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bob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成教育本是德育范畴的概念,它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还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其要旨即在于要让学生通过养成教育而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继而借助此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语文学习能力及水平。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时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以为教育可以把学生所需要的全部给他们,学生出了学校再不用自己探讨追求了。这种认识是根本不对的。”叶老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学生在学期间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本文所说养成教育是指在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习惯养成,运用诸多方法激发中学生写作的兴趣与热情,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一.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
  当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作文教学课堂上死板呆滞的状况。一方面,从初中到高中,语文老师怕上作文课,因为上不出彩;学生们也怕上作文课,因为写不出文章。有的老师称学生写作文为“挤牙膏”,事实上作文课就是大多学生的“炼狱”,让他们饱受折磨。另一方面是,写作教学偏离本位。语文教学的目的如果说得简单些,或者说到本质上,就是培养学生运用母语熟练听说读写的能力,而我们的写作教学已经严重偏离了这个本位,一味追求应试,却忽略了作文的个性化和真实性,失去了作文教学的生命化和鲜活化。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当下的写作教学中已经看不到生活的激情,变成了生活是生活、作文是作文了。学生作文中的假大空话更多而真实的生活感悟更少,没有生活感悟,对作文就更加失去了兴趣,从而走向了恶性循环。
  二.运用养成教育的中学写作教学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决定了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这些习惯的养成不仅对学习语文、获取各种知识、提高思想认识有较大的帮助,对一个人的成才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应当结合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然后延伸到课外,在课外的学习过程中加以强化和巩固,以形成良好的习惯定势。
  2003年4月教育部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表述是,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展·创新”5个方面获得发展。这恰恰说明了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语文素质的养成。而语文素质中的写作能力即是指语文的表达能力。
  三.写作养成教育教学策略
  1.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才能在写作的教学中激发写作的兴趣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在日常作文训练中钻研命题的趣味性。让学生真正体味到写作的乐趣,发自内心的想要去表达,就要在作文的命题上花上一番功夫。命题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必要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命题,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不要限制,做到顺其自然,让他们写平时自己最喜欢写的东西、感悟最深的东西。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水平肯定能够提高。
  第二,让学生知道作文要张扬自己的个性,要把自己个性最鲜活的一面展现在作文里面。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你关注的话题和热点是什么?让学生谈生活,抒发性灵,不要人云亦云,陶行知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当学生在文章中表达了属于自己的智慧时,是有成就感的,这比反复的死板作文写作训练效率高得多。
  第三,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激励学生。一篇文章不好,并不能说明其中毫无闪光点,甚至遣词的闪光点都可以是老师鼓励学生的理由。老师在写作教学中创设宽松的、和谐的写作环境,让学生在此环境中任意驰骋,天马行空,标新立异,热情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创作潜能才能得到发挥,个性才能得以张扬。
  2.强化个性训练
  众所周知,中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学习缺乏自觉性,尤其是写作的自觉性,因而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养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除了传授课本知识之外,更重要的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加强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具体说来,就是在写作教学中反复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要求他们在写作时打破思维定式。打破思维定式的表现在于敢于反弹琵琶,即对生活中似乎早已有定论的东西提出异议。敢于反弹琵琶,就要学会分析,求新求异。此外还要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联想能力是写作最主要的素质之一,也是创新作文的重要前提。要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意识到,联想能够拓宽思路,通过联想才能使文章如虎添翼。
  
  陈红功,教师,现居江苏江阴。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