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举万变 其道一也

来源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liu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也是中考必考点。主要有三种考查方式:一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二是根与系数的关系;三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重点在于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下面针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从教材例题出发,结合中考题变式,进行剖析。
  例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2页)求下列方程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x2 2x-5=0。
  【解析】该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分别写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值a、b、c,利用韦达定理可得x1 x2=[-ba],x1·x2=[ca]。
  解:设方程x2 2x-5=0的两根分别是x1、x2,
  ∵a=1,b=2,c=-5,
  ∴x1 x2=[-ba]=-2,x1·x2=[ca]=-5。
  【点评】对于“给定方程,求根”的问题,“给定方程”就是“给定系数”,掌握根与系数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变式 若方程x2-6x 8=0的两根是某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长,则斜边长为 。
  【解析】方法不一,首先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得到x1 x2=[-ba]=6,x1·x2=[ca]=8,接下来,可以利用完全平方公式求出x12 x22=(x1 x2)2-2x1·x2。我們还可以利用配方法或因式分解法求出x1,x2的具体值,再利用勾股定理求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
  解:设方程x2-6x 8=0的两根分别是x1、x2,
  ∵a=1,b=-6,c=8,
  ∴x1 x2=[-ba]=6,x1·x2=[ca]=8,
  ∴x12 x22=(x1 x2)2-2x1·x2=62-2×8=36-16=20,
  即斜边长为:[x12 x22]=[20]=[25]。
  【点评】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完全平方公式、勾股定理的应用,以及因式分解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同学们还可以尝试不同方法,如求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具体长度,本题依然可以迎刃而解。
  除了以上不含参数的一元二次方程,中考数学常常聚焦于含参数的类型。
  题型一:含参数的一元二次方程中,已知方程的根,求参数。
  变式链接 已知3是关于x的方程x2-4x m=0的一个根,则m= 。
  【解析】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定义,可以将3代入方程中得到关于m的一元一次方程,然后求出m即可。
  解:把3代入方程中得,
  32-4×3 m=0,
  解得m=3。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3。
  【点评】本题考查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定义。我们可以直接将3代入方程,从而将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关于m的一元一次方程,体现“转化”的思想。
  题型二:含参数的一元二次方程中,已知方程两根的关系,求两根的值。
  变式链接 设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x2-mx-6=0的两个根,且x1 x2=5,则x1= ,x2= 。
  【解析】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结合x1 x2=5可得出m的值,将其代入原方程,再利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即可得出结论。
  解:由题意得,
  x1 x2=[-ba]=m,
  ∵x1 x2=5,∴m=5,
  ∴原方程可化为:x2-5x-6=0,
  解得x1=6,x2=-1(顺序可交换)。
  【点评】解决该类问题时,重在把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式,借助“桥梁”m和两根的关系,将原方程转化成不含参数的方程,进而求出方程的解。
  题型三:含参数的一元二次方程中,已知方程的一根,求另一根和参数值。
  变式链接 已知方程x2-6x m=0的一个根是2,则它的另一个根是 ,m的值是 。
  【解析】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根据两个根的和等于一次项系数与二次项系数的比的相反数,可求出另一个根;再利用两个根的积等于常数项与二次项系数的比,可求出m。
  解:设x1,x2是方程x2-6x m=0的两个根,且x1=2,则
  2 x2=6,2·x2=m,
  可得x2=4,
  ∴m=2·x2=8,
  即m=8。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4,8。
  【点评】本题考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掌握关系式,分别确定根的值以及参数的值,便可得解。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致远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迎来了春季的滋润万物,唤醒了夏季的生机勃发,捧起了秋季的成果丰硕,铺垫了冬季的凛凛朔风。人生四季,笑看春禽凫水、夏荷招展、秋叶飄飞、冬雪弄舞。拼在一起,构成了一生充实的努力。  暮夏渐逝,蝉声稀寥。  总有那么多打击与失落,萦绕左右。我独自前往图书馆,寻找一丝慰藉。  穿过一片花径,蝴蝶斑驳的身影早已遁形。它们的翅太过软弱,是经受不住一阵阵的朔风的。而那些身影,仍然在低飞着,交流着晚来花朵的讯息。
作为小说家、散文家的池莉的《池莉诗集·69》,不是用来证明她也是一位诗人——诗人无须证明——也不是给众人用来验证并顺便感叹“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异口同声中既不会有诗,也不会有远方;或者说,异口同声是生活中的最大的“苟且”。池莉曾把我们这个时代迅疾蔓延的套话、行话斥之为流行病专业中的“鼠疫霍乱”,其实也就是语言中丛生的毒瘤。它们正是诗人要抵抗和瓦解的;也正是势不可挡的它们,一再让诗
孩子像小河,歌唱着向前奔流,而父亲便是那河岸边巍然屹立的青山,永远静静地注视着小河前行。偶尔,也会拦下孩子过急的脚步,提醒他们慢下来,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我只想独步在流转的时光中,静静聆听你老去的声息。  偶然在整理书本时,翻到一张泛黄的旧相片,经过岁月的洗礼,已变得斑驳。我好奇地细细端详,原来是多年前与父亲一起练习书法的留影。上面的我咧着豁牙的嘴巴,脸被墨汁涂成了小花猫。身形魁梧的父亲看着我,
布满灰尘的旧书,有一张照片从中飘落。我俯身拾起,记忆的闸门蓦然开启,宛如时光倒流。  蝉躲在被骄阳晒得耷拉着脑袋的树叶底下,欢快地唱着那首永恒的旋律《夏的主打歌》。柏油公路上的沥青似乎被烤融化了。空气干燥得很,仿佛只要划一根火柴,就能点燃。  七十个穿着并不合身的迷彩服的“新皮蛋子”,正如临大敌地看着已折磨了他们三天的“呆头鹅教官”,没有一个人对他有好感。  “稍息,立正,一千米长跑准备……”教官
我喜欢柳宗宣诗里的流畅。他写喜悦是流畅的,他写滞重也是流畅的;他写雨和火车是流畅的,他写夏日和夜色也是流畅的。那是一种人生百般历练之后的境界,犹如钢在火焰里端坐过,在盐水里淬过,蹿起一阵青烟,袅袅而去:  熟悉的夏日像一个穷亲戚  打开了门,送来去年的扇子  水壶与阴凉;风翻阅着  屋前的桑树叶片的反面  的灰光。风在传送热浪  我们关闭门窗,把热气挡在  正午的屋外。…… (《夏日时光》)  流
星河逆转,斗转星移。古往今来,无数人不甘平凡,以同一种力量默默完成同一份伟大的事业。  宋代·独自登楼忧国  岳阳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看着这里壮观的景致,有人“感极而悲”,有人“喜洋洋”。而范仲淹则不同,他独上高楼,望江中水流交冲,观天上风云变幻,由“小我”上升至“大我”,想的不是个人的名利得失,而是国家的生存大计,抒发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感叹道:“微斯人,吾谁与归?”此刻,我多么想穿越回去
技法指点   修改润色,是作文升格的必由之路。同学们面对习作修改润色时,常常存在以下不足:只着眼于字句修改,对一篇文章整体材料的选择和思想内容的表达等方面不够重视,也不太关注段落的详略处理、前后衔接等问题;对语言的修改,往往只重视别字、病句等,而对炼字、修辞、句式等方面的处理关注不够。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1.大处着眼,从整体的选材、立意以及详略处理看内容是否切题,有问题就要
梁鸿近几年火了,是因为非虚构写作,《中国在梁庄》爆红之后,又写了《出梁庄记》,今年又出版了小说集《神圣家族》,继续是写她的故乡。《作为神话和故乡的南阳》依然是这个主题,短短两千多字,却写出了丰满的内容,充盈着浓烈的感情,更有复杂沉重的思绪。我们感觉到了一种别样的散文格调,这种格调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疏朗中的密实”。  疏朗,是指作品的结构或者所写内容,不粘滞,不胶着,同时不滞重,不浑浊。读起来
王开岭说:“生命的来意,也许即为晒晒太阳。”想来,光影即生命之倒影,好生隽永的比喻。  童年,与外婆一道住在一方流萤竹扇、恬静舒然的光阴里。不曾历经多少波澜,像颗被捧在手心里的雪球,在老人如冬阳般的目光下,无忧成长。关于那时的记忆,最深的,只一件——晒太阳。端一张木板凳,端一盘炒瓜子,抱一只玩具熊,戴一顶小囝帽,就那样弛然坐在氤氲着丝瓜花香的外婆的身旁,看阳光的倒影。好一朵顽皮的阳光!它竟蹦到了我
夕陽西下,落日的余晖渐渐舒展开来,恰如一汪金黄色的清泉,悄悄淌过我们的脸颊。此时此刻,我们的心,与那乡土文化紧紧拼接在一起。  当我们听老师说学校要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时,不约而同地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戏曲?如今会有谁还愿意听戏?我独自念叨着,心里极不情愿地与大家前去观看。  戏曲表演没有安排在礼堂内,而是露天的。不远处,那深红色的竹戏棚在静谧的黄昏中静默着,悄无声息地散逸着乡土的气息。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