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寒地区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创新与实践

来源 :水电站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n_a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是世界筑坝史上一次重大的技术创新,具有施工速度快、节省投资、机械化程度高、适应性强、绿色环保等优点,倍受世界坝工界青睐.随着相关施工工艺技术研究和实践探索,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持续不断地创新与完善,向着质量安全更加可靠、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本文详细阐述了新丰满大坝建设过程中的实践与创新,以期能够给其他类似工程建设、施工和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为提高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和大型水电站重建项目建设起到一定的实践探索作用.
其他文献
“风格”是建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欧洲语境中关于风格概念的丰富文献揭示了它是一个持续变化的、复杂和难以界定的概念,各个时期不同国家的建筑师和理论家都有不同的理论阐释.文章通过对原始的一手文献以及当代最重要的建筑理论家的相关研究对欧洲18世纪以来的风格概念进行梳理,力求尽可能准确地还原并区分18世纪到20世纪初的风格概念.文章关注如下三个重点和转折:一是从“修辞性”到建筑的“多元风格”,二是风格与民族国家的身份建构,三是对“风格化”的超越.
后工业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工业社会的日益衰退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越来越多的现当代工业厂房、工业区面临转型更新的要求.是推倒重来,还是保护改造?在经济发展的强力推动下,如何能够既努力留住曾经辉煌的工业时代记忆,又成功实现功能的转型提升与活力赋能,实现由工业建筑向复合建筑、由工业区向生活街区的华丽转身,是必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彭浦机器厂曾经是中国现代工业中心城市——上海的代表性厂区,文章通过对其转型过程中保护与更新规划设计的研究,探索中国现代工业遗产保护与有机更新之路.
城市中的“垃圾空间”作为城市精密技术路线的终点,记载了人类生活的另一个方面.当这些承载垃圾的空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交集的时候,一种重新梳理和界定城市的可能性就会产生.文章通过对垃圾回收空间的分析,探讨这些空间内的艺术和人文潜力,并且建议一种更丰富多元的城市存在.
现代建筑学教育自20世纪初期漂洋过海,在中国生根.百年动荡中,其发展之路并非坦途.对于建筑之美,因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总会被冠以相异的标准.曾经特殊的年代中,谈论“美”更是成为禁忌.这一在今日看来是现代建筑学核心性却又是基础性的问题,曾经却令人迷惑.相较于改革开放后“补课式”引入与系统性出版的“建筑理论译丛”和“国外著名建筑师丛书”,由建筑师自发完成的课题引进和译著工作可谓克服了万般艰辛,但又昭示了现代中国建筑学教育终将迎来光明未来.
期刊
近年来,中国保护传统文化的政策导向引发了建筑行业对传统的重新关注.在此背景下,如何定义传统,如何理解传统与当下及未来的关系,成为建筑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议题.2021年6月,清华大学出版社推出了由黄华青、梁宇舒两位青年学者翻译的《建成环境中的传统:“真实”、超真和拟真》(Traditions:The“Real”,the Hyper,and the Virtual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该书的作者奈扎·阿尔萨耶(Nezar AlSayyad)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荣休教授,“国际
期刊
本文以国内某大型水电站进场交通隧道洞口钢筋混凝土异型棚洞的结构设计为工程背景,建立各向同性的混凝土塑性损伤实体模型,在设定工况条件下,采用ABAQUS有限元仿真模拟软件对该异型钢筋混凝土棚洞的结构荷载响应进行分析;同时,提取了最不利截面上的弯矩、内力等,按照规范要求,对设定的梁截面进行正截面承载力、斜截面承载力、裂缝宽度三方面的验算,并将计算结果与原设计图纸中的相关参数进行了对比分析,对该钢筋混凝土异型棚洞结构配筋进行了适当的优化设计,此方法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施工仿真是高拱坝浇筑过程系统分析的重要手段,将计算机仿真过程中的内存对象与磁盘或数据库中的数据对象,建立对应关系的持久化方法,可用以保存、分发和恢复仿真对象,是动态仿真、中继仿真、分布式仿真的基础引擎.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将仿真过程中所涉及的大量系统状态信息保存到数据库中形成系统快照的持久化算法.内容包括持久化环境构建,即:在类对象中保存与之对应的数据表名,并保存类属性与表字段的对应数据类型,进而实现仿真对象实例数据导出、仿真对象实例从数据库恢复等功能.某高混凝土拱坝浇筑仿真系统中的运用验证了该算法的可行
为推动集成项目交付(IPD)在我国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结合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基于IPD的核心原则,建立了装配式建筑IPD应用框架,该框架要求在设计阶段进行多参与方协同设计和协同深化设计,以消除后续生产、施工阶段潜在的预制部品部件重新生产、返工和设计变更风险;在施工阶段基于末位计划系统进行进度管理,提升进度计划的可靠性;全过程使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作为协同工作的辅助工具.对实际工程项目及相关参与方的调研表明,该框架具有先进性和可操作性.
本文采用基于CATIA+ANSYS Workbench平台的一体化、参数化的水力学仿真试验+“ANSYS Mechanics结构计算”+“仿真建造”+“三维交付”的方法,对两河口水电站竖井旋流泄洪洞一体化设计技术进行了分析,实践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解决传统设计过程存在的竖井螺旋式水流水力学指标难分析、竖井与上下平段结构表达不够清晰且难指导现场施工等问题,以期对类似工程有所借鉴.
某水电站2013年开始筹建,2015年底核准开工,2020年8月首台机组顺利完成72 h试运行,正式并网发电.水电站正常运行后,考虑生态、环保及地方经济发展要求,施工临时用地需进行土地复垦.对此,本文对其复垦区临江侧岸坡进行了塌岸预测,并提出了岸坡治理措施建议,为复垦区设计治理提供了必需的地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