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公共建筑施工中,明确隔震支座施工技术应用要点,加大质量控制力度,对于保障公共建筑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此,本文概括了隔震支座技术的原理、施工特点、应用价值与施工流程,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措施,旨在为技术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公共建筑;质量安全;隔震支座
前言
近年来,公共建筑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张,并逐步成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随着生活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公共建筑质量安全的标准要求也随之提升。由此,全面探究公共建筑隔震支座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尤为重要。
1.隔震支座的技术原理
绝大多数隔震支座都是橡胶材质的。通过对支座上下端头结构体系进行全面且系统的分析,相关人员结合隔震支座结构特征,研发了水平运输设备与高空吊装设备,为隔震支座的安装提供了有利条件。隔震支座安装后,还要对支座的应力状态以及橡胶材质的自然老化状态进行全方位、动态化、精细化的监测,采取科学的维护保养措施,确保整个隔震支座的稳定性,使其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2.隔震支座的施工特点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隔震支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隔震支座可以合理分担和承载建筑结构的竖向应力,以免建筑结构因受到的荷载作用力超过自身的耐受限度而出现不规则形变问题。隔震支座除具备良好的承载力功能以外,还具有一定的弹性复位功能,可以有效应对建筑结构的弹性形变。而這两方面优势,对于保证整体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具有现实意义。在隔震支座安装施工时,相关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标准规范进行施工,且积极做好预埋钢板定位工作与支座和下部钢板连接工作,提高整体施工质量。总的来说,隔震支座安装施工具有施工操作简便,施工效率快,施工质量安全可靠等特点。
3.隔震支座的应用意义
伴随现代科技的卓越发展,各类自然灾害预防控制措施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成效。正是这一系列可行性、合理性的预防控制措施的应用,极大地减轻了自然灾害的破坏程度,保障了公众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地震灾害频发,合理运用地震灾害预防控制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的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
隔震支座是建筑物地上结构与地下结构之间起到结构连接作用和地震波隔离作用的支座。隔震支座的使用,可以有效缓冲地震波产生的冲击力,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据相关调查实验报告显示,隔震支座的使用,可以削弱地震波冲击效应至少70%—90%,保证建筑结构的质量安全与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4.隔震支座的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以某市重点住宅工程项目以及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行政办公楼工程项目为例,分别采用75套和69套隔震支座,并严格参照国家住建部于2010年正式修订的建筑抗震设计标准规范,对隔震支座进行优化设计与安装施工。在工程项目交付竣工阶段的质量检测以及投入使用后的质量检测中,工程的抗震等级都达到最高安全标准。
4.1工艺流程
隔震支座施工工艺流程如下:柱头钢筋绑扎——地下结构混凝土浇筑——下预埋板安装——下柱头模板支设——下柱头混凝土浇筑——隔震支座安装——上预埋件安装——上部结构施工——竣工验收。
4.2操作要点
1)测量放线
a.现场放线测量必须严格遵照国家住建部于2007年正式颁发的工程测量标准规范进行。
b.放线测量的总体要求:指定专业人员完成现场放线测量工作,并且在放线测量中选定测量人员、选定测量仪器设备、选定测量路线以及选定测量方法。
c.柱端测设:预先对楼层标高与控制线进行测量和复核,参照标高与控制线对柱端进行测设,对预埋件与隔震支座进行定点安装。
2)预埋件安装
隔震支座预埋件安装主要包括上预埋板安装和下预埋板安装两道工序。
a.预埋板定位:参照工程总控制线对预埋板细部控制线进行引测,并且明确标定柱中心线。
b.预埋板安装:严格按照标准规范对预埋板进行安装。预埋板安装结束后,使用扳手人工拧紧锚栓。尽可能确保预埋板中心线与控制中心线保持重合,使用水准仪对预埋件安装位置进行调整,保证预埋件安装位置的精确性。
3)隔震支座安装
a.待柱头混凝土浇筑成型,且结构强度达到一定标准要求后,清理预埋板上的垃圾杂物,拆除临时保护套,均匀涂抹黄油,以便顺利取下螺母。使用塔吊将隔震支座吊至柱头上方,在确认隔震支座与下放预埋板所有螺栓孔全部对齐后,拧紧螺栓,提升二者的连接稳固性。
b.由于隔震支座的体积较大,重量较重,所以要结合塔吊吊臂的力学结构特点,合理选择起吊点。吊装时轻拿轻放,以免隔离支座因意外撞击而出现结构性损伤。
c.确认上预埋板与隔震支座的所有螺栓孔全部对齐后,涂抹适量黄油起到润滑作用,拧紧螺栓。连接安装结束后使用塑料布进行成品保护,减轻外界环境对隔震支座的污染程度。
4)隔震支座监测
a.在安装隔震支座前,预先对所有的标高线与轴线进行检验复核。参照标高线与轴线对隔震支座进行安装。隔震支座安装结束后,对中心位置的偏移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如实记录监测数据。
b.隔震支座处混凝土浇筑结束后,对支座的不规则形变情况进行动态监测,积极做好监测记录与检查工作。
c.指定专人定期对隔震支座进行检查,排除一切可能导致隔震支座上部结构发生大范围位移的干扰因素。
d.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定期对隔震支座的不规则形变情况进行监测与记录。一旦察觉隔震支座存在垂直方向的不规则形变,第一时间与设计人员取得联系,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处理措施。
5)施工关键结构节点施工
a.严格参照设计图纸对各节点的钢筋进行绑扎,使用定位筋对钢筋进行固定处理。 b.使用专业模具固定预埋螺栓,替代传统的焊接方式。
c.柱头模板支设前,对钢筋绑扎的紧固度进行全面且细致的检查,确认无误后支设柱头模板。在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指定专人对柱头位移情况进行动态监测。
d.使用小型振捣棒对预埋件附近的混凝土进行浇筑振捣,在确保振捣充分性与均匀性的前提条件下,减轻对预埋件的干扰程度。
e.在预埋板部位的混凝土材料中加入适量的膨胀剂,提升柱头混凝土的充实度,减少混凝土因收缩效应导致的空隙数量,最大程度地保证预埋板施工质量。
4.3材料与机械设备要求
a.在正式施工前协调安排材料入场。对所使用的各类材料进行抽样检测,在确认各类材料质量达到标准要求后投入使用。
b.提前组织机械设备入场,确保各类机械设备的性能品质满足施工要求。
塔吊、货梯等垂直运输设备准备就绪。
c.针对入场材料进行分类存放管理,加强材料仓储管理,以免材料因存放环境不利,或混乱存放出现性能变异。
d.密切关注材料仓库的通风效果,做好防潮工作与防曝晒工作。
4.4施工质量要求
1)预埋板密实度检测:用小榔头轻击预埋板表面,通过声音判断预埋板的密实度。
2)隔震支座检测:隔震支座进场后,由各参与方对隔震支座的外观构造进行全面且细致的检查,确保隔震支座的各细节满足设计要求。
3)提升柱頭钢筋绑扎的精准性与紧固度,以免影响混凝土浇筑与振捣施工。
4)隔震支座安装结束后,经验收合格后进入下一道工序。
5)一旦察觉隔震支座出现大规模的不规则形变,第一时间责令相关单位委派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检查。在必要的情况下,直接更换隔震支座。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公共建筑施工中合理运用隔震支座施工技术,加大施工质量控制力度,可以充分发挥隔震支座的防震保护作用,保障建筑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严东,柳文明,李雪建.高烈度区大直径隔震支座施工技术研究[J].建筑机械化,2020,v.41;No.379(08):25-27.
[2]沈雁波、刘怿、沈峰可、罗怀明、邱学寿.大面积基础隔震结构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J].施工技术,2020,v.49(S1):394-397.
关键词:公共建筑;质量安全;隔震支座
前言
近年来,公共建筑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张,并逐步成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随着生活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公共建筑质量安全的标准要求也随之提升。由此,全面探究公共建筑隔震支座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尤为重要。
1.隔震支座的技术原理
绝大多数隔震支座都是橡胶材质的。通过对支座上下端头结构体系进行全面且系统的分析,相关人员结合隔震支座结构特征,研发了水平运输设备与高空吊装设备,为隔震支座的安装提供了有利条件。隔震支座安装后,还要对支座的应力状态以及橡胶材质的自然老化状态进行全方位、动态化、精细化的监测,采取科学的维护保养措施,确保整个隔震支座的稳定性,使其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2.隔震支座的施工特点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隔震支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隔震支座可以合理分担和承载建筑结构的竖向应力,以免建筑结构因受到的荷载作用力超过自身的耐受限度而出现不规则形变问题。隔震支座除具备良好的承载力功能以外,还具有一定的弹性复位功能,可以有效应对建筑结构的弹性形变。而這两方面优势,对于保证整体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具有现实意义。在隔震支座安装施工时,相关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标准规范进行施工,且积极做好预埋钢板定位工作与支座和下部钢板连接工作,提高整体施工质量。总的来说,隔震支座安装施工具有施工操作简便,施工效率快,施工质量安全可靠等特点。
3.隔震支座的应用意义
伴随现代科技的卓越发展,各类自然灾害预防控制措施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成效。正是这一系列可行性、合理性的预防控制措施的应用,极大地减轻了自然灾害的破坏程度,保障了公众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地震灾害频发,合理运用地震灾害预防控制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的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
隔震支座是建筑物地上结构与地下结构之间起到结构连接作用和地震波隔离作用的支座。隔震支座的使用,可以有效缓冲地震波产生的冲击力,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据相关调查实验报告显示,隔震支座的使用,可以削弱地震波冲击效应至少70%—90%,保证建筑结构的质量安全与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4.隔震支座的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以某市重点住宅工程项目以及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行政办公楼工程项目为例,分别采用75套和69套隔震支座,并严格参照国家住建部于2010年正式修订的建筑抗震设计标准规范,对隔震支座进行优化设计与安装施工。在工程项目交付竣工阶段的质量检测以及投入使用后的质量检测中,工程的抗震等级都达到最高安全标准。
4.1工艺流程
隔震支座施工工艺流程如下:柱头钢筋绑扎——地下结构混凝土浇筑——下预埋板安装——下柱头模板支设——下柱头混凝土浇筑——隔震支座安装——上预埋件安装——上部结构施工——竣工验收。
4.2操作要点
1)测量放线
a.现场放线测量必须严格遵照国家住建部于2007年正式颁发的工程测量标准规范进行。
b.放线测量的总体要求:指定专业人员完成现场放线测量工作,并且在放线测量中选定测量人员、选定测量仪器设备、选定测量路线以及选定测量方法。
c.柱端测设:预先对楼层标高与控制线进行测量和复核,参照标高与控制线对柱端进行测设,对预埋件与隔震支座进行定点安装。
2)预埋件安装
隔震支座预埋件安装主要包括上预埋板安装和下预埋板安装两道工序。
a.预埋板定位:参照工程总控制线对预埋板细部控制线进行引测,并且明确标定柱中心线。
b.预埋板安装:严格按照标准规范对预埋板进行安装。预埋板安装结束后,使用扳手人工拧紧锚栓。尽可能确保预埋板中心线与控制中心线保持重合,使用水准仪对预埋件安装位置进行调整,保证预埋件安装位置的精确性。
3)隔震支座安装
a.待柱头混凝土浇筑成型,且结构强度达到一定标准要求后,清理预埋板上的垃圾杂物,拆除临时保护套,均匀涂抹黄油,以便顺利取下螺母。使用塔吊将隔震支座吊至柱头上方,在确认隔震支座与下放预埋板所有螺栓孔全部对齐后,拧紧螺栓,提升二者的连接稳固性。
b.由于隔震支座的体积较大,重量较重,所以要结合塔吊吊臂的力学结构特点,合理选择起吊点。吊装时轻拿轻放,以免隔离支座因意外撞击而出现结构性损伤。
c.确认上预埋板与隔震支座的所有螺栓孔全部对齐后,涂抹适量黄油起到润滑作用,拧紧螺栓。连接安装结束后使用塑料布进行成品保护,减轻外界环境对隔震支座的污染程度。
4)隔震支座监测
a.在安装隔震支座前,预先对所有的标高线与轴线进行检验复核。参照标高线与轴线对隔震支座进行安装。隔震支座安装结束后,对中心位置的偏移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如实记录监测数据。
b.隔震支座处混凝土浇筑结束后,对支座的不规则形变情况进行动态监测,积极做好监测记录与检查工作。
c.指定专人定期对隔震支座进行检查,排除一切可能导致隔震支座上部结构发生大范围位移的干扰因素。
d.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定期对隔震支座的不规则形变情况进行监测与记录。一旦察觉隔震支座存在垂直方向的不规则形变,第一时间与设计人员取得联系,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处理措施。
5)施工关键结构节点施工
a.严格参照设计图纸对各节点的钢筋进行绑扎,使用定位筋对钢筋进行固定处理。 b.使用专业模具固定预埋螺栓,替代传统的焊接方式。
c.柱头模板支设前,对钢筋绑扎的紧固度进行全面且细致的检查,确认无误后支设柱头模板。在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指定专人对柱头位移情况进行动态监测。
d.使用小型振捣棒对预埋件附近的混凝土进行浇筑振捣,在确保振捣充分性与均匀性的前提条件下,减轻对预埋件的干扰程度。
e.在预埋板部位的混凝土材料中加入适量的膨胀剂,提升柱头混凝土的充实度,减少混凝土因收缩效应导致的空隙数量,最大程度地保证预埋板施工质量。
4.3材料与机械设备要求
a.在正式施工前协调安排材料入场。对所使用的各类材料进行抽样检测,在确认各类材料质量达到标准要求后投入使用。
b.提前组织机械设备入场,确保各类机械设备的性能品质满足施工要求。
塔吊、货梯等垂直运输设备准备就绪。
c.针对入场材料进行分类存放管理,加强材料仓储管理,以免材料因存放环境不利,或混乱存放出现性能变异。
d.密切关注材料仓库的通风效果,做好防潮工作与防曝晒工作。
4.4施工质量要求
1)预埋板密实度检测:用小榔头轻击预埋板表面,通过声音判断预埋板的密实度。
2)隔震支座检测:隔震支座进场后,由各参与方对隔震支座的外观构造进行全面且细致的检查,确保隔震支座的各细节满足设计要求。
3)提升柱頭钢筋绑扎的精准性与紧固度,以免影响混凝土浇筑与振捣施工。
4)隔震支座安装结束后,经验收合格后进入下一道工序。
5)一旦察觉隔震支座出现大规模的不规则形变,第一时间责令相关单位委派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检查。在必要的情况下,直接更换隔震支座。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公共建筑施工中合理运用隔震支座施工技术,加大施工质量控制力度,可以充分发挥隔震支座的防震保护作用,保障建筑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严东,柳文明,李雪建.高烈度区大直径隔震支座施工技术研究[J].建筑机械化,2020,v.41;No.379(08):25-27.
[2]沈雁波、刘怿、沈峰可、罗怀明、邱学寿.大面积基础隔震结构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J].施工技术,2020,v.49(S1):394-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