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通高校民歌教学不仅要重视声乐技巧方面的训练,更重要的是深入田野,对民歌产生的背景因素进行调查研究,获得第一手资料。只有这样,演唱者才能真正领会民歌的内涵,在表演过程中,充分表现其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田野调查;民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158-1
“民族音乐学本质上是一门以田野考察实践为基石,以客观描述实践为基础,并在此实践基础上开展案头解释性工作的音乐理论学科。”[1]同时,“现存的传统音乐在历史中的演变情况是十分复杂的,它受到朝代的更替、民族的迁徙、人口的流动、文化风气的转变、音乐风格情趣的变化等多方面的影响。”[2]因此,要想把民歌表演得声情并茂,对演唱作品的生成背景进行田野调查是必不可少的。
一、人文地理环境对民歌的影响
“所有民间音乐首先是一种民俗现象,是一种生存境遇的显现,而不是职业化的舞台表演。”[3]不同地域、不同风俗的民歌风格各异,但都与当地的文化背景、民间风俗等因素息息相关。换言之,民歌的歌词内容以及演唱风格都真实地反映当地人的思想感情,从地域、民族、职业等方面反映着劳动者的心声,是他们真实生活的记录者。
(一)民歌的地域性
由于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歌艺术。譬如,由于巴蜀一带山峦重叠,交通运输不便,船只为主要的运输工具,但川江水流湍急,要想完成任务,必须统一节奏,川江号子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号子在演唱过程中,劳动强度小,旋律就比较舒缓,劳动强度大,旋律就高亢激昂。可见,号子的形成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劳动的过程中通过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号子成了劳动人民内心情感的代名词。
再如,客家人多居住在山区地带,长期在山间工作,客家人在唱山歌娱乐的同时,也成为男女双方传达感情的媒介。同时,历史上曾经有好几次中原汉族向南方迁移,所以客家文化是汉族传统文化与岭南土著文化的融合,且客家山歌有情歌、劳动歌、行业歌等多种题材。同样,沿海地区的渔民号子、东北的林区号子、内蒙古大草原的牧歌、高原山地集中的地方山歌等民歌的形成,都与地域性息息相关。
(二)民歌的风俗性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因地而异的风俗特点。当然,全国各地、各民族都有各具特色、广泛流传的风俗歌曲,如在元宵节唱的“灯歌”,端午节赛龙舟时唱的“龙船歌”,中秋节唱的“踏月歌”等季节性的风俗歌曲,还有在婚姻、丧葬、祭祀、礼仪等民间风俗中流传的哭嫁歌、婚礼歌、丧葬歌、祭祖歌、茶歌、酒歌等,这些歌曲都直接反映了当地的风俗习惯。
二、情感表达对民歌演唱的影响
情感表达是民歌演唱的灵魂,不同民歌的每字每句都强烈地突出其地域性的特色,如蒙古族长调、羌族酒歌、苗族飞歌等等,都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要想唱好一首民歌,应当把歌词与该作品的创作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深刻体会作品的情感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表达其思想感情,以求在演唱过程中以情动人,使民歌演唱深情并茂。
否则,缺少真情实感而一味追求技巧的民歌演唱,仿佛丢失灵魂的躯体,难免让观众感到空洞乏味。三、方言对民歌演唱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多语言、多民族的国家,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而民歌又扎根于民间,民歌中的方言不仅是其地方特色的代表,而且直接影响歌唱时的发声、咬字、行腔。脱离方言的民歌演唱,与其原有的风格就会背道而驰。如民歌《走西口》歌词“小妹妹我泪常流……小妹妹我不丢手……走路你走大路”中的“泪”,在演唱时为“Lui”;“我”字在演唱时为“e”;“不”在演唱时为“ba”;“路”在演唱时为“Lou”。如果在演唱时用普通话,效果不言而喻。同样,北方民歌的粗犷豪放、南方民歌的婉转细腻,地方方言在民歌演唱风格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四、普通高校民歌教学的问题
普通高校民歌教学过多注重演唱的气息、音高位置、共鸣腔等演唱技巧,对民歌的产生背景讲解很少。甚至有些学生模仿有些歌手,把其当成权威,把民歌应有的风格抛之脑后,丢掉了民歌应有的特色。
以民歌《茉莉花》为例,在湖南、江苏、河北等地版本都各不相同,在方言、润腔、情感表达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如果仅仅是通过视频,模仿歌手的演唱,结果与民歌原有风格难免会大相径庭。学生通过民歌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同时,地方民歌方言各异,教师要准确掌握全国各地所有的方言并不易,教学中有些方言只能模仿,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演唱的民歌无形之中已经远离了它原有的特点。
五、结语
传统民歌有丰富的演唱技巧和广泛的题材,且“世之腔调,每三十年一变”[4]。对于从事民歌教学的工作者应当对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歌进行田野调查,从“文化价值相对论”的角度出发,对民歌生成的环境进行分析,从而深度认识歌曲的文化背景,不能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地方民歌,应当全面地考虑其音乐形态存在的民族性、历史性、地域性。
从而,在民歌教学中把田野调查与演唱实践相结合,让民间艺人走进课堂,或克服惰性让学生进入田野,对地域民歌进行面对面的接触,感受不同地域“原汁原味”的民歌风格,了解地域文化知识,进而培养学生重视民歌特色的意识,要加强地方方言、情感、润腔方面的学习,而不仅仅是哗众取宠地展示歌唱技巧。
参考文献:
[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增订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1:167.
[2]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10:156.
[3]杨曦帆.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文化人类学视野[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03).
[4][清]王骥德.曲律[A].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四)[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7:37.
作者简介:
郭培杰,山西晋中人,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2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田野调查;民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158-1
“民族音乐学本质上是一门以田野考察实践为基石,以客观描述实践为基础,并在此实践基础上开展案头解释性工作的音乐理论学科。”[1]同时,“现存的传统音乐在历史中的演变情况是十分复杂的,它受到朝代的更替、民族的迁徙、人口的流动、文化风气的转变、音乐风格情趣的变化等多方面的影响。”[2]因此,要想把民歌表演得声情并茂,对演唱作品的生成背景进行田野调查是必不可少的。
一、人文地理环境对民歌的影响
“所有民间音乐首先是一种民俗现象,是一种生存境遇的显现,而不是职业化的舞台表演。”[3]不同地域、不同风俗的民歌风格各异,但都与当地的文化背景、民间风俗等因素息息相关。换言之,民歌的歌词内容以及演唱风格都真实地反映当地人的思想感情,从地域、民族、职业等方面反映着劳动者的心声,是他们真实生活的记录者。
(一)民歌的地域性
由于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歌艺术。譬如,由于巴蜀一带山峦重叠,交通运输不便,船只为主要的运输工具,但川江水流湍急,要想完成任务,必须统一节奏,川江号子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号子在演唱过程中,劳动强度小,旋律就比较舒缓,劳动强度大,旋律就高亢激昂。可见,号子的形成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劳动的过程中通过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号子成了劳动人民内心情感的代名词。
再如,客家人多居住在山区地带,长期在山间工作,客家人在唱山歌娱乐的同时,也成为男女双方传达感情的媒介。同时,历史上曾经有好几次中原汉族向南方迁移,所以客家文化是汉族传统文化与岭南土著文化的融合,且客家山歌有情歌、劳动歌、行业歌等多种题材。同样,沿海地区的渔民号子、东北的林区号子、内蒙古大草原的牧歌、高原山地集中的地方山歌等民歌的形成,都与地域性息息相关。
(二)民歌的风俗性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因地而异的风俗特点。当然,全国各地、各民族都有各具特色、广泛流传的风俗歌曲,如在元宵节唱的“灯歌”,端午节赛龙舟时唱的“龙船歌”,中秋节唱的“踏月歌”等季节性的风俗歌曲,还有在婚姻、丧葬、祭祀、礼仪等民间风俗中流传的哭嫁歌、婚礼歌、丧葬歌、祭祖歌、茶歌、酒歌等,这些歌曲都直接反映了当地的风俗习惯。
二、情感表达对民歌演唱的影响
情感表达是民歌演唱的灵魂,不同民歌的每字每句都强烈地突出其地域性的特色,如蒙古族长调、羌族酒歌、苗族飞歌等等,都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要想唱好一首民歌,应当把歌词与该作品的创作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深刻体会作品的情感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表达其思想感情,以求在演唱过程中以情动人,使民歌演唱深情并茂。
否则,缺少真情实感而一味追求技巧的民歌演唱,仿佛丢失灵魂的躯体,难免让观众感到空洞乏味。三、方言对民歌演唱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多语言、多民族的国家,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而民歌又扎根于民间,民歌中的方言不仅是其地方特色的代表,而且直接影响歌唱时的发声、咬字、行腔。脱离方言的民歌演唱,与其原有的风格就会背道而驰。如民歌《走西口》歌词“小妹妹我泪常流……小妹妹我不丢手……走路你走大路”中的“泪”,在演唱时为“Lui”;“我”字在演唱时为“e”;“不”在演唱时为“ba”;“路”在演唱时为“Lou”。如果在演唱时用普通话,效果不言而喻。同样,北方民歌的粗犷豪放、南方民歌的婉转细腻,地方方言在民歌演唱风格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四、普通高校民歌教学的问题
普通高校民歌教学过多注重演唱的气息、音高位置、共鸣腔等演唱技巧,对民歌的产生背景讲解很少。甚至有些学生模仿有些歌手,把其当成权威,把民歌应有的风格抛之脑后,丢掉了民歌应有的特色。
以民歌《茉莉花》为例,在湖南、江苏、河北等地版本都各不相同,在方言、润腔、情感表达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如果仅仅是通过视频,模仿歌手的演唱,结果与民歌原有风格难免会大相径庭。学生通过民歌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同时,地方民歌方言各异,教师要准确掌握全国各地所有的方言并不易,教学中有些方言只能模仿,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演唱的民歌无形之中已经远离了它原有的特点。
五、结语
传统民歌有丰富的演唱技巧和广泛的题材,且“世之腔调,每三十年一变”[4]。对于从事民歌教学的工作者应当对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歌进行田野调查,从“文化价值相对论”的角度出发,对民歌生成的环境进行分析,从而深度认识歌曲的文化背景,不能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地方民歌,应当全面地考虑其音乐形态存在的民族性、历史性、地域性。
从而,在民歌教学中把田野调查与演唱实践相结合,让民间艺人走进课堂,或克服惰性让学生进入田野,对地域民歌进行面对面的接触,感受不同地域“原汁原味”的民歌风格,了解地域文化知识,进而培养学生重视民歌特色的意识,要加强地方方言、情感、润腔方面的学习,而不仅仅是哗众取宠地展示歌唱技巧。
参考文献:
[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增订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1:167.
[2]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10:156.
[3]杨曦帆.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文化人类学视野[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03).
[4][清]王骥德.曲律[A].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四)[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7:37.
作者简介:
郭培杰,山西晋中人,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2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