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共性 剖析个性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mo761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小说文体有其特性,高中生甚是爱读小说,爱学小说,但学生对小说文本的阅读则多是停留在只见故事不见其里的层次。究其原因,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分析法的滥用,导致了当下小说阅读教学呈现雷同、无趣、低效的特征,中学小说阅读教学遭遇瓶颈。
  当前,教师在小说教学过程中,对小说的阅读分析形成了固有的模式:1.分析小说情节,理清小说基本内容,将小说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2.分析环境描写,对于自然环境的分析要求学生着力分析景物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气候、场景等,以此透析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等;分析社会环境,主要体会社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3.分析人物形象,主要是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和生存环境等描写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的分析方法简单、易操作,学生习得后即能娴熟运用。阅读李镇西老师执教的《祝福》一文的课堂实录,我们不难发现即便是高一的学生对三要素分析法的运用都已相当圆熟。李镇西老师采用学生合作探究生成的课堂模式,课前不做任何提示,在25分钟的学生自读后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我们发现不加引导的高一学生十分娴熟并是自然地将谈论的焦点聚焦于祥林嫂,聚焦于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聚焦于鲁镇中的鲁四老爷、四婶、柳妈等人,聚焦于“祝福”这一环境。在众口踊跃地讨论后,学生们得出了“礼教杀人”的主题。这样“成功”的文本分析使我们不禁感叹高一学生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分析的功力。我们赞叹高一学生三要素分析法运用的娴熟的同时,不禁感叹为什么没有一个学生提到《祝福》一文为何使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我”,“我”的叙述的真实性以及小说中显露的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拷问的主题等问题。显然,单一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视野,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随着现代派小说进入高中语文教材,三要素分析法面临更大的挑战。现代派小说打破了故事在小说中占据中心地位的观念,以人物形象模糊化、情节淡化、背景描写的主观化、作品结构的复杂化以及大量的心理独白的展示为特征。对于这类小说如果我们再以老一套来阅读品鉴,统一运用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分析法,这将是一次多么糟糕的小说阅读教学。
  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法,教师教法最终导致了小说教学的低效化,学生小说阅读能力的低能化。小说教学要想重新焕发活力,教学应回归小说本身,准确把握小说文体特征,才能保证小说教学的正确性,进而改变教、学两低效的局面。潘新和教授认为“阅读离开了文体,必定不得要领,读,等于未读”。[1]王荣生教授也谈到应“按照诗歌的方式去阅读诗歌,按照小说的方式去阅读小说,按照文学欣赏的方式去阅读文学作品”。[2]高中语文教材选录的文学作品大致可以分成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类。这四种文学文体在相互联系、存有共性的同时都各有其独特的文体特征。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样式,区别于其他文体,其文体特征也具有独树一帜的特殊性。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给小说下定义的:一种叙述性的文学体裁,通過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的矛盾。极具权威性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则将小说定义为:文学体裁之一。以散体文的形式表现叙事性的内容,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对人物的关系、命运、性格、行为、思想、情感、心理状态以及活动的环境进行具体的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两本工具书同样以小说三要素来归纳小说的定义。但这样的归纳是难以令人信服的,我们不免有这样的疑问:难道戏剧就没有人物性格,就没有情节的发展和环境的交代吗?难道叙事化的散文、报告文学就不依托于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要素吗?这样的论述显然不能将小说与其他文体区分开来。
  那么,小说到底是什么?从体裁角度来看,“小说是一篇虚构的故事”,这一观点在中西方小说研究者中大体上取得了一致认同。故事在小说中确实占有重要地位,在中西方传统小说中,小说的展开基本上就是故事的推进,我们可以明显看见故事。那么,现代小说如意识流小说等是不是就不存在故事呢?研究者否定了这一观点,曹文轩在《小说门》中谈到“即便是现代小说也还是存在故事的,只不过是故事的肢解化和零碎化”[3],“故事是小说的本性之一——本性难改,改了也就不是小说了”[4];从语体的角度来看,小说这一文体突出的特征是如何讲故事的叙述形式。不同的小说在叙述形式上各不相同,不同的小说在叙述角度、叙述时间、叙述结构等方面都存在不同。即便是同一个故事,运用不同的叙述形式也会给人带来全新的感受;从作家风格角度来看,由于家庭出生、生活经历、阶级倾向、时代风貌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同小说家笔下的小说作品在文体特征上还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写什么”“怎么写”“什么人来写”等因素都会影响小说的文体特征。另外,文学作品作为上层建筑植根于社会生活,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类别,它的根本特点在于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小说从内容到艺术形式都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同一时期、同一地域的小说作品从内容到艺术形式方面都会存在诸多共同点,呈现相似特征;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小说作品从内容到艺术形式方面则会存在差异性。总之,小说文体存有规范性的同时又必定是丰富、多样的,其多样性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不同时期的小说文本在文体上呈现出不同特征是小说文体特征多样化的一大表现。小说诞生至今,小说的内容和艺术手法都发生了巨大转变。中西方小说都经历了从古典小说、现当代小说到现代派小说的发展进程,其写作手法也经历了从现实主义手法、浪漫主义手法到现代派手法的转变。叙述方式也发生极大转变,从强调人物、情节、环境到弱化情节、弱化人物;从重视人物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到重视从心理角度来塑造人物;从重视情节的完整性到情节的片断化、零散化;从写实主义技法到象征、隐喻、荒诞、梦幻、内心独白等手法的运用。另外,小说文体特征的多样化还表现在同一时期的小说文本在文体上也各有特色。以中国古典小说为例,中国古典小说在文体上存有共性的同时,同属中国古典小说的不同小说文本在文体上也表现出各不相同的特征,神魔小说、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人情小说都各有其特征。“神魔小说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地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艺术上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神异奇幻的境界为特征。”[5]“历史、演义小说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迭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演绎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思想,艺术上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人物特征化性格明显。”[6]“英雄传奇取材于史事,但不拘泥于一朝一代的历史事件演变,而主要采集民间传说进行加工,着重于英雄人物事迹的描述和性格的刻画,艺术上注重传奇性与现实性的结合,情节结构连环勾锁,层层推进。”[7]“人情小说即立足于人间社会,以基本写实的方式来描写家庭生活、婚姻、男女感情,并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作品。艺术上从线性叙述走向网状叙述,人物形象更为立体化。”[8]
  因此,教师在小说阅读教学之前,应尊重特定文本的文体特征,谨慎确定小说教学内容,不唯“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分析法”马首是瞻。秉持发展变化的眼光,遵循把握共性、分析个性的方法,注重辨析文体之下的文本独特性,挖掘小说文本的真正魅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使小说阅读教学课堂重焕光芒。
  注释:
  [1]潘新和.阅读与写作是一种文体思维.语文教学通讯.初中版[J],2006(3).
  [2]王荣生.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展开.语文学习[J],2009(10).
  [3][4]曹文轩.小说门[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第112页.
  [5][6][7][8]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149.24.45.189页.
其他文献
所谓析例,就是对事例进行分析议论,以阐明事例与论点之间的联系,使事例与论点相扣,达到水乳交融的效果,真正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的一种议论方法。2017年,几乎所有省市的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写作部分都规定为“作文考试的评价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基础等级对议论文的内容要求相对较低,为“符合文体要求”及“内容充实,中心明确”两点,这就要求考生既要具备明确的文体意识,又要具有整合丰富事例及扣旨行文的能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叙事学的引进,我国作家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的运行趋势,对西方现代叙事方式——心灵化叙事方式、意象化叙事方式、散文化叙事方式、荒诞化叙事方式等等,热情引进,并认真进行民族化改造,产生了一系列创新,丰富发展了现代叙事方式。   心灵化叙事方式,常常通过具体事件,把人物在其中“触景生情”引发的心理活动,如回忆、联想、独白、自省、想象、推测、幻觉、梦境等等作为作品的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的《故乡》是传统教学名篇,一般需三课时教学才能完成教学任务,但这是一节市级公开课,我必须把这篇课文压缩在一课时讲授完毕,并借此契机尝试“长文短教”,希望摸索出一条高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之路。我从备课到上课的整个过程中,得出了几点思考。  一、教师和学生都要有备而上  备课前首先翻看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和一些关于如何“长文短教”的研讨性论文,这些优秀教师的设计虽然都是按照两至三课时设计,但
当下的中学生,不断陷入反智主义、功利主义、犬儒主义的价值误区之中。①譬如“承认教授、艺术家、学者、科学家的追求不同于商人、水暖工、秘书、理发师、政客的追求,但是他们更信奉后者,而鄙弃前者”[1];认为《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兄并不可憎,因为“关心妹妹是尽兄长之职,说明他是一个称职的哥哥。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令郎君’‘义郎体’这样的好男人为何不嫁呢”[2];《张衡传》中,张衡对皇帝辨别奸佞的要求“诡对
部编七年级下第三单元选了当代作家李森祥的小说《台阶》。小说中的父亲一生都在编织一个朴素的梦想——建造一座有九级高台阶的新屋。经过长年累月的艰辛劳作,梦想终于实现,然而,当梦已成真之时,父亲竟在惶惑中黯然老去。课文一方面表现了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另一方面,小说笼罩着一层崇敬又怜悯的哀伤色彩。对父亲形象的分析是这篇小说教学的重中之重,下面从文本文字入手,逐层剖析,还
李镇西,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1982年2月参加教育工作以来,先后供职于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成都盐道街外国语学校、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曾担任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先后获得“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在语文素质教育、青春期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实践;并依据多年的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形成多达60多部教育专著,在全
《故乡》是经典之文,被选入中学教材多年,可供探讨的角度很多:把握故事情节,了解插叙、倒叙的记叙顺序,“现实”与“回忆”的反复穿插,分析人物描写,了解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从小说的三要素出发……人物作为三要素之一,常作为分析的点,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去比较人物,综观研究,大多是蜻蜓点水,并未深度阅读,并未走近人物。   《故乡》人物对话是其特点,尤其与闰土的对话篇幅占据较多。语言对话
读文章犹如以力破局,如果一眼望尽则索然无味;而在层蕴结构的不断理解中,我们旁征博引,层层解意,则能尽情感受文本的无限风光。解读《阿房宫赋》这篇词句华美幽深、思想深刻见骨的传世名篇,就需要这样一个过程。笔者从创作背景和文本结构两个角度试作解读。  一、文本解读要“旁征博引,多元荟聚”:《阿房宫赋》的背景诠释  《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
小说文本的多路径、多维度的深度解读,决定着小说“精深化、多元化”阅读的效果。如何脱离那种游离文本,抑或若即若离式的浅层面阅读,引导学生关注“读不懂”“读不到”的东西,特别是关注小说的“言语方式”,读出文本的“言外之意”,进而达到多元化、发散性、深刻性的阅读效果,的确值得我们为教者的深思与探索。针对同一文本,通过不同的“路径”,解读出不同的“意蕴”,获得异样的感触,我们的教学才有味可品,有鲜可尝。笔
有人说国人不爱阅读书籍,这似乎危言耸听。但实际上人们变成拇指一族,习惯于看电脑或手机上的电子版本。这种阅读成本较低、轻便快捷,具有纸质文本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也使得厚重的带有墨香的书籍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中学生的阅读也存在使用手机阅读的问题。而课标要求“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明确的是一本本的书籍。高中生课