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式”校本培训:立体护航新任教师专业成长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fan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传统新任教师培训方式的规范化程度和培训实效性不高等问题,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同声小学以“创设情境”为核心、主动参与为导向,从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保障体系等方面系统构建“浸润式”校本培训模式,有效引领新任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升。
  关键词 新任教师培训;“浸润式”校本培训;做中学;建构主义;情境认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1)03-0041-0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量“新移民”给迁入城市带来了更多的入学需求,这样的入学需求又进一步加剧了对中小学教师的整体需求。近年来,广东省佛山市大量新建和扩建公办学校,以满足新迁入市民子女的入学需求,大量新任教师扩充进教师队伍。但新任教师教学经验和能力的不足导致区域内教育教学质量出现不均衡现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区教育的更优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新任职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佛山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新任教师成长的政策,并鼓励各校充分利用本校优秀教师、骨干教师资源,对新任教师进行校本培训。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同声小学(以下简称“同声小学”)在新任教师校本培训的实践中,有效推进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探索出“浸润式”校本培训新模式,以较少的投入较快速地提高了本校新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一、聚焦需求:发现传统新任教师培训方式中的问题


  为了给新任教师提供更好的校本培训,同声小学系统回顾和分析了学校已有的新任教师培训体系与内容,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师徒帮带式培训侧重于被动的模仿学习,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帮带计划和内容不具体、缺乏系统规范的管理保障体系及评价考核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此外,教育经验的代际传递没有固定的范式,较依赖个人经验,对新任教师的学习能力要求比较高,新任教师因已有经验的限制,很难将“习得性知识”转化为内生的“实践性智慧”。
  其二,校本研修主要以同课异构为主,新任教师与老教师对同一节课进行不同的解读和执教,上课与评课分开进行,缺乏实践场地中师徒间和与优秀教师群体间的多维互动。
  其三,讲座式培训大多以理论或经验分享为主,新任教师多被动倾听,无法调动起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难以将他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实践能力。
  其四,集体备课大多以一位教师主讲、其余教师参与讨论的方式进行。这样的集体备课存在个体智慧大于集体智慧、关注共性忽视个性、关注“课前”忽视反思等弊端,无法高效助力新任教师快速提升专业能力。

  区别于传统的被动式培训,“浸润式”校本培训的本质是以被培训者为中心,依据知识获取的规律,设置目标导向清晰的特定情境,辅以不同维度的培训内容及评价体系,使被培训者在人为设计的环境中获取经验、提升能力。“浸润式”校本培训中,培训者转变为引导者和情境设计者,在被培训者获取经验的“体验-构建-循环”的试错过程中扮演观察者和评价者的角色。通过情境模块“优化-量化-评价”的过程,逐步推动新任教师校本培训过程的规范化,提高新任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三、引领发展:全方位构筑“浸润式”校本培训模式


  1. 以专业素养和必备能力确立培训目标
  基于对新任教师培训过程的內容细化与步骤分解,我校认为可将教师的专业核心素养大致分为“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探索创造”三个层面,将教师个人能力概括为“模仿再现”“逻辑推演”“情景迁移”“批判反思”四个维度。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层次的素养需求培训不同维度的能力,分梯度层次培养新任教师。如图2所示,第一层次,专业知识的积累主要与模仿再现和逻辑推演能力有关;第二层次,职业技能的提升主要与逻辑推演、情境迁移能力有关;第三层次,探索创造素养形成主要与逻辑推演、情境迁移和批判反思能力相关。三个层次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共同组成“浸润式”校本培训的总体目标,为不同培训模块中的情境设计指明方向。

  2. 以文化认同、制度理解、课堂实践架构培训内容
  为避免培训内容的形式化及随意性,“浸润式”校本培训的内容充分结合新任教师自身的发展需求、学校及各学科对任课教师的需求,并以优秀教师的成长经验为借鉴系统制定,主要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
  一是文化认同。主要包括学校的文化根基、办学理念等内容,利用“新任教师破冰行动”“全体教师团建”“校园文化参观解读”“办学纲领解读”等活动形式实施“文化浸润”,让新任教师快速融入校园生活、融入教师集体,建立教师对自身角色的认同感与集体归属感。
  二是制度理解。主要聚焦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我校将学校的常规教育教学管理、安全、人事、考核评价制度等进行汇编,形成《同声小學新任教师“浸润式”校本培训制度手册》,发放给任新任教师进行自学了解,同时在具体情境中辅以导师帮带、备课组长引领等方式,对新任教师进行“文本自修-理解内化-实践运用”三个层面的“制度浸润”。
  三是课堂实践。主要围绕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以下三个环节快速提升新任教师的教学能力。首先是“情境浸润,独立尝试”环节,导师要为新任教师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新任教师浸润在导师的课堂中进行观摩学习,领悟导师课堂中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完成,学习导师在教学设计、师生互动、课堂管理等方面的安排与操作,再尝试独立备课形成教案初稿。随后进入“团队互研,互助实践”环节,新任教师借助优秀的团队资源,在备课组中相互研讨,调整自己设计的教案初稿,尝试模拟上课。最后,在“反思内化,形成能力”环节,团队集体反思课例的优缺点,新任教师在导师团的指导下二次修订教案,形成个人精品教案,再次换班上课,进一步熟练课堂教学流程。
  3. 以系统部署和专业评价完善培训保障体系
  (1)系统部署培训推进流程
  为确保新任教师校本培训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校建立了自上而下的层级管理体系。其中教学副校长为各学科统筹责任人,教导主任、教研主任为第二层次监管责任人,学科组长和备课组长为第三层次落实主体、评价责任人,导师为第四层次实操责任人。“四级梯队式”的保障体系分别从培训的指导思想、导师团队的选拔和组建、培训时间的保障、培训内容的确定、新任教师的考核与评价等方面确保培训的扎实有效。
  指导教师的选拔方面,我校坚持师德师风为重原则,同时要求导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帮助新任教师减轻培训焦虑。导师团成员需明确具体责任,形成“教学及教学管理导师-备课组长-学科组长”为一体的培训团队,分别从“教育教学情境具体指导”“教学目标及方向把控”“教育理念渗透”三个层面对新任教师进行专业能力的全程指导与跟踪。
  (2)完善培训的全过程评价
  一是现场评价。新任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备课、听课、评课、上课,导师团给予即时性评价,评价重点在新任教师对所学技能的领悟及应用发挥水平上。二是过程性评价。为使评价更加规范,我校编制了《同声小学新任教师“浸润式”校本培训学习手册》,规定新任教师需完成的各项培训内容和具体要求,并附以培训心得及导师评语。通过实时跟进的过程性评价,聚焦新任教师的培训进程,对培训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与考核,确保培训的有效性。三是总结性评价。对新任教师的总结性评价是多元评价,结合新任教师的个人反思性评价、导师评价、备课组长评价、科组长评价等,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新任教师参与“浸润式”培训的成果进行客观全面的总评。
  (编辑 杨晓梦)
  注释:
  ① 本文系广东省佛山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成长专项课题“小学语文新任教师‘浸润式’校本培训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9qnzx067)的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且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地名文化是重要的综合型教育资源,它不仅具有作为教育资源的特征,更具有多样的教育价值。首先,地名文化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地理素养、拓展学习者的历史素养;其次,地名文化有利于提升学习者的文化常识素养;再次,地名文化有利于深化学习者的思想政治素养;最后,地名文化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综合能力。基于以上特征及价值,地名文化不仅可以作为综合型教育资源进行应用,还可以作为分科型教育资源进行应用,特别是作为校本、地方课程教育资源的应用。此外,地名文化作为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具有极
摘要教师培训是促进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通过制定区域0-3年教师专业标准,设计定义0-3年教师专业成长培养计划,勾勒新教师专业成长坐标系,使教师培训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教师发展专业标准进行的评价结果多元反馈,使精准指导成为可能,使新教师培养形成完整闭环。  关键词 新教师培训;教师专业标准;0-3年教师;教师评价;“起航奖”;西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自我观与攻击行为密不可分,本研究首先介绍自恋与自尊——作为自我观的主要表现形式的区别与联系。其次,介绍攻击行为的概念与发展趋势。深入对攻击行为进行理论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父母评价方式对儿童自我观形成的重要作用。最后,据此提出改善攻击行为有效的教育对策,以期为日后儿童不良行为的发生起到良好的预测作用并能把握最佳干预时机。
2020年9月,我参加了陶西平先生追思会,心情很激动。当时,我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我们为什么要缅怀和纪念陶西平?  我的回答是:因为他是这个时代的英雄!  我们大家都承认,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但同时我们也认为,没有英雄人物的引领,人民也只能在黑暗中继续摸索。陶西平就是京城校长们心中的那位英雄—时代的英雄!几十年来,他引领着京城乃至全国的校长和教师们,书写着京城乃至全国现代教育的历史。郁达夫在鲁迅纪念
期刊
在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学界掀起了关于海洋教育的研究热潮,吸引了多位海洋和教育领域的学者产出大量成果,知识图谱可以直观地揭示出中国海洋教育研究的发展概况与理论前沿。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和知识网络分析工具CiteSpace对2005-2019年CNKI数据库检索出的561篇海洋教育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从核心作者、机构、发文期刊以及高被引文献等方面,揭示中国海洋教育的热点、现状及趋势。通过分析得出,中国海洋教育研究的历史趋势为波动上升式。经过不断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多名核心作者、核心研究机构以及核心发文期刊。通过对海
民族文化进校园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形式,也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具有积极作用。然而,民族文化进校园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尺度”的缺失。新时代民族文化进校园应同时满足四个基本的教育尺度:知识科学尺度、公民身份尺度、文化民主尺度和个体心理尺度。知识科学尺度,即知识内容上保持地方性知识和普遍性科学精神的通融,批判性地对地方性知识进行文化选择;公民身份
本研究基于深度访谈,对福建省厦门市“农二代”大学生的早年家庭教育和成年创业的生命历程进行田野研究。在“传递—整合”的分析框架下,首先讨论父代教化子代;其次讨论子代通过创业实践反馈这一教化;最后讨论两者互动如何塑造多元创业性格以适应现代市场要求。研究发现,原生家庭养成呈现乡土传统和理性开放的二元结构,塑造了子代的人格二重性,培育了“农二代”面向创业的性格类型,并对其未来的企业家精神产生深远影响。研究贡献一是认为“农二代”家庭教育的二元结构对培养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创业人才具有促进作用;二
“双一流”建设明确了民族高校内涵式发展方向,学生的满意度评价成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本研究结合服务质量感知模型(SERVPERF)和满意度模型(EPSI)构建高等教育满意度模型,分析民族高校学生满意度的影响路径及关系,并以民族属性为调节变量进行调节效应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现有高等教育满意度处于较高水平,少数民族学生对教育服务的评价和满意度要显著高于汉族学生;学生个人发展增值比教育感知体验对满意度的影响更大,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学生对教育服务的感知体验最终通过实现个人发展增值来影响满意度评价。基
摘要制定教育2035规划和“十四五”规划,需要对加速演进中的百年变局有纵深观察和理性思考。自然突变因素、技术革命因素、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因素、中国的复兴和崛起因素等,将持续影响中国和世界。中国要把握时代机遇,潜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培养好自己的人才。中国教育应该对新时期教育宗旨、教育思想、课程体系、技术应用、教学平台、教学方式、教师素养、教学关系、家庭教育和教育评价等进行深入反思,把握教育发展良机。  
当下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和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使农村学校的发展改革面临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到底要办什么样的农村学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在农村学校工作的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并试图在办学实践中解答这些问题。2018年7月,我被调至北京市房山区岳各庄中学(又称“北京育才学校房山分校”)担任校长。这所学校扎实的课堂教学改革、出色的教学质量和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都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面对这所熟悉又陌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