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也有了MP3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ls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别看奶奶今年已有85岁的高龄了,仍然神清气爽,人老心不老,如今特别对现代高科技产品充满了好奇。
   上个月初,奶奶也忽然聊发少女狂,也想拥有一部MP3,以体验一下随时能欣赏京剧的方便。虽然说里家已经有了一台立式音响,可奶奶称:这种固定大家伙好是好,可里面播放的京剧不是那么多,难以过瘾,二又经常插播广告,影响兴致,三是到外面散散步就没得听了……于是好几次转弯抹角总在爸爸耳边说:“隔壁老赵给他老妈新买了一部MP3,对面大妹给她公公添了一部MP3,可自己还没有。”爸爸听得多了,觉得有点烦,大前天就直截了当地对她说:“我的老妈也,你老人家也没有必要用这玩艺,要听京剧,打开家里的音响不就行了呗?”一听这话后,奶奶立即就不高兴了。嘿,瞧:这年纪大的人使起性子犯起脾气来就像个孩子似的,嘴巴噘得老高,家里如果有电话来,她不再像往常一样抢着去接,而是干脆不理睬了,索性就正襟危坐在屋子外面,任凭电话铃怎么响。爸爸一看老人家这副模样,于是次日就花费了几百元钱就给她买了一部MP3,并要我立即从网上下载10来曲传统京剧唱段,手把手地交给了她,老人看了这拇指般大的小不点儿,布满皱纹的脸笑开了,就像朵盛开的菊花。
   奶奶自打有了MP3,就乐颠乐颠的,缠着我教她怎么使用。奶奶学得还真快,一会儿就能闭着眼睛欣赏《苏三起解》,一会儿摆弄着兰花指跟着哼《贵妃醉酒》,一会儿拍着手连连叫“妙”……儿后还喜形于色地分别拨打电话给三位姑姑:“闺女啊,这下你老妈可有耳福了,这小不点真是方便得很哪,你老妈随时能听那些京剧啦,这下没广告打搅了,往后上你家来,这路上耳朵也不会闲着了……”
   奶奶常常喜笑颜开地拿着MP3和她那些老姐妹们炫耀着说:“这玩艺儿用熟了,我还琢磨着和孙女学学上网呢,把网上那些好听的京剧儿全装到这小不点儿里,二是和我那在外地上学的宝贝外孙面对面地说话呀,我在孙女的电脑上常看见他了,那一举一动的,就和站在跟前一个样,我在电脑前一站,他在那边又看见我了,这小不点儿真神奇着哪……”
  有了MP3的奶奶,俨然就像一个获得宝贝的的小孩。是啊,如今的老人可真是赶上好年头了。
其他文献
一向性格开朗的老张,最近一段时间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变得情绪低落,沉默少语,而不愿与人交往,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老张即将到60岁了,已届退休之龄,特别反感人家说他老,如果谁说了,他就跟谁“急”,弄得同事之间关系紧张,老张本人也痛苦不堪。  进入退休年龄,不少人会像老张这样,我国心理学家称之为“灰色心理”,它实际反映了中年人向老年人的过渡阶段中心理上的失落感。那么,怎样克服准老年人的“灰色心理”呢?心理
期刊
     
期刊
“黄昏”心理是老年人一种常见的负性心理,其通常表现为“情感消沉,精神退变”,是一种有害身心健康的“不安定因素”,需要通过自我调适来加以消除,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黄昏”心理及调治方法。     冷落遗弃感   有的老年人退休后,觉得失去了工作,失去了权力,生活中没有了迎来送往的热闹,觉得不能再在职权的舞台上“操作表演”,心里便会产生萧条冷落之感,这种失落的心理缠缠绕绕,挥之不去,如同被人抛弃后那种难受
期刊
越老越爱玩,越活越年轻。金华市区天龙南国社区,有一位人称“老顽童”的可爱大爷卢岩新,他的几手绝活让很多人都连连称奇。他每天要花上一个小时玩“浮针”,就是将绣花针浮在水面上并摆出各种造型。除此之外,他还能用筷子提米,二人转里的转手绢也耍得很溜。  老人在家中现场展示绝技:蒙着眼睛往一字排开的6只碗里撒绣花针,一分钟之内他可以使近百枚绣花针浮在碗面上;将米倒进杯子里,同时插入一根筷子,他用手一压米,然
期刊
上午九点多钟的故宫神武门前广场,洒满阳光,和风阵阵。在往来的人群中,有一人脚穿轮滑鞋,穿梭滑行在稀疏的人群中,时而正滑时而倒行,有时还向后抬起一条腿做个漂亮的“燕翅”动作。在滑行中,他还不时地弯下腰捡起零落在地上的饮料瓶、废纸等东西。  记者上前一看,原以为戴着鸭舌帽动作轻灵矫健的是名小伙子,没想到竟是一位身高1米7左右、体态偏瘦、看起来很干练的老人。  十点多钟,老人坐下来休息,摘下了捡垃圾时戴
期刊
现在广泛流行的一种街舞类型“Hip-Hop”,年轻人都知道,它包括说唱、涂鸦、街舞、街球等等,起源于美国街头黑人舞者的即兴舞蹈和说唱表演。其实,我国民间艺人也有历史悠久的即兴说唱表演形式,那就是“快板”,象什么对口快板、仨人快板、群口快板、配乐快板等等,都是见景生情,口头即兴编词的。演唱者是看见什么说什么,随编随唱,抒发情感,而且必须要做到“三快”,那就是眼睛看的快,脑子编的快,嘴里唱的快。咱们今
期刊
在川流不息车来人往的马路自行车道上,一个皮肤白净,穿着时尚,脚踏小轮健身自行车的老太太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观望,猜测着她的身份。   向附近的人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她很有名。老太太姓姜,今年66岁了,住在蜀山区长江西路邮电新村。     活得轻松,活得健康     别看老太太66岁了,可人老心不老,退休后的生活过的充实而精彩。老太太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人活活精神,活到老,学到老,人生短暂,要活得轻松,活得
期刊
闽西北山里生活着一位105岁的老婆婆童希珠,她55岁的孙子江明金说:“我奶奶主食是地瓜、豆类,平时以茶为伴,喝的是绿茶,家里开发了400亩茶园,每年都要给奶奶留存15公斤好茶,没茶喝,奶奶就难过。”   喝茶有益健康,这并不是什么新闻,但年均15公斤茶喝到了105岁,这两个数字就是新闻了。童老婆婆住在闽西北泰宁县大龙乡张地村海拔千米的半山腰。老人能够如此高寿,原因肯定很多,除了生活在泰宁山清水秀之
期刊
只有一年多私塾文化的普通家庭妇女杨玉文,以八旬高龄用两年的时间写出20多万字的书《鬼子来了》,因此成为牡丹江市的知名“作家”。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杨玉文不但记录了一段真实的民间历史,她身上的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将时刻激励着人们。     八旬老人笔耕两年,自费出书     2008年6月18日,看到记者来访,满头银发的杨玉文老人十分高兴。老人的耳朵有些背,但言语思路却很清晰。一说起出书,老人
期刊
家住京城宣武区的李老太这几天很是“忙碌”,她对前来采访的记者津津乐道:“平日里子女都非常忙,孩子再有孝心也没有时间。这几日儿女们放假休息,考虑到我的身体状况,全家一致决定自驾车到京城的景点或郊区走一走,逛一逛。这是以前我连想都不敢想的事,生活真是越过越好。”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说来也怪,平常不是这不舒服就是那里难受的老人家,连着几日的闲逛,不仅精气神健旺,热情还很高,这不,老人家又为明日的活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