩。义圩地处田东、田阳、巴马三县交界处,是旧时“七里”的中心地带,历来街市繁荣,经贸活跃。七里山区民众擅长唱歌
期刊
在中央民族大学的家属院里,人们常常能看到一位银白短发、精神矍铄而身材略显消瘦的老学者傍晚在散步;在校园里,学生们不时能偶遇他骑着自行车来参加座谈会和处理各类工作事务;在全国各地的一些重要学术会议上,大家还能听到他精彩而有深度的发言。他鹤发童颜,看着好像才步入古稀之年,其实早在2011年,中央民族大学就已为他举办过“从教50年座谈会”;在2016年11月6日召开的“骆越方国研究成果发布会”上,他的学
期刊
花婆,又称“婆王”“花王圣母”等。传说花婆掌管着一座极大的花山,日日忙碌着料理花山上的花。人是花婆花山上的花,她把花的生魂送给谁家,谁家就生小孩。送红花是女孩,叫“金花”;送白花是男孩,叫“银花”。花山上的花长得茂盛,开得鲜艳,人间的小孩就平安成长,身体健壮。如果花山上的花生了虫,小孩就会生病,或有灾难。花婆给花除了虫,小孩的病就会好。花婆在花山上淋花,花湿了水,人间的小孩睡觉也跟着全身冒汗,甚至
期刊
虽然很久没有听到马儿在乡间小路上“嘚嘚”的马蹄声,很久没有看到马儿在山坡上悠闲吃草、打滚的身影,更难欣赏到马儿在田野上咴咴嘶鸣的震撼之音,但是,当“马到成功、车马盈门、金马玉堂、万马奔腾、一马平川、兵强马壮、千军万马”等一大堆抒马、写马、颂马的成语出现在我的眼前时,不免又勾起我对马的思念与柔情。  我生长在广西巴马一个偏僻的乡村,在过去,在“地无三尺平,出门就爬坡”的穷乡僻壤里,马儿不仅是人们唯一
期刊
“月也”是侗音,意为“吃乡食”或“吃相思”,即集体游乡做客,是侗族的一种重要的社交礼仪。侗族某一村寨的男女青年按约定到另一个侗寨做客,期间要举行赛芦笙、对歌等活动。“月也”规模不定,男女老幼均可參加。去做客时,每个人都要身着节日盛装,歌队、芦笙队和戏班子一同前往。主寨以酒肉来款待,宾主白天唱侗戏或赛芦笙,晚上对唱侗歌,共同欢度三至五日。离别时,主寨还要以猪羊馈赠。视收成情况,次年或若干年后,此寨再
期刊
箩筐  竹编的箩筐,人们总是把它编得大大的,一对箩筐可以装上一百斤左右的粮食。  小时候的我,曾模仿大人想挑起满满一对箩筐的东西,但它纹丝不动。大人轻而易举就挑起了,我羡慕不已。其实大人们除了个大、力大,也要憋着股劲儿的,可我没看清他们憋着劲儿时筋腱鼓胀的样子,只看见他们脸上挂着笑,有时还看似轻松地和旁人聊几句,愉悦地打几声招呼。  那时是20世纪80年代初,刚分田到户,村民们喜笑颜开,侍弄属于自
期刊
她力气似乎比我大  在山石嶙峋之间徘徊  牧羊,砍柴  她的背簍装满玉米、猪菜和月光  我喜欢她和泥土一样的肤色  大地般容山纳海的胸怀  那地里生长的  也在她心底生长  我愿意和她分享平凡里的柴米油盐  看她温柔羞涩的脸颊映满霞光  我要用岁月打磨一枚爱情的戒  与她此生划地为牢
期刊
露圩镇位于广西南宁市宾阳县东南部,距县城37公里,离南宁市84公里。全镇总人口39900多人,壮汉杂居,壮族占87%。露圩镇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始建于1937年的露圩镇民兴街(又称老街)至今仍保留原貌,具有壮族骑楼建筑特色,古色古香。露圩镇是宾阳县人民政府确定的壮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基地。是南宁市民委确定的“五言壮欢”传承基地,是南宁市文新广体局确定的国家级壮族歌圩生态传承基地。2017年,广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